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运动员自我体力感觉的规律研究
2013-04-11杨志华
张 蔚,杨志华
Chongren Sport Training Centre,Hubei Administration of Sport,Wuhan Hubei,43003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泳坛竞争激烈,世界游泳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多项尘封已久的世界记录被不断打破,世界游泳格局在改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成功经验正通过各种形式与大家分享,但探索训练最佳负荷是各国教练员非常重视和不断追求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北省游泳技术学校重点班已有5-6年训练年限的学生5名,年龄均在11-12岁,男生1名。
1.2 研究方法
二个月时间记录5名队员的晨搏增加次数与当天体力评分的关系,计算每人相关系数r=-0.22—-0.55。除1名女生出现+0.05,大部分运动员t检验P>0.05,几乎不相关。有时晨搏增加6-10次/60s,当天体力仍然不错,有时休息后晨搏基本恢复,但当天体力并不好。
2 分析与探讨
业余教练员大多数没有太多医学手段监护负荷,主要靠教学观察(运动员动作表现和训练成绩)和运动员自我体力感觉判断疲劳,但自我体力感觉存有自身变化的规律,判断不清易造成判断错误。
运用等级数字让年龄组运动员自我评定体力优劣,每日课后记录,共分五级。5分为最好,技术控制力强,训练成绩好;4分为一般,经充分准备活动及努力就可游出较好成绩;3分为中等疲劳,技术控制力及训练成绩有点下降,但肌肉未明显出现酸痛及无力;2分为很疲劳,成绩明显下降,肌肉酸痛、僵硬无力;1分为病态。
1)生理机能变化和自我体力感觉常不一致。
前苏联《竞技游泳》一书中曾提出,“客观上存在的疲劳和主观感觉不论出现的时间和表现的强度上不是所有时候都是一致的”。中国田协的《田径指南》一书中也认为“疲劳感的表现并不总是与机体的疲劳程度相吻合的,既并不总是与训练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客观的生理和生化变化相吻合”。但都没明确提出原因和变化规律。根据体力评分记录运动员的自我体力感觉看,确实有此现象。
2)只有研究体力变化规律的同时看待脉搏变化才能发现问题。
一般情况下,体力比心率变化迟缓一步(脉搏是疲劳反应最敏感、最综合的指标)。个人认为由于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发展有时间过程,有停留痕迹,可能造成主观体力感觉和机体实际情况不一致。《运动生理学》一书中指出,运动时能从贮血器官中释放100-250ml的浓缩血液(比循环血液浓度高2-3倍),转入安静时,部分血液进入贮血库内。猜测这一现象是否也有时间过程,是否是体力感觉与机体实际不一致的另一原因。如果上述两原因正确,方能解释训练实践中的许多现象了。
①进入高度运动能力有个过程。利用暑假时间对几名重点队员进行观察,10周中每周训练10次课,星期日休息,星期一上午体力较好的(评4-5分)只有一次,晚上六次,全天共七次,星期二全天共十三次。星期一晨搏却比其他训练日低3-2次,原因是休息一天疲劳引起的保护性抑制得以发展,其实质机体在恢复,只是进入高度运动能力有个过程,但还没有疲劳。机能在良好的情况下进入高度运动能力过程很快,准备活动后就可达到。
②高度运动能力有延续现象。在一天训练二次课的情况下,容易使运动能力保持较高状态(一定疲劳限度内),这是中枢兴奋延续现象,并以外周循环血量增加为支撑。中枢神经抑制也有发展过程,上次课后即使有些疲劳,未来得及进入较深抑制状态又开始下一次课,始终维持较高兴奋状态,即中枢神经兴奋痕迹遗留。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血量被动员在外周一定范围内掩盖机体疲劳的表露。实际上此时组织细胞消耗分解可能已经超过恢复再合成,所以有时反映人体内环境较敏感的脉搏升高时,体力表现不下降。当能量储备(肝糖元、血细胞及脂肪等)充足的情况下,表现尤为突出。采取一天二次课的训练时,可借助中枢兴奋延续及血量处于被动员状态,完成较大运动量,达到最大刺激,但必须注意疲劳未表露,教练员容易被成绩所迷惑,不顾运动员某些生理指标已出现问题,舍不得合理安排缓冲恢复课,耗尽能量储备,因而练过了,迫使延长了整个训练调整时间,破坏了训练的系统性。
