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犯罪观照之“金六点”

2013-04-11金其高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活法犯罪

金其高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 上海 200042)

科学的研究必须根植于科学的起点、科学的角度与科学的方法。由于犯罪具有多种属性,其不但受到社会科学的瞩目,而且受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自会从不同的方位做出对犯罪之不同的解释,而只有从科学的起点出发,才能最终寻找到关于犯罪的科学的结论。①参见金其高:《论犯罪研究的基本角度》,载《犯罪研究》2004 年第4 期。诚所谓,“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②参见柴静著:《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1 页。

犯罪观照,亦即对于犯罪本体之基本看法,简称犯罪观。犯罪学之犯罪原因论、犯罪表现论与犯罪防治论等,皆基于一定的犯罪观照而建构、拓展与繁荣。

“金六点”,亦即金氏大治安视窗下对于犯罪本体进行考量的六个基本点。具体有:犯罪是一门学问;犯罪是一类活法;犯罪是一项投资;犯罪是一种动力;犯罪是一个平衡;犯罪是一宗罪恶。等等。此外,“金六点”,亦为金氏多年来给研究生、本科生等千余遍地系统讲授《犯罪学》、《犯罪学研究》、《犯罪学专论》等课程(统称“金氏犯罪学”)中,四个学时左右的开场白内容(关于“金氏犯罪学”的具体情况,可参见《“金氏犯罪学”的生动教学法》③参见《“金氏犯罪学”的生动教学法》,曾获2000 ~2004 华东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 ~2004 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载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编:《教研集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91 ~94 页。与《“金氏犯罪学”予我“神马”》④参见何茹:《“金氏犯罪学”予我“神马”》,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6 期。等相关资料)。

对“金六点”之评点,昔日有一“学者”在网上说:“赶场子去《犯罪学》,一进门就瞧见金其高先生西装笔挺,神色严肃,但没想到课竟这么有趣生动!!教授果然都好能扯呀!他管我们叫‘学者’,我还第一次这么被给面子,惭愧惭愧。他的文学造诣也很深,妙语连珠,还时不时地冒网络用语。他提出‘犯罪是一门学问’、‘犯罪是一类活法’等‘金六点’,课堂笔记……,精彩极了,下课时都忍不住想拍手。在轻松幽默的课堂气氛中,引发了吾的种种思考,颠覆了吾原有的价值观,让吾觉得即使剑道社活动迟到也不愿意翘课。”⑤参见化作千风:《器量有多大路就走多远》,gone with the wind,2009 -02 -17 21:06。

2009 级刑法学研究生CT 在有关论文中,称“金氏犯罪学”有“三大艺术瑰宝”,第一就是“灿烂‘金六点’”。其曰:“对一个平民百姓来说,犯罪是不可容忍的,是深恶痛绝的;而作为学习刑法的‘学者’来说,对于犯罪也常常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更多地只是把它当成适用刑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犯罪多寡、发生频率、该与不该、有无益处等问题,想当然地接受着。金老师自创的‘金六点’犯罪观,刷新了‘学者’对于犯罪的看法。正义与科学本是两码事,正义的并不就是科学的。虽然刑法惩罚犯罪、否定犯罪,但其也只能说明犯罪是不正义的,不能说明犯罪就是不科学的。人们在看待犯罪、研究犯罪的时候,不应只将其置于社会的对立面,当做社会的假想敌。……多么智慧的‘金六点’啊!充满了一位学者海纳百川般的包容与智慧。”

2009 级犯罪学研究生ZL 在有关论文中,将“金氏犯罪学”的思维归纳为五行:“点石成金”、“入木三分”、“高山流水”、“三昧真火”与“本乡本土”等。第一即为“点石成金”,提出的观点精辟,金光四射,而主要代表就是“金六点”,十分有型。其曰:“(金氏犯罪学)将犯罪这一人们眼里极具‘阴暗’的词,赫然赋予其亮点,简洁明了却又富含新意,大有文章可做。只要稍稍改变其文字,就会变得很出色。不仅在辞藻上注重推敲,也注重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掷地有声。”

一、犯罪是一门学问

顾名思义,犯罪学是关于犯罪的学问,①参见金其高主编:《犯罪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版,第1 页。而犯罪本身即为一门学问。

(一)犯罪首先是一门学问

“众多行为人能够成功地将其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从可能变为现实,并成功地逃脱警察的追捕,也绝非易事。撇开其违反法律、违反道德不谈,犯罪实际上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犯罪人就是一种专家、艺术家(反面教员)。”②参见金其高著:《社会治安防控经略》,群众出版社2004 年版,第9 页。金氏论著非但如此,金氏教学而且这般。三十多年来,我讲授《犯罪学》,第一节课大致都是这样开头:“撇开其违反法律、违反道德不谈,犯罪本身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一学期结束,9902 班SBY 撰文说:“‘犯罪本身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金老师《犯罪学》课的第一节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发人深省,其内涵与外延都是无法穷尽的,它将犯罪的高智能化表现得淋漓尽致。”③参见金其高:《成果科学总结——全过程、全方位追求教学的生动》,载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编:《教研集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94 ~99 页。

