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庆邦小说中保姆形象塑造
2013-04-11杨赛
杨赛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
浅析刘庆邦小说中保姆形象塑造
杨赛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2012年,一直关注乡土和煤矿的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将其创作视线向都市转移,创作了“保姆在北京”系列。作者以“保姆”为切入点,打入城市的内部。在呈现都市中“保姆”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的同时借“保姆”的眼睛窥探着都市深处的秘密。短小精悍的小说有力的批判了当下都市生活中存在的弊病。
关键字:刘庆邦;保姆;批判精神
农村和煤矿一直以来是刘庆邦比较擅长书写的对象。近年来,刘庆邦逐渐将视角投向他所生活的城市,有意创作一些城市生活题材的作品。在以往的创作中,刘庆邦虽说对城市题材也有所涉及,但相对于2012年有计划的创作的“保姆在北京”系列,不成系统。刘庆邦一直以来对农村和煤矿的执着书写,使刘庆邦在其文学生涯中创下一个个辉煌的同时也为其招来了不少批评之声,很多研究者认为刘庆邦始终基于早年人生经历的创作构成其作品中题材雷同化、单一化的弊病。“保姆在北京”系列可能会成为刘庆邦创作生涯的一次重要的转变,更是一次关键的自我突破。作家视线的转移,并没有改变他一以贯之的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刘庆邦在觉得应该集中写一批北京生活即城市生活的作品时,选择了生存在城市底层的“保姆”这个切入点,打入城市的内部。一方面,揭示了“保姆”这一生态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借“保姆”的眼睛,窥探着都市深处的秘密。
1 探析保姆的生存境遇
刘庆邦在向表现都市生活转向时最先选择了“保姆”这一群体作为其写作对象,他在一次创作谈中说明了这么选择的理由:“全国各地到城里当保姆的人很多,她们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群体,这个群体在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值得关注。”[1]“保姆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女性有着灵敏的触角和强有力的吸盘,她们看似配角,有时也会变成主角,她们的故事会给小说的想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2]刘庆邦坚守着一贯的写作风格,始终站在民间立场上为底层群众立言,关注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据很多调查报告显示,城市中的保姆多是来自农村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不懂得如何去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社会对保姆职业的认知普遍较低,雇主与保姆之间内隐着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注定“保姆”们在城市中被动谋生的境遇。
《说换就换》是刘庆邦对保姆职业最真实的写照。“在北京当保姆的,有的怕露怯,有的带地方口音,她们大都不敢说话,或不会说话,呆得像木瓜一样,成熟的木瓜是囫囵的,而又的保姆说起话来,东一秧子,西一耙子,连一句话都说不囫囵。”[3]小说开头看似打趣的几句言语却道出了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给进城务工者造成的心灵上的弱势。一直以来,都市代表着文明、权力、金钱、繁华和享乐,而农村则意味着落后、偏僻、贫穷和劳苦,这种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的二元对立,造成了从农村来的保姆们心理上的巨差。小说中的保姆郑春好,虽然在北京已经做了多年的保姆,“差不多成了保姆界的老江湖”,但也无法逃脱雇主“说换就换”的命运。雇主老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美学教授,老伴去世,女儿魏国丹忙于自己的生意,无暇照顾老父亲,于是请保姆伺候老人的起居。也就是说郑春好真正的雇主是魏国丹。无论郑春好将老爷子照顾的多周到,也不论老魏对小郑的表现多么满意,只要女儿魏国丹看不惯,那就得换。透过这篇小说,刘庆邦表现了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读者看到的是都市人对农村保姆的极端不信任。这些保姆就如同一颗颗毒草,明知有毒却又离不开,只好先利用着,把握好气候,在毒草未长成势前便“斩草除根”。郑国丹对保姆持有的偏见和不信任,导致了她频繁的为老魏换保姆,一个保姆绝对不会超过三个月,也从来不顾及老人的意愿。“说换就换”就是保姆命运最直白的写照,透露的是保姆职业的临时性和无保障性,以及保姆不被尊重和信任的精神困境。
