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训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探究

2013-04-11龙德银李华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训词维特根斯坦义项

龙德银,李华勇

(四川文理学院 外语系,四川 达州 635000)

反训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探究

龙德银,李华勇

(四川文理学院 外语系,四川 达州 635000)

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研究反训词范畴,通过研究发现,反训词范畴有其范畴原型,反训词表达的“直接”意义就是范畴原型,而它的两个义项可以被看作是该范畴的非典型或边缘成员,它们在语义上呈现出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反训词范畴的成员之间表现出惊人的家族相似性,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链,家族相似性贯穿了整个反训词范畴,反训词范畴体现出了彻底的家族相似性,因此家族相似性原理对反训以及反训词范畴具有极强的阐释力。

反训;范畴;家族相似性

引言

反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反训”这个术语也曾引起争议。在汉语界,“反训”首先被看作是一种训诂方法,作为一种训诂方法,王宁认为该术语欠妥,建议将它改为“反义同词”或“反义共词”。[1]不过,到目前为止,学界已经接纳了“反训”这一术语,并且肯定了它的存在。迄今为止,反训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语言学问题,李仕春、艾红娟从语言和文字本身研究了反训形成的原因,这显然是不够的;[2]俞建梁、黄和斌也曾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反训进行研究,[3]结果在用原型范畴理论阐释反训时发现许多自相矛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非共有同一的范畴典型”、“断裂的语义链”、“不彻底的家族相似性”、“范畴边界的模糊和清晰的并存性”以及“范畴的正反兼容性”等;周孟战、张永发认为,反训在原型、语义链和家族相似性等方面弥补了原型范畴理论的不足。[4]本文以英汉反训词为语料,认为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能够恰当地阐释反训,并在此基础上对反训词范畴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反训、反训词以及分类

蒋绍愚认为,反训是指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一个词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义项,即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这样的词就可以称为“反训词”或“正反同词”。[5]因此,反训词是指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同时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义项或两种相反意义的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反训词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但按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本身含有正反义的反训词,这类词可能是由于事物内部性质或特征的对立性而形成的,例如古汉语中的“颇”既有“很、较多”之义,如《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愿颇条古礼,与素仪杂就之”,也有“稍微、较少”之义,如《史记·三代世表序》:“至于序《尚书》则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这类词也可能是由于动作本身的对立统一而形成的,例如汉字“售”本义是指货物出手,它既有“卖”之义,如《卖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也有“买”之义,如《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另一类是由于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反训词。词在产生之初大多是单义的,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义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词义引申是指同一个本义可以衍生出另外一个或几个与之有关联的意义,其中可能有两个义项是相反或对立的。例如汉字“落”本义是指“树叶掉落”这一动作,由此引申为“死亡”义,如《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一事物的死亡也就意味着另一事物的开始,因此,“落”又引申为“开始”之义,如《诗·周宋·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同样,汉字“置”字形像在撒网,籍此表示“某物放于某地”这个动作,引申为“搁置、放弃”之义,如《吕览·异用》:“汤见视网者置四方”,还引申为“设置、树立”之义,如《史记·吴王濞传》:“无有所置”。

反训词不仅仅只存在于汉语中,反训是世界上许多文字的共同现象,在英、法、俄、德、古埃及、拉丁等其它语言中同样有反训词。[6]下面以英语为例,在英语中,rent既有“租借或租用”之义,又有“出租”之义,例如:

① I do not own this house. Instead, I rent it.

② Mr. Smith rents this bicycle to us at $ 10 a day.

在例①中,rent有“租借或租用”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并不拥有这套房屋,相反,我是租用的。”在例②中,rent有“出借”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史密斯先生以每天十美元的价格将这辆自行车出租给我们。”从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rent兼有“租借或租用”和“出租”两义,属于本身含有正反义的反训词。

另外,在英语中,twilight一般是指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所发出的微光,由此引伸出“曙光”和“暮光”之义,进而再分别引伸出“黎明”和“黄昏”之义,例如:

③ They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set off at twilight.

④ These animals begin their night’s hunt at twilight.

在例③中,twilight的意思是“黎明”,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一大早就起床,黎明时分出发的”。在例④中,twilight的意思是“黄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动物在黄昏时分开始一夜的觅食”。从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英语单词twilight从该词的一般意义引伸出两个特殊的相反意义,属于由于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反训词。

