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运动发展滞后的训练学思考
2013-04-11孙健
孙 健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264025
随着近年来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人们对网球运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运动训练学的视角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滞后的原因加以分析,探寻出中国网球项目在运动训练方面的结症所在。
1 制约网球发展的因素
1.1 指导思想不明确
对网球项目是一项体能类主导项目还是技能类主导项目的认识一直很模糊。从运动训练学的项群分类来看,网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与乒乓球、羽毛球和排球等项目属同一项群[1]。在这一项群中除网球外的其它项目都是我国优势项目,而网球运动水平却一直与世界存在着很大差距。显然,与这种项群分类突出强调网球是“技能类”隔网对抗的项目有密切关系,造成长期以来训练实践中重技术,轻体能,导致我国运动员在身体条件及击球的力量速度上与欧美选手有很大差距。
网球项目除与上述同一项群的项目的共同点外,其竞赛特点是场地范围大、比赛持续时间长,主要技术动作在动员全身力量参与下全力挥拍完成。世界一流选手对抗中不论男女,每一拍击球的力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旋转非常强烈。整个技术打法中谁慢谁被动,谁击球节奏快且力量大谁主动,这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远超过同一项群的其它项目。由此特点可以更确切地说网球项目是项以体能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是体能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训练实践过程中,不仅把训练重心放在技术训练方面,也要加大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比重。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关键是要与网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相结合,与亚洲人身体灵活、移动快的特点相结合,与身体力量和爆发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训练的思路问题。因此,对网球项目的特点和规律认识的不明确是导致网球运动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1.2 有氧训练的重视和研究不够
目前,有氧训练已得到了世界各国对体能类项目的高度重视。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年要参加大量巡回赛,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训练、调整和恢复,这对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若没有良好的有氧训练做支撑,很难保证有充沛体能去完成频繁和高强度的赛事。
网球运动是项非连续性、强度不断变化的非周期性运动。从对生理机能的要求及其代谢特征看,还无法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能清晰描述。如果只考虑一次或几次连续击球或短距离移动,完成每一简短的动作占主导的能量系统并不需要有氧环境。然而,一场比赛中许多盘一般都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相当多的时候每一次得分也超过几秒钟。所以,具有超强有氧能量系统的能力对于一名网球运动员很重要,在每一局和局休时都需要有氧代谢帮助再合成ATP和CP[2]。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科学的有氧能力训练发展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而且对运动员无氧能力的提高起重要支撑作用。良好的有氧能力训练可延迟和缓解乳酸的出现和升高,支持无氧代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3]。在进行有氧训练时由于参与的主要是慢肌纤维,势必造成对快肌纤维的刺激不够,进而影响运动员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增长。训练实践中要解决好有氧负荷下的快肌纤维训练问题,可把技术、力量的内容和要求融合到有氧训练中,注重强化正确的技术动作,使有氧训练与力量训练的发展和技术的掌握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对有氧训练的重视和研究不够,是导致我国网球运动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心理和智能训练水平较低
网球比赛虽是一分一分计算,但分与分之间的价值不同,尤其当比赛出现40∶30或30∶40,甚至到盘点、赛点等关键分时,顶尖选手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选手,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把握这种关键分的能力比别人更胜一筹,而这种把握关键分的能力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保证。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也是衡量一位优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标准。除了心理的稳定和自我调控能力外,网球运动员的智能能力也是赢得比赛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球项目是个体独立性很强的项目,长时间的比赛过程中需要球员根据对手特点及场上局势的不断变化分析、思考并安排和调整战术。智能能力反映在运动员对网球运动项目的认识和理解上,如网球项目的特点和规律、运动员自身的技术特点、临场解读对手的比赛战术、特点等方面。我国专业网球运动员大多数时间在专业队训练,文化理论学习少,直接导致他们在比赛中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差。缺少智慧和解读比赛能力的具体表现为:不管什么球总是用充沛的体能和合理的技术击球、缺乏变化和对比赛的控制能力、缺乏解读对手的特点(长处和短处)、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战术打法提高对比赛局势的分析判断力、以自己的长处攻其短处等。因此,我国网球运动员在关键分的心理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比赛中控制适合自己比赛节奏和解读对手比赛特点等智能水平相对较弱也是造成网球运动水平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1.4 比赛与训练结合不紧密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把比赛和训练结合的非常紧密,已不再简单地将参赛视为独立部分,而是将其纳入到整个训练过程,进行统筹计划和安排。优秀网球运动员在一年中大多是围绕着四大公开赛来安排训练周期。据统计,世界前50位网球运动员全年参赛的数量平均在30场左右。频繁参赛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运动水平,与安排训练周期和比赛的紧密衔接有很大关系,把比赛视为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我国网球运动员参赛数量少且很不连贯,很多现役球员渴求比赛机会,这与我国运动员积分排名太低相关,训练周期大多围绕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而展开,导致训练周期长,比赛机会少,训练与比赛的结合不够紧密,无法与当今高水平的职业化网球比赛接轨。
通过比赛检验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再训练时加以提高和解决。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训练水平无法正常发挥是普遍现象,实际是不适应赛练结合的训练方式。要把比赛和训练系统结合起来,科学安排训练,真正做到“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因此,训练周期长的问题是影响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1.5 网球教练员和学者的匮乏
优秀教练员是网球运动员扎实基本功和多样化球风的缔造者,因此,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未来,尤其是基层网球教练的业务水平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选材、早期培养和树立先进的网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从基层的网球教练到专业的资深教练较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与我国网球运动起步较晚,科学的教练员培养和选拔体系尚未形成,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网球课程开设较晚较少有很大关系。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网球教练员中,学历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仅7人,还有部分为高中或中专、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职称以初中级为主,高级及国家级较少;培训人次中初级培训较多;年龄结构以40岁以下为主[4]。可见大部分教练员的文化素养、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够理想的。现代竞技网球高速发展,不管是训练、比赛还是赛后的恢复调整,科技含量都很高,需要教练员有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去指导运动员成长[5]。因而,培养一批优秀网球教练员(尤其是基层网球教练)十分必要且紧急。此外,我国专业从事网球理论研究的学者较匮乏,网球运动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因此,网球教练员和相关专家学者的资源匮乏是造成我国网球运动发展落后的一方面。
2 小结
中网、大师杯的成功举办搭建了了解世界网球技术和感受网球文化的良好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敏感地意识到网球运动的全职业化是未来国际网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能否克服和进一步完善以上存在问题是中国网球未来能否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伦斯特伦.网球[M].徐国栋,译.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 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5] 朱征宇,谭冬平,陈 祺.中国竞技网球发展面临瓶颈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6] Robert Weinberg.网球心理训练[M].张忠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 孟凡甫,杨 麟.对竞技网球本质及其制胜规律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7(S1).
[8] 文建传,陈长庚.从项群理论的视角看网球运动的某些项目特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