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

2013-04-11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化价值观政治

谭 毅

(四川省团校,四川 成都610100)

政治社会化自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David Easton)于1958年提出以来,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这一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体习得政治文化、内化政治规则、形成政治自我的过程,二是政治共同体对其中的个体进行政治教化,使之接受其传统、规则和价值,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过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时期则是政治社会化极为关键的时期,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对于政权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微博的滥觞和流行则深刻影响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一、微博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青年政治社会化工具

(一)微博的特点使其可能深刻影响青年政治社会化

微博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一般被称为“自媒体”(self media)和“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以区别于传统的大众媒体(mass media),其传播模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传播[2]。更为重要的是,微博是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和I M等四大产品优点的集成者[2]:微博可以通过手机以及短信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与短信相近,但是短信传播方式是“One To One”,而微博则是“One To N To N ”,同时微博资费比短信低廉;微博可以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比Facebook等开放,进入门槛低;微博可以像QQ一样交流,但是信息是公开的,在及时沟通的功能之上加了及时分享功能;微博比博客精短、准入门槛低,比博客互动性更强。裂变传播,费用低廉,高交互性和公开性,使用门槛低,这些特点使得微博具有巨大的信息批发能力和舆论影响力,从而使微博具有成为青年政治社会化利器的潜质。

(二)微博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其对青年的影响日益加深

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29岁以下网民比例占总数的56.8%)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3]。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总量已近8万个[4],在“网民问政”与“政府施政”之间搭建起桥梁。以上数据说明,微博已经深深嵌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已不能等闲视之。杜威说:“社会不仅通过传播而存在,而且我们可以正当地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2]微博是媒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微博反映现实的社会状态。在微博民意汹涌来袭、微博文化成燎原之势的时候,如何有效认识和应对微博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和冲击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微博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微博给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机遇

1.构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新载体。传统政治社会化的载体一般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组织和同辈群体等。随着网络的出现,它迅速成为政治社会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并对传统的载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得家庭、学校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弱化。就家庭而言,青年人较其父母更容易通过网络和微博接受新知识,形成“逆社会化”现象,即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作为施教者的父辈群体们成为受教育者受子辈的影响,子辈向父辈传播社会变化的新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5]。就学校而言,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正因为学生可从便捷的网络和微博上获取知识的现实而受到挑战,而且网络提供的信息相较于学校教育更为全面和多样化,这动摇了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教育信条。就大众传媒而言,在微博这个话语平台上人人都能发声,官方传声筒似的传统专业新闻生产机构受到了微博个体表达的巨大冲击,新闻生产的官方控制和垄断被打破,传统的工具化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实现了从媒介工具化到媒介社会化的转型[6]。作为网络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性产品,微博不同于其他的网络媒体,它的一系列特点使其成为冲击力极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社会化工具。它使得青年的政治表达即时化、公开化,使得青年由政治社会化的单向受教者变成双向互动中的政治社会化主体,甚至模糊了政治社会化的主客体之别,使得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动性极大增强。

2.营造青年政治成熟的新环境。政治成熟是青年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目标,是青年承担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微博促进青年政治成熟主要是通过在微博上对政治思想的甄别和对政治事件的参与等途径实现的。政治思想观念多元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青年们的政治表达需求得以深度释放,可以说微博打破了传统状态下一些言论禁区,从技术平台上大大拓宽了言论自由的界限。处在政治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年在政治上正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置身微博这个多元思想逐鹿的舞台,需要其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鉴别能力,迫使自己习得对政治意识形态进行独立判断的技能,从而在政治意识多元化中走向政治成熟。此外,青年通过微博以参与重大政治事件的讨论互动或者通过“微访谈”等形式向政治领袖、专家学者请教,也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政治观察和思考能力,也利于其政治成熟。

