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工作的问题域及理念

2013-04-11李斌

社会工作 2013年2期
关键词:群体理念核心

李斌

中国社会工作的问题域及理念

李斌

与西方社会工作主要注重个体性解困不同,中国社会工作必须关照更多层面。社会工作宏观层面要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结构关系变动结果,中观层面要着眼于精英主义逻辑下催生的群体功能退化,微观层面要着眼于个体孤独感升温以及脆弱群体的困难处境。相应地,各层面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理念分别是社会结构公正、群体和谐与助人自助。社会工作问题域与核心价值理念的厘清可以提升社会建设策略的有效性。

问题域 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结构公正 群体和谐 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以多种方式帮助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进行多样化合作,复杂化环境下有效交流与沟通,同时促进个人与群体发展潜能,丰富人类生活并阻止人类功能出现混乱,积极动员并与社会弱势群体一道,致力于减轻贫困,消除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脆弱者与社会受压迫人群的社会参与度,最终共享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社会工作者也正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个人、家庭与社区生活提质的代理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工作被赋予很高期待。国家希望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服务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然而,中国社会工作目前尚处于建设、发展时期,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域”,即社会工作到底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并不特别清楚。笔者认为,弄清楚上述两个问题,中国社会工作可以避免陷入“万金油”困境,也可以更好地、开拓性地展开本土化社会工作。总体上,中国社会工作必须优化人际关系,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问题域

(一)社会工作宏观层面应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结构关系变动

市场改革导致的精英主义逻辑,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各阶层人们的工作动机和求利行为,追求经济效率的优胜劣汰机制在极大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反映贫富程度的基尼系数逐年提升,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突破0.52,2011年突破0.55①数据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31/20/1989814_106236545.shtml 2013年1月23日查询。,而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基尼系数显示,2010年的基尼系数则高达0.61②数据来源:http://money.163.com/12/1209/14/8I9OEJU700252G50.html?from=index 2013年1月23日查询。,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位于全球倒数第四位。李强发现中国社会呈现“倒丁字型”社会结构,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分隔。而“丁字型”结构会造成持续的“社会结构紧张”,其基本表现是社会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大,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交换难以进行(李强,2005)。应该承认,社会工作面对阶层化差距拉大这一难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积极地政策倡导与政策实施。首先在政策倡导方面,要积极审核和评议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相关政策的导向和实施结果到底是拉大还是缩小社会差距,是“劫贫济富”,还是“劫富济贫”抑或是“多赢”结局。积极倡导出台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专门政策,推动全面的社会保障政策建设,提升保障水平;其次在政策实施方面,社会工作要承担落实政策法规规定的重要任务,不致使政策在实施时出现偏差,避免资源旁落。如应该得到保障的没有被纳入,而不应该得到保障的却得到额外“恩惠”,以至出现保障性分化,催生社会保障矛盾。

(二)社会工作中观层面应着眼于精英主义逻辑下催生的群体功能退化

人的本质属性是群体性,荀子《王制篇》记载,“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分”不仅指社会分工,还指建立在“礼”与“义”基础上的社会等级秩序。在传统社会,群体利益和价值被置于很高的地位,相应地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也相对强烈,个人在群体意义中体验自身的意义。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保证了群体再生产的延续与拓展。然而,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群”被逐步消解。首先是计划经济时期崇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推行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消解了最有厚重感、最有凝聚力、最有生命价值感的初级群体——家庭。在那一时段,家庭成员分离、父子革命、夫妻揭发等破坏家庭意义的行为得到制度性鼓励,家庭祭祀、祖宗崇拜、民俗宗教等维系家庭价值的行为被制度禁止。另外,在城市划右派,在农村划地主等阶级斗争实践极大地消解了次级群体的功能。其次,改革开放以后,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集体”观念建构起来的单位,多数被肢解或者重组,农村人民公社以及下属的生产队被取消,市场经济抽空了人们心目中早已处于游荡状态的次属群体——单位以及邻里社区。再次,由于政府对社会动乱的过度关注,以凝聚社会成员为目的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受到极大限制,以至难以催生和发展。于是,个体性身体与心灵同时失去“家园”的现象加速蔓延。因此,社会工作面对群体性难题,首先要推动家庭保障政策,倡导社会行动,积极建构家庭意义,倡导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奉献精神,提升关爱意识与责任意识,抑制家庭分裂。其次,拓展工作单位功能,改变工作单位仅仅是个人收入来源,或者是人生竞技场的单面体角色,赋予工作本身意义的同时,积极建构单位从业人员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倡导单位领导服务员工,让单位成为职工可以依恋的群体(李斌,2004)。再次,在每个社区建立社会工作站,同时在社工站内部设立并组建增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增加个人幸福、解决个人困惑与困难的部门,让退休人员、无工作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能够在社区体验到群体氛围,获得群体帮助,通过社区群体获得相关资源,使自己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总之,以尊重人、发展个人潜能、互帮互助、心理慰藉为目的的群体建设是中观层面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

