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商慈善特点与思想探究

2013-04-11贺三宝

社会工作 2013年2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商人慈善

贺三宝

赣商慈善特点与思想探究

贺三宝

赣商作为中国商人重要分支,自古至今热衷于慈善,为江西和全国慈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构建当代慈善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本文阐述了古代赣商和现代赣商的慈善特点,分析了赣商慈善活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动机,最后针对当前的现状,提出赣商由商人向慈善家转身的若干设想。

赣商 慈善观 财富观 慈善家

一、引言

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自古至今,商人都扮演着慈善事业的重要角色,不少商人虽拥有财富,被视为逐利之人,却对慈善事业极其热衷,视扶危救困为本色,常常大力资助弱势群体和公益事业,赢得社会的赞许。在众多热心慈善的商人中,赣商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乐善好施成为赣商精神之一,体现着赣商的传统美德。

国内对赣商慈善特点及思想研究非常少,只有少数相关论文或专著提及。从目前可查资料来看,对古代赣商(古称江右商)研究较早或较多的学者为方志远、章文焕等。方志远主要研究了江右商帮的活动区域、社会构成、资本来源经营行业、经营方式、经营观念、投资方向等,方志远(1995)提出,江右商帮社会性投资主要是:一是建族祠、置族产;二是兴义塾助科举;三是救灾赈荒;四是修桥铺路及其他社会公益投资。章文焕主要研究江右商帮驻地标志万寿宫(或称江西会馆)及江右商帮伦理精神,据其近十余年考查,全国一千四百五十多座万寿宫,是江右商帮文化精神所在和经商创业与扶贫助弱的重要议事场所。章文焕(2004)指出,江西历来富绅巨贾无不热衷于万寿宫文化事业,诸如南昌徐兆麟、靖安陈筱梅、吉安周扶九以至旅外赣商如重庆汤子敬、汉口黄文植等人。龚汝富(2001)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的善德观,实与士大夫的正统道德信条不谋而合,从而加速儒商结合与认同;而商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更加证明他们在主流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起着超乎其职业特点的社会作用。余龙生(2009)认为,在明清江西商人的财富伦理中,就很注意引导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正确求利,谋利而不失义。对现代赣商慈善研究则更少,基本未见专门论文或专著。黄宇龙等(2009)分析了一位新赣商的慈善认识成长及发展历程。很多赣商有慈善义举,但少有报道或文章研究,或可见现代赣商慈善较为低调。

二、赣商慈善的优良传统

(一)古代赣商的慈善特点

在古代赣商中,普遍有慈善思想和过乐善好施的义举。据统计,明清时期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建昌府新城县、南昌府丰城县等经商人口较多的6个县69名商人里,共利用商业利润进行过109项投资,其中:生活性投资23项,占总量约21.1%;兴义塾、助科举、救灾赈荒、修桥铺路等社会性投资84项,占总量约77.1%;产业性投资仅2项,占总量1.8%(方志远,1995)。由此可见古代赣商支持慈善的普遍性和重视程度。从有关史料看,古代赣商慈善的主要特点为:

1.支持赈灾济贫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灾荒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当脆弱,特别是遇到大的灾荒或战乱,赈济措施如杯水车薪。每当灾害发生,总有商人捐资捐物,赈济灾民。特别是义庄的设立显示了商人对慈善业的积极努力,以商赈济措施的推行也为慈善救济业注入了新的希望。乾隆年间江西商人在佛山建立的江西义庄,是个商人共建的保障体系,尤其对于流寓南粤江西商人,有病者给予医治,无法经营生计者给旅费遣返故里,死亡无以归葬者葬义阡,归葬者给亲属六两丧葬银和运棺费①载于道光《旅粤江西义庄条规》。。清末民初靖安商人陈筱梅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曾任江西省慈善总会会长,常告之他人“要慈善为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曾捐资开办靖安贫民工艺厂,以工代赈,以舒民困。南昌籍商人黄文植长期任国民政府中央赈济委员会特任委员,不仅水旱灾捐献财物,还在南昌施粥、施药、赠寒衣、捐棺木等,救济贫苦家庭。

