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生为本的中国社会建设创新①

2013-04-11彭华民

社会工作 2013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民生政策

彭华民

论民生为本的中国社会建设创新①

彭华民

社会建设部分内容的实施行动可以回溯到我国古代和近代。政府和民间关于慈幼、养老、振穷、安辑流民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对建设美好社会的初步构想和努力。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创新性地将社会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布局的小康社会建设总体框架,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民生为本的制度是社会建设的创新点,围绕民生的社会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建设更高质量的就业制度;建设好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建设整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好健康保障制度;建设好社会管理制度。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建设政策的推动,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建设 社会政策 民生为本

一、民生为本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

社会建设部分内容的实施行动可以回溯到我国古代和近代。政府和民间关于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优抚、安辑流民、邻里互助的思想和行动,代表了我国古代和近代人民关于建设美好社会的初步构想和努力,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朴实的社会建设思想还只能停留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行动还停留在对社会问题、社会疾病的补救措施,无法真正启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政策和制度建设进程。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社会学界一些学者开始以社会建设为主题的研究。其中孙本文先生主编的《社会建设月刊》从1944年开始发行(孙本文,1944~1949),上海黄公觉主编的《社会建设》期刊(黄公觉,1933~1934),以及在福建省社会处出版的《社会建设》期刊(1942)。相关的论文专著也有一些。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学者们在努力研究中国社会建设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后的最近十年,社会学界对社会建设的研究高起点,新方向,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社会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在南昌召开,大会主题为“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与会800多位专家分别参加了若干社会建设主题论坛,形成了社会建设研究的新高潮。回溯十八大之前的学界对社会建设研究,可以看到学界对社会建设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是指对整个大社会系统的建设,即对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被理解为促进社会进步的行动,是社会变迁。狭义的定义将社会建设视为“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陆学艺,2011)。社会建设指“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郑杭生,2006)。无论广义还是侠义的社会建设概念均突出了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足之处在于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存有争议,以民生为本的事业建设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未得到充分的认同。

因为对社会建设的涵义理解各异,对于社会建设应该包含哪些具体内容一直存有争议。学界的讨论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但若是要制定中国社会建设政策,就需要明确社会建设的内容和地位。为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布局的小康社会建设总体框架,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的地位与其它四个建设并列,与其他四个建设相辅相成。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五个建设”的格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诠释。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是民生事业的建设,包括:(1)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建设更高质量的就业制度。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建设好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4)建设整合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等等。(5)建设好健康保障制度。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6)建设好社会管理制度。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会各个单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胡锦涛,2012)。

民生为本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建设内容的核心。社会建设是建设民生为本的事业。其包括的教育制度、就业机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健康保障是五大民生领域,保障民生事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制度第一次被纳入社会建设框架中,为民生为本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实现社会建设以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人是社会建设的规划者,人是社会建设的工作者,也是社会建设成果的分享者。民生为本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立的原则;人的发展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核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以人为本的五位一体布局实现的表现。民生为本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

民生为本理念实现的途径和保证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了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路,也是中央明确阐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强调各方面相协调发展,不断开拓文明发展道路。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的创新发展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路相辅相成。社会建设创新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民生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二、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政策是中国的创新