(三)社会工作微观层面要着眼于个体孤独感升温以及脆弱群体的困难处境

有学者认为,孤独及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属于个人的不被广泛接受的状态或情绪(Richard Booth,1997)。其实,孤独是群体性缺乏的重要表现。一方面,个体缺乏有认同力的群体,无归属感;另一方面,现存群体没有吸引力,或者在空间、时间上缺位。现代社会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动的社会环境很容易使个体产生陌生感与孤独感。轻者表现为“沉默”,不愿意与家庭成员交流沟通,人际关系走向彼此独立,具有一定距离感的状态(曹孟勤、井世洁,1998)。如2012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75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地存在‘下班沉默症’,63%的人担心‘下班沉默症’会让人对生活失去热情”(周易,2012)。重者表现为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杀之路。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在心理上的可接受性、适应性及耐受性。市场经济制造竞争压力,当个体承受的压力过重时,极易导致心理扭曲、心理变态。另外,中国目前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由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各种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构成的脆弱人群。脆弱群体在衣食、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需要借助外力支持才能摆脱相关困境。面对上述难题,社会工作承担的主要角色是心理咨询师与协助者。首先作为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要对脆弱个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生活问题咨询以及身心健康指导等工作。其次,作为协助者则是要履行“助人自助”原则,寻找、发现并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保障脆弱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要保障他们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然后,保障其基本的医疗需求,帮助其到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弱势群体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自助能力,最终脱离困境。因此,在个体层面如何破解因碎片化带来的心理问题和脆弱难题也就构成社会工作的微观视域。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

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思想是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主要与人道主义价值体系发生关联并推演出了三个方面的价值理念:第一,尊重。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必须彼此尊重。第二,关系。人的价值在于与他人建构和谐关系;第三,自助。只要条件满足,每个人都有改变、发展和改善的能力。随着社会工作在西方逐步展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也变得丰富起来。1996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伦理守则就认为“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包括服务、社会正义、个人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廉正和能力”①参见:《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守则》(本守则于1996年8月由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会员大会通过,1997年1月施行)http://www.bdstar.org/article/class31/class37/200506/1631.html,2013年1月28日查询。。

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和发展路径上迥异,价值基础自然不同。中国学者大多主张以“天人合一”、“民为邦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道德”、“伦常教化”、“中庸协和”、“利义合一”等观念为中华民族应该恪守的传统核心价值。现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尽管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不长,然而针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认定何为中国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的问题上同样表现出多样性。相对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1)“集体观”: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应该是集体主义或者注重整体的利益(张莉萍、范志挺、黄晶晶,2004);(2)“和谐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追求社会和谐,因此,社会和谐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罗肖泉、齐飞,2009);(3)“解困观”:社会工作起源于减少贫困,其专业价值的理想化特征自然应该是“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要为弱势群体赋权增能”(王玉香,2009);(4)“公正观”:社会工作以实现社会公正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赵君,2009);(5)“价值中立观”: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必须以价值中立作为从业者的基本准则,“各类的介入模式和理论都预设了社会工作者采取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了解受助者的苦况困境”(朱志强,2000)。

上述观点分别强调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的特定方面,由于价值观对社会工作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人们已经认同社会工作就是核心价值理念介入的专业助人活动。因此,单一的价值观很难适用于复杂多样的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针对此认识,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见解,如:卫小将(2007)等对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做了原则性阐述,他们提出“四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结合,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职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福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范燕宁(2004)则提出应该根据人的基本价值理念、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理念等三个大的方面来构建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体系。向德平等(2009)主张,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公平、创新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服务、促进人与社会发展”六个方面的结合。很明显,已有学者大多没有从既有的社会问题视域着眼凝练核心价值观体系,而是或多或少地遵循哲学的思考逻辑从形而上学层次推演应然问题。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面向是社会之实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指导其工作的价值观也必须以实然为导向。

