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性”审美反映论下的审美人类学
——从《审美特性》谈起

2013-04-11

关键词:总体性人类学特性

何 利 娜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总体性”审美反映论下的审美人类学
——从《审美特性》谈起

何 利 娜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契美学的基础,是贯穿在他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总体性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它经过了《小说理论》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展,在《审美特性》一书里发展成熟。《审美特性》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审美发生的问题。它主张把人作为主体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与历史实践中,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人是如何从一个完整的人向人的整体转化的。卢卡契开创了一种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来研究美学的方法,他的总体性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卢卡契;总体性;《审美特性》;交互主体性

网络出版时间:2013-10-17 18:39

卢卡契被誉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始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契美学的基础,是贯穿卢卡契思想发展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卢卡契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到:“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76到了卢卡契的晚年著作《审美特性》中,“总体性”这一思想最终发展成熟并完善起来。“总体性”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思想,成为卢卡契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审美特性》用“总体性”的思想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对后世美学研究的影响很大,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一、“总体性”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体性”思想是贯穿卢卡契一生的思想发展的重要概念,是他毕生致力于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卢卡契的总体性思想来自于黑格尔和马克思。黑格尔在《小逻辑》里论述过他的总体思想。在黑格尔之后,也有不少人对总体性的思想有过发展,其中以马克思对黑格尔总体性思想的发展最为突出。整体与局部的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重要的辩证法概念,也是影响马克思进行哲学研究的重要思想。

卢卡契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对总体性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辩证的思考。在《小说理论》一书中,卢卡契认为,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着不同类型的文学类型的发展,因此,他想建立一种“文学类型的普遍的辩证法”。而在卢卡契看来,希腊时代是一个幸福的时代,是人类心灵比较纯真的时代,因此,希腊文化是“完整的文化”。卢卡契用“总体性”的思想去描述这个“完整的文化”。“作为每一个个别现象的构成性的根本实在,总体性意味着封存在它内部的某些东西是完整的;它之所以是完整的,是因为一切都发生在它的内部,没有东西被它排斥在外,也没有任何东西能指向比它更高的外部;它之所以是完整的,是因为它内部的一切都指向着完美成熟,通过达到它自身的方式服从于责任。”[1]9带着这种总体性的思想,卢卡契将希腊文化分成史诗、悲剧和哲学3个阶段。在卢卡契的论述中,在史诗阶段,本质和生活处于直接的统一之中;在悲剧阶段,本质和生活之间出现了分离,只有当悲剧出现的时候,本质和生活才统一在一起,当悲剧过去之后,这两者又出现分离;而到了哲学阶段,本质与生活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远远高于生活而处于形而上的层面。

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小说成为文学的主要方式,希腊的史诗被现代的小说所替代。古希腊史诗的那种“完整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与生活的统一在现代小说中已经支离破碎,完全分离。卢卡契认为,在史诗阶段的文化,是古希腊的完整文化,这个时候的个人主体与社会现实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体现出来的是“生活的总体性”,而到了悲剧时代之后,这种生活的总体性已经出现了分离,个人的主体性无法内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个人生命的意义需要主体去追寻与创造,现实世界的总体性已经出现分离。到了现代社会的小说阶段,由于现代社会的破碎,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已经消失,小说自身已经不可能形成总体性,但是人们还是会去追求总体性,这种总体性不是来自生活本身,而是来自于个人主体的创造赋予客体才可以得到。

卢卡契在《小说理论》中有意识地从社会历史的变化来研究文学类型的变化,认为总体性只能在艺术的形式中得到表达。卢卡契在这个时候的研究虽然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但是对历史辩证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把政治与经济的观点运用到对历史的理解上,他在《小说理论》中的总体性观点还是比较虚幻的。《小说理论》并没有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到了《历史与无产阶级意识》中,卢卡契对总体性的思考进入了一层新的境界,他这时候把黑格尔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和马克思、韦伯的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运用到了对总体性概念的理解上,总体性的概念产生了新的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契借鉴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韦伯的“理性化”的观点,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他提出了“物化”的概念。在卢卡契的“物化”概念里,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和发展使人的活动以及人活动的产品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独立于人的世界。人的活动成为了具有抽象性质的劳动,成为了商品。对于这一现象,人们只能认识到它,却无法改变。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了外在的商品规律和机械运动控制的对象,人不是主体,人成为了客体,成为了非人化的物。卢卡契认为,物化不会只是停留在对人的活动以及人的外在存在的影响上,它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形式”[2]158,“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在更高的阶段上从经济方面生产和再生产自身一样,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2]156。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科学与理性、艺术以及其他的活动中,人们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物化意识的烙印。“社会形式使人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本质,他越是占有文明,他就越不可能是人。”[2]211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物化使人无法达到人作为总体的人的现实的实现。卢卡契把政治与经济的观点运用到对历史的理解上,突出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成了客体,突出了人的总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能实现。这里的总体性与《小说理论》中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生活的总体性不一样。卢卡契提出:“总体的范畴绝不是把它的各个环节归结为无差别的统一性、同一性。只有在这些环节彼此间处于一种动态的辩证关系,并且能被认为是一个同样动态的和辩证的整体的辩证的环节这层意义上,它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所具有的表面的独立和自主才是一种假象。”[2]61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里,总体性的批判已经超越了《小说理论》中对资本主义文化形态以及对生活总体性的批判,它提出的总体性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卢卡契看来,总体性的本质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的统一,“历史一方面主要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当然迄今为止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是一连串的过程,人的活动形式,人对自我的关系就在这一串过程中发生着彻底的变化”[2]275。人是历史中的主体,只有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物质基础与制度本身,才能更加辩证地认识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对总体性的一个新的认识。卢卡契在这里把历史的辩证观点融合进来,这较之《小说理论》里的总体性研究是一大进步,他从对文化的批判进入对社会的批判,总体性的思想逐步发展完善,具有了方法论层面上的价值意义。《历史与阶级意识》对其后的本雅明、布洛赫、马尔库塞、戈尔德曼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审美特性》中的总体性

《审美特性》主要是研究审美特性的问题,研究“审美原理在人类精神活动架构中的地位”[3]99-103的问题。在《审美特性》一书中,卢卡契既没有再像《小说理论》中一样把艺术与审美看成是虚幻与永恒不变的产物,也没有像《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样把美学与艺术从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高高地置于思想领域里。他从日常生活入手,从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探寻审美的起源与发展。在《审美特性》开篇卢卡契就明确提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是第一性……人们的日常态度既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4]5“只有人类生活的发生、发展、内在规律及其根源的动态关系中,才能推导出人对现实进行科学反映和艺术反映的特殊范畴和结构。”[4]5卢卡契认为,审美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与艺术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高级反映,而审美,则是从这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卢卡契并没有放弃历史的辩证法来探讨审美,他认为日常生活是具有历史性的,因此,科学与艺术等活动也具有历史性。因此,他讨论科学与艺术的时候是把它们与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变化的