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2013-04-11马山雪

关键词:高师排练声部

马山雪

(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合唱艺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宗教音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我国的合唱艺术是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20世纪的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而兴起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合唱艺术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把合唱作为比赛项目之一,已经看到合唱被音乐届人士所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使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高师《合唱与指挥》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的主要基地,教师的培养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合唱艺术的水平乃至全社会合唱艺术发展的未来。《合唱与指挥》使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所必备的一项技能。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及中小学合唱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通过对某学校一百余人次的调查问卷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对合唱课程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好单一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合唱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还有的同学即使学了也是只掌握几首歌曲的基本图示,缺少实际合唱排练时的锻炼与运用。《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包括演唱、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还包括学生的组织能力及人际沟通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小学音乐课和实际演出当中,合唱又是最为主要的演出形式。因此,学好《合唱与指挥》是学生做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保证。也正是如此,高师合唱课程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高师音乐教育《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课程缺乏科学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大多数“重技能、轻理论”,忽视了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形成了重视单一的专业技能的思维定势。我国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灵芬曾说:“指挥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指挥要对每一首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生动的排练计划,设计准确的手势,使作曲家的成果在你的手下生辉。”[1]高师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因此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音乐知识,不仅会唱会指挥,还要会教,是一门学以致用的教育,也是一种即时教育,又称为“所见即所得“的教育。这样将来学生毕业以后,在教学中会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自如。高师《合唱与指挥》还存在着课时不足问题,有的学校把该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没开设该课程等,这对学生认识和了解该课的重要性等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这门课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调动全班,甚至全校学生唱歌的积极性,真正让音乐走入到学生的心灵。

(二)教学模式不合理

很多院校课堂教学形式观念比较落后,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互相配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目前高师的合唱课,大多以合唱排练为主,教师往往重视把学生固定在某一个声部,长期对学生进行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训练,这样培养的学生只会单一的演唱,缺少教学和实际排练的训练,使学生在实际排练操作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三)教学内容缺失“师范“特色

高师的培养目标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而音乐学院是为歌舞团培养歌唱家或指挥家。高师的合唱教学应立足于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高师教学内容和其它院校采用的是相同的教材,没有针对师范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目前,高师音乐教学《合唱与指挥》课往往把排练当成教学的主要任务,把演出看成检验学生教学成果的唯一评价,忽视了《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因此,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指挥合唱的能力,调动合唱队员演唱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及组织的过程,为增强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材针对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高师的合唱教材大多是以专业院校教材的内容为主,适合于成年人演唱的曲目比较多,而真正适合于中小学演唱的教材却相对较少。还有的是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编写的合唱教材,由于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编写,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也不适用于中小学生演唱。

(五)教学评价单一

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按照以前的考试形式,基本是学生自选一首歌曲或老师规定曲目范围,以抽条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在考试时指挥一首歌曲,其他学生随意配合一下,然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指挥的动作给出成绩,这样的评定只是流于形式,比较僵化,对于学生实际排练合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检验与考察。

二、教学创新与改革对策

(一)提高实践与创新认识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合唱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李政道先生说:“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表达的手法越简单,叙述的感情越普遍、艺术的境界也就越高。”[2]合唱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具有培养和提高人们音乐文化素质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使合唱教学适应新时期先进教学理念的发展,并使合唱教学能有效地适应高校音乐学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课题。人们通过合唱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能,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合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一方面包括合唱队员的歌唱能力,因为合唱是众多合唱队员的声乐集体演唱艺术;另一方面由于合唱是由多个声部组合而成的整体艺术,因此,合唱与独唱有着很大的区别,独唱演员以强调自己的音色、歌唱状态、声音共鸣及其对歌曲的表现力为主要特征,而合唱则需要声音整体和谐统一,共性是合唱的主要特征,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合唱队员的声音都要以集体的音色为主,使自己的声音和其它成员的声音保持一种共性关系[3]。高师《合唱与指挥》是为中小学培养合唱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与创新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合唱与指挥》教学实践与创新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大都以讲解为主,学生缺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这样长期学习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活学活用,对所学的知识逐渐淡忘。弗雷勒认为:“教师与学习者的对话关系,应该是批判式的共同探索关系。”[4]改革教学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新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留作业进行预习,上课时让学生先分析作品,然后对作品进行指挥,由学生进行演唱,教师的责任不是去充当权威,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积极性,同学生探讨,放手让学生亲自去进行二度创作。目前社会对就业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等综合能力的需求已成为重要就业的部分。因此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尤为重要。合唱指挥是合唱团的核心,他不仅要带领合唱团排练,还要负责排练方案、联系演出场所和各声部之间的协调,通过这些训练,即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三)完善教学内容,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合唱与指挥》是以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为主,而不是像专业院校那样培养高、精、尖的音乐家和指挥家。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要突出师范性,立足基础教育,适当与中小学教学想联系。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女生声音稚嫩、柔弱,男生声音变化较大,声音变粗、笨拙,有些几乎不能唱,因此要多演唱一些青少年歌曲和儿童歌曲。通过合唱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合唱的基本要求及指挥要领,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条件进行因材施教。