根据前面对问题域的讨论,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也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层次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结构公正。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价值观,同时也是终极目标所在。社会结构公正是指社会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按照公正的基本原则构建和运行。目前中国最基础性的结构大致有:(1)以掌握资源分配权为核心的结构:如劳资结构、权力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劳动力、智力等人力资本在各种分配中所占份额有日益减少趋势,而资本,特别是权力在各种分配中均占有绝对优势。针对各种困难和困境而有的补偿性分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严重不足;(2)以地域发展程度为特色的结构:如城乡结构、东中西部结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拥有绝对多的发展机会和优质资源,城乡之间在改革30多年后已经演变为两个运行逻辑截然不同的社会(孙立平,2003)。另外,由于东中西部结构失衡,我国的贫困现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规模宏大的农民工流动其实是地区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3)以权力、收入和声望“三位一体”综合性为基准的结构:如阶层结构、行列结构。精英阶层、垄断行业拥有巨大的权力,极高的收入和“追捧”的声望。政府公务员被视为“金饭碗”连续多年成为大学毕业生最热捧的职业。大量民工年终讨薪走“极端”,而垄断行业从业人员年终却获巨奖。(4)核心以要素构成为内容的结构:在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社会诸要素所构成的宏观结构中,政治中的权力与经济中的GDP被放大性强调,民主进程缓慢,社会建设被忽视,自然环境恶化,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加速消逝。正因为上述基础性结构尚存在不公正、失衡现象,局部社会结构紧张与社会问题才表现频繁。因此,社会工作应该以追求社会结构公正为基本价值观。社会结构公正的达成可以更好地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中观层次核心价值理念:群体和谐。群体和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群体和谐建立在共享的群体规则基础上,它是有序竞争,倡导奉献,群体目标有效达成基础上的“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其次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之间的和谐建立在群体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基础上,建立在积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建立在增进人类幸福的基础上。群体和谐有时表现为协调发展,就是指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在发展问题上达成某种共享价值基础上的合理平衡。这样的平衡,不仅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增强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提升群体成员的满意度。

微观层次核心价值理念: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起源于“助人自助”理念的实际运用,“助人自助”教导社会工作者的做人、办事的思维理念,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理性的工作方式,一种持久的信念。因此,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也是每个社会工作者最能够和最应该恪守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通过“助人自助”理念的实施帮助案主:(1)自我领悟以突破无助处境,(2)转换角度以改变不良心态,(3)重拾自信以克服困难,(4)追求平衡并保持平衡以获得自助力量,最终实现自我发展。总体来说,社会工作微观层面的任务和使命是发现并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个体摆脱困境,帮助贫困者、老人、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遭遇不幸而陷入困境中的人,预防和解决因为各种原因而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最根本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一社会工作者最可以身体力行的领域。

三、结语

社会建设一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被提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的中心议题。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问题设置了具体发展目标:“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6-06/2326040.shtml。明确社会工作不同层次的价值理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其实是传输政府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化整体意识、达成专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人和谐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该组建社会工作部,具体领导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时承担起审核各项重大政策,大型投资项目的职责,审核目标导向社会结构公正,社会阶层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培训并责成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建设和谐单位,建构和谐群体,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以有序竞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建立社会工作网络体系,在各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招聘专业社工,责成专业社工负责社区内部各种困难个人以及家庭的调查、申报和解困工作。以促进幸福个人、幸福家庭与和谐社区局面的达成。

[1]曹孟勤,井世洁,1998,《论人际关系的疏远性》,《河北大学学报》第4期。

[2]范燕宁,2004《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3]李斌,2004,《依恋群体: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江苏高教》第6期。

[4]李强,2005,《“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第2期。

[5]罗肖泉,齐飞,2009,《论中国社会工作之和谐价值理念》,《社会科学家》第5期。

[6]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学科学文献出版社。

[7]王玉香,2009,《社会工作价值冲突原因分析》,《东岳论丛》第9期。

[8]卫小将,李建权,2007,《试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第2期。

[9]向德平,姚霞,2009,《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教学与研究》第6期。

[10]赵君,2009,《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光明日报》10月23日

[11]张莉萍,范志挺,黄晶晶,2004,《关于建构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体系的思考》,《社会工作》第7期。

[12]朱志强,2000,《社会工作是什么》,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初探》,台北: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13]周易,2012,《上班侃侃而谈下班疲惫懒言,83.1%受访者有“下班沉默症”》,《中国青年报》8月9日。

[14]Richard Booth.1997,Existential loneliness:the other side of the voidx.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Studies16

编辑/汪鸿波

C916

A

1672-4828(2013)02-0020-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2.004

李斌,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南长沙410083)。

猜你喜欢

群体理念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