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发端考

2013-04-11王京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献金基督徒冯玉祥

王京强

(成都师范学院 政教系,四川 成都 611130)

抗战时期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发端考

王京强

(成都师范学院 政教系,四川 成都 611130)

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是抗战时期轰动全国的一场爱国运动,其献金数额和民众精神动员都有效地支援了抗战。这场运动的思想萌发于冯玉祥与基督教界人士在四川成都座谈有关抗战救国的方式问题。在冯玉祥的倡导下,座谈会上的基督教界人士形成共识,一致将节约献金视为他们参加抗战救国的主要方式,并积极付诸行动,发起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的成立标志着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真正开始,而后逐渐发展为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抗战时期;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冯玉祥;基督教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国难危机,全国上下各界民众纷纷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抗战事业中。无论是政府主导的,还是民众自发的,一系列支援抗战的运动蓬勃兴起,如扩大生产运动、节约建国储蓄运动、节约运动、献金救国运动等。其中,194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在抗战大后方四川倡导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逐渐发展为规模之大——遍及四川、影响之广——轰动全国、时间之久——达两年半(1942年9月至1945年2月)、献金之多——高达数亿的民众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在物质方面为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援,而且在精神方面动员了数百万民众的爱国心,民心的凝聚也给予抗战有力的支持。

关于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冯玉祥与四川献金运动》(张中微,《文史杂志》1987年第4期)、《冯玉祥抗战时期发动爱国献金运动的特点》(冯慧珠,《成都师专学报(文科版)》1991年第1期)、《冯玉祥将军与内江三县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杨修武、甘德明,《四川档案》2005年第3期)、《抗战后期四川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评述》(陈翔,《四川档案》2005年第5期)、《张雪岩与抗战时期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拙作,《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宏观方面的分析,也有微观方面的探讨。但是,对于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发端问题,这些成果则是有的未曾论及,有的只言片语,有的失真不符历史事实。鉴于此,本文根据冯玉祥的《蓉灌纪行》和《我的抗日生活》两部著作,以及重庆市档案馆档案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作一番考察,以期明晰该运动发展脉络中的发端。

1942年8月初,在陪都重庆的冯玉祥将军收到张治中的电报,邀请其到灌县夏令营演讲。这个夏令营有大学和专门学校30个单位、中学135个单位的学生代表参加,共有1000多名青年学生组成。[1]168月9日早上,冯玉祥约同老舍、王向疑、赖亚力、王治秋、尤铁汉、刘致钧、李正义、曹鸿勋等人一起动身前往灌县。9月初,冯玉祥结束灌县夏令营演讲。

在返程途经成都时,冯玉祥借宿在华西坝美国人李哲士大夫家。冯玉祥到成都后的第二天晚上,华西神学院安排举行了一个聚餐欢迎会,由金陵神学院教授毕范宇负责主持,会上主要谈论基督教救人、救世和救国等问题。[1]124第三天晚上,在成都的基督教界人士趁冯玉祥来蓉的机会,另外在李哲士家召集了一个座谈会,除冯玉祥出席外,还有张凌高(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吴贻芳(金陵女子大学校长)、陈裕光(金陵大学校长)、徐宝谦(载社总编辑)、吴耀宗(青年会全国协会出版部主任)、王俊贤(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干事)、张仕章(青年会全国协会文字干事)、邹秉彝(金陵神学院教授)、蒋翼振(燕京大学教授)、邵镜三(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干事)和张雪岩(《田家半月报》主编、兼任齐鲁大学教授)等20余人参会,会议由王俊贤主持。

这次座谈会围绕张仕章所提议的“基督徒在抗战期间应当为国家为民族做些什么事”的问题而展开。据《蓉灌纪行》记载,冯玉祥发表看法的大致内容是:“为了祖宗的庙墓,为了子子孙孙不当亡国奴,为了我们自己活在世界上做个人样子似的活着,我们是非抗战不可。我们除了真诚的拥护中央政府之外,还要拥护军事最高统帅。主要的方法便是出力和出钱,说出力就是去服兵役,若是有别的原故,那就去做有益于抗战的工作也可。至于说出钱,我觉得我们应当每月出一个数目,一个人一万块钱不为多,一个人一毛钱也不为少,因为国家需要钱,抗战更需要钱,假如我们个人的良心现在被圣灵感动了,我们大家马上就找个本子来写上,我们个人要出的数目,你三元,我二元,他五毛,都没有不可以。若说到信教只管天上的事,那是被魔鬼魔住了。你不努力抗战,国家亡了,当了亡国奴,你只可当牛当马,被宰杀,你还配上天堂吗?”[1]157-159而在《我的抗日生活》中,冯玉祥记述了这样一段相同意思而不同表达的讲话:“日本帝国主义是要亡我们的国家,灭亡我们的民族,我们必须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携起手来,能出力的出力,不能出力的可以出钱。这样齐心协力,我们才能打走日本鬼子,才能救我们的国家。若是不管这些事,光靠着上天堂,恐怕国亡。能活着,也要进十八层地狱。当亡国奴的人,永远不配上天堂。现在国家正在危急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出钱出力。出力是做什么呢?就是当兵,其次就是出钱。我们大家若觉得上帝是在我们顶上,我们想着怎样才能对得住国家,才能对得住主持真理的上帝,我们有这样的感觉,从今天起,我们有儿子的就送他去当兵。不然,我们就每天,每个星期,或是每个月拿出多少钱来献给国家,我们叫个基督徒献金会,也无不可。”[2]107到底哪一个内容更精准于冯玉祥的现场发言,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两个内容的主旨均倡导基督徒通过献金救国的方式来支援抗战。

