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特点、功能及其构建

2013-04-11张连春

关键词:讲坛文化素质第二课堂

张连春

(河北北方学院 党委,河北 张家口075000)

文化是育人之基,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自20世纪末期,教育界提出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开坛讲学,加之各高校精心谋划、组织、引导,各类“文化素质讲坛”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众多高校,如暨南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中央财经大学的“国学大讲堂”、九江学院的“濂溪讲坛”、华南师大的“文化素质大讲坛”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讲坛文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课堂,发挥着育人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在一些重点院校,此类现象十分突出,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每天都有数场高水平的讲坛活动,任由师生自主选择,以致人们戏称,“课可以不上,讲座不可以不听”,受到师生的广泛接受和赞赏。“文化素质讲坛”(为行文方便,将这些讲坛、讲堂类的活动统称为“文化素质讲坛”)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优化思维,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平台,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整个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1-5。

一、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特点

“文化素质讲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形式,是素质教育的开放课堂,是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学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新平台。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不同,与传统的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即第二课堂也不同,它具有更突出的丰富性、学术性、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实效性等特点。从内容上看,讲坛可涉猎到任何领域的内容,从世情国情校情、人生发展和道德成长、历史文化、艺术鉴赏、健康养生等,到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经典艺术等,只要是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素质教育需要的,都可以纳入讲坛,体现出很强的丰富性、广泛性特点。从形式上看,它以讲座为主,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包括报告会、对话会、研讨会、辩论会等,而且,根据内容和讲者、听者的不同情况,灵活选定地点、场所和时间,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讲演者来看,设帐讲学的,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既可以是毕业校友,也可以是在校优秀学生;既有著名专家教授、知名学者、艺术家、文化名人、商界精英、政界领导,又有校内名师、身边优秀典型、优秀校友、优秀家长等,使讲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姿多彩。从选题上看,不受师资、课程计划的限制,既可像食堂,准备出若干道菜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如饭店,由学生先行点菜而后制作。在全面服务服从于学生素质提升的前提下,能够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跟着形势的步伐,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而灵活选题,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时效性和新颖性、趣味性。从受众来看,讲坛最大限度地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内容到形式,从选题到讲者,尽力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既有解疑释惑,又有“授人以渔”;既有文化传授,又有人格感召;既有思维修炼,又有人格培育;既有视野、胸怀的拓展,又有情操、情趣的陶冶。真正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日益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和人生课堂[2]。

二、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功能

作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文化素质讲坛”在许多高校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讲坛请的是校内外的名家、名师、名人等著名的文化人士,讲的是文化知识、文化理念、文化发展趋势等文化大餐,传播的是文化精神、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引领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文化人格,而且也会厚重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升华学校的文化格调,凝练学校的大学精神。同时,一个特色鲜明的成功的“文化素质讲坛”也会成为学校在校内校外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标识,对大学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知名度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二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虽然是“文化素质讲坛”,但却直接或间接地承载了德育教育的功能。讲坛所体现出来的诸如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位、坚定理想信念等作用,均是德育功能的体现。而且,既体现着短、平、快的作用,又有着影响宽厚、意义深远的价值,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调节功能[3]。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课外形式,又是第二课堂的课上形式,兼具两个课堂的优势与特点,又是贯通两个课堂的重要阵地和桥梁,同时因为讲演者的名人效应和内容的宽广性、深厚性、前沿性等,使讲坛带有高端性特点,这使得讲坛本身不仅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而且对两个课堂和整个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性、引领性的功能作用。四是学术思想的前沿窗口。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开坛讲学,自然会带来他们自己的或他们所了解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理念,对于广大学生乃至许多教师来说,提供了一个最便捷有效的接触名家名师,了解学术前沿、学术高端和先进思想理念的窗口,对于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深入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激励、引领功能。五是沟通社会、拓宽视野的重要桥梁。学校是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场所,广大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与一些高端的人士接触,通过讲坛,不仅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也可以邀请政治家、企业家、文化名人、各类英模,以及优秀家长、优秀校友等,来到学校,为学生讲文化、讲思想、讲人生、讲社会、讲自己,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使讲坛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了解社会,拓展视野胸怀的重要桥梁,成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正能量,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舞台。六是校风建设的独特号角。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名师名人走上讲坛,讲授“真经”,不仅能指导并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动力,而且以他们的良好风范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必然会引导并激发师生坚持对科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扎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从而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升华。讲坛是三风建设的重要契机和号角,它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生活道路上,突然吹起的一阵阵响亮号角,激励着人们,振奋精神,加快步伐,扎扎实实,勇往直前,以更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向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三、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构建