2.支持公益事业

为能便于人们出行,古代赣商修桥筑路、搭亭施茶,兴建大批公共设施。为能造福乡梓,扶危救困,他们积极投身于各项慈善机构的兴建,办善堂、建义仓、兴义冢,维系乡间社会安宁。明代新昌(今江西宜丰)纸商刘亦庄“一日自吴城回里,舟过府城,值修仁济石桥。即出囊中三百金付之,阅日再送三百金”。清代鄱阳商人徐正伦“性豪迈,散财以济人。晚年北燕南闽驰驱数千里,任人事如己事”。永新商人刘文潭“通财豁息,自急急人,常破产以全义举”。南昌商人江灏“业盐,邻肆短盐课千金,窘欲自缢,灏代偿之,其人获生全而灏业中落”。南昌商人周常郎“业于景德镇,捐店屋于养济堂以助费。”南昌商人刘绍龙“贾于四川,江西人客死者,向无厝葬地,绍龙倡购义冢,自后旅瘗安焉”(龚汝富,2001)。南昌商人黄文植在家乡南昌县捐资修建万舍桥,设置义渡,还出资20万银元加修赣江西河堤、广福圩堤,使附近48个村庄、5万余亩农田得以受益。陈筱梅捐款设义渡局,购买机动轮船数艘,来往于赣江之上,受惠者每日万千,无不拍手称赞,捐资修筑了新建县长达20华里的花岗石路面,且沿途建有凉亭。

3.支持教育事业

古代赣商为能培养人才,光耀乡里,他们设义塾、聘名师,为寒门学子提供资助,使他们能够继续学业,金榜题名。弋阳商人方清则“修辑生平乐行善事,凡有功世教书,不惜重资刊行”(龚汝富,2001)。临川商人华联辉在贵阳不仅捐银赈灾,资助政府饷银,还捐资助学,创设书院育人才,刊刻《菜根谈》等图书赠送乡邻,传播儒学。吉安商人刘居吾主动捐款作公益事业,除修塘渠桥路,还在维新堂办义校,出资在湖南省衡阳创办大刚中学。再者,有黄文植出资10万银元创办南昌县私立文植小学,为农家子弟提供免费入学。

4.支持会馆集体慈善

古代赣商不仅是乡间慈善的重要力量,更是会馆、行会等商会场所兼慈善机构的主要创建者。明清时各地商捐会馆的建立,虽然有商人贸易便利上的考虑,但往往超越了业缘关系,给旅外流寓和士子官宦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和感情上的慰藉,也是慈善机构行善的雏形(章文焕,2004)。这些商人通过会馆形成集体力量,为慈善事业提供慈善人员、场所和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如康熙四十九年苏州《倡修江西会馆碑记》就道明了建会馆本着“休戚相关,缓急可恃,无去国怀乡之悲”的宗旨,惠商也惠士宦平民(龚汝富,2001)。如陈筱梅捐资在北京、南昌购置房产,设立靖安会馆,供赴省、进京的同乡膳宿。

古代赣商对慈善之所以如此重视,在于树立起良好商业观。虽身在商界,他们却重义轻利,认为在追逐利润过程中,不应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应抛弃礼义道德,“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才是获取利润的真谛。与此同时,经商虽能获取暴利,但也风险巨大,商人们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此他们需要寻求心灵上的寄慰,希望在冥冥之中能有神的庇佑。在笃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代社会里,施善成为祈祷神灵眷顾的最有效途径,商人们希望通过施善消弥灾祸,使商途坦荡,事业兴旺。慈善成了商人的幸运星,照耀之处,商机旺盛,使江右商帮不断发展壮大,在明清时代与徽州商帮、晋商商帮一样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称雄商界。

(二)现代赣商的慈善特点

根据胡润榜发布的“2011胡润财富报告”,全国共有96万名千万富豪和6万名亿万富豪。在该财富报告中,江西共有九千名千万富豪和760名亿万富豪,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0名和第17名。现代赣商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赣商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与古代赣商相比,他们的慈善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1.涵盖公益、救灾等多元领域,偏重于教育

赣商捐赠的面较广,而且涉及领域多。据赣商联合总会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仅赣商的会员单位对江西省社会事业和抗灾救险的捐款就超过了一亿元,捐赠领域覆盖教育、救灾、再就业、修桥、筑路、养殖业、环保等各个方面。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大批赣商为灾区捐款巨额资金。对慈善事业贡献较大的赣商是段永平,他2002年淡出步步高迁居美国后,生活主线已经简化成投资和慈善,他对教育事业特别支持,于2006年和2009年先后向母校(本科阶段)浙江大学捐资3000万美元和人民币760万元,2007年以其父亲之名向其父亲工作过的南昌工程学院捐资500万美元,2010年向母校(研究生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000万美元。据统计,段永平近几年来累计捐赠金额一直居于《胡润慈善榜》前10名,他还以向浙江大学2.35亿元的捐赠额问鼎2011年“中国大学校友单笔捐赠排行榜”榜首,累计向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捐赠4.47亿元,创校友捐赠榜纪录。江西民生集团董事长王翔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胸怀民生,累计捐款逾1亿元,捐赠领域覆盖教育、再就业、修桥、筑路、养殖业等各个方面,近几年多次入选《胡润慈善榜》百强,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爱心人物”和全国“首届百名中华慈善人物”,两度被评为“中国十大慈善家”。在《2011年胡润慈善榜—单年子榜》中,有另两位赣商入榜,圣农实业的傅光明家族和中成实业的王永红、王继红兄弟,两大家族分别以2700万元和2500万元的捐赠额名列榜单第61位、第64位,他们的捐赠领域分别为教育、救灾和社会公益、救灾。当然,也有不少赣商慈善较为低调,因此未获得相关数据。