二、家族相似性原理说略

家族相似性原理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在其后期思想代表作《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通过对spiel (game游戏)的研究,Wittgenstein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哲学研究》第七节谈到了“语言游戏”(sprachsiel), 是“儿童学习母语的种种游戏”,“我也将语言和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作语言游戏。”[7]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如果把语言看作是大的领域,那么它就是一个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边缘地带,这个领域就是“语言游戏”,而家族相似性理论恰好就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语言游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相似性原理的提出旨在解除共相的观点。[8]传统的共相观认为,人们用同一个词来指称不同的东西,是因为这些东西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共相。在维特根斯坦之前,已有不少思想家,如尼采、詹姆斯等,都曾反对共相的观点,主张有些词语所指称的各个或各种事物之间并没有惟一的共同之处,而是其中的一些事物与另外的一些事物之间有些相似之处,另外的一些事物又与此外的一些事物之间有些相似之处,但直到维特根斯坦才称这一观念为“家族相似性”,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之后这一观念才广为人知。维特根斯坦以“spiel (game游戏)”为例,指出种种游戏之间并没有一种共同的特征,而是形成了一个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之间具有某些家族相似性,其本义是指在同一家族中成员彼此之间在容貌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相似的情况和程度不一样。尽管一家人的容貌彼此之间有差异,但总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相似性,所有的家族成员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共同点。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心理学界、社会学界、语言学界等,甚至在自然学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Labov、Rosch等人将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本质上讲,Labov和Rosch建立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应用和发展。为了区别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人们常称Labov和Rosch建立的范畴理论为原型范畴理论。不过,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两个阶段是不容置疑的,第一阶段是维特根斯坦提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原理,第二阶段是Labov和Rosch在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这一概念。[9]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一个范畴是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的,这些成员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连接在一起;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的范畴成员之间相互重叠和渗透;在同一范畴中,范畴原型是最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成员,与该范畴其他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范畴成员依据该范畴所有特征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整个范畴呈辐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该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

三、反训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一)反训词的范畴结构

根据家族相似性原理,家族中的成员以相似性的方式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范畴。维特根斯坦将范畴比作家族,范畴中的成员与家族中的成员一样,彼此之间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或一致,因此同一范畴中的成员之间与原型样本成员之间就具有较多的相似性,正是由于这些共同的属性,才使得该范畴与其他范畴区别开来,维特根斯坦明确地将游戏、数、词、句子、语言等列为具有家族相似性质的范畴。家族相似性是一种语义范畴的内在机制,正是有了这种机制,才使得范畴化在本质上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是构建范畴的基础。[10]范畴化是人类在万事万物的差异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看似不同的事物处理为相联系的事物,由此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11]28其基本作用在于“从差异中找出相似,减轻认知负担,实现认知的经济性。”[12]从家族相似性这个角度讲,“范畴化就是要使得同一个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达到最大化程度,使得不同范畴的诸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达到最小化程度。”[13]在原型范畴理论中,“范畴化是一个将事物与原型进行比较、根据其与原型是否存在足够的相似性来决定其是否属于某个范畴的过程,要求每一个原型之外的成员必须与原型共有一个以上的属性。”[14]

反训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那是因为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它是一个字或词兼有正反两义,或者一个字或词引申出两个互相对立义项,属于多义词范畴。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语言中形式和意义并非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一对多的关系,语言学家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其中的机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多义词的义项成员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的义项之分,中心的、典型的义项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它往往是人们最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而其它义项以家族相似的方式向外扩展。[15]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反训词及其义项的聚合看作是一个范畴,在这个范畴中反训词本身表达的“直接”意义是单义的,它的语义属性是完形感知,它是我们熟悉的事物,在认知上具有突显性,最容易被提取和储存,可以被看作是该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也就是该范畴的“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一种抽象表征,是从各个实例和各种次范畴的特征中抽象出来的。”[16]而反训词范畴其它的义项及其引申出的义项原型特征较少,可以被看作是边缘成员或非典型成员。拿英语中的反训词twilight为例,其原型是“指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所发出的微光”,而“曙光”和“暮光”则可以被看作是该范畴的边缘成员或非典型成员。由此可见,反训词有其范畴原型,也属于原型范畴。

(二)反训词范畴具有完整的语义链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难以用某个共同的语义特征或特征集束来概括一个多义词范畴,其子范畴(subcategory)中可能存在一个核心子范畴,但其它子范畴通常不是以上下位关系与它相联系,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关系与之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语义链,其链上相邻的节点之间因语义扩展而具有某些属性。由于多义词范畴的各个义项并非有一个共同的意义特征,而是由语义链相连的,相邻的义项享有共同的特征,不相邻的义项语义差别就相对较大。[11]51-54多义词范畴的意义关系首先存在于相邻的意义中,其家族相似性关系可表示为AB、BC、CD、DE、EF,从而构成一个范畴的语义链,其语义链如图1所示:

A→B→C→D →E→F…

图1

在多义词范畴形成的语义链中,A与B因某种共同的特征而相互联系,B引伸出C,C引伸出D,以此类推,这样一来,A与D之间的语义差异可能就很大。不过在反训词范畴中,反训词本身有一个中心原型义项,其意义相反的义项同样具有相邻性,只不过是反向的相邻性,那是因为反训词范畴形成的语义链不是朝一个方向延伸,而是呈辐射状各自朝着反方向延伸,形成一种辐射状语义链(radial meaning chain),其家族相似性关系如图2所示:

…·←·→·…

A-AA+

图2

跟传统的多义词范畴形成的语义链不同的是,在反训词范畴形成的语义链中,A表示反训词的中心原型义项,它可能包括A-和A+两个意义相反的义项,如图2所示。拿汉语中的汉字“售”字为例,其中心原型意义A是“货物出手”,包括义项A-(卖)和义项A+(买),A-和A+两个义项意义相反。另外,A-和A+也可能再各自引申出意义相反的义项。以汉字“置”字为例,其中心原型意义A是指“某物放于某地这个动作”,由此引申出以下两个义项:A-(搁置)和A+(设置),它们各自又引伸出义项A-1(放弃)和A+1(树立),等等。A-与A+、A-1与A+1之间在空间上具有反向相邻性,同时它们之间的边界又是模糊的、连续的,A 位于A-与A+之间,人们无法准确地计算出A要“+”到什么程度才会是A+,也无法准确地计算出A要“-”到什么程度才会是A-,总之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链。

(三)反训词范畴表现出彻底的家族相似性

反训词的“直接”意义是原型,而其它两个义项在意义上虽然是相反或者相对的,它们之间却具有惊人的家族相似性。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反训词范畴的原型及其义项在词类上是一致的。就拿本身含有正反义的反训词“颇”来说,它表示程度的多与少,既有“很、较多”之义,也有“稍微、较少”之义,从词类方面分析,它们都是程度副词,从句法功能来讲,它们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的。再拿由于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反训词“置”为例,它本来是指“某物放于某地”这个动作,从而引伸出“搁置、放弃”之义和“设置、树立”之义,从词类方面分析,它们都是动词,从句法功能来讲,它们一般在句子中作谓语。可见,从语法角度分析,反训词范畴在词类和句法功能方面具有相似性。其次,从语义角度分析古汉语中的反训词“落”,它的本义或“直接”意义是指“树叶掉落”这一动作,由此引申为“落下”和“开始”之义,“落下”与“开始”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反向相邻关系,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旧事物的结束也就意味着新事物的开始。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完型趋向理论中的相邻、相似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具有[±相邻]和/或[±相似](即常规关系)的事物感知为一个整体,而且互为“关系体。”[17]由此可见,反训词范畴在语法方面具有相似性,在语义方面具有相邻性,它们融合为一个整体,并表现出彻底的家族相似性。

四、结束语

本文以英汉反训词为语料,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分析了反训词及其范畴结构,通过以上研究不难看出,家族相似原理对反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反训词范畴有自己的典型成员,范畴成员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反训词范畴形成了完整的语义链,并表现出了明显的家族相似性,反训词的范畴结构决定了它能兼容或引申出正反义的义项,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人类语言是建立在人类认知基础之上的这个道理。[18]本文尝试运用家族相似原理阐释反训以及反训词及其范畴,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人们对反训、反训词及其范畴以及家族相似原理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推动人类的认知发展。

[1] 王 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117-118.

[2] 李仕春,艾红娟.反训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9-17.

[3] 俞建梁,黄和斌.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质疑——基于反训为语料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48-52.

[4] 周孟战,张永发.反训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补充 [J].孝感学院学报, 2011(3):40-44.

[5]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0-158.

[6]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222-224.

[7]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

[8]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2.

[9] 刘越莲.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J].外语教学, 2010(6):10-13.

[10]Ungerer, F. amp; Schmid, H. 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2.

[11]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2]潘 震.比喻型复合名词范畴化的转喻特质[J].现代外语,2010(4):371-378.

[13]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6.

[14]黄月华,左双菊.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兼谈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引发的争论[J].语文研究,2009(3):27-31.

[15]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508-510.

[16]Taylor, John.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64.

[17]徐盛桓.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107-111.

[18]龙德银.相邻视角下的反语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6):86-89.

[责任编辑邓杰]

AnExplorationofFamilyResemblancesintheCategoriesofEnantiosemyWords

LONG De-yin, LI Hua-yo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category of enantiosemy word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amily resemblance”. From the study we can see that the category of an enantiosemy word has a prototype. The “direct” meaning expressed by the enantiosemy word itself is a prototype, while the two meanings of the enantiosemy wor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nontypical or fringe members, which are opposites in semantic meanings. Members of the category of the enantiosemy word have shown amazing family resemblances and formed a complete meaning chain. Family resemblaces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whole categories of enantiosemy words, which, in turn, have embodied the complete family resemblances. So it is safe to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eory of “family resemblance” can fully explain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enantiosemy and the categories of enantiosemy words.

enantiosemy; category; family resemblances

2013-03-20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英语语料库在四川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中的运用探索——基于大型语料库COCA和COHA的研究”(13SB1036);四川文理学院人文社科项目“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2012R007Y)

龙德银(1972—),男,四川大竹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H31

A

1674-5248(2013)04-0109-05

猜你喜欢

训词维特根斯坦义项
争当践行训词精神的应急人
践行训词精神 护航安全发展
龙岩支队学习习总书记授旗训词氛围浓厚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毕业训词
Enhanced Precision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
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