实际上,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确有智慧,其学问不会比经济、政治、军事问题的智慧少。脑袋空空,没有专业知识与实际本领的人,连犯罪也犯不成,还奢谈什么治住犯罪?“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犯罪人多半有些绝活,才敢斗胆在关公面前舞大刀。抢劫犯自吹:抢劫,就是“想办法向人民借钱”。他们有的能够“借”得到,完胜则与社会玩“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一劳永逸”;有的“借”不到,完败还要搭上身家性命。盗窃犯自我标榜:是“研究‘锁’(研究锁,诸如专门研究您家的那把锁)的研究人员”,其盗窃是“高级体力劳动与高级脑力劳动的结合”。这话听起来虽然让您不大顺耳,但确有其道理。凯瑟琳·泽塔-琼斯等主演的《偷天陷阱》,就给公众上了一课。连性犯罪者也不甘落后,竟恬不知耻地吹嘘:“没本事玩不到女人。”君不见,往昔的犯罪人多为文盲、法盲、流氓等“三盲”,现在的犯罪人多为白领、骨干、精英等“白骨精”;君不见,犯罪人越打越醒,越打越行,越打越新,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不再自恋于传统的、低端的、本能的“行为艺术”——冲冲杀杀、“决一死战”,开始搞“脑子”、拼“经济”、比“深沉”的;君不见,传统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居高不下、愈演愈烈,而涉及高科技的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生物犯罪、知识产权犯罪来势更猛,诸多犯罪变得无现场、无证人、无被害人,绝非昔日犯罪可比;君不见,“犯罪行情”瞬息万变,正从暴力犯罪嬗变为暴利犯罪再嬗变为暴理犯罪(暴吏犯罪)。

(二)社会的犯罪水平标志着社会的智慧水平

与时俱进,水涨船高。从一定角度看,社会的犯罪水平标志着社会的智慧水平,“匪文”极显其魅力与风采。“不怕黑帮没文化,就怕黑帮有文化”;“不怕黑帮没文化,就怕黑猫没文化”。一个个犯罪人也许是“混蛋”,但绝不是“笨蛋”。实际上,除却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犯罪人在其他地方多不比常人差,“匪文”越多也就越厉害。

可见,道德不等于科学。同样,不道德也不等于不科学,代表正义不一定就能代表科学。如果说警察能够代表正义,而匪(犯罪人)却能够代表科学(倘若匪话说得比警察好、腿跑得比警察快、枪打得比警察准,其在此就是代表了科学),遂形成了正义与科学之间的“长城大决战”。谁能笑傲江湖,终战胜出?风险评估结论不言自明。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对手,因为被你低估的实际上是科学。休说“无名鼠辈”,当为数众多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加入违法犯罪方阵,而“阿Sir”们还大多是大专、在职专升本,试问你怎么能抓得住歹徒?对手不抓住你,已经算你相当不错了!警匪PK 谁胜谁负,不仅取决于谁代表正义,而且取决于谁真正能够与时俱进,靠第三代猫抓不住第五代老鼠。①参见金其高:《大治安之“猫鼠”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1 期。

犯罪有很多的、很深的、很活的学问。不承认犯罪有学问,恰恰证明犯罪有学问;承认对手有学问,说明自己比对手更有学问。以前对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打不胜打、防不胜防,个中原因多多,其一就是没有将社会治安看做有学问,特别是有大智慧,认为“这里面能有什么学问?要打就能打得了,要防就能防得住”,故采取了很多自以为是的“行动”、“创新”,结果证明此话差矣。因此,务必通过学习,在理念上超过对手。犯罪人的犯罪手段越接近科学,遂要求反制犯罪的手段越科学。从一定程度上说,警匪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体能的竞争、装备的竞争,而且是、更加是、越来越是理念的竞争,警察及整个治安人,理应成为社会治安领域里先进文化的代表。《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大治安,必须解决如何运用科学来对待科学的问题。讲求科学以及达到比对手更讲求科学,才能笑看花开花谢,喜吟日出日落,善对云卷云舒。但科学具有客观性,并不先定地、固定地、人定地属于官、民、匪任何一方。如今,官、民、匪相互“死嗑”,全都“霸王硬上弓”,“扁你没商量”,均以各自“严打”应对敌方“严打”,除出自于利益之争、是非之争、意气之争外,也证明各方“当事人”皆缺乏足够的应对智慧。

(三)犯罪的学问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

犯罪是一门学问,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过程,其本身就是大百科全书。从根本上说,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兼有社会性、人文性、自然性等三种品性,犯罪的学问则覆盖了整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犯罪防控必须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三管齐下。

只视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为一种社会现象,势必主要会从社会方面对其进行描述,从社会本身,从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上解释其产生原因与寻找防治对策;只视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为一种人的行为,势必又主要会从人本身,从人的生理、心理、病理上对其进行描述,解释其产生原因与寻找防治对策;只视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为一种自然情形,势必又主要会从自然方面对其进行描述,从自然本身,从生产、生活、生态上解释其产生原因与寻找防治对策。故而,必须将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既看做一种能与人分离(不一定要由人来实施),而主要有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现象,又将其看作非得由人来实施,并涉及人的生理、心理、病理,有完整的行为规律的人的行为,还将其看作像花开花谢、日出日落一样的正常的自然情形,才可能历史地、科学地、完整地揭示其特性,寻找到科学的对策。

社会治安扑朔迷离、山高水深、卧虎藏龙,当事各方也都不是“菜鸟”。社会治安防控真正禀赋大智慧,才能在“猫鼠大战”中笑看风云,笑逐颜开,笑到最后;才能将一拨拨对手打回原形,让其心悦诚服,俯首称臣。否则,战胜对手只能永远定格在将来时,或者“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或者对手虽败犹戎(困兽犹斗),甚至反败为胜。须知,要想战胜对手,先必在人格上尊重对手,其次在学问上尊重对手。

