关注抗逆力:消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示
2013-04-11陈静
陈 静
(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政法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208)
长期以来,消防院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力于帮助学员树立崇高政治理想,坚定政治信念,让学员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针对学员的思想问题主要集中在排查、疏导、管理与创新等方面的分析上,从未从抗逆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近些年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开始了抗逆力的研究,这种能力能使人在身处逆境时积极主动地处置各种压力事件,不仅能使人摆脱困境,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而且还能促进人们积极人格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形成。
消防院校学员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担任着大学生和消防军人的双重角色,同时又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调控力也相对较低,他们既需要面临紧张的学习任务,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且毕业以后还要承担着更为特殊的职责和使命,多重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碰撞和压力。因而,他们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其未来职责使命的完成效果。
如何培养素质全面的消防人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新颖、有效的适应现代化军队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是摆在每一位消防教育者面前的课题,而抗逆力研究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另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消防工作的特殊性有必要从抗逆力的角度加强和提升这种潜能,这不仅对消防官兵战斗力的提升,而且对整个消防部队的建设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借鉴国内外关于抗逆力的研究,了解和挖掘消防院校学员的抗逆力现状,不仅能够帮助学员应对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而且能够培养学员的压力应对人格,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帮助。
一、抗逆力的定义
抗逆力来自于英文单词“resillence”,其英文原意是指压弹、弹性、顺应力、恢复力,即弯曲而不折断和被弯曲时可以反弹的能力。抗逆力,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诺曼加梅齐(Nrman Grameyz)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同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后来抗逆力这一概念被国际心理健康界广泛引用。抗逆力指的是个体身处逆境时凭借先天或后天学习而来的摆脱困境的能力,是个体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能让人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最终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如果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这种能力,对其一生的发展将非常有益,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幸福奠定基础。需要指明的是,一定的抗逆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每个人都会有抗逆力这种能力存在,只是表现的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它不会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在顺境中无法凸显,只有在个体面对危机处境需要应对挫折时才在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二、抗逆力对消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的活动形式,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施加教育影响的各种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这一传统的教育方法侧重于关注于各种理论、大政方针的灌输和学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学员的自身感受、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采用的是问题研究视角,把学员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看成是危机的结果,为了控制或减少问题的发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问题本身。长此以往,一些学员也“问题认同”,也认为自己有问题,问题反而成了逃避责任、回避学习、消极倦怠的理由。这对其学习和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而抗逆力概念的引入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抗逆力理论强调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理性地选择正面的、建设性的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它不会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但当个体面对危机处境需要应对时这种潜能就能得到激发,并能使个体产生朝向积极、正向的目标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能力的行为。抗逆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抗逆力能影响学员对危机事件的认知评价
消防院校是培养消防部队基层指挥员的院校,学员从进校、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都会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除此之外还要处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事件、人际关系和竞争压力等,而思想压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对问题的认知评价有关系。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ElliS)创建了情绪ABC理论,这个理论也成为了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ABC理论强调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不合理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使人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如果一个人能以理性的认知来对待压力和困境,那么他的思想压力和情绪困境会降低,较容易走出非理性观念,并能解决自身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研究证明抗逆力能对压力事件中个体的认知和情绪产生影响,并使个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走出危机。如果个体拥有较高水平的抗逆力,那么他在遇到困境和压力的时候就容易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来改变造成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较容易地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使其思想和行为免于失常,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最终促进积极人格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抗逆力能使学员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