1.声音训练

首先对学生要进行声音训练,声音是演唱好作品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声音训练时要对学生进行呼吸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到呼吸就像闻鲜花的感觉,气息吸得要深,认真体会腰的四周往外扩张的感受。歌唱的姿势对演唱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求学生做到收腹、挺胸、抬头,目视前方,面带微笑,喉咙张开,用打哈欠的感觉进行发声。声区的训练要从中声区开始从低到高训练学生,唱低音时加进胸腔,使胸腔有震动的感觉。中音多运用鼻腔产生共鸣,唱高音时面带微笑达到头腔共鸣。

2.声部训练

合唱是由多个声部组成的统一体,声部是否和谐统一对歌曲的演唱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领学生分声部进行练习,在分声部唱熟之后再往一起配合,分小节细致处理演唱也合唱练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准确演唱作品奠定基础。最后对作品进行合成演唱。

3.指挥的基本技法

指挥者的精神状态和神情在指挥合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会带领学生充满热情的演唱,否则学生演唱的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指挥者站立的姿势应收腹、挺胸、抬头、双脚微微叉开,身体的重心在双脚间,指挥的手通常是半握拳状态,手的动作接近拍皮球,上下自然的摆动,使合唱队员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指挥所要表达和传递的音乐语言,从而使合唱队员能够真正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4.歌曲处理

合唱歌曲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一首歌曲能否成功,歌曲表现得是否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声音的技巧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歌曲的分析和理解。歌曲处理得细腻、丰富,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陶冶,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要进行认真分析与理解,同时在教唱一首歌曲时,对歌曲的时代背景也要研究。例如《大海啊故乡》。首先对学生进行歌唱状态进行系统专业的训练,学生通过科学和系统的训练之后,渐渐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后,同时还要加强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理解,这就为该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度创作包括该作品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内涵,当学生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涵之后,才会从心底联想到大海的亲切和对妈妈的思念之情,才能充满感情地演唱作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形象地表达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让学生用对歌词理解的情绪来表达歌曲的内涵。另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观看声乐作品,来分析歌曲的声音、力度、速度、歌曲的分析与表现力,使学生能够感受模仿合唱队员的演唱,还要欣赏合唱作品的独唱和领唱,通过独唱和合唱的对比来分析合唱的立体感、层次感及各声部间的均衡效果。同时对指挥也要留心观察,领会指挥的意图。

(四)教材编写科学化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教材的编写要紧紧围绕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从实际出发,遵循和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单声部的齐唱开始,然后是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的合唱训练。指挥法从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逐渐向六拍子、九拍子等扩展。单拍子逐渐向复拍子、混合拍子等展开。这样即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熟练掌握。

教材编写的风格、形式、体裁还应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鲁迅先生说过:“愈是民族性的东西,才愈有世界性。”[5]通过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合唱作品的训练和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民族文化,开阔视野。同时还要编写具有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的歌曲,这样即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反映歌曲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要对实际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要有许多适合中小学生演唱的曲目,这样就让学生学会了这类歌曲的合唱要领和指挥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将来学生毕业后,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歌曲,再教给自己的中小学学生,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五)教学评价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掌握教学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即要有平时考核又要有期末成绩。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平时考核主要以学生的出勤和参加艺术实践情况给予考核,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可以在考试现场临时给学生安排一首作品,让学生现场进行排练:要求按声音条件把学生分成该作品规定的几个声部,然后对现场演唱的学生进行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对合唱队员的安排及对作品的理解分析给出成绩,通过这种考试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独立排练的能力,也强化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实践运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周娟娟,汪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应主张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J].音乐探索,2010,1(2):35-38.

[2]何宁波.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5(3):56-59.

[3]张敏娜.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的主旨[J].科教文汇,2007,12(2):33-39.

[4]孙相根.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4(2):24-28.

[5]马安平.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思考[J].大众文艺,2009,6(3):34-38.

猜你喜欢

高师排练声部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两个大忙人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