参会者大多属于爱国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听了冯玉祥的这番讲话,倍受鼓舞,都积极地表示赞成。这次座谈会提出基督徒应当在抗战期间组织基督徒献金会,以献金的方式来抗战救国,然而,此时“节约献金救国”的完整概念还尚未形成,更未提升到运动的层面。

其后,座谈会的参会者又陆续召开多次会议,商讨筹备献金会具体事宜,对此,《蓉灌纪行》中用简单的一句话描述道:“后来连开上两三天会,就把个‘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大会’开成了。”[1]159而《我的抗日生活》较为详细地写道:“这个会散了之后,我们有几位朋友,就开了一个谈话会,由谈话会推出来几个朋友做筹备员,我记得有吴耀宗先生,有张仕章先生。他们写了几点要旨,连开了两次会,就把个会开成了,名字叫‘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分会’,意思是把总会留在重庆。”[2]107根据这两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在座谈会后的两三天,冯玉祥又与参会的基督教界人士商讨如何献金救国的问题,经过多次讨论,才将“节约”的概念置入于献金救国的方式中,同时决议成立“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推行“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9月11日晚,应华西浸礼会总干事胡敬伯之邀,冯玉祥到成都四圣祠街礼拜堂做演讲。由于“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思想在此前多次会议商讨的基础上已然形成,冯玉祥特将这次演讲的题目定名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希望借助演讲的机会广为宣传,凭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和“基督将军”双重身份的影响力,动员所有基督徒和其他民众都能参与这场运动。

演讲的主要内容涉及有:“(一)基督教是教人爱国的宗教。(二)基督教是教人爱人类的宗教。(三)‘心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四)圣经上说:‘敌人到了你们国土里头,你们应当大声的吹起号筒来,集中所有的力量,把敌人赶出去。’这不是爱国的证明吗?(五)爱国的方法不一,可以出钱,可以出力,更可以出命。(六)古时郑国的商人弦高,不爱惜他的血本,更是不怕死,救了郑国。(七)古时候是那样的,如今更多了,如胡阿毛烈士和张自忠将军,因为他们肯牺牲他们的性命,使我国格抬高了。(八)我们效法古人:有令尹子文,有商人弦高。我们效法今人:有张自忠将军,有胡阿毛烈士。(九)人家出命,我们就不肯出钱么?(十)出钱贵在有恒,贵在按月出,每月一万元不算多,每月一毛钱不算少,若是每人二毛钱,一月就是四千五百万元,若是每人一块钱,一月就是四万万五千元,假如每一个人十块钱,每月就四十五万万元。那样我们的国家力量当然增大了。(十一)我们喜欢我们飞机多,大炮多,坦克车多,但是大家若不出钱,那是万万办不到的。(十二)我们为了祖宗的光荣,为了子子孙孙永远不当亡国奴,为了我们自己活在世界上像个人样子,我们必需拥护中央政府,拥护蒋委员长,把日本打出中国去,这样我们非真正的火热起来不可,无条件的把我们的钱献给国家,把我们的钱献给政府。(十三)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但我们非努力不可,非拼命的努力不可,怎样努力?就是要出钱,出力,出命。(十四)我们有四个原则:甲,捐款交给谁?是直接献给蒋委员长。乙,这款希望做什么用?慰劳前方抗战将士,救济苦难同胞和荣誉军人。丙,不开支,无论写信,跑路,发电,吃茶,都由发起人自己掏腰包,不准开支这里一文钱。丁,完全出自自动,不加勉强,一万元不算多,一毛钱不算少,注重在每月献金,一直到抗战胜利结束为止。”[1]134-137

