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自组织机制与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13-04-11王政
王政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1 建设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是以生态文化为内涵,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及相关制度系统,主要包括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人力财力等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建成美丽中国,生态文化建设是关键抓手[1]。而在农村,没有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就会大受影响。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及生态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放到突出的位置,建设美丽中国才有现实性。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注不够,在社区自组织视角下推进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新课题。
2 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公共生态文化领域,一些地方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仍相当落后,而且公共文化设施在生态文化领域的利用率较低,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随着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环境宣传与教育显得越来越急迫,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面临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农村在生态文化建设上相当落后,表现在文化服务的供给方面,生态文化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需要,也不符合农民的现实需求。
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农村社区自组织发展的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缺位。一般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2],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是:农民对生态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足,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服务比较薄弱,环境宣传与教育基本依赖政府。但是笔者认为,政府的环境宣传与教育不能完全替代社区自组织的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雄厚的经济支持,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员、物质的投入和建设,单靠政府力量无法完成;而更重要的是,社区自组织的生态文化建设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与教育,更容易内化为个体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如果开展得力,其环境宣传与教育的效果更佳。
3 社区自组织机制与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创新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其含义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出现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这样系统内部各要素就自发组织形成有序的、活的结构。对于社会系统和社会运行的有序化的要求来说,自组织作为国家和市场之外的另一种人类关系的协调机制和能力,“是成本最低和收益最大的一种治理机制”。社区自组织是指社区成员自发组织起来,或者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组织,行使自治权,管理部分社区公共事务或者某一公共事务的某些方面[3]。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成本很小的组织方式,具有社会管理和运行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优势。
3.1 主体构成的创新
创新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就是要明确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
3.1.1 社区自组织——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
在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公共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情,村民只要享受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就行。这种认识不仅不对,而且非常有害。只有社区自组织所产生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有可能引起农民的兴趣,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坚持社区自组织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4]。
党的十七大肯定了农村社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充分赋予了社区自组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社区自组织在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仅要求政府转变观念,尊重村民建设生态文化的意愿,满足村民对生态文化的需求,而且必须通过教育宣传,让村民认识到自己在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利益激励调动村民进行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学习增强村民进行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力,有效引导和培育农民成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主体[5]。
3.1.2 政府——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者和引导者
农村文化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从其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进行相关设施的建设,这是现阶段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政府应制订计划,完善机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反映农村生态文明的文艺作品在舞台艺术生产、影视制作、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文艺出版评奖中占有一定比例,鼓励各种媒体加大对反映农村生态文明题材文艺作品的宣传报道。
3.1.3 社会力量——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者
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过程,引入社会力量是其间的必然要求。社会力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能解决现阶段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将政府无法动员的社会资源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6]。
3.2 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
3.2.1 利用村广播站宣传生态文化
应当充分发挥自有广播站的作用,重点宣传中央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重点宣传与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知识;重点对经常发生在村里的各种违反生态文明的行为切实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使广大村民认清其危害性,重点宣传生态致富的好典型、好经验和取得的实效。
3.2.2 利用农民夜(业)校宣传生态文明
农民夜(业)校教学应当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制度,引导村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深刻地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村民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农村社区的农民夜(业)校请专家为村民们传授生态农业经济技术知识,是推广普及农业技术直接、有效的方式。
3.2.3 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生态文明
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墙报、黑板报,不仅能够美化村容村貌,还能够美化农村环境,营造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且自己能创作、爱创作的“农民画”,也是宣传生态文明的有力工具之一,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创作、巡回展示活动,充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村政策、生态道德、生态农业技术、生态产业发展、乡村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陶冶老百姓的生态道德情操,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素质。
3.2.4 利用村办图书室(馆)与“农家书屋”宣传生态文明
农村社区图书馆(室)与“农家书屋”可以结合农民读书活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征文活动,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讲座。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提升村民素质,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社区图书馆(室)与“农家书屋”广泛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宣传培训活动。
3.3 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活动的创新
农村社区应当“寓教于乐”地向村民们宣传普及生态文明,让村民们以一种更容易接受、更实际有效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采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宣传生态文明,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易懂易记的“地方语言”,将丰富的内容以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变得更加平民化,让村民们觉得更加亲切,增强生态文化宣传活动的吸引力。这样,村民们就易于接受其中的生态文明理念,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进而激发村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更好地启迪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可以改善农户自己的经济状况,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解决,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路径。充分发挥社区自组织的优势,通过创新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明确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开展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活动的创新,把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渗透到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之中,内化为广大农民的意识和行为,必将有利于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
[1]徐建.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6-10.
[2]曹爱军,方晓彤.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2010(2):36-38.
[3]任孟娥.基于自组织理论维度的农民组织的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2008(9):13-15.
[4]张天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省徐州地区农村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6):84-88.
[5]张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J].理论与现代化,2012(4):25-30.
[6]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