诚如是,尊重对手,很大程度上就要尊重现实、尊重客观、尊重科学。往昔,“有关方面”特爱吹嘘,自我溢美,认为比犯罪有“三高”。现今看来,此判断大多与客观情况不符。其一,所谓比犯罪人“高明”。事实已证明,权力往往代表不了科学,靠第三代猫抓不住第五代老鼠。光有权力、光有法律、光有GDP 等,并不顶事,还必须讲求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讲求社会管理科学化。其二,所谓比犯罪人“高尚”。事实也已证明,貌似“文质彬彬”,实为“偷人妖精”。有时“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诸如,“小姐”得利靠出卖自己的身体,而贪官得利却靠出卖自己的灵魂;“小姐”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糟践的是自己,而贪官花天酒地,“夜夜洞房”,糟践的却是人家、大家、国家(“窃国大盗”);“小姐”多有耻辱感,没脸直面父老乡亲,而贪官却“心理素质极强”,惯于演戏,多是“伪人”,将“假、大、空”进行到底。究竟谁比谁高尚?“伪人”们可谓“名至实归”,一个个贪官好剑(贱)!真乃“天下第一剑(贱)”!其三,所谓比犯罪人“高寿”。事实亦已证明,并非“仁者寿”。小人多得志,君子常受气。“干活少有累死的,多有气死的。”社会舆论持久高唱赞歌“吃亏是福”,但到头来好人常吃亏、吃长亏、吃大亏,坏人的小日子过得倒很滋润。《无间道》有云:“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真乃自古忠臣没好死,“好人没长寿,坏人过千年”。好人常有三灾六难,而“小强”却一个个战斗力、生命力极强,练就“刀枪不入”,万人共同诅咒丝毫也不起作用。人们经常吹嘘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神话,但实际上正义多半战胜不了邪恶,难得的正义往往因为迟到而“踏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犯罪是一类活法

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有生物属性,还有自然属性。然而,无论作为社会的人,还是作为生物的人、自然的人,其犯罪都是一类活法。

(一)事物的客观性

从理性的角度看,在主观与客观这一对矛盾中,主、客观都很重要。但说到底,客观是第一性的,主观是第二性的,说话办事不能无视客观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的行为与自然情形,其产生、运行与应对都是客观的。

从根本上说,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之所以成为现存之物,就在于导致其发生的依据、藉以一定时空的运行、所能造成的实际危害,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其存在和发展并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以及意志力如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人文、自然之有机系统客观运行的一种结果、一种恶果,对其不喜欢、不承认、不接受是不行的。犹如妻子与酗酒的丈夫同房以后生出一低能儿,少女被歹徒强暴以后生出一孽种儿,你怎么想都没用,这孩子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你生命、生活的一部分。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就是社会、人文、自然的一部分,是你的部件,是你的产物,你不能无视他的存在,甚至于你不影响他,他也会影响你。对社会治安问题的客观存在及其运行规律,人们只能科学地认识、掌握、利用,社会治安防控不能离开其客观实在性谈“应该怎样”,仅可谈实际上“只能怎样”。主观唯心主义是工作的大忌,强烈的、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但于事无补有时反而还因此坏事。

大治安的主客和谐,首先就要在主观上爽快地承认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的客观实在性,在此基础上再讲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否认,犯罪危害了社会,但是犯罪来自于社会、生活在社会,其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犯罪危害了人类,但是犯罪来自于人类、生活在人类,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部分。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很大程度上不以少数人乃至多数人的好恶而消长,不以少数人乃至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过高地或者过低地评价犯罪,都会使犯罪对策失之偏颇。”①参见金其高:《论犯罪研究的基本角度》,载《犯罪研究》2004 年第4 期。

(二)生物的多样性

“君子和而不同。”“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说的道理都一样。讲求和谐的三分法认为,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他有他的活法。而你的活法、我的活法、他的活法,都是一种活法。然而,以前的社会管理,受只讲同一的一分法与只讲斗争的二分法思维的左右,普遍崇尚单边主义、理想主义、完美主义,且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只认可自己的活法,只认为自己的活法是正常的活法;不认可别人的活法,不认为别人的活法也是正常的活法,特别是不认为犯罪人的活法也是一种活法,坚决不能容忍犯罪人的现实存在。将犯罪人多看做生理、心理不正常的人,将犯罪行为多看做不正常人的不正常行为,将犯罪人说成是“红眉毛绿眼睛”,犯罪乃“洪水猛兽”,“一网打尽”遂顺理成章,“斩草除根”乃梦寐以求,从情绪上的“零容忍”演变成理性上的“零容忍”。

“生旦净末丑,人生大舞台。”根据生物的多样性,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个体亦具有多样性。但就大治安的大局而观,社会、人文、自然领域,不无官、民、匪三角。此说明,官、民、匪都是一类活法。犯罪学多认为,人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每个人都有官性、民性、匪性的一面。官尽量管住自己,民不大规范自己,匪不时突破自己,且“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三)万物的平等性

事物的客观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万物皆“生而平等”,实无任何出身贵贱、行政级别、质地优劣之别。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现实万物同是“大自然的孩子”,“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万物全都“有型”,共组社会、人文、自然生态链。各有存在依据,各有巧妙不同,各有美好愿景,皆不可小觑。“晴天雨天都是好天气”,“雷霆雨露,都是恩典”。彩虹是一种美丽,台风也是一种美丽。正如《聊斋》电视剧中唱词所道:“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都到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皆有灵性,妖怪亦为另类人杰。犯罪是一类活法,犯罪也是一类人生。君不见,既有革命人生,也有艺术人生;既有幸福人生,也有悲情人生;既有普通人生,也有非常人生;既有英雄人生,也有犯罪人生。甚至还有人认为:“一辈子没进过监狱,就是不完整的人生。”此话真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或者只能解释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喜欢它完全可以,但不能否认其现实存在。