3.开辟青年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青年一般通过加入中国共产党、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政府的民主监督等制度化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但入党、行使选举与被选举权利都不是经常性的,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监督的渠道也不够畅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政治参与权利难以有效落实。微博的出现则为青年参与公共事务和监督政府提供了新渠道。政务微博相较于web1.0时代的政府门户网站而言,不但发布信息更及时,消息传播范围更广,还能增强与青年的互动,即时地回复青年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2011年是中国的“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通过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收集公民意见建议、开展专题访谈等形式,为青年政治参与开辟了切实可行的新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保障了青年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提供了解青年思想动态的新平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单向灌输,较少注意青年的需求和互动,使得青年政治社会化工作缺乏针对性,其效果也大打折扣。事实上,如果施教者都不知道作为政治社会化对象的青年内心的想法,就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青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就得不到正面合理的解答,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就成了脑中空有教条,一直困惑的状态也很容易让青年的思想阵地被其他不良的政治思想占领。微博的公开化表达给青年表露自己的政治思想动态提供了舞台,也给青年政治社会化工作提供了收集青年政治价值观等信息的平台。通过观察青年所发或转发评论的微博,通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在微博上与青年的互动交流,传统政治社会化中的施教者可以很好地了解青年的思想政治状况,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这种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的做法可以降低青年的抵触情绪,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政治社会化。

(二)微博给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挑战

1.增加青年诉求聚合的难度。微博是绝大多数人都可借之发声的话筒,给予青年表达意愿的机会和平台,满足了青年政治表达的需求和权利,每位青年只要敲几下键盘、动几下鼠标就可以很容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而青年恰恰又是微博中的活跃群体,青年也很喜欢借助微博发声表态。但是微博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内容的碎片化,微博上青年的诉求千差万别,重要性不一,普遍性各异,合理性难辨。如果我们要正视微博作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这一不可逆转的事实,那么面对微博中青年人的“众声喧哗”,如何在嘈杂中理出头绪,如何把浩如烟海的利益诉求整合起来,成为新的无法回避的课题。一旦无法有效梳理青年的政治诉求,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将会受到消极影响。

2.挑战国家的政治整合。从青年角度考虑,微博上的碎片化表达造成了利益聚合难题;从国家政权高度考虑,这就涉及国家的政治整合和主流政治文化的教化问题。新浪微博每天发布上亿条微博,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青年因为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不一样而被分化,从而受到不同信息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反过来又使得青年在政治表达和政治价值观传播(通过发表原创微博和微博转发)方面陷于琐碎,缺乏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深度认同。另外,微博等新媒体导致政治信仰分化,形成了三种倾向:共产主义信仰弱化,政治信仰宗教化,政治信仰的自由化和虚无化[7]。青年政治表达的碎片化和所受政治思想及文化观念影响的分化,对确立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和实现国家对青年的政治整合构成了挑战,不利于政权合法性的增长,这是青年政治社会化必须直面的挑战。

3.导致青年群体极化和民意窄化。在微博上,兴趣爱好相近的博友聚集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圈子”,其他浏览信息的网友也会逐步被吸纳进去,导致“圈子”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而反对者的意见越发渺小乃至被无视和淹没。青年群体极化和民意窄化是密切联系的,群体极化简单地把青年群体武断地划分成为数极少的对立阵营,这种逼人站队的逻辑使得广大的中间立场被抹去,也就窄化了民意。这种狭隘的微博民意对青年政治社会化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极易使得判断力不足的青年博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极端的行为。根据美国知名的互联网律师迈克·戈德温(Mike God win)在1990年提出的“戈德温法则”(God win’s Law):当一场在线讨论不断延展时,参与者把用户或其言行类比成纳粹主义或希特勒的概率会变大。传播学者胡泳据此推论,提出所谓的“文革法则”:当一场中国的在线讨论不断延展时,参与者把用户或其言行类比成“文革”或红卫兵的概率会变大[8]。微博可能导致的群体极化和民意窄化会给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甚至沦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操纵民意的工具。