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包括以民生为本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健康和社会管理。深刻理解十八大报告的中有关社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看到报告不仅仅勾画中国未来社会的宏图蓝景,也提出了中国社会建设中政策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概念源来自西方,是政府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总称,是政府实施干预,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希尔,2003)。社会政策研究者提出社会政策理念是公正平等、再分配资源、保护弱势群体、满足社会需要等。社会政策主要包括现金给付形式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津贴;以及服务形式的事后干预、扶助支持、预防发展等服务。也有的学者将社会政策划分为以提供形式为类型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社会服务政策,以及以接受者为类型的贫困者、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政策等。社会政策还覆盖卫生健康、就业、教育、住房等等内容。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社会政策的研究愈来愈多,但对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政策研究很少。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就是要建立社会建设政策体系。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极具本土特色的理论概念。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战略内容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策实施战略和未来行动过程。社会建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国家规划管理,由全体人民实施。从国家视角分析,每一个建设都对应一个政策体系。社会建设是一个大系统,社会建设政策就是这个系统的中心。研究国家社会建设政策理念目标与实施框架,是社会建设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和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抓住中国发展的大好时机,在理论上研究社会建设政策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上推动社会建设政策的创新发展,在制度上构建科学的社会建设制度安排。通过社会建设政策创新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政策是中国的创新。为了将民生为本的中国社会政策与西方社会政策区别开来,突出社会建设的特色,本文提出了社会建设政策的概念。社会建设政策是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干预社会过程、化解影响社会建设的负面因素,预防影响社会发展的风险,提升人民福祉的政策制定过程和实施行动。社会建设政策既包括传统社会政策的内容,也有诸多创新,如将社会管理的内容纳入政策体系中。社会建设政策具有公平性、主动性和建设性的特征。十八大之前,学界基本上以社会问题为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导向,讨论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方案多,讨论如何社会建设的非常少。现在笔者将社会政策置于五位一体的格局中,提出社会建设导向的社会政策,这将扩大社会政策的领域,创新社会政策的体系,由此将形成中国对世界社会政策研究和实施作出极大贡献。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政策制定和实施也是中国社会政策的创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建设政策不仅仅包含西方社会政策原有的内容,还有多个创新领域。社会建设政策比社会政策的内容更丰富,国家积极干预和管理社会的方式方法整体性强整合度更高。中国社会建设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创新点包括:社会建设政策的基础创新,社会建设政策的理念创新,社会建设政策嵌入的基本制度框架创新,社会建设政策的实施框架创新。创新与发展是社会建设政策的一体两面,创新发展是中国社会建设政策的鲜明特色。

三、社会工作者是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工作者是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公平、助人自助等价值为服务导向,服务社会弱势群体,提升全体人民的福祉,成为教育发展、就业促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健康保障、社会管理领域中的主力军之一。社会工作者积极发展公益慈善机构,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将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社会组织进行三社联动,优化社会建设的环境和条件,推动中国社会向更美好的目标迈进。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建设体系不可分割的内容。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事业要求,2006年,人事部与民政部出台《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民政部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2009年民政部发出《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2011年,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印发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的任务,提出为社会管理培养人才的人才战略;指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人才支撑①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9个部委2012颁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社会工作教育为社会建设提供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社会工作教育者在社会建设领域起到了引领、推动、实施的作用。社会工作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社会工作大学教育为例,中国现在已有250多家大学建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社会工作硕士,现在全国已经有60多家大学培养高级社会工作实务人才。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等大学自主设立社会工作博士点得到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社会工作本科、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博士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整合的社会工作教育队伍,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部分,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做好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制度、做好社会工作者的激励制度,做好社会工作者的保障制度,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为工作方向,整合资源,建好社会工作者团队,为建设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幸福、生态文明的中国而奋斗。

[1]福建省社会处,1942,《社会建设》,福建:《社会建设》杂志社发行社。

[2]黄公觉主编,1933-1934,《社会建设》,南京:《社会建设》杂志社发行。

[3]胡锦涛,20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4]陆学艺,2011,《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第4期。

[5]——,2011,《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4期。

[6]孙本文主编,1944-1949,《社会建设月刊》,重庆:《社会建设月刊》发行社。

[7]希尔,2003,《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郑杭生,2006,《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can be traced partly to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ofChina. The government and the non-government agencies had provided thoughts and action: relief andcaring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aid the poor, helping refugees and so on. They were the preliminary conceptionand efforts of building a better society. The Report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n theEighteenth National CPA Congress, 2013, has raised an innovative overall framework of well-off society.Social construction has put into the fiv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namely the economic, political,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 The build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rientationof institution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innovation by CPC.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rientation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cludes construction of five institutions: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the education; th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the integratedsocial security; the health security and the social management. The social policy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 needed in people's livelihood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Social workers are an importantforce in social construct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Principle of People's livelihood Orientation’s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Peng Hua min

C916

A

1672-4828(2013)02-0010-04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2.002

彭华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MSW教育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中日社会福利中心主任(江苏南京 210046)。

①本文是教育部十八大研究项目(12JFXG030)和江苏省高校项目(2010ZDAXMD11)的阶段成果。

编辑/汪鸿波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民生政策
政策
政策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助企政策
政策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