要坚持挖掘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展现专家学者人文风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的宗旨,切实把“文化素质讲坛”建设成一个特殊的课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领导,精细组织。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讲坛”的功能作用,要从素质教育的大局,从打造文化品牌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把它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落实。确定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以及协助部门,同时让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全程参与。要提供切实保障,建立有效的包含组织机构、人员、经费、场所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从内容、形式、过程、保障等多方面切实组织好、落实好,确保高效运转。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广大师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要确保讲演者的多元性、层次性、特色性;确保内容上的多元化、丰富性;确保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形成百花盛开、百家飘香的一道道文化盛宴,以飨广大师生。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导向。要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审批程序和具体负责机构、负责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坚决反对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潮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确保讲坛的方向性、纯洁性。四是重视延展性,扩大受益面。现在的高校规模都很大,动辄上万、数万人,限于场所的局限,每一场讲座都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聆听渴望,而使众多学生空留遗憾,也使影响力不能充分发挥。要设法把讲坛延展开来,可把一次次精彩的讲座录下来,以放光盘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欣赏,或直接在网上建立“文化素质讲坛”专题网站,把讲座挂到网上,由学生自由选取收看,这可大大扩展讲坛的受益面,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五是注重引领和辐射作用,力求“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文化素质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它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学术前沿性、新颖性,对第一课堂有着难得的激发、引领功能。同时,它比第二课堂又有更明显的理论性、学术性、典型性,同样对第二课堂有着很强的启发性和引领性,甚至成为第二课堂的龙头。所以,必须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总体规划、落实中发挥好“文化素质讲坛”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比如,对计划中的一场讲座,在事先发布消息时,可同时提出要求,建议学生先行了解讲演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果等具体信息,并围绕讲授主题提前阅读有关书目,以便听讲时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容易产生共鸣,会有更多的收获。听完后,讲演者或组织者可提供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下来思考,可列出一些书目让学生下来阅读,同时结合第一、第二课堂写出心得体会、小论文或开展有关课外活动。这样,就会把一堂短暂的文化快餐,变成很难散去的文化大宴,而影响深远。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听讲的情况纳入学分制,根据听讲的数量和撰写的心得体会、论文等,给予一定的学分,纳入第一课堂的序列。组织者和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讲坛与第一、第二课堂对接,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精神的锻造巧妙结合,必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六是提升品位,打造特色。“文化素质讲坛”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讲坛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须下力气精心打造。要与学校各自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发展定位、学科核心竞争力,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相适应,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办学特色,打造高品位,有着本校鲜明特色的讲坛,并通过讲坛去进一步锻造与提升办学特色,去升华与体现大学文化,去凝练与展现大学精神,把讲坛打造成学校的文化高地、文化名片和文化标识。

早在十几年前,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4]15。今天,这几个问题在高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而加强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则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会起到特殊的作用。目前,活跃于各高校的“文化素质讲坛”已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将这一阵地构建好,必将会在高校素质教育乃至整个育人工作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1]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6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连春,赵宝新,赵丽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情商素质开发的启迪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3-95.

[3]王春.“人文素质大讲堂”的德育功能及其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50-51.

[4]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2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讲坛文化素质第二课堂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父母讲坛”:为学校教育推开“另一扇窗”
农业农村部举办第77期每月讲坛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