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专业智慧探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八届年会暨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使命研讨会”综述
2013-04-11周昌祥吴克报
周昌祥 吴克报
凝聚专业智慧探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八届年会暨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使命研讨会”综述
周昌祥 吴克报
来自全国三百多所高校和机构近五百名代表出席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八届年会暨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使命研讨会。代表们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究、政府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应对与发展、高校教师领办社会服务机构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实证分析、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我国MSW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开展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等8个主题展开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社会工作教育人才规划综述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八届年会暨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使命研讨会于2012年12月28~30日在重庆工商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三百余所大学和机构,近五百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本届年会由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共同承办,并得到香港凯瑟克基金会大力支持。
大会先后举行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会议,会上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王思斌做了关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报告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协会的组织发展状况,第二关于协会的主要任务: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第三是协会过去一段时间内所组织的社会服务项目,第四协会的财政情况,第五是目前协会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新的问题。
第四届理事会结束后,举行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由194人组成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并选举王思斌为会长,徐永祥、关信平、张友琴、钱宁、史柏年、刘梦、邹文开、蔡禾为副会长组成新一届协会领导集体,选举史柏年兼任协会秘书长,顾东辉、向德平、隋玉杰、王英、熊跃根、陈树强、周昌祥、彭华民、田毅鹏、陈国庆、高建国、马凤芝为协会副秘书长。
本届年会主要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使命进行研讨,大会主题演讲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就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定位,民办社工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以及科学发展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南京大学的彭华民介绍了“抗逆小童星:本土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设计与实施”,为探索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供了参考。中山大学的蔡禾,以《社会工作:广东的实践与反思》为题,就广东省的社会工作机构与服务的发展现状、实践中开始显现的问题、从社工实践、社工教育和研究提出反思,强调必须树立教育、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理念,不仅要在实践领域服务社会,还要在理论领域回应社会。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的范斌以“上海社区公益服务招投标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为例,介绍对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的隋玉杰在《合作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中介绍了合作学习的背景,相关理论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重庆工商大学的周昌祥以该校与美国韦德恩大学合作为例,分享了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经验和路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熊跃根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变革进程中的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政策发展:审视中国经验”,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进展与专业的地位获得、社会政策扩张对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与社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探讨。中山大学的张和清以《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绿耕的乡村再造实验》为题,分享了在生态视野中,绿耕选择社区经济作为社区工作的突破口,从低收入家庭的访贫问难开始,逐步培育社区积极分子,依靠社区领袖发育生计互助小组,借助小组动力在社区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城乡互惠活动及其被内化于社会变革的社区行动过程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陈涛从理论上阐述了“社会工作专业使命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对于兼论对社工教育之含义”,强调厘清专业使命、合理把握自身角色,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使专业教育更恰当地做出贡献。华中农业大学的钟涨宝针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提出产生于西方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必然与中国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存在逻辑差异,对于如何把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到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中去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的调适策略。南京大学的陈友华在演讲中提出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问题视角的重要性对于基于优势视角的批判性反思。首都师范大学的田国秀从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发现,对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渡层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就中国文化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备、市场经济的高潮阶段等方面进行讨论。长沙民政学院的史铁尔以湖南农村为例,介绍了社会支持网络策略下的农村社区尘肺病康复社会工作探索,分享了支持网络的建设、视角、方法和实施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
中央民族大学的任国英就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发表了自己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的韩晓燕以上海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为例对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广州大学的谢建社基于珠三角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问题担忧,提出了解决“成长的烦恼”的思路。西北大学薛新娅以香港“关怀行动”为例,运用“嵌入式”理论对农村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进行了探索。浙江树人大学的陈微对该校就课程与项目互嵌的“服务—学习”模式的探讨进行了说明。西南石油大学的谭祖雪以“服务—学习”多路径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题,介绍了引入“服务—学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和途径的经验。
