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文学视域与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

2013-04-11南治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华文鲁迅

南治国

(南洋理工大学 中文系 新加坡639798)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是以梵·第根为代表的法国学者所倡导的注重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给比较文学的定义是: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1]7

二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如韦勒克(Rene Wellek)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的理论,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充到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等范畴,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包括那些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包含那些没有事实关联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以及探讨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的跨学科的研究。美国学派给比较文学的定义,以雷马克的提法最具代表性:

比较文学是超过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1]9

后来,学者们继续提出了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不同民族的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和特别关注一国作家或作品在其他国家的接受情形的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

较诸于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提供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文学视域,让学者在探求不同国家之文学的同时,能够把文学作品放在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观照,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而且能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有“了解之同情”,从而知晓我们自身文学的特异之处,清楚别的国家的文学同我们自身文学的差异之所在,并能辨考其间相互影响的痕迹,或彼此共通的文学特质。有鉴于此,季羡林先生特别指出:

研究比较文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我们的借鉴活动找出一些可遵循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我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不同文学的比较,可以从理论上提高我们对外国文学的认识;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之处何在?不同之处又何在?产生这些同与异的关键何在?从技巧到内容,都可以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2]

二、新加坡对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与教学

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新加坡学界其实并不陌生。早在1973年,本地学者王润华教授便已在南洋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概论”和“西方汉学研究”的课程,向中文系学生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中国文学的研究上。回顾这段教学经历,王润华教授有这样的描述:

为了传播这种新技巧与治学方法,尤其希望把它运用到研究中国文学上去,我在一九七三年十月底开始在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一门“比较文学概论”。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中文系的学生,除了极少数例外,一般人对西洋文学或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心理、宗教知道得不多。同时他们的英文程度也欠佳,要他们阅读以英文写的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文章,实在很困难。为了避免他们因语文而不敢选修他们深感兴趣的科目,我开始细心给他们讲解,后来甚至一篇一篇翻译出来,发给他们参考。我的教法是,在“讲解课”(lecture)时间内,我讲解来自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在“研讨课”(tutorial)时间内,把正课学到的理论,用来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与问题。[3]

除了教学,王润华教授也热心地向新马及港台的学术界推广和介绍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仅从1976年7月到1977年9月,他连续在《蕉风》月刊上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比较文学的概念、历史、研究方法及内容》等9篇译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文章,引起了新马及港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79年,王润华教授将几年来编译整理的有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论文结集出版。书名为《比较文学理论集》,共收集了雷马克(Henry H.H.Remak)、奥尔德里奇(A.O.Aldridge)、科斯提乌斯(Jan B.Corstius)、约瑟夫·T·肖(J.T.Shaw)、艾德尔(Leon Edel)、韦勒克(Rene Wellek)及沃伦(Austin Warren)等7位美国知名比较文学学者的12篇论文。内容涉及比较文学的定义(概念)、历史、研究方法、基本观念及功能,以及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思想哲学、文学与传记等诸多方面。更为难得的是,每篇都附有参考书目和论文索引,它们都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些实例。这样的编排,使得原本是西方学者的理论变得具象而生动起来。譬如,他在译介了约瑟夫·T·肖的《文学影响与比较文学研究》之后,就附录了11种“中西影响之比较”和14种“类同之比较”的专著和论文,涉及的学者有王润华、林绿、周树华、洛夫、陈铨、陈世骧、梁实秋、黄维梁、刘绍铭、王国维、古添洪、侯健、杨牧、陈慧桦、刘沧浪、翱翱、颜元叔、James Hightower等18位学者,几乎囊括了港台和新马主要学术期刊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除了在新加坡教学比较文学和译介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王润华教授也身体力行,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文学的研究。我先前曾撰写了《宏阔的学术视野,本真的诗人情怀——王润华教授与比较文学》[4]一文,对王润华用比较文学方法进行文学研究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这里,我就略举两例。