在压力情境下,抗逆力通常与乐观的心态和积极情绪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乐观的心态和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高抗逆力的个体有效地从逆境中复原,而悲观的心态和消极的情绪会阻碍抗逆力的激发。消防工作是一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工作,不仅要全力做好防火灭火工作,还要承担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紧急治安事件处置和群众救助等任务,且绝大多数灾害事故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挑战性,处置起来比较困难,处置不当还会造成更大的灾害,这些因素都会给消防院校学员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培养积极的情绪对一个消防员来说相当重要,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处置工作完成的优劣。研究表明,抗逆力水平较高的人乐观的心态和积极情感就容易被激发出来,悲观的心态和消极情感就容易被抑制,拥有乐观心态和积极情绪的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较一般的群体高,而较低抗逆力水平的个体难以控制自身的负性情绪,并且对日常生活压力事件表现出更加敏感的反应。
(三)抗逆力有助于学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危机和挫折时所采用的认知体验和行为方式,是对压力和负荷的固定反应。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按照个体应对行为的倾向性及其倾向性在个体身上不同组合的形式把应对方式分为成熟型应对方式、混合型应对方式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三类,并就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了研究,结论显示:应对方式采用成熟型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应对方式采用混合型和不成熟型的人。通过考察抗逆力与不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发现抗逆力水平高的个体通常会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等,而抗逆力水平较低的个体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如退避、自责和幻想等等。不同抗逆力水平的学员在面临相同的压力和负荷面前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一般来说,抗逆力水平高的学员在面临或身处逆境之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他们能比较冷静地通过问题解决和寻求帮助等手段处理问题,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而抗逆力水平较低的学员会变得手足无措,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往往较容易采取退避、自责和幻想等方式来逃避问题,这样就容易增加险情和压力处置的难度。
三、提升学员抗逆力水平,开辟消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从“优势视角”挖掘消防院校学员抗逆力
近些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研究的方向开始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这一视角着重关注人的内在潜能,把人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把积极心理学中的这一优势视角引入,在优势视角中人们采用的手段主要是激发求助者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不再单纯地关注问题和病理的消极影响,而是强调人在面对危机、压力、逆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能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的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克服困难,从而适应环境,有所成长。传统的“问题视角”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关注的是学员的思想问题,注意力往往专注于问题本身。而“优势视角”强调的是从关注学员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的应对转化到关注个体的优势资源和内在潜能的激发上来。长期以来,消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传统的“问题视角”的工作模式。表现不好、个性独特、不随大流的学员常被认为有问题,时间一长,问题就成了逃避学习、推卸责任、消极应对的理由。然而消防责任重于泰山,学员肩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义务,毕业后马上就要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处置、抢险救援的任务,如果在校期间不把其问题转化,那日后在遇到挫折、困难和困境时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阻碍其正向发展的道路。所以,学校抗逆力文化环境的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转变,有助于向学员提供发展和成长的保护性环境,有利于学员抗逆力的提升,为学员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学校、家庭和中队的互动模式,提升消防院校学员抗逆力水平
积极的家庭、学校和中队的互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中队教育紧密结合,为消防院校学员提供良好的抗逆力构建的外在环境。一方面通过家庭、学校与中队的信息互动、教育互动、反馈互动等有力措施,“三位一体”的抗逆力保护环境的构建,能有效地预防学员的消极行为和思想障碍的产生,帮助学员建立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抵御思想压力的能力,使其摆脱危险、违规、失常、混乱的行为。学员得到了关怀和尊重后就会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来应对逆境事件,表现出对社会的认同、顺从和一致。另一方面,增强学员的积极抗逆力保护性因子,提升学员的合作沟通能力、表达同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尊自主、自我效能感、自知力、有意义感和目标感,更能让其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支持。所以,通过学校、家庭和中队的互动模式,从正面对学员进行抗逆力教育,是帮助他们预防消极行为的最好方法。学校、家庭和中队很有必要引导学员反思自身行为,理清逆境的刺激源,以建设性、积极性方式参与社会,构建生活。
(三)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消防院校学员的抗逆力潜质
青年期是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最热情洋溢的时期,但往往在这一时期,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一些学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认为这是正常生活事件,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而另外一些学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便被挫折击得一蹶不振,丧失目标、斗志和生活的热情。因此,鼓励学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从不完全社会化走向完全社会化,对于促进学员了解社会、走进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抢险救援和各种复杂的灾害事故层出不穷,消防的处置难度增大,加之基层消防员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压力,因而,这些压力的存在为未来基层消防指挥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消防院校让学员在校期间获得高水平的抗逆力对其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抗逆力的训练环境,让学员锻炼、提升自己的抗逆力水平显得极为重要。研究发现,人生经历曲折和人生经历一帆风顺的学员在经受逆境时对待逆境的态度和应付逆境的行为方法有差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让学员知道逆境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并通过实践训练激发学员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学员的目标感,促使他们在逆境生活事件中依然会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通过寓知识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的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只有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1][美]黛安娜·库图.有一种力量叫复原力[J].商业评论,2003(7).
[2][美]丹尼斯.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4]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李原.创伤修复之路——韧性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J].社会心理学研究,2008(2).
[6]骆郁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周希贤.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