4.放纵政治表达权利的滥用。这一点与青年群体极化和民意窄化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说群体极化和民意窄化更多是微博平台的一种客观后果,那么政治表达权利的滥用则是微博用户的一种主观有意行为。及时性、广布性是微博的重要优势,但这也潜滋暗长了微博被非法利用的可能。微博上政治表达权滥用的两个重要表现是“虚假民意”和“网络暴力”。有人把微博当成是实现民主的利器,微博也确实可以成为畅通的民意渠道,但微博所支撑的其实是非程序性民主,那种嘈杂的传播模式可以说天然不利于有序的政治表达,散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可能在微博上通行无阻。谣言或其他蛊惑人心的言论利用谣言的裂变传播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社会影响,大量微博“水军”为操纵“微博民意”不遗余力,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在微博上也存在被负面信息诱导的可能,甚至青年本身也成为不良居心者操纵民意的马前卒。而微博的匿名性,使得其也不能对“网络暴力”免疫。根据匿名理论,当个体处在匿名状态时,由于不必承担破坏规则的后果,会降低个体的社会约束力,使其容易越轨[9]。微博用户的非理性情感宣泄、对他人进行道德攻讦等网络暴力行为使青年人深受其害,更对其由自然人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人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非实名制的微博导致了用户行为的“责任分散化”甚至是“责任虚无化”,形成“集体无责任”的困境。面对微博上政治表达权利的滥用,先审核后发表则会影响微博的传播优势和青年政治表达权利的实现,如何既保证青年政治表达的及时性又尽量降低微博发布不良信息的可能性是微博运营者需要面对的审核难题。

5.助长青年的政治冷漠或政治热情。一方面,本就不喜政治的青年面对微博上包罗万象的信息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接受,而对政治避而远之,形成所谓“去政治化”潮流,导致实用主义、犬儒主义盛行,这影响对青年进行必要的政治教化和政权忠诚感的培养,不利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另一方面,本对政治十分热衷的青年则可能在微博上过度释放自己的政治热情,形成政治亢奋,将微博中的所有信息进行“泛政治化”解读和传播,容易让青年形成极端的政治取向和价值观,这同样偏离了正常的政治社会化轨道,对青年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利用微博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一)用热点话题等形式聚合青年诉求

一般认为,微博对用户而言其革命性之处在于其裂变式的传播,而实际上,微博的运营商则可以通过热词、热帖的排名实现聚合式传播,微博的传播模式实际上是这两种传播模式的结合。例如,新浪微博通过风云排行榜、微话题、热门微博等形式引导微博讨论的走向,把看似琐碎的信息整理成热点推出,实现信息聚合。面对碎片化的青年诉求,我们需要将聚合与引导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在微博上收集青年的诉求的方法,如“微调查”,形成青年利益聚合;另一方面在微博上利用青年关心的政治热点问题主动设置互动议题,主动听取诉求,对其进行正面引导。此外,还需要加强主流新闻门户网站建设,聚合主流舆论,以链接形式发布到微博,发挥微博的“牵出”功能,实现主流新闻门户网站对微博的深度渗透和二者的无缝衔接。

(二)用主流政治价值观整合青年政治观念

关于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否存在有争论。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国度,没有主流的政治价值观[10]。也有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但也普遍反映,还应作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博里碎片化信息充斥,良莠不齐的思想竞相逐鹿,对立的政治信仰屡见不鲜,这给主流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增加了难度,使得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缺乏完整的价值观支撑,这反过来使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确立变得更加艰难,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进行积极引导才能有效应对微博对国家政治整合的挑战,为青年政治社会化提供价值皈依。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同样需要加大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的建设力度,发挥其党政网络传播主力军的作用。