例一: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阐明各国文学或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实。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实,不仅表现在文学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与文学相关的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各个层次。[5]218在研究鲁迅、老舍和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时,王润华教授经常采用这一方法。在鲁迅研究方面,他早在1976年就发表了《西洋文学对中国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的影响》,[6]详尽地考察了西洋文学作品——迦尔洵的《红花》,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以及尼采的《查拉图斯特如是说》——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他“不但追究每种形式、风格、内容、主题思想,甚至每个意象、场景等等的来源出处,同时密切注意一切外来影响的东西,哪一部分被吸收?哪一部分被排斥掉?作者为什么原因和怎样选择与吸收,并将之溶化在自己的作品里?”[7]90-91在《鲁迅与象征主义》《从口号到象征:鲁迅〈长明灯〉新论》等论文中,王润华教授认为,要了解鲁迅文学思想与创作中象征主义的重要性,仅从学者的解释上认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根据鲁迅自己对象征主义的理解与看法,去分析并找出答案。他列举了大量散见于各个时期鲁迅对象征主义的认识和评论,并探讨了厨川白村、安特列夫、迦尔洵等对鲁迅的影响,认为“鲁迅的小说,正象安特列夫的创作,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7]230。

例二:王润华教授还有不少论文是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来考证中西文学关系的。所谓平行研究,“普遍是研究不同国家的毫无关连的作家与作品之风格,结构,情调,主题思想,艺术表现手法之相似点。”[5]57如《圆规和水井》一文,乍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但读完全文之后,你定会为王润华教授高妙的联想所折服。在文中,他是这样点题的:

本文要分析的“圆规”,是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Metaphysical poet)邓约翰(John Donne,1572-1631)诗中的一个意象。圆规是研究数理工等学科的重要工具,水井是古代日常生活分不开的一部分。圆规与水井的关系,正如邓约翰与贾岛,从表面看来,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存在。邓约翰活在十七世纪的英国,贾岛是九世纪的中国诗人,他们国家的文学传统既没有血缘关系,两个诗人间也绝无直接影响。但是,正如圆规和水井都包含着圆的形象,它们本身代表文学中恒常不变的一种共用且类似的比喻手法,在不同语族内,当人类用语文刻意经营文学作品时,时常会运用到它。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两首具有玄学诗派之曲喻诗,分析中西诗的一种类似的比喻手法。[8]

邓约翰以圆规入诗,寄寓爱情之圆满;贾岛以水井入诗,喻为灵感之源泉。圆规和水井这两个外在形象毫无干系的事物,却被诗人以同样的手法借用为媒介来传达其内心的经验和感受!如此“异曲同工”之妙,若非王润华教授慧眼识得且妙手玉成,恐仍在中西诗海,淹没沉沦,不为人知。

虽然有王润华教授的大力推介,但近些年来,比较文学在新加坡仍属冷门。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比较文学”的课程。值得庆幸的是,本地私立的新跃大学中文系,10多年前就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而且比较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至于学术研究方面,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一直也是本地学者进行文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三、比较文学与新加坡的华文教学

在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引起教育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998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原国家教委将比较文学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与外国文学合并而成一个新型专业),比较文学课程也是教育部新颁布的师范本科中文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比较文学的教学已经推广并深入至全国所有的师范类高等学府,也是一些顶尖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的重点课程。这些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少毕业后成为中、小学的华文教师,他们把在大学课堂学到的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效。也有不少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如何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观照中、小学的中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蜀贝在《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视野》一文中指出,“比较文学作为研究文学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9]具体到教学实践,他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能从世界文学的总体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学成就,也能增进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经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的比较,认识其异中之同,辨别其同中之异,以把握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和不同民族作家的创作个性,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品质。[9]

南京大学中文系葛桂录教授认为比较文学冲决了曾经是人为的界限,能使学生“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重新认识自己,为自己提供一种认识自身的他者眼光。它能启发我们在阅读和分析作品时,要具有世界文学和世界文化的宏阔视野,不断尝试更换一种角度理解作品,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这对于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框和认识局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与信息容量,更新知识结构,培养一种触类旁通的辩证比较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0]

葛教授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观念:

首先,将比较文学引进中学语文教材;

其次,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文学的观点与视野去看中外文学名著;

再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比较文学知识;