实话实说,好、坏均为一类活法,好、坏均为一类人生。“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②参见柴静著:《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1 页。还有人说:“再好的犯罪人也姓犯,再坏的犯罪人也是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生而自由,你管他不着。最多只能是:选择做英雄,社会遂待见他,赏给他“神马”好的“果果”;选择做罪犯,社会遂惩罚他,“赐”给他“神马”坏的处遇。值此,个体与社会、少数与多数、好人和坏人,皆得自由,都很体面,公平合理。然而,你不能否认犯罪是一类活法,犯罪也是一类人生。倒是你对其越否认越有麻烦,而只能是“从罪必罚到罪必防再到罪必限”。①参见金其高:《从罪必罚到罪必防再到罪必限》,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 年第3 期。关键在于减少其生存指数,挤压其生活空间,降低其生命质量,将其设置在一定的关系之中。

“夜来风雨声,犯罪知多少?”某种程度上,犯罪的生成正常得犹如刮风下雨。犯罪与常人同在,常人亦与犯罪同在,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谁也离不开谁。相反,没有犯罪的社会,倒是个不正常的社会、极为可怕的社会。问题的关键与关键的问题,是究竟有多少犯罪,现实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看到有大学生犯罪,看到大干部也犯罪,有人就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发出惊呼:“哇!天之骄子也犯罪!”“哇!高官也犯罪!”实际上,对此番惊呼倒是值得世人惊呼的。谁谁谁说过“天之骄子不会犯罪”、“高官也不会犯罪”了?即使谁谁谁说过了,那又怎么样呢?对此,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若一个天之骄子、一个高官也不会犯罪,那倒是不正常的;而倘若每个天之骄子、每个高官都犯罪,那也是不正常的。关键在于性价比。此人今天吃饭,怎么没人问这是为什么呢?此人今天犯罪,倒是就有人问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负责任地说,此人今天吃饭属于此人正常,此人今天犯罪同样属于此人正常。此人今天吃饭与此人今天犯罪,两个问题的知识含量相差无几。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认定犯罪是一类活法,没什么可费解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天下无贼不可能,天下皆贼也不可能,关键在于有多少贼或者没有多少贼。驱犯罪是一类活法,不犯罪也是一类活法,去犯罪同样是一类活法;驱犯罪是一种人生,不犯罪也是一种人生,去犯罪同样是一种人生。以正常的眼光解读犯罪,才能以正常的思路解决犯罪。生活越简单越快乐、越实用、越长久。说犯罪人头脑不正常,实际上犯罪人头脑很正常。而恰恰相反,倒是那个说犯罪人头脑不正常的人,有可能头脑不正常。

三、犯罪是一项投资

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兼有社会性、人文性、自然性等三种品性。道理非常简单、非常浅显,但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人不怕身陷囹圄,不怕妻离子散,甚至不怕丢了吃饭家伙,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前腐后继)?既然不是行为人头脑出了问题,那到底又是为什么呢?怎样解释为宜?应该说,犯罪人头脑多无问题,智力甚至超人,关键在于犯罪乃有利可图。当然,这种利,可以是客观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人自认为的。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万世不易之真理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曾指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82 页。“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使自己出丑。”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103 页。“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是许许多多的利益的天下。”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64 ~165 页。

(一)犯罪是一项投资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犯罪所得之物质上的利益、生理上的快感与精神上的满足,三个甜头具有其一时,行为人就会被犯罪所吸引。特别是当“三巨头”(三聚头)时,行为人普遍不能免俗。司法实践中,倘若抢、骗、偷公私财物一万元并能归其所有,但如被抓获肯定得入狱一年,多数人都不会去干;倘若抢、骗、偷公私财物十万元并能归其所有,但如被抓获肯定得入狱一年,多数人则会动摇起来,掂量得失、权衡利弊;倘若抢、骗、偷公私财物一百万元甚至一千万元并能归其所有,但如被抓获肯定得入狱一年,可以预见的是几乎人人都去干。去干的人颇有经济头脑,不去干的人头脑才有问题。“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说不准那警官、检察官、法官若能事前探得此资讯,自己抢先干上了。抢、骗、偷可得一千万元,坐牢一年,真的也不愿去,怕是“有贼心没贼胆”吧?理由在哪?当真不愿去,倒是奇了怪了。犯罪运行的基本规律证明,犯罪人干与不干、怎么样干等,均受利益率等经济规律所支配。⑤参见金其高:《论犯罪运行的基本规律及其防控》,载《公安研究》1996 年第2 期。

(二)犯罪是一项高风险、高效益的投资行为

诸如抢劫犯罪、诈骗犯罪、盗窃犯罪等传统犯罪,合同犯罪、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等新型犯罪,行为人一般都持有充分的侥幸心理与合算心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抢银行,成功了则一劳永逸(逃逸),不成功则“这一百多斤就归你了”。“犯罪也受竞争支配”,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版,第623 页。经济的本质是节约,即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润。市场经济的经济性,利在促使社会减少投入、节约成本,获取最大效率效益,永续发展;弊在一切以“经济”来衡量,来完成,一切“向钱看”,使社会各方面充斥投机性、短期性、利己性。“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诚所谓,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了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版,第829 页。

