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公平正义视野下的社会建设
2013-04-11陈勃贺新春
陈勃 贺新春
维护公平正义视野下的社会建设
陈勃 贺新春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加强社会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而社会建设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即教育公平、就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医疗公平,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公平正义;社会建设;价值取向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成果直接影响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社会建设目标措施。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然而,衡量社会建设成果离不开公平正义这一标尺。社会建设的本质,就是用公平正义的理念去建设社会,进而让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体会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正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并进一步强调了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没有社会建设,就不可能为其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迫切地需要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的认识,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社会建设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和谐稳定。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才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是比较和谐稳定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还存在着一系列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能否妥善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2012)。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把加强社会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
(三)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2012),并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如期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2020年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和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因而,社会建设必须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理应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成为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的根本尺度(严振书、邵沁妍,2010)。
(一)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胡锦涛,200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自始至终必须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价值取向。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就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1993)。这个论断清楚地告诉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江泽民把公平正义视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最大的社会正义,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更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它的内涵,而且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
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重要领域。这些社会建设领域所具有的公共性基本特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建设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民生事业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二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以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更为公平合理的配置,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在公正的社会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孙春晨,2013)。而在社会建设中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就是在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社会建设所蕴涵的公平正义本质的具体体现。为了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并明确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胡锦涛,2012)。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在社会建设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
三、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新情况、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五大战略部署,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即教育公平、就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医疗公平等,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更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要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不断扩大和切实保障基本的教育机会公平,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二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重点向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不断建立健全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以及各级政府主导、广泛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的机制,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从而有力保障各级各类学生的受教育权。三要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重大教育政策及改革举措前,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预设规则程序征求社会意见,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这些都是党和政府努力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多举措扩大就业,促进更公平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质量依然不高。为解决好就业这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明确了“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胡锦涛,2012)。一要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灵活就业。二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要逐步建立健全统筹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四要进一步增强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增进人们的就业安全感。五要逐步建立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六要就业录用程序更为规范、透明、有序,增进人力资源市场的程序公正,给更多的人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通过多举措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从而促进更公平的就业。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享受经济权利的公平程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是分配公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收入分配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提高居民收入,并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且成效明显。然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分配格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要大力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①“两个同步”即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二要完善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分配格局的总原则是强调“两个公平”②“两个公平”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具体做法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构建和完善“两种机制”③“两种机制”即在初次分配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在再分配中加快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这种分配机制既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也相对公平地保证了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是在再分配中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措施弥补了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而出现的“差距”,从而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三要通过健全法律,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按照“增低、调高、取非”的总原则,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更公平的社会保障
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着力改革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机制。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胡锦涛,2012)。二要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不断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既要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努力实现保值增值。三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对城乡的贫困家庭和居民给予及时、必要的社会救助,切实保障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四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明确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职责,积极探索建立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长效机制,全力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五要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整合社保经办资源,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加快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康是身体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④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建立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一要完善全民医保体系,不断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金额救助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二要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卫生资源的作用。三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马晓伟,2010)。四要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促使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责职,从而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通过一系列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措施的实施,让愈益广泛的百姓能充分享受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或各个方面若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正义意识必须得到加强,不仅是管理者要强化这种意识,被管理者也要强化这种意识。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传播媒介及各类教育的作用,让更广大的民众具有更强的公平正义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进而逐渐地转化为社会各个成员的公平正义行为。简言之,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程度从根本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公平正义的程度。
[1]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胡锦涛,2005,《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月20日第一版。
[3]胡锦涛,200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4]胡锦涛,20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5]马晓伟,2010,《坚持公益性方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制度》,《求是》第24期。
[6]孙春晨,2013,《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基准》,《桂海论丛》第1期。
[7]严振书,邵沁妍,2010,《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2期
编辑/汪鸿波
C916
A
1672-4828(2013)02-0014-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2.0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摄入社会不公信息对大中学生社会认知及行为取向的影响”(项目批准号:10YJAXLX002)阶段性成果。
陈勃,赣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贺新春,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