冯玉祥从基督教爱国的思想开讲,谈论基督教不仅教人爱国,还教人爱人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礼记·中庸》到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引经据典论证爱国,指出爱国有出钱、出力、出命三种方法,介绍古今名人爱国的典范,强调民众效法爱国应以出钱献金的方式为佳。

由冯玉祥演讲的内容可见,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思想在冯玉祥的演讲中得到广泛宣扬。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1942年9月19日,冯玉祥、梅贻宝、张凌高、宋诚之、张雪岩、任子立、吴耀宗、谭光复、邵镜三、张伯怀、王俊贤、左月清、张仕章、陈以诚、徐宝谦、戚寿南、邹秉彝、张克襄、蒋翼振、蔡葵、杨少荃、胡敬伯、陈裕光、曹钟梁、吴贻芳、朱继昌等26人在成都青年会召开节约献金救国会议,讨论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推选左月清任主席、张凌高任副主席,除正副主席外,共设三组,每组有组长一人,分别有总务组任子立、文书组王俊贤和吴耀宗、宣传组张雪岩。会址设置于成都春熙路青年会内。

同时,会议公布了“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运动缘起”和“献金办法”。[3]

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运动缘起

我国自被迫发动神圣抗战,已逾五载,敌虽蛮强,但幸赖我全国军民,在最高统帅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忠勇从命,艰苦奋斗,卒保大部河山之完整,与民族复兴基地之稳安,民族自救之基础于以奠定,民主国家联盟之局面赖以促成,这种联合及反侵略的大局面,已使人类正义之伸张在望,自由争取之胜利濒临。当此抗战进入更惨烈更艰苦阶段之际,凡我国民自应再接再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俾抗建大业,早底于成。

我辈基督徒,爱国向不后人,对救亡工作,尤应有积极之表示,藉彰牺牲爱人之教旨于人间,爰特集合同道,发起节约献金运动,慰劳为吾人之自由浴血牺牲之英勇将士,及为此而流亡之颠沛民众。基督牺牲无我之教义,或可藉此表彰于万一,俾吾人良心获慰,信心得安,凡我同道,希能踊跃参加,各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及滴水成河集腋成裘之理,共起图之。

献金办法

(一)凡参加本运动者,须实行节约,按月由进款中提出一定数目,送交本运动所组织之委员会,作为慰劳前方将士及流亡民众之用。

(二)本运动在重庆设总会,各地设分会,由当地负责基督徒组织之。

(三)献金每三月一次,由各地分会汇齐汇送重庆总会转呈蒋委员长。

(四)献金收据,由各地分会自行印发,收支情形,每三月公布一次。

(五)所有献金,应全数送呈,不得移作其他用途,亦不得作任何开支。

“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抗战大后方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正式发端。该会成立后,立即开启组织和宣传节约现金救国运动的工作。1942年10月1日,成都分会执行委员会向各基督教团体发布了公告:

敬启者:

蓉市同道本基督教爱国爱民之旨,于上月初乘冯玉祥先生莅临之便,特发起“基督徒节约献金运动”,藉促正义胜利早临,和平真理早现。为推动方便,并于九月十九日正式成立成都分会。

贵处对此,早具热忱,相应函达,藉资联络,望按所附办法就地组织支会,并希迅将贵会全川各县所设教会,医院,学校,以及其他基督教服务机关负责人员之姓名及通讯处录单函交本会,用备参考为荷。

本会现经议决对献金处理,严遵办法第五项所提,完全转呈,不得作其他任何开支。惟如有开办及通讯或其他切需之经常支销,则由当地教会及教会机关募之。肃此布达,诸维

察照道祺

藉颂

成都分会执行委员会

任子立、王俊贤、左月清、张雪岩、张凌高、吴耀宗

三十一年十月一日

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有力地推动了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开展,各基督教团体积极踊跃地组织起献金会和募捐会,此前零星存在的献金、募捐活动逐渐有组织、有秩序地展开,献金捐款者的范围并非局限在基督徒群体内,其他各界民众也纷纷参与。