市场经济的市场性,促使犯罪更加成为一个市场。犯罪学认为,社会存在着犯罪市场问题。市场即交易,市场经济既使社会充满活力,也将社会的一切变成商品,均进入市场进行交易。金钱虽然不是一切,但可能是大半切。君不见,现在社会上非但有生活要素市场,而且有生产要素市场。君不见,现在社会上还有“权力市场”。买官卖官,“一万报个到,十万拿顶帽”。君不见,现在社会上还有“美女市场”。满眼“美女经济”(美女产生经济)与“经济美女”(经济也使女人美丽),人长得漂亮遂身价百倍,“姿色就是力量”。一个个超级女声、超级女生、超级女绅、超级女身,③参见金其高:《四大“超女”向前进》,载《新民晚报》2007 年5 月27 日。谁能说与市场无关?君不见,现在社会上还有“道德市场”。以前,世人还会为“良心值多少钱一斤?”引发争论,现在良心、道德甚至爱情皆成商品,均已是不争的事实。“爱情天梯”,举世无双,千古绝唱。如今你再“为爱流泪到天明”,则会被认为不是“傻大”就是“大傻”。君不见,现在社会上还有“器官市场”、“皮肉市场”。“笑贫不笑娼”,嘿,你瞧不起“小姐”,她还瞧不起你呢!因为她有“市场”,且“市场”份额很高,“笑益”很好。

市场经济的市场性,还使一些违法犯罪人很有“市场”。讲交易,“雇佣杀手”屡见不鲜。黑社会号称“第二政府”、“第二派出所”,建有“出警队”,还收“出警费”。“要钱还是要命?”讨债找法院执行若不起效果,而花点钱找黑社会就能“搞得定”,等等。正常吗?不正常吗?

(三)从一定角度看,教育、婚姻等都是一种投资

教育,除了教与学知识、教与学本领之外,肯定也是投资行为。读小学、中学、大学,攻学士、硕士、博士,风险与效益的相对程度,不言自明。婚姻,除了讲求两情愉悦、生活质量之外,无疑也是投资行为。选择“神马”对象犹如选择“神马”股票,“绩优股”、“潜力股”、“涉外股”,人人争而得之。有人说,姑娘要么不要嫁人,嫁人就要嫁得好。嫁得好,将得到一张“支票”;嫁得不好,将得到一张“传票”。有人还说,姑娘嫁人,不是嫁给一个人,而是嫁给一种生活,可要想清楚了。也有的女孩“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看官,如若缺乏投资的眼光,对其很难解释清楚。现代版的“丘比特”,常常折戟于“爱情股市”、“爱情超市”、“爱情黑市”之中,真让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斯文扫地,兵(彬,文质彬彬)败如山倒。

既然教育、婚姻等,甚至“削发为僧”,从一定角度看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那么现在还有什么不是投资行为?为啥犯罪就不可能是一种投资行为?这就需要启动举证责任倒置程序了。

四、犯罪是一种动力

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人的行为,还是一种自然情形。社会、人文、自然,都有“给力”的问题。

(一)犯罪既破坏社会前进又从反面推动社会前进

马克思曾经从一定角度说及,“犯罪产生刑法”,“产生刑法讲授大纲”,“产生刑法教授”,“没有小偷,锁就不会如此发达”。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人民出版社版,第415 页。亦即,犯罪具有破坏社会前进与从反面推动社会前进之两种功能。在某种意义上,犯罪刺激社会竞争、犯罪产生文学艺术、犯罪增加就业机会。据此,后人遂可以相对解析出,经济因犯罪而生长、荧屏因犯罪而生动、警察因犯罪而生活,真乃“三生有幸”。

确实可以认为,经济一定程度上因犯罪而生长。言及繁荣昌盛,世人多谓繁荣“娼”盛,且何处“繁荣”便何处“娼盛”。值此,你就整不明白,是“繁荣”引发了“娼盛”,还是“娼盛”引发了“繁荣”?⑤参见金其高:《大治安,加一分幽默》,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 年第4 期。实施犯罪与制止犯罪之前、之中、之后,确有很多的经济生长点、增长点。犯罪刺激了社会竞争,社会竞争遂刺激了经济生长,经济生长复刺激了犯罪繁荣。没有矛盾、没有“坏人”,社会将变成死水一潭。而有了矛盾、有了“坏人”,在足够的“鲶鱼效应”之下,死水也会掀起波澜。有了一定量的犯罪,社会必然增加活力,引发好人与好人、好人与坏人、坏人与坏人之间的“三个竞争”,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确实可以认为,荧屏一定程度上因犯罪而生动。打开电视、电脑,人们最喜欢欣赏、浏览的文艺节目,首推各种各样的警匪片、推理片、侦破片、惊悚片、恐怖片、动作片、功夫片、战争片等,而这些题材大多与犯罪有关。即使言情片,其中也不乏真善美与假恶丑互相较量的情节,“美女与野兽”、“阴谋与爱情”。作为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意大利人帕瓦罗蒂,生前酷爱观赏看侦破片。“文似看山不喜平”,戏剧冲突也要“有料”,文学艺术界也有现实的犯罪问题。可以说,文学艺术倘若远离犯罪题材,也就远离了现实社会,远离了不败热点。

确实可以认为,警察一定程度上因犯罪而生活。猫鼠关系是一种生态关联。群猫联袂演出捕鼠大戏,惊心动魄,经久不衰。人们习惯将官吏、将警察比作“猫”,将违法犯罪人喻为“鼠”。猫抓老鼠是个永恒的话题,公元21 世纪,警匪之间展开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新博弈。岂不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警匪之间是对立的统一。警察犹如社会的“垃圾工”,城市的下水道凸显了诸多的城市管理问题、GDP 以及GDP 以外的问题。犯罪学,亦即“社会垃圾学”、“社会下水道学”,此话绝非八卦。