最后,结合课堂教学引入比较文学。

这四点当中,他认为最后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是最为重要的,并对在课堂上引进比较文学观念的作用及意义提出了自己的五点看法:

第一,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域外文化和文学。

第二,用别人的眼光审察自己,知晓文化差异。

第三,体会艺术技法,感受作品魅力。

第四,认识和理解作家作品创作的外来因素。

第五,反思传统看法,探析作品真意。[10]

上述学者的意见,对我们如何在新加坡的华文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加坡的华文教学环境同中国不同,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我觉得至少可从如下层面予以考虑:

第一,我们大学的中文系,特别是国立教育学院的中文系,应该考虑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供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成为华文教师的学生们选读。比较文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论文写作,以及大学毕业后从事华文教学都颇多助益。

第二,教育部可以考虑将比较文学列为在职华文老师的文学素养培训课程,由新加坡华文教研负责提供授课。该课程旨在为老师们介绍比较文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华文教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指导老师在自己的华文教学中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文学教学。

第三,可以考虑在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华文文学课程中融入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了解本地文学、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

第四,可以考虑将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双文化课程。比较文学可以培养学生以多元的文化视角去认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国文学,这同新加坡双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四、比较文学与新加坡华文教学举隅

——以鲁迅的《药》为例

鲁迅及其作品一直是本地大学中文系课程(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重点。我在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担任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兼职讲师,课程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同“疯人”相关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长明灯》《白光》等,其中也包括《药》,因为革命者夏瑜也是愚昧看客们眼中的“疯子”。这时候,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能派上大用场。除了教材上常规的文学主题、风格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我试图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新文学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小说家,为什么鲁迅的小说风格可以如此独异?为什么他的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小说传统大异其趣?这时候,我就指导学生把目光投向鲁迅所受到的外国的作家的影响,特别是他喜欢的俄国作家,如果戈理、安特莱夫等。然后,要求学生去阅读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迦尔洵的《红花》等;比照阅读后,让学生列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同上述小说之间的异同,进而分析鲁迅在哪些方面借鉴了果戈理和迦尔洵,又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他们?最后,推荐学生阅读几篇关于鲁迅和俄国文学的学术论文,这样,学生们不仅阅读兴趣增强了,思想更活跃了,而且不知不觉中,视野开阔了,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理解也深刻了。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鲁迅的作品,由来已久,从最早的上世纪20年代赵景深的影响研究的论文《鲁迅与柴霍夫》算起(注:柴霍夫,现译为契诃夫),迄今已近百年,相关专著和论文已经是汗牛充栋。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俄苏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之后,鲁迅同日本文学、德国文学、英国文学、东欧各国文学之间关联的学术论述也不断出现,对鲁迅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蔚为大观。

鲁迅的《药》是大学中文系常选的阅读篇目,也是新加坡初级学院的华文文学课程的必读短篇小说。我这里就以《药》为例,看我们如何采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让我们先看一看目前新加坡初级学院的老师通常的教法。我手头有一本由玲子传媒出版的《现代短篇小说·新诗赏析》[11],里面收录了H2华文与文学课程的3个短篇小说(鲁迅的《药》、王蒙的《最宝贵的》和王文兴的《命运的迹线》)和3首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郑愁予的《错误》和淡莹的《海魂》)的赏析内容。这本书,被很多担任H2华文与文学课程教学的老师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关于《药》的基本教学内容,此书指出了以下教学重点。

(一)作家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内容概要

(四)思想内容:1.揭示群众的愚昧与麻木;2.作者要找出疗救愚昧和麻木的“药”;3.反映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4.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5.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酷;6.反映辛亥革命脱离群众;7.表现革命运动尚存希望;8.表现亲子之爱。

(五)艺术特色:1.双重悲剧、双线结构、主从线索;2.正面与侧面描写;3.新颖、含蓄的悬疑笔法;4.情景交融的气氛描写;5.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6.利用场景制造喜剧效果;7.象征手法的运用;8.比喻手法的运用;9.白描手法的运用;10.对比手法的运用;11.反讽手法的运用;12.第三人称次知叙事观点的运用。