除却《说换就换》里揭示的在京保姆的生存境遇,刘庆邦在该系列小说第四篇《钓鱼》中还揭示了雇主与保姆之间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小说取名“钓鱼”是对雇主燕叔叔为保姆李秀美设下的一个个圈套的形象比喻。燕叔叔家有老母,妻子离异,保姆李秀美来自农村,一儿一女还在上学,家境比较贫困,因此钱对于李秀美来说就格外金贵些,哪怕是些零头小利。通过跟燕叔叔一段时间的相处,李秀美发现燕叔叔是个马大哈,换洗的衣服口袋里经常遗落些钱币,每当她归还时,燕叔叔也从来不点数。就这样,李秀美养成了在燕叔叔口袋抽点小钱纳入自己囊中的习惯。七个月,她零零散散抽了三千多块,这对于她是比不小的收入,正当她沉浸在自己这笔额外收入的喜悦之中时,燕叔叔却适时的收网了。原来每笔零钱都是燕叔叔撒出去的诱饵,每一笔他都清楚楚的记着帐。以此来威逼李秀美献身于他。当一码明账摆在李秀美面前,外加送去警局的威胁,李秀美被逼得无令不从。李秀美的遭遇和郑春好一样具有典型性,社会地位以及文化差异使得她们一直处于被动谋生的状态。在保姆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今天都市生活的权利关系、支配关系以及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和精神状况。
2 窥探都市深处的秘密
刘庆邦的“保姆在北京”系列至今已创作十来篇,刘庆邦说:“北京接纳了我,拥抱了我,并提升了我。我在北京生儿育孙,已和北京建立起紧密的血肉联系。这多年来,我也积累了一些在北京生活的经验和情感,觉得应该集中写一批北京生活即城市生活的作品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切入点一定要小,而且一定要找准穴位。只有切入点小了,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城市生活内部,并逐渐扩大内涵。只有找准了穴位,才有可能触及城市生活最敏感的神经。”[4]最终,他决定从保姆这个切入点写起,在谈及之所以选择保姆做为切入点时,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两点理由外,刘庆邦还解释说:“保姆作为家政服务人员,她们单刀直入,一下子就走进了城里人的家庭内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城市生活最隐秘的角落,许多人间话剧都是在家庭内部上演的。借保姆的视角,我们正好可以轻轻撩开隐秘的帏幔,看看城里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丰富。”[5]在这里刘庆邦已经阐释的很明确,“保姆”只是他打入城市内部的切入点,他的这一系列作品的写作,并没有像读者想象的那样,简单的塑造一系列“保姆”形象,而是有着更深远的思想意义。正如贺绍俊在其《2012年短篇——平常中的变异》一文中谈到的:“有意思的是,刘庆邦的这个系列照说应该是为了写保姆这一类型的人物的,其实不然,他不过是要借保姆的眼睛来观察城市人,城市人的生活不像他笔下的村民的生活,村民们将院落的大门敞开,而城市高楼是家家房门紧闭,于是他把保姆当成了他的‘卧底’,通过保姆进入北京各类家庭,窥见紧闭家门里面的种种隐秘。”[5]在一扇扇紧闭的家门后面,隐藏的是人性的冷漠与异化。
《骗骗她就得了》里的保姆陈香书是雇主曹德海太太强秀文的远房姑表亲戚。曹德海为自己久病在床的太太请了一个从农村老家来的亲戚伺候,一方面,能缓解太太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也比城里请的陌生保姆放心。走进这个家庭,陈香书对表姑强秀文的遭遇充满了同情。风烛残年的姑姑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在美国因病去世,儿子因吸毒贩毒判了无期徒刑,丈夫对她也早已丧失的信心,变得冷淡而麻木。城市对于她来说早已无牵无挂,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遥远的乡村,可是她却回不去。陈香书的到来给她带来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失望,记忆中的农村也早已时过境迁了。表姑生前的生活状况,使陈香书看到了那个十里八乡人人羡慕的表姑内心深处的苦痛。“人说黄连苦,恐怕姑心里的苦比黄连还要苦三分……在老家时,陈香书并不知道什么叫苦。通过到北京伺候姑,通过姑跟她说心里话,她才懂得了,人的苦不是吃不饱,穿不暖,也不是干的活儿有多重,而是在于人有心思,心思里的苦,才是真正的苦。”[6]更看透了表姑夫曹德海的人心淡漠,对姑姑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也不让姑姑跟自家表侄相见,姑姑的丧事更是寥寥草草了事。姑姑死后,曹德海的行为更让陈香书看清其道德沦丧、虚伪无情的本质。原来在表姑生病期间,曹德海早有了外室,而且肚子早已“鼓得高高”。