来自全国高校和机构代表在4个论坛8个会场分别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究、政府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政府购买服务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应对与发展、高校教师领办社会服务机构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实证分析、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我国MSW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等8个主题开展研讨。各个论坛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每个论坛分别就本论坛的讨论情况派出代表向大会做了汇报。
济南大学的梁以霞就“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究,政府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论坛讨论情况进行了介绍。在该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迎生认为现在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在功能上存在着契合性,社会工作在加强社会创新管理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北京工业大学的宋国恺认为,社会工作教育需要在加强社会创新管理中得到发展;湖北经济学院的王海霞分享了在修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一些思考;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潘中宇提出一个建议,就是要实施卓越社工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武汉科技大学的陈秀峰分析了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化队伍建设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发展策略;北京工业大学的徐皓月,描述了他的愿景和努力的方向,就是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心理治疗、咨询的心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引起很多与会人员的共鸣;另外还有一些教师通过对一些个案的研究,提出区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该如何建设,一些教师基于本土化的理念,探讨了在民族地区等特殊的文化场域之内,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比如内蒙古工业大学的苏米娅,在牧区社区怎样以一个协作实践者的身份来开展牧区社区工作;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的荣增举提出了怎么样将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模式进行有机的整合,进而促进藏族社会的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许莉娅从哲学思辨的层面反思社会工作教育者的一种内在冲突,也就是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冲突,同时对知识、经验、理性、真理、价值观等方面都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南京师范大学的花菊香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和外系统对社会工作教育里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议;厦门大学的张洋勇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和一些体验,分享了他眼中美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经验和启示作用。
重庆工商大学的李孜对政府购买服务大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应该做什么、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存在的挑战和困惑的讨论进行了介绍。在论坛中,有教师指出,北京、上海、广东做得比较好的地区都是采取从上到下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推动了社会服务组织、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这对内地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建议在政府购买服务下,资金渠道的来源还应该多元化,即不能仅仅停留于从政府那里拿钱,还可以向许多的基金会申请项目。
有教师认为北京、上海、广东的高校社工实施的项目,可以达到示范作用。在项目中,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指出高校的社工要发挥自己的正能量,要通过项目做示范、做经典,来营造一种氛围,让政府更认同社工的作用。要做好自身的培育,教师怎样在项目中,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成长,学生怎么样去成长,怎么去顶岗等。作为高校的社工教育,应该怎么影响政府,使之获得在政策上、经费上的支持,如何通过资源的整合,既做实务又做理论。由于讨论的时间有限,对一些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如高校做的社会项目非常多,培养的大学生社工人才,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人才?高校教师办的社会服务组织,其职业定位是什么?以及与基层政权、居委会、NGO组织如何界定?在政府购买的模式下,采取项目的形式招标,而社会组织在目前的寻租机制下竞争力不是很强,这种情况下的腐败该如何去处理等?
首都师范大学的范燕宁介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实证分析”论坛的发言情况。该论坛主要集中在“基于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的社会工作实务的反思”和“基于社会工作教育上的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两个问题上,围绕加强专业化和去专业化展开争论,要不要强调专业化?现在从大学走出的专业力量和国内现有的政府的大社会工作体系有什么关系?有教师指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社会工作的教育很落后。发现教师教的东西很多,但学生在实务过程却不懂如何操作。学校传授的知识,学生在实践的时候很多不会用,而且社会急需的相当部分知识教师们又没有传授给学生等。有教师指出希望在政府政策、社会资源整合、提升理论这些方面能够在高校的社工教育中得到体现。
山东大学的程胜利介绍了“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理论”论坛的发言情况。该论坛提出中国发展到现在要有自己的理论归纳整理,要和其他学科一样,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与国际进行对话,还要有对实践的深入反思,从几个方面来形成本土理论。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的理论,比如要用更大的视野,借鉴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来丰富对社会工作的思考。论坛探讨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认为社工主要的职能是要服务弱势群体和社会,那么我们要不要服务政府,有些教师认为服务政府不是我们的职能,同时另一些认为服务政府也可能是需要做的工作。提出社会工作如何在具体领域,如在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儿童中开展社工服务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服务。指出社会工作作为实务性很强的一个学科,特别需要理论上的归纳和思考,同时也要接触到中国的现实状况,比如目前所处的转型时期,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工作发展方面做理论上的反思和探讨。
复旦大学的赵芳就“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论坛的演讲情况做了介绍。该论坛上,有教师指出,社会工作教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有很多课程设置得非常好,武汉理工大学刘卫华介绍的反思性的实务性课程,强调如何在实务与理论的结合中培养学生反思性的批评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的何欣教师用行动研究去讲授宏观社会工作。关于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的讨论成为该论坛的一个热点,有教师指出,社会工作的伦理课程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基础,贯穿于社会工作教育的至始至终,但也有教师认为不要把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神秘化。有的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教育只是指导性的,还包含着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以及社会工作的角色,包括生命意义的一些哲学的,理论性的问题的探讨,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奠定社会工作是否继续往前走的一个非常基础性的问题。认为如果这些问题不探讨清楚,很容易出现发展的大跃进,很容易在社会工作的教育、研究以及实务过程中迷失方向,指出在被强调的社会工作伦理教育中,一直讨论核心的价值,核心的价值和伦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三十年,能被中国人认同的社会工作核心价值是什么?