(六)人物形象

华老栓:1.自食其力,贫穷安分;2.胆小怕事;3.迷信、愚昧与麻木;4.对儿子无微不至。

夏瑜:1.身份影射;2.坚贞不屈;3.悲剧英雄。康大叔:1.凶狠野蛮,冷酷残暴;2.狂妄自大。

从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和文学分析手段来看,这是一份非常详备的教学资料,老师教学和学生的备考都可从中受益。但是,如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的“套餐模式”,学生“吃”的次数多了,就不免会有些厌烦。这样的教学内容太过局限于《药》的文本,不仅学生的阅读范围局促,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视界,容易让学生形成小说赏析的定式和惰性,造成思维方式上的墨守陈规,使学生少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发散性的思考,也很少有可能读出小说的新意来。

而比较文学的教学方法正好能补救这一弊端。《药》这篇小说可以采用比较文学的很多种方法进行解读。限于篇幅,我这里仅从影响研究的层面,谈几点教学思路。

(一)关于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所说的“影响”,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中,或者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发展的过去中无法作出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简言之,影响研究就是用充分可靠的“事实关联”来证明各国或各民族之间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来探讨文学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影响研究虽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它并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从研究的步骤看,影响研究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提出影响的存在

2.材料的搜集和考证

3.对假设的证明

4.影响的深入研究

关于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已经有不少学者从影响研究的层面探讨了俄苏作家,如果戈理、契诃夫、屠格涅夫、安特莱夫等对鲁迅的影响。老师可以选取一二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让学生阅读,并体会影响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二)从译介学的角度看

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一支文学翻译互动的研究。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技巧的影响。[12]

鲁迅在创作《药》之前,自己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小说《谩》和《默》。

《默》的故事梗概是:牧师伊革那支性情粗暴,女儿威罗被牧师训斥后,闷闷不乐,选择了卧轨自杀。女儿死后,老伴悲怨不已,僵卧床榻,昏睡不醒,最终也凄然离世。整个故事写得阴森凄凉,特别是女儿死后,伊革那支夜访坟场的那一节,恐怖阴冷,让人毛骨悚然。

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翻译的《谩》和《默》,并让他们思考,作为翻译者,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安特莱夫的作品来进行翻译?鲁迅的翻译活动会影响他的创作吗?比较《药》和《默》在语言和氛围上的相似,寻找《默》对《药》的影响的痕迹,并结合鲁迅生活的时代和鲁迅个人的思想深度检视《药》对《默》的超越。

(三)从作家影响的角度看

除了安特莱夫的《默》对鲁迅的《药》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之外,安特莱夫的另一篇小说《齿痛》也对《药》的主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齿痛》描写的是耶稣在各各他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天,各各他附近有个商人患着齿痛。他也和《药》里的华老栓一样,只关注自己的齿痛,而对耶稣的死毫不理解,并表现出极度的冷漠。

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探讨屠格涅夫的《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对《药》的创作带来的影响。《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叙述的是一个白手的人,尽管他已经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安逸生活,加入了十二月党,从此投身革命,为改变穷苦百姓的命运而奋斗。就是这样的一位革命者,后来被捕入狱了,并被处绞刑。可悲的是,穷苦的百姓,如小说中的做脏活的工人,并不理解白手人的革命理想,对他的死漠然和麻木,甚至还策划着要得到绞死白手人的那根绞索,因为他们相信那根绞索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让学生比照阅读鲁迅的《药》、安特莱夫的《默》和屠格涅夫的《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思考鲁迅的《药》在小说主题上受到了哪些影响?而鲁迅又如何能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特殊语境和秋瑾女士之死,创作了这篇具有深刻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药》?

(四)从接受学的角度看

比较文学的接受学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如何被外国读者接受,以及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13]

从接受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安特莱夫的《默》和《齿痛》,屠格涅夫的《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与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气候和文学思潮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具体到鲁迅,他接受了这些小说中哪些要素?又扬弃了这些小说中的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接受情形?