自己同患难的妻子尚可如此抛之弃之,人心的冷漠、道德的沦丧便可见一斑。“这是一种已经完全溃败的生活,这种溃败在都市的细胞——家庭中展开就更加令人触目惊心。这不只是价值观的迷失或道德底线的洞穿,更可怕的是,在都市生活的深处,有一层坚冰铠甲覆盖在人心,那就是城里的冷漠与荒寒。”[7]
3 都市叙事中的批判精神
透过保姆的眼睛批判城市生活的腐败以及道德底线的沦丧,揭示金钱、权力、欲望对人性的异化是刘庆邦“保姆在北京”系列主要书写的主题。比如《找不着北》中秦大哥在妻子面前的一本正经,假正派与背后和保姆小赵之间的苟且之事;《钓鱼》中雇主燕叔叔玩尽心计诱惑保姆郑春好;又如上文提到的《骗骗她就得了》,刘庆邦透过文字反映的是现代性所带来的普遍存在于都市家庭的各种弊病。这些毒素浸润在都市的空气之中,正不断地在扩散,在放大。
生活在都市中的还有另一类“保姆”——母亲,比如孙桂凤。《走投何处》中婆婆孙桂凤含辛茹苦供奉儿子上大学,儿子毕业后在城里找了工作,安了家,娶了城里媳妇,孙桂凤像保姆一样伺候这一家大小,到头来,城里媳妇还不容她,以带孙子回娘家的方式来逼儿子赶老母亲回乡下。而乡下几间矮屋早已塌了被人占了地皮。老人孙桂凤陷入了无处可去的困境,最后不得不卷铺盖以保姆的身份住到杨师傅家。杨师傅早就流露过对孙桂凤的心意,也托人说过媒,只是“再走一家”对于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孙桂凤来说太重大了,一直都没有答应。最终因走投无处,才住到杨师傅家里,看似是个完满的结局,殊不知字里行间藏匿了孙桂凤多少心酸和痛楚。孙桂凤的遭遇亦是当下都市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刘庆邦的文字总能那么一针见血。正如刘庆邦最初的期待一样——找准穴位,触及到城市生活最敏感的神经。毋庸置疑,刘庆邦“保姆在北京”系列的初次尝试是很成功的,揭露了当下都市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引发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深刻反省,并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前行的路上,勿让风沙迷了眼,勿让良心变寒心。
参考文献:
[1][2][4]刘庆邦.进入城市内部[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2,(05).
[3]刘庆邦.说换就换[N].南方周末,2012-07-26.
[5]贺邵俊.2012年短篇:平常中的变异[J].小说评论,2013,(02):111-115.
[6]刘庆邦.骗骗她就得了——保姆在北京之十[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3,(03):28-34.
[7]孟繁华.都市深处的冷漠与荒寒——评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骗骗她就得了》[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3,(03): 35.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3)04-0064-03
收稿日期:2013-06-02
作者简介:杨赛(1989-),女,安徽潜山人,安徽大学中文系201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TheAnalysisofNanny Characterization in LiuQingbang’sNovels
YANG Sai
(Anhu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fei Anhui 230039)
Abstract:In 2012,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 Liu Qingbang who always pays more attention tocounty and coal life changes his creative sight to city life, has created a series of“nanny in Beijing”.The author takes“the nanny”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 order to break into the inside of thecity. Liu Qingbang presents nannies’living circumstances to readers, and then pry about the secret ofthe family in city through nannies’eyes. These short powerful novels critique problems of currenturban life.
Keywords:Liu Qingbang; Nanny; Critique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