1942年9月23日,冯玉祥等人从成都动身返回重庆。两个月后,即1942年12月,冯玉祥在重庆成立了“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总会”。为了推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扩大献金运动的影响和增加捐款数量,1943年10月14日,冯玉祥将“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总会”更名为“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总会”,四川各地政府也组织成立了相对应的分会,这使广大民众更加清楚地理解节约献金救国是每个国民的爱国之举,而不只是基督徒的爱国行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总会名称的更改,促进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发展成为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全民性的爱国运动,即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1943年11月之后,冯玉祥先后到四川20多个市县宣传动员民众节约献金救国,凭其声望和地位、影响力与号召力,充分调动各地民众的献金爱国热情,献金会、募捐会在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各地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冯玉祥曾对这场献金运动评价道:“从物质方面说,对于国家的辅助,实在是渺小得很;而从精神方面来说,数百万民众的心,是激荡起来了,是与抗战发生更密切的联系了,这种无形的绳子,实在比有形的金钱更重要。”[4]但是,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邀功、借机加官晋爵,实行强制、逼迫和催缴等手段迫使民众献金,这使民众自觉的献金救国运动转变为一种苛捐杂税,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原则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导致各地民怨沸腾。冯玉祥不得不于1945年2月宣告结束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兴起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糅合促使而成。

首先,冯玉祥到灌县演讲,返程途中在成都驻留,选择住在与基督教界人士交流机会较多的华西坝。冯玉祥对此曾提及:“万教育长(笔者注:万耀煌)找我搬到军校去住,他说那里有地方可以招待。张岳军(笔者注:张群,时任四川省府主席)先生说也给我找好地方,请我搬去,我都谢了他们,我觉得住在华西坝这个地方,可以与教会的朋友们,多谈一谈话,听听人家的指教,所以我没搬,就住在李大夫家里了。”[1]116

其次,冯玉祥最先在基督教界倡导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不仅仅因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其“基督将军”的称号。[5]这个称号在基督教界颇有影响,所以,当冯玉祥一到成都后,基督教界人士便组织召集欢迎会和座谈会,这些人士几乎均是各自领域的领袖人物,包括教会大学的校长、全国性基督教团体的干事、基督教出版机构的负责人等,他们也都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在座谈会上,张仕章向冯玉祥问到“基督徒在抗战期间应当为国家为民族做些什么事”的问题,冯玉祥根据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所提出的口号——“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结合抗战后方基督徒的情况,加以解析阐释,进而提出了基督徒献金救国的方案。冯玉祥曾写道:“本来一切的事情,‘机’是从很小处发展起来,发展到无边无垠的大,我们这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是因为张仕章先生的几句话,逼出来的。”[1]141

最后,面对国难当头、抗战异常严峻的形势,冯玉祥与其他基督教界人士都有着强烈的爱国心,针对基督徒献金救国方案,召开过多次会议,商讨如何实施推广的问题,最终形成的决议即是成立“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使献金救国方案上升到运动的层面。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分会积极组织献金会和募捐会,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民众参与到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聚集抗战后方全体民众的力量支援抗战。

概而言之,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是由冯玉祥与抗战期间居于成都的部分基督教界人士集体发起的一场爱国运动,成为抗战大后方整个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发端。虽然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所影响的民众范围相对有限,但其在抗战大后方拉开了有组织、有秩序、有规模地节约献金支援抗战的序幕,为之后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各界全民参与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做了铺垫和准备,这种集体爱国意识的实践行为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1] 冯玉祥.蓉灌纪行[M].桂林:三户图书社,1944.

[2] 冯玉祥.我的抗日生活——冯玉祥自传: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 为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运动在重庆组织总会函[B].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13-58.

[4] 冯玉祥.川西南记游·自序[M].桂林:三户图书社,1944:1.

[5] 熊 斌.试论抗战时期消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33-37.

[责任编辑邓杰]

AStudyoftheBeginningoftheThriftandDonationMovementforSavingtheNationinAnti-JapaneseWar

WANG Jing-qiang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The Movement of Thrift and Donation for Saving the Nation is a patriotic movement, in which both the donation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awakened effectively assisted the war. The idea of this movement started from a meeting for conversation between Feng Yuxiang and Christians held in Chengdu about the way to saving the nation. After the proposal from Feng, all Christians came to an agreement that the thrift and donation for them was a main way to saving the nation, and then they took positive action for starting the mov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engdu Branch of Chinese Christians's Thrift and Donation for Saving the Nation is the sign of the real beginning of the Movement,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Movement of Chinese People's Thrift and Donation for Saving the Natio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Movement of Thrift and Donation for Saving the Nation; Feng Yuxiang; Christianity

2013-03-06

王京强(1981—),男,河南林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

K264

A

1674-5248(2013)04-0030-05

猜你喜欢

献金基督徒冯玉祥
大义输财 共赴国难——抗战大后方民众献金运动
冯玉祥智斗日顽
寄冯玉祥书
如何判断政治献金合法还是非法
圣诞的中国往事
慷慨解囊为抗战——记1939年重庆各业节约献金运动
女性基督徒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日首相称不会因献金问题辞职
冯玉祥的“五虎将”和“十三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