2.提倡理性慈善理念和方式

当一些商人在某些特殊事件中做出善举时,不少赣商将慈善行为变成常态,并且能够独具一格,提出理性慈善理念。如果说段永平的创业和投资是一种奇迹的话,那么他成功后对于公益慈善的热心执着与他认同的理性捐赠理念,则创造了一种新的捐助典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关注者的心怀和慈善理念。对此,段永平不太在乎外人的评价,只是用他的“价值论”予以解释:“在认识到了受赠者的正确价值后,我会理性地考虑捐赠行为。当然,钱对于我个人,或许已经属于累赘,理性的捐赠行为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

3.尝试自主设立慈善机构和慈善项目

一些赣商不仅积极支持社会慈善机构,还自己设立慈善机构和慈善项目,进行慈善活动。20世纪80年代王翔捐资近30万元设立“江西省挽救失足青少年教育基金”,是全国第一个个人捐款设立的挽救失足青少年教育基金;后来他在九江市慈善总会和江西省慈善总会设立了“慈善助学光彩基金”,总额达2100万元。段永平和他妻子在美国发起一个家庭型慈善基金Enlight,宗旨是教育和环保,每年要花100万~200万美元,未来将通过美国成熟的慈善组织,在中国开展捐赠事业;2008年在国内民政部下注册心平公益基金,积极开展国内慈善活动;2011年设立“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连续20年每年嘉奖8位教师,奖金最高达每人100万元;2011年设立“北京师范大学心平自立贷学金”筹集善款1000万元人民币,委托心平公益基金会自2011年至2015年定向捐赠,主要面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申请。

三、赣商慈善的思想基础与行为动机

慈善是中国悠久的社会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江西商人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仁爱思想,因而赣商重慈善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一是受古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儒、道、佛三家相互融合的思想聚合,包含儒家的“仁爱”、“民本”、“大同”、“义利”诸种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佛教的“慈悲为怀”、“因缘业报”等价值观。二是融入近代中西方慈善思想的理念,中国近代的慈善思想既保持了东方的传统,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吸收了西方的慈善观念。三是具备现代慈善思想的主要特征。商业慈善事业因商人的参与和引领,成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毕素华,2007)。

龚汝富认为:我国古代商人将士庶普遍认同与遵守的传统道德,尤其是积善种德的观念,移植到自己的商贸行为中,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善德观,而在这种善德观支配下,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慈善活动,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商人在主流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进步与造福民众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龚汝富,2001)。为何赣商如此支持慈善事业?赣商慈善行为除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基础外,也有自身的行为动机。

(一)缘于行善为乐,财散人聚的处世观

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除了因为这是赣商精神特征之一外,还有其他因素激发着赣商主动投身慈善。不少赣商认为,行善令人快乐。还有一些人则深信,生意可能会有失败,财富可能会有丧失,但行善却可以在生前广种人脉,在死后流芳百世,福荫子孙,为家族建立声誉,让子孙受到社会尊重,是具有长远收益的社会投资。清初临川籍大盐商李宜民发达时不忘贫穷时的窘境,大力乐输,认为“物聚必散,天道然也。且物之聚,怨之丛也。苟不以善散,必有非理以散之者”。其中蕴含着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深刻人生哲理。

(二)缘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观

慈善是企业家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到了近些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不断呼唤社会责任。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赣商们越来越感到社会责任不可忽视,越来越感到慈善态度和行动需要有所变化。正是出于这种社会责任的深刻感知,不少负责任的企业用行动去履行社会责任,慈善变成了商人的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一种自觉。在获得社会好评后,许多商人事业有新发展,又有了新动力投入慈善事业,很多甚至将大部分身家捐助于慈善事业,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缘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富观

慈善动力还来自于赣商的企业家精神和新财富观。他们深信慈善行动不仅仅是悲悯,更是一种精神坚守,还是一种对公平的追求,一种对财富的态度。财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应当“还富于民”、“还富于社会”。他们尝试着用企业家精神来投身慈善,确保慈善事业能够源源不断。在此精神指引下,他们通过持续经营努力创造财富,结合政府部门、其他企业或个人,将财富回馈社会,让弱势群体受助的同时也感受到企业家精神。特别可贵的是,赣商还促使这些弱势群体将来自力更生,走出受助者的角色,参与到慈善等社会责任中。正因为如此,不少有远见的赣商们在做慈善时往往更注重于援助社会基础事业的发展。