(二)社会治安研究角度,需要正、反、合

犯罪一方面破坏社会前进,另一方面又从反面推动社会前进。没有细菌、没有病毒的环境,也是极不正常、极不健康的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片面,不可绝对,不可静止,而要从事物的正、反、合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社会治安研究,亦为如此。从社会治安问题原因上看,一事物或者另一事物并不是先定地、人定地、固定地,作为社会治安问题原因或作为非社会治安问题原因而存在的。一般而言,药是好的,然而“是药三分毒”;一般而言,病是不好的,然而“久病成郎中”。2003 年,全球抗击“非典”之非常时刻,《健康报》报道:“更有趣的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感染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可能与非典病毒之间有相互干扰、相互颉颃之机制。”①载《健康报》2003 年5 月15 日。此重要资讯,顿使世人倍增抗击“非典”的信心与智慧。

君不见,传统语境下的历史,完全是英雄的历史,只见英雄而不见平民,英雄推动历史前进。实际上,既不是英雄推动了历史前进,也不是平民推动了历史前进,而是英雄与平民共同推动历史前进,而是英雄与平民的博弈推动历史前进。君不见,传统语境下的历史,完全是强者的历史,只见强者而不见弱者,强者推动历史前进。实际上,既不是强者推动了历史前进,也不是弱者推动了历史前进,而是强者与弱者共同推动历史前进,而是强者与弱者的博弈推动历史前进。君不见,传统语境下的历史,完全是胜利的历史,只见胜利而不见失败,胜利推动历史前进。实际上,既不是胜利推动了历史前进,也不是失败推动了历史前进,而是胜利与失败共同推动历史前进,而是胜利与失败的博弈推动历史前进。君不见,传统语境下的历史,完全是好人的历史,只见好人而不见坏人,好人推动历史前进。实际上,既不是好人推动了历史前进,也不是坏人推动了历史前进,而是好人与坏人共同推动历史前进,而是好人与坏人的博弈推动历史前进。君不见,传统语境下的历史,完全是社会的历史,特别是社会政治、社会斗争的历史,只见社会而不见自然,社会推动历史前进。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命题”②参见翟英范著:《自然·人和人类社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5 页。,是“气候变化推动人类进化”③参见《研究发现 气候变化推动人类进化》,载《参考消息》2011 年11 月22 日。,“天气改变了历史”④参见(美)劳拉·李著、林文鹏译:《天气改变了历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人类回归自然,自然进入历史”⑤参见阎守诚:《“自然进入历史”》,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1 期,《新华文摘》2006 年第13 期。,天时、地利、人和依次排开。既不是社会推动了历史前进,也不是自然推动了历史前进,而是社会与自然等共同推动历史前进,而是社会与自然等的博弈推动历史前进。

(三)官、民、匪,共同推动历史前进

可见,就社会而言,既非官、也非民、亦非匪,推动了历史,而是官、民、匪在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与相互鼎立中共同推动了历史前进。社会力量,实可划分为官、民、匪三个方阵。官、民、匪三角,可以构成法治“3 WEI”方阵。官(官府与官员,特别是其中的警),一般系主导社会对付违法犯罪的人,维护于其有利的社会统治秩序,可称之维法:民(一般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个中包括被害者、潜在被害者、利益相对者、社会边缘群体、各种“被”的人以及立法、守法、督法不到位的情形等,民营企业被称之为一群“野孩子”),系不尽守法的人,可称之未法;匪,一般系缺德、违法、犯罪的人、“体制外”的人群以及其他具有显著兽性残余的人,其行为与多数人群相左,与社会法治相悖,可称之违法。官、民、匪三角之法治“3 WEI”方阵,亦可解读为美女“三围”(3 WEI)。官,承上启下,左右逢源,合纵连横,协调全身,一如人的肚脐腹脘部位,是人的生理中枢,“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的“小蛮腰”状态可称作美女之腰围。民,系社会的基础,屯富于民,屯智于民,屯防于民,黎民百姓的状况可称作美女之臀围,所谓“丰乳肥臀”。匪,不三不四,不即不离,不依不饶,敢向“代表国家”、“代表人民”、“代表正义”的社会强势“公权力”叫阵,四海游龙,五洲亮剑,天涯周旋,有的还真能笑到最后,足见其非凡胆略、智慧与能力。①参见金其高:《大治安格局的官、民、匪三角演义》,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4 期。

总之,在马克思关于一定程度上犯罪刺激社会竞争、犯罪产生文学艺术、犯罪增加就业机会之精彩、经典的语境下,犯罪是个人的一种动力、社会的一种动力之判断得到证明,得到彰显。值此,后人理应“顶一记”马克思。窃以为,于马克思所言“三生有幸”之后,则可续上两句话:“男人因犯罪而亢奋”、“女人因犯罪而男人”。君不见,当下的男人大多已不像个男人,品牌“男子汉”早已变身为“男子汗(汗颜)”,“爷们”、“哥们”普遍“脂粉气”、“娘娘腔”,唯唯诺诺、哼哼哈哈,“雄风”不再,既干不成一件“好事”,也干不成一件“坏事”。说真格的,唯有在犯罪面前,才能彰显男人特色,才能看见男人“雄起”,无论是犯罪的男人,还是对付犯罪的男人,才像个男人。很男人!“纯爷们”!君不见,女人一般代表温柔,代表贤惠,代表善良,但犯罪无法让女人走开。此时此刻,无论是犯罪的女人,还是对付犯罪的女人,都不像个女人,而像个“王者归来”的男人,抖擞精神,应对艰险,望不却步,勇者无敌。这真是“修女也疯狂”!

