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4-11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院校

魏 丽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发展,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高职在校生9642267人[1]。高职院校数量及在校生数量已占国内普通高校半壁江山。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座,高职学生面临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处理,情感、就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如何深入研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成因,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事关当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2004年到2012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连续9年对全校累计3万余名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心理测试,测试结果发现,82.55%~90.28%的大学新生心理比较健康,能很好地悦纳自我,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能积极地适应大学新生活,主动融入到新集体中;8.59%~18.98%的学生存在一般性心理问题,如情绪暂时性失调,人际关系不协调,对大学新生活不太适应等,这类学生仍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可以通过自身、同学或老师的帮助解决心理问题,顺利渡过大学过渡期;只有0.72%~3.22%大学新生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失调及身体症状,心理矛盾冲突激烈。

在对近9年UPI问卷60个题目分析中发现,“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始终排在高职新生心理问题选项的前四位,这主要反映了高职生在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三个方面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9年高职学生关注度较高的20个题目,再次印证了这一基本判断。

第一,学业方面。近年来,随着高考报考生源逐年减少,高职院校录取日趋艰难,录取分数线降到一定低点,导致高职生源素质偏低、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出现了大学学习适应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如思想不集中,目标定向模糊,缺乏学习动力,自信心不足,找不到生活意义,等等。在近9年UPI测试中,“思想不集中”的选择频数占22.69%~33.54%,2010~2012年度连续排在第一位,“缺乏耐力”、“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记忆力减退”、“缺乏决断能力”均排在前十位。

第二,人际交往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近9年测试结果中,全体受测者中感到自己“缺乏自信心”占20.28%~29.17%,其中2006、2007和2009年度均排在第一位。由于缺乏自信,导致问卷选项“在乎别人视线”、“过于依赖别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选择率都排在前二十位。这说明高职新生希望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展现良好的一面,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但由于对现实估计不足,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往往会出现失误而影响到自信心,加重自卑感。

第三,就业方面。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9年测试结果中,“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的学生占到总体学生的22.38%~30%,均排在第二到第四位。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引发的心理问题始终贯穿在高职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大一是高校适应的迷茫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容易出现迷茫、孤独、消沉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大二是心理问题的碰撞期,各种心理问题均会集中出现,宿舍人际交往和恋爱困惑尤其突出,由此会导致恐惧、自卑、冷漠、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大三是择业求职的盲目期,由于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容易产生愤怒、焦虑、内疚、失望、无助、不满等消极情绪。

二、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几种成因

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因社会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化。

(一)社会因素。90后高职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强大、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不愁吃穿,更加关注自我,不同程度地存在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力弱、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这与大学生活中所要求的独立自主、公平竞争、团结进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心理困惑。此外,随着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文凭的天然弱势,导致一些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看不到自身优势,用自身的短处比本科生的长处,觉得一无是处,出现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对个性形成产生很大影响。90后高职生或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或来自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或来自第二代城市务工家庭,不同的家庭背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些高职生因家庭过分呵护、娇惯、溺爱,或对其行为放任不管等产生了敏感、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交流障碍、自负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因素。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职中专院校升格后组建,由于各校实力参差不齐,一些院校因资金紧张等原因,学院集中力量加大对骨干专业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网络体系建设的投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短板,影响了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自身因素。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处于生长发育第二个高峰的后期,正是其新的心理矛盾发生、转化而趋向成熟的时期。高职院校生源较差,主要来源于高考成绩较低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缺乏自信,在学习生活和择业中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往往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上网已成为高职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90后是典型的互联网一代,当他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学习、生活、交友、互通资讯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受到网络暴力、游戏等虚拟世界的影响,内心迷失于网络世界。网络海量信息里夹杂着焦虑、抱怨、仇富、拼爹、暴力等各种非理性信息,加剧了高职生的心理负担,带来诸多心理问题。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人格重组,即逐步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并基本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10。高职学生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科学、人性化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改变或缓解高职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增强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科学规划,构建心理健康网络体系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普及与深入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在校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高职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认识从过去不了解、排斥转变为认同、接纳,校园心理健康意识和氛围已经形成。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从体系、机制、运行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推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高职院校成立了由主管院长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校医院等重要职能部门和各系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各系部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员,在每班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健康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以发展性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发展性问题,学校应建立以发展性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应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为建立全院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打下基础;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主动调试心理问题要优于被动寻找心理咨询师指导;开设心理咨询,针对有问题的学生个别辅导;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内课外同时绽放,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维护健康”的氛围。

(三)增强高职生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社会适应性就越强。相反,过于自卑或自负的人常会感到紧张焦虑而导致心理问题。所以,高职生要深入认识自我,“多听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使之清晰化;同时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让自己的能力、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吻合;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目标,不断加强自我修炼;还要正确认识挫折和消极情绪,挖掘出积极意义,并相应做出调整。”[3]

(四)增加高职社会实践,强化心理健康素质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多于其他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应发挥其功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在强化高职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首先,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交往中不仅能使高职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社会实践还能培养高职生独立决策和判断的能力,缓解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困惑、彷徨的心理状态,给自己建立较为合理的目标定位。最后,社会实践可以使高职生了解社会对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减少毕业时的心理焦虑[4]。

(五)提倡朋辈辅导,缓解心理不适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同辈间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过程。当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其次是父母、再次是同学。“朋辈之间,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具有先天优势。”[5]朋辈辅导模式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而且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1]云泽.“我是高职生 我有中国梦”公益广告[N].中国青年报,2013-05-13.

[2]魏志敏.明心笃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创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

[3]向楠,郑思琦.年轻人心理健康堪忧 国家应将心理咨询作为基本公共服务[N].中国青年报,2012-07-26.

[4]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0).

[5]姜家生.朋辈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8,(2).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