(三)转变线下教育方式,网上社会化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体与微博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中的不同作用。一是要认识到传统媒体与微博具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传播优势。传统媒体具有权威、公信力强、报道有深度的优势,微博具有速度快、影响大、互动面广等特点,但不具备传统媒体的深度优势。二是要认识到学校与微博在青年政治社会化中的不同作用。微博虽然革新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载体,丰富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渠道,但与其说它是取代学校等载体和渠道在青年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不如说是促使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考虑微博等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的情况下实现模式和内容变革,改变单向灌输教学,注重互动式教学,注重培养青年参与微博政治社会化的技能和宽容等政治成熟的品格。其次,要想利用“微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使用“微博”的方法规则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样一来,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在“微博”的世界中只得淡出,其主导地位被以“微博”为载体的新方法所取代[12]。

(四)加强微博监管

有学者强调微博的“自净功能”,认为微博具有事件还原功能,即所谓“无影灯效应”,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有不全面之处,就好比每一盏灯都有“灯下黑”。但当所有知情人的观点汇聚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纠错的关系,就会实现真相的再现[13]。这一效应发挥作用需要以下条件:一是足够数量的人群对事件的关注;二是参与人群需要从不同角度、层次发言;三是讨论者需要有自由的发言环境;四是需要有统一的平台和时间对同一事务进行讨论[14]。但这些条件因为网民的选择性关注、刻板印象等原因难以完全满足,所以这种效应的作用就受到很大削弱。而且这种观点忽视了“自净”的时间维度,在“自净”未完成之前,微博中的谣言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控制。随着多样化的网络应用的嵌入,微博功能的不断延伸,对微博的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防止政治表达权利被滥用,必须加强微博监管。

微博监管应该是政府、运营方、每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等多方共同协作的行动。政府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主动有效疏导网络民意,削弱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将微博管理与现实社会管理相结合,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政务微博的引导、管理、服务能力。针对传播谣言等一些微博利用中的不法行为,一些网站运营方、民间机构和专业人士已经行动起来,借助调查研究和专业知识,甄别网上流传信息,以微博账户进行“辟谣”,为某些情绪化的舆论热点降温,让意气风发的“意见领袖”发声时多了一份谨慎。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场应该形成这样的制衡和对冲机制[15]。谣言监管还需要加强对当前微博管理的重要盲区之一“长微博”的审核管理。除了谣言监管外,国家和政府还需要制定应对网络暴力、网名隐私保护的法律规范,细化网络监管的主体责任。

[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EB/OL].http://media.nf daily.cn/c myj/21/03/content/2009-12/30/content_7691653.ht m,2009-12-30/2012-9-21.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 wfzyj/hl wxzbg/hl 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2012-07-23/2012-9-10.

[4] 中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总量已近8万个[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9/09/c_113010618.ht m,2012-9-9/2012-9-10.

[5] 叶威先.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变迁[EB/OL].http://www.cycs.or g/Article.asp?ID=16924,2011-11-6/2012-10-25.

[6] 张碧红.从媒介工具化到媒介社会化——微博的个体表达与社会影响[J].学术交流,2012,(6).

[7] 张菁燕.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8] 胡泳.中国式辩论中的“文革法则”[EB/OL].http://huyong.blog.sohu.co m/205944223.ht ml,2012-3-3/2012-9-10.

[9] 王道勇.匿名的狂欢与人性的显现[J].青年研究,2007,(3).

[10] 环球时报.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EB/OL].htt p://opinion.huanqiu.co m/r oll/2010-12/1319981.ht ml,2010-12-6/2012-10-28.

[11] 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文稿,2012,(2).

[12] 汪荃.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

[13] 喻国明.“微博谣言”是个伪命题[EB/OL].htt p://www.people.co m.cn/h/2011/0911/c25408-506275192.ht ml,2012-9-11/2012-10-28.

[14] 周培源.“微博无影灯”效应的再思考[J].网络传播,2012,(8).

[15] 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 m.cn/n/2012/0727/c209170-18615551.ht ml,2012-7-27/2012-9-10.

猜你喜欢

社会化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