五、犯罪是一个平衡

社会、人文、自然,各自内部、本体与外部,都是大大小小的平衡系统。

(一)社会现象、人的行为与自然情形,都有平衡

君不见,一者,生态固有平衡。一年四季、一月三旬、一天二十四时,温度却大有变化,但根本上又是个平衡。可以认为,自然规律是个大平衡,不只是通常认为的弱肉强食。整个自然界,就是个生态平衡系统。达尔文在其经典著作《物种起源》中,讲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猫与三叶草”故事。在英国,长势最茂盛的是红色三叶草,而三叶草依靠丸花蜂来传播花粉。丸花蜂的多少,又决定田鼠的数量,田鼠捕食丸花蜂的幼虫与蜂房。田鼠势大力沉,则丸花蜂逐渐衰败,反之亦然。而猫又是田鼠的天敌,双方捉对厮杀。②参见刘允洲、李绪萱编著:《生命之网——生态平衡趣谈》,知识出版社1988 年版(沪版),第3 页。“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相成相辅,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活机器’——生态系统,生活总装成奥妙无穷的自然界。……每一台‘活机器’和整个自然界,在这样的流动中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平衡,也就是生态平衡。”③参见刘允洲、李绪萱编著:《生命之网——生态平衡趣谈》,知识出版社1988 年版(沪版),第193 页。

天灾人祸,水火无情。2008 年,遍及中国的第一场大雪,从小下到大,从北下到南,从喜下到烦,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不言而在、大自然不怒而威、大自然不战而胜。现今,全球自然灾害肆虐,地震、海啸、雾霾、奇寒等,接踵而来,也只不过是大自然在人为造成的生态环境失衡,而依靠小小的修补已无济于事,很难寻求平衡、恢复平衡之下,唯有祭出狠招、毒招、绝招,凭借所谓非正常天气的常态化,来解决天人争端,在更大范围内构建生态平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四季如春,春如四季,等等,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的大平衡。恩格斯早就警告过后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83 页。人类如再不警醒,继续执迷不悟,大自然之更厉害的超大平衡手段还在后面等着,也许真的到了人类自己造就的“世界末日”。“‘这场寒流,把整个俄罗斯都冻僵了。’连日来,极寒天气让俄罗斯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同样遭遇极寒的波兰,天气又在两三天内反复无常,骤寒骤暖上演‘冰火两重天’,而法国、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的人居然可以在20 摄氏度的‘春天里’过圣诞节。极端天气就像一个人格分裂的患者,众多国际媒体把2012 年定性为‘被极端天气致命的、代价高昂的和到处屡创纪录的一年’。天气异常也让科学家产生对立,有人认为‘极端天气将成为常态’,有人认为‘人为的全球变暖是一场闹剧’。不管怎么说,正像一名美国气象学家期盼的那样,在熬过多个天气恶劣暴躁的年份后,但愿2013 年是平凡的一年。”⑤参见谢亚宏等:《2012,见证极端天气“常态化”》,载《环球时报》2012 年12 月28 日。

大治安,只针对传统的社会治安问题开展工作是不够的、不行的,一定要重视防控生态类社会治安问题。⑥参见金其高:《大治安之天人和谐》,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2 期。

君不见,二者人体也固有平衡。中医认为,平衡即健康。“平衡就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势均力敌、同消同长的状态,是矛盾暂时的统一。”⑦参见辽宁、北京、天津、南京等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年版,第12 页。人体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等,均有平衡问题。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系统,肝、心、脾、肺、肾,犹如阴阳五行之金、水、木、火、土,相生又相克,其中任何一个器官的功能太过或者功能不及,都会引起生理上整体失衡,引发人体疾病。而治病的途径与治病的方法,就是建立相应的人体平衡、恢复相应的人体平衡,包括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与手段,在更大范围构建相应的平衡系统。“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①参见李家邦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第6 版,第7 ~8 页。“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因此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②参见李家邦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第6 版,第11 页。

君不见,三者社会同样固有平衡。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正义和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三种权力处于一个均衡状态,即经济(或者资本)权力、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社会稳定不能光靠政治控制,社会民生权的实现才是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基础。③参见郑永年著:《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38 页。“向社会分权有三个基本目标。其一是真正促成政府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其二是赋权社会;其三是构造政府能够监管社会的制度结构。”④参见郑永年:《中国机构改革为什么要向社会分权?》,载《联合早报》2013 年2 月26 日。

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已逾六十年,如果说其中前三十年偏重于政权建设,次三十年偏重于市场建设,近年来遂开始注重社会建设。而“只有朝‘弱势政府、壮大社会、回归市场’的方向进行改革,方能带领中国挺进下一阶段的发展。”⑤参见黄慧敏:《中国如“怨妇社会”》,载《联合早报》2012 年2 月26 日。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形成三角模式,才能构成权力、资本、社会三者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鼎立。故而,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三角形最稳定,“维稳”务要构建三角。有人戏言,中国的传统社会管理,犹如演杂技,折腾来折腾去,一切为了“维稳”,亦即保持自身平衡。有其一定道理。