(五)从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层面,探讨《圣经》对鲁迅创作《药》的影响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属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范畴。在文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宗教会对作家的世界观发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如《圣经》,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或者取自文学作品。[1]274-275

鲁迅对东西方的宗教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一生购买的同宗教相关的书籍多达400多册。上文提及《齿痛》对《药》的影响;其实,从《圣经》中关于耶稣被害的情节看,《药》也有很多的暗合。这里简要罗列如下。

1.耶稣是被自己的门徒出卖的,犹大得银三十两;夏瑜的被害是因为自己的族人夏三爷向官府告密,夏三爷得银二十五两。

2.耶稣被捕后,遭狱卒百般凌辱,受掴脸之耻,死后,刽子手们还分抢了他的衣服;夏瑜在狱中,也受侮辱,被红眼睛阿义打了耳光,死后,衣服也被剥光。

3.愚昧麻木的犹大庸众戏弄耶稣,称他是“世界的王”,实际表达的意思却是:耶稣是一个十足的疯子!面对这群愚昧而残忍的庸众,耶稣心里有的只是悲悯。他发声道:“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而那群庸众根本就不懂耶稣的话意;夏瑜向愚昧的庸众宣传说“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结果,庸众们众口一词,认为夏瑜是疯了。阿义打了他耳光,夏瑜却对他说“可怜可怜”,同样,晚清的这群愚昧麻木的庸众根本就不懂夏瑜的“可怜”的含义。

4.耶稣遇难时和遇难后,他的母亲玛丽亚也对耶稣毫不理解,有抬不起头来的羞愧;夏瑜生前的革命活动,也得不到他的母亲夏四奶奶的理解,夏瑜死后,甚至在坟场上,夏四奶奶看见旁人,“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5.甚至最终墓地里的场景,耶稣的墓穴里出现的裹尸的细麻布和裹头巾,也和夏瑜坟头上的红白花圈一样,具有给人希望的象征意蕴。

可以让学生阅读《圣经》中的相关章节,然后思考《药》里的情节为什么同《圣经》中的表述有如此惊人的相似?结合耶稣的受难与复活,让学生重新认识《药》的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采用上述的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对鲁迅的《药》的风格和技巧的掌握无疑会更为全面,对其主题的认识也无疑会更为深刻。比较文学的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范围,而且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国际眼光和全球视域,从而能够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考察鲁迅的文学创作的师承与创新,把握鲁迅文学主题的普遍与深刻。这种自由的思考和开放的意识,是传统的文学教学方式所不能企及的。

五、结语

比较文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新加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极力译介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努力在大学讲堂上传播比较文学的理论。然而,要掌握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将它们应用到新加坡的华文文学的教学中去,亦非易事,因为比较文学要求学习者至少具备双语的能力,要求学习者对一国以上的文学有深入的研究,还要求学习者善于发现问题,敏于思考,且善于解决问题。

虽然比较文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它特有的开放的视野和比较的意识,的确能帮助选修华文和文学课程以及双文化课程的学生们有效地阅读,多元地思考,从而提升他们从不同文化场域进行文学欣赏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如何将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华文文学教学中去,这也是摆在所有华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的角度,我们期待本地的大学能开设更多的比较文学的课程,也希望本地的华文师资培训课程涵括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课程,当然,如果在我们的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视野融入其中,那就更能帮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观点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以全新的方式和全球的视野去看待中国的文学,新加坡的文学,以及世界的文学,读出文学作品的深意和新意。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年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5.

[3]王润华.比较文学理论集[M].台北:国家出版社,1979:4.

[4]南治国.宏阔的学术视野 本真的诗人情怀——王润华教授与比较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1(2):137-145.

[5]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6]王润华.西洋文学对中国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的影响[J].南北极,1976(11):78-93.

[7]王润华.鲁迅小说新论[M].台北:东大图书,1992.

[8]王润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M].台北:东大图书,1987:228.

[9]刘蜀贝.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视野[J].人民教育,2003(10):33-34.

[10]葛桂录.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3):33-36.

[11]南洋初级学院.现代短篇小说·新诗赏析[M].新加坡:玲子传媒,2006.

[12]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0.

[13]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7.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华文鲁迅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鲁迅,好可爱一爹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杭州特产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