(四)缘于由小到大,先易后难的人人参与观

慈善并非是慈善家的专利,人人都可参与,不论实力大小,无须等到成了鼎鼎有名的大富豪后才去考虑相关的慈善事业。不少赣商虽然距大富豪的身价尚相差很远,但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做慈善,从简单到复杂地长期做下去,从而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体现出社会价值。正如一位热衷慈善的新赣商熊敏所说,“慈善事业,应该是一系列的方程式,既然是方程式,就有难的也有容易的,那么每个人如果根据自己的条件,从易到难坚持做下去,也许就很有意义”(黄宇龙、雷丹、科卫,2009)。

四、赣商进入慈善商业时代的设想

慈善商业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商人向慈善家转身。目前蓬勃发展的商业慈善事业表明进入到这个时代的步伐在明显加快。现代赣商们和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树立慈善商业时代的标杆,做大做强慈善事业。

(一)建立现代财富观和慈善观

中国社会是一个重亲情、重伦理的社会,因此商人传承意识比较强,讲究家庭的腾达荫及子孙。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大多数富人在拥有一定的财富后发现,除了自己和家庭的消费占很小比重外,其余财富都是社会的,他们不过是这些财富的托管人而已。从某种角度说,财富多到一定程度时它只是个符号,只有将这个“符号”转化为有益于社会的行动,才是最有意义的。因而,慈善也是对财富有效的利用。西方越来越多富人认识到,给子孙留下太多财富并非好事,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印度一位哲人说:“财富无常而仁德永恒,故一旦有财须及时行善”。美国巴菲特就认为,给子孙留下巨额财富会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的热忱、做事的成就感,甚至丧失自尊和毅力,导致堕落。港商李嘉诚也认为,“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蔡嘉伟;赵国洪,2009)。因而,现代赣商应该借鉴古今富商有识之士的做法,建立现代的财富观和慈善观,成为合理支配财富的主人,以资助社会为乐趣,而非一味敛财守财的守财奴。

(二)制定合理的慈善捐赠机制

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于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机构效益不高、贪污腐败等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削弱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积极性,造成了近年来慈善情况的不如人意。改变此现状,首先要建立有力的慈善捐赠动员机制,要利用现有的组织资源和体制资源进行动员,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和建立社会动员机制,依赖社会力量进行捐赠。其次,建立有效的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物质方面激励当前主要是采取“税收优惠”的方式,对慈善组织减免税收,有利于增加慈善组织的积累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而对捐赠者实行减免税收,则可以激励团体或个人的捐赠行为。精神方面激励如给予冠名权、署名立传等,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有关部门还要予以表彰和宣传,满足捐赠人的社会荣誉感。第三,要建立规范的慈善管理机制。慈善组织做到了架构合理、运行规范,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团体、个人的拥护和参与。

(三)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慈善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决定于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及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中国慈善软环境近几年来也有些进步,但负面现象不少,整个慈善系统制度建设有不少缺失环节。捐赠去向不透明,是其中一个重要表征。汶川地震时,段永平在美国看到国内政府号召捐赠睡袋与帐篷,就派人在美国花50万美元买了数万个睡袋与帐篷,通过快递公司将其运回国内,最后去向不明,有关部门答复“好像”是去了甘肃,于是他感概地说“我不敢说里面一定有问题,但如果透明度不高,就有了产生问题的土壤。”他自己注册心平公益基金后,坚持高度透明化的运作,把捐赠款项刊登在网站上,做到高度透明,而且管理费用低,广受赞誉。因此,要加强慈善机构的内部管理,特别是要对慈善资金的运作进行严格的全过程控制。同时,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有关信息,如定期向捐赠者乃至社会公布财务审计报告、慈善活动效率指标数值等内容,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慈善的公信力。

现阶段我国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结构,同时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商人积极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对社会救助起到良好的作用。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商人的慈善理念不断完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我国的慈善事业将会呈现新面貌,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1]毕素华,2007,《当代中国企业家慈善行为研究》,江苏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蔡嘉伟,赵国洪,2009,《仁心济世,德厚逢高:香港商人的慈善精神》,《中国商贸》第18期。

[3]方志远,1995,《江右商帮》,香港:中华书局。

[4]龚汝富,2001,《中国古代商人的善德观与慈善事业》,《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

[5]黄宇龙,雷丹,科卫,2009,《一位年轻赣商的“慈善方程式”》,《大江周刊(纪实)》第8期。

[6]章文焕,2009,《万寿宫》,北京:华夏出版社。

编辑/汪鸿波

郑重声明

我社未授权任何机构(个人)代理广告和出版增刊。如出现以上现象,均属于侵权行为,本社将依法严肃追究。

举报电话:0791—86252487

江西民政期刊社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

C916

A

1672-4828(2013)02-0083-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2.013

贺三宝,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江西财经大学校办副主任(江西南昌330013)。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商人慈善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