(二)透过不平衡现象看平衡之本质

从表面看,犯罪是个人、是社会之不平衡、不健康的表征。而实际上,犯罪却是个人、是社会之寻求平衡、恢复平衡(特别是个人心理平衡、社会心理平衡)的一种寻常手段、一种特殊标志。犯罪是个人矛盾、社会矛盾的集中释放、集中表露,如同人体受到风寒侵袭、受到病毒感染,多需要通过感冒、发烧等途径与方法,消减矛盾、解脱矛盾,来建立新的平衡一样,犯罪便是个人、是社会在更长过程、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中的一种寻求平衡、恢复平衡。谓之“多行不义必自毙”、“趟着也中枪”、“恶人自有恶人磨”、“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等等,实际上亦有其客观平衡在左右。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社会管理创新有加减乘除,均系一种形式的寻求平衡、恢复平衡。石头、剪刀、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还相互鼎立。《西游记》中,众妖精一个个神通广大,手中绝世之宝各式各样,然则一物降一物,最终胜败则要看犯在谁手,要视具体时空与具体使用。事物发展从小到大,再渐次从大到小。大、小治安,循环往复,完美超越,亦深化,亦升华,犹如凤凰浴火,走向自我重生,完成自身平衡。历史主要是进化的,但进化中无不伴随着一定的循环与一定的退化,周而复始,生生不已。⑥参见金其高:《大治安及其学说之边际》,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6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2 年第5 期。

(三)构建大系统,遂见大平衡

表面上看,孤立地看,简单地看,一个个犯罪都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上,作为个体的犯罪与作为整体的犯罪的运行,都具有系统性,均是一种有机分布的排列组合。

构建大系统,遂见大平衡。犯罪防控,亦需知晓、尊重、利用、改造个人与社会的犯罪平衡系统,对症下药,顺理成章。首先,认识且承认作为个体的犯罪与作为整体的犯罪的运行的系统性。制定社会治安韬略,要从实际出发,不要随意提一些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目标,要注意从事物个体的无序看到事物整体的有序,注重从宏观上把握犯罪、遏制犯罪。其次,注重以更强、更大的系统应对作为个体的犯罪与作为整体的犯罪的运行系统。作为个体的犯罪与作为整体的犯罪的运行系统,有其固有的宏观运行规律,虽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但毕竟其也只是社会、人文、自然更大系统之一部分。犯罪防控,理应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以更强大的、质量更高的社会、人文、自然综合大系统,调控犯罪运行系统,以系统对系统。⑦参见金其高:《论犯罪运行的基本规律及其防控》,载《公安研究》1996 年第2 期。

六、犯罪是一宗罪恶

犯罪、违法乱纪、无责任或责任不清的一般不安情形、事故事件等,是社会治安学宏观上所划分的四个社会治安问题范畴。①参见金其高著:《社会治安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5 ~6 页。其中,犯罪又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最为普遍的、最为典型的社会治安问题。

从根本上说,犯罪并非一件好事。相反,犯罪肯定是一宗罪恶,同样危害社会领域、人文领域与自然领域。刑法学对于犯罪本体之观照,有三个基本点,诸如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刑事违法性”与犯罪的“必受惩罚性”等。刑法学等对之所做的分析已经足够,且学界、朝野乃至于古今中外,在此亦无异议,本文遂不再饶舌。

结语

“最后的陈述”,犯罪观照之“金六点”,谨做如下简单的自我辩护。

一者,外貌。形式上考量,有三点可以言及。犯罪观照之“金六点”,品味博采兼收、思想前卫与幽默诙谐三结合;视角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全篇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二者,中气。观点上考量,亦有三点可以言及。首先,“金六点”旗下所属六解,犯罪是一门学问,犯罪是一类活法,犯罪是一项投资,犯罪是一种动力,犯罪是一个平衡,犯罪是一宗罪恶,六判断均可独自成立。其次,“金六点”旗下所属六解,涉及多过程、多方位、多层次的犯罪观照,构建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旨在获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效应。应该说,其中前五解,即犯罪是一门学问、是一类活法、是一项投资、是一种动力、是一个平衡,或为金氏长期之独自坚守。而最后一解,犯罪是一宗罪恶,系传统的、主流的话语,亦为金氏所认可。“金六点”至此采取“非常5 +1”,在整体上构成了系统的、厚道的、智慧的选项。再次,“金六点”旗下所属六解,皆属理性判断,遣词全部为中性。诸如,“犯罪是一门学问”,等等。学问即为中性词,有学问与没学问、大学问与小学问、好学问与坏学问,言词都可用“学问”。相反,倒是最后一解,犯罪是一宗罪恶,既有其“优”,又有其“忧”。若片面化、绝对化则更易失之偏颇,可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譬如,当狼吃一只小山羊,人们普遍不悦,谓之“凶恶的狼”;而当人吃一只小山羊,人们怎么就普遍不怒,谓之“凶恶的人”?这会否陷入招致诟病的“双重标准”?应当客观指出,狼吃一只小山羊,与人吃一只小山羊,在生物链上意义同等,无关利弊,无关善恶。犯罪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犯罪观照,可以是法律意义上的、伦理意义上的以及其他意义上的,但应该主要是、更加是、至高是科学意义上的。

三者,内核。思维上考量,同样有三点可以言及。犯罪观照之“金六点”,聚焦于金氏一贯的认知:“大治安”、“三分法”、“尚自然”。

猜你喜欢

活法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换一种活法活吧
Televisions
活法
把孤独变成一种活法(组诗)
环境犯罪的崛起
活法好,才活得好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换个想法,换个活法——评《人生是拆不完的礼物》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