所谓的“训练型运动员”,可能氧化酶水平较高,无氧阈水平较高,乳酸少,训练水平表现很高,能接受很大运动量,故更易耗尽能量储备,垮下来很难恢复。故应合理安排放松和休息,有节奏的让疲劳表露也是必要的。苏联学者研究动物注射非那明(一种兴奋药),工作20小时,能比对照物组多工作一倍时间,但结果全部死亡,对照组却存活1/2,这说明保护性抑制是生命存活的重要机制。
3)大运动量期间疲劳之后,伴随休息、放松和减量。体力呈现阶段性变化:“下降”——“低潮”——“回升”。
慢性疲劳时,“下降”即中枢神经保护性抑制的发展,有时间过程,逐渐达到很深的抑制状态,也可认为血量处于回贮状态,所消耗血细胞表现出来。经常大负荷训练时血色素不低,反而休息或减量时血色素下降,运动能力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出现“低潮”的时间较长。“低潮”长短和慢疲劳深浅成线性关系。个人认为,三天内恢复为一般疲劳和一周内恢复是慢性疲劳开始警戒线;二周内恢复是衰竭边缘;三周以上恢复已是过度疲劳了。后种情况植物性神经明显紊乱,应尽量避免。“回升”阶段有时超量,有一定限度,不是负荷越大、超量越大,有些教练员认为小运动量已数天了,运动员体力不好,是体力练习太少之故,重新练上去。这种情况特别复杂,可能是兴奋性被拉上去了,也可能是机体基本恢复,正是练上去的时候,容易出现紊乱的判断。但前者表现的训练水平既高又不久,后者表现训练水平较快较高又较持久。
3 注意问题
1)大运动量训练期间,往往连续训练时体力好,放松或小运动量时体力差,其机体实质情况相反,前者在消耗,后者在恢复,效应有时间差,好几天后才表现出来。所以本周疲劳了练得少些,下周往往表现好些。
2)一天二次训练课的情况下,不下降体力,应注意其前后机能情况不一样。由于兴奋延续,保持这种能力,但其实际机能情况、能量储备在下降,后几天差,应当直至练不动时,需许多天恢复。
3)以上连续训练中,出现体力明显下降的情况必须判别疲劳类型及深度。若是快疲劳,肌肉中乳酸中和乙酸胆碱阻碍神经终板对肌肉的传递,直接影响肌肉中力量与速度,疲劳反应快,下一节课速度会明显受影响。如果不是强度训练之故,就要当心慢疲劳积累的深度了,过深刺激引起超限抑制。训练周期的初期往往疲劳不深,一、二次勉强的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可能破坏机体,使机体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慢疲劳还带有全身性,训练中速度和耐力都不行,在快疲劳的情况下,有时还表现出不错的有氧能力。
4)小运动量与放松数次课后,有时自我感觉都不太好,其前后恢复程度不一样。后几天有时恢复接近正常,如生理生化的指标已基本正常,将进入高度运动能力,如果已使机体恢复正常,进入高度运动能力会很迅速。
5)疲劳后放松时,体力下降中途(必须不是过渡疲劳的情况下)给予运动刺激会出现体力“回升”,这并不是超量恢复,而可能和兴奋性被又拉上去血量又被动员有关,其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如果疲劳很深或过度疲劳了,运动能力怎么也拉不起来。
4 小结
运动员自我体力感觉不直接代表机体内部的实际情况,不能忽视生理机能的测定,即使简易的心率测定在训练缺乏监控手段时也非常重要。只有研究体力变化规律的同时看待脉搏变化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因素干扰体力变化(心理、睡眠、营养等),要注意综合分析才能防止对运动员疲劳判断的盲目性。适宜负荷的自我体力感觉表现:a.主要训练期中2-3次课放松能表现体力“回升”而不是继续抑制为限;b.每周7-10次课中约有4次课处于体力较好或较高的训练水平,成绩进步稳定。重视训练负荷合理节奏,每四周有一周减量;或二周有三天减量;或每周有一天半集中少练,观察抑制是否发展,程度怎样。
[1] 吴映月.游泳运动员技术和体能针对性训练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12(4).
[2] 冯 斌,于玖玲,王新满.湖北省游泳业余训练现状调查及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1).
[3] 章柏庚.运动记忆规律在游泳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9(6).
[4] 靳 钢.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5).
[5] 曾 吉,蔡仲林,张绍琼.湖北省游泳项目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3).
[6] 窦 丽,陈华卫,庄国宏.江苏基层残疾人青少年游泳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