该论坛达成了一些共识,一是在目前社会工作的教育过程中,社会工作伦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社会工作伦理的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需要,所以伦理的教育一定要提上日程;二是在中国开展社会工作的伦理教育很难,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现在的主流价值的冲突,专业伦理与学生个人伦理之间的冲突,在忠于谁的问题上陷入了冲突,而这些冲突在实务、教育过程中非常困难,而且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关于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以及伦理的理论问题,也没有达成共识;社会工作的伦理教育的困难是因为研究程度没有跟上,中国的制度性比较低、人情化的社会空间,又没有西方这种宗教的伦理以及启蒙运动所带来的公平、正义、自由。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中国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伦理到底是什么,其实没有被深刻地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办法去讲授。
该论坛还希望能够成立社会工作伦理专业委员会。认为社会工作伦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研究。目前有很多基本的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专业界限的问题,专业使命的问题,专业责任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探讨清楚,那么社会工作到底如何发展,社工和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在做实务的过程中是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是满足政府的需要,还是案主的需要?这些基本的问题都需要不断深入探讨,以够指导社会工作伦理的教育。对此有的学者还提出我国社会工作是不是到了制定自己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时间;当前对社会工作实务界一些有违专业伦理的行为是否可以进行审核。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需要有对社会工作的风险管理,这不仅是规范社会工作者,同样是保护社会工作者。
在大会闭幕式上,香港凯瑟克基金会代表、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作了演讲,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合作及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阐释。她对中国大陆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政府委托的服务项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社工必须有自己的专业性、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高校要清楚自己的定位,认为大学的本职工作就是搞教育,而不是单单地做社区工作,要参与社区服务,但不是主体。主体就是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希望在教育中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大学应该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拓展者。所以要有示范性和研究性。学校的责任就是做一些好的示范性的项目,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去运作几个机构。如果是这样,那学校不如去专门运作机构,学校的责任就是做出最好的示范性项目,而这些项目就是由好的服务、好的成效、好的研究构成的,然后能够提炼出好的理念,如果能够有一些全国性的、好的示范性项目,就能推动一个地区甚至是全国的社会工作发展,
她强调,学校要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教师是推动者、是拓展者、先导者,首先去尝试做研究的研究者,那么专业性方面,她觉得社会工作教育者比任何人都重要。为此,第一,希望大家不要仅仅看量,而要看深度,看水平。第二,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停留在经验的分享,或者是单单去做很多的实务,希望大家去建立本土的理论。希望这些理论不仅只是和国内的朋友分享,也可以和国外的朋友分享。第三,社工不仅是自己做,而是应该是跨学科,跨专业地去合作,现在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光依靠社会工作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她希望跨部门、跨学科、和多部门合作,在社区、在城市都要尝试建立多一点伙伴关系,全球化的发展,不单单是国内的多元合作,还要进行国际化的合作。第四,就是高校和机构之间的关系,要发展和社会机构的伙伴关系,一方面和其合作,一方面要和之区别开,要清楚地知道高校和机构之间的区别。她个人赞同学校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但不是很赞同学校、教师自己去办机构。因为高校的主要角色还是教育者,高校可以帮助机构去做服务,去指导机构,成熟之后就退出来。服务教育研究三结合,机构专注于做服务,学校重于做教育、研究,成为一个先锋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然后做些经典的服务,做示范性的项目。第五,注重国际化。过去内地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了,这是内地社工们的重大贡献。现在要借鉴外国的经验,运用于本土。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走出去和引进来。她希望中国的社会工作者们能在全世界的社工界中成为主流的一部分。
编辑/汪鸿波
C916
A
1672-4828(2013)02-0138-05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2.021
周昌祥,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吴克报,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重庆4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