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车改革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3-04-11郑鹏程
郑鹏程,李 慧
(西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
一、公车改革的必要性
公车,即公务用车,是指由政府财政为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需要所配备的车辆。我国现行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事业不发达的情形下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原有的公车制度已经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存在着各种弊端,公务用车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一)巨大的公车开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2000亿元。[1]巨大的公务用车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我国的公务用车大部分都是按照行政官员的职别来进行配置的,实际上,大量的公务用车已然成为某些部门领导的专车。当领导不需要使用公车时,公车处于闲置的状态,公车司机当然也处于闲置状态。然而,由于专车专用的限制,其他人都不能使用该车,最后的结果就是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行政效率的低下。
(三)公车腐败现象严重影响政府形象
部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公车的购买、维修、保养以及为公车购买保险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收取各种名目的回扣,将国家财政资金据为己有。还有某些领导干部公然利用公车办私事,期间产生的燃油费、过路费等费用却由财政报销,公车私用现象的普遍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公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有法可依,公车改革也要依法进行,因而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虽然各地都制定了相关的行政规章,但是缺乏一套全国性的行政法规,从而使得公车改革缺乏统一的标准。此外,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级别较低,其规定也较为笼统,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和保障条款,在现实中可操作性不强。
(二)公车补贴的发放不合理
在某些地区实施的公车货币化改革中,公车补贴往往是根据公务员级别的高低来发放的,级别越高补贴越高,级别越低补贴也就越低。然而在实践中,级别高的公务员往往很少出差,基本都是在办公室里处理工作,用不了那么高的公车补贴。真正经常出差的公务员往往级别较低,实际需要更多补贴的他们,面对与自己级别挂钩的很低的车补,难免感到不公平。[2]现实中的尴尬会影响公务员的情绪,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以及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团结。
(三)公车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科学的公车调度和使用规范,我国对于公务用车的日常管理非常混乱,对公车的使用目的、使用时间、油耗、维修费、保养费以及保险费用等都没有完善的登记制度,从而导致公车违规使用的责任无从追究。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公务员将公车用于婚丧嫁娶、探亲度假的非公务活动等事件屡屡曝光,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
(四)公车改革缺乏群众监督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义,人民群众的监督能有效地对公权力进行规范和约束。但是,由于行政机关的信息不公开,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实际地位上的不对等,使得群众很难参与到公车改革的进程中来。行政机关关于公务用车的财政预算及其详细的使用情况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相应的信息。当公权力无法受到群众的有效监督时,公车改革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三、我国现行公车改革的代表性方案
(一)取消公务用车制度
主张将公务用车取消是最为极端的一种改革方案。这种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它只是主张取消公车,但没有找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务交通服务的新形式。这必然会给行政机关的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有可能导致行政机关行政效率低下甚至是整个行政系统的瘫痪。
(二)公车货币化
这种改革方案主张向公务员发放交通补贴,根据公务员的级别,将交通补贴划分为不同的档次,每月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给各级公务员,用于执行公务所需的交通消费;或者将交通补贴打入公务员的公交卡中,鼓励其乘坐公共交通。[3]同时,这种改革方案认为,为了满足宾客接待等特殊活动的需要,应建立相应的交通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三)公车集中管理
这种改革方案主张成立专门的车辆管理机构,对所有公务用车进行集中管理,对公务员使用公车的目的、时间以及具体的消费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并记录在案,对公务员违规使用公务用车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对公务员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给予相应的处分。
四、对我国公车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有关公车改革的法律法规
公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缺乏配套的法律规范。有关机关应该抓紧时间进行公车改革方面的立法调研,深入基层,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立法建议。在充分了解我国公车改革现状和各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吸取有关国家的有益经验,以宪法精神为指导,以减少公车开支、提高行政效率、促进行政廉洁为宗旨,制定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门针对公车改革的法律规范。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实施保障制度,要求各级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处,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
(二)使公车补贴的发放合理化
应改变按照公务员的级别来发放不同档次公车补贴的老办法,而转为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类别、出差的时间以及公车使用的实际频率对公务员发放相应的公车补贴。对于那些工作条件艰苦,需要经常出差的公务员,应当提高公车补贴的标准。对公车补贴的使用范围作出合理限制,只能用于与处理公务有关的公务交通费用,不得用于私人事务。将公车补贴打入公务员的市民卡或公交卡,严禁直接发放现金或者取现。同时,应当注意公车补贴发放标准与地方低保标准之间差距的合理性,公车补贴的标准要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听取群众的意见,避免公车补贴费用过高,防止公车补贴成为公务员的“特殊津贴”。[4]
(三)完善公车的管理机制
加强公务用车的管理工作是公车改革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公车改革的成败。首先,各级行政监督部门要对行政机关公务用车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重点审查公车私用、超编超标配车、违规换车、借车以及豪华装饰等行为,一旦发现违规使用现象,要立即予以曝光,进行通报批评,绝不姑息纵容。其次,对公车的使用目的、使用时间、油耗、维修费、保养费以及保险费用等等都必须进行完善的登记备案,对公车违规使用的责任一追到底。最后,利用先进的GPS公车定位监控系统,对公车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全程内部监控和记录,监控信息只对内部使用,不向社会公开,以免有泄露隐私之嫌。[5]
(四)建立健全公车改革的群众监督机制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监督。首先,政府机关对公车的采购、预算、使用以及管理等信息应当通过正常渠道向全社会公开,在作出决策时,应当通过听证会等形式,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其次,使公务用车的外部特征显著化。例如,对公务用车使用特殊的统一牌照,在车身粉刷特殊的颜色或张贴特殊的标识,便于人民群众的识别与监督。[6]最后,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网站或信箱,给群众一个畅通的检举平台,对于公车违规使用的举报,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一经核实,立即严惩,绝不姑息。
[1]俞路.深化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四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 004(l).
[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9-63.
[3][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93-84.
[4]中国行政法学会行政成本课题组.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模式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0(5).
[5]TaeYoonKim.TheInnovationonGovernment Vehicle System[J].European Central Working Paper Series,2002(5).
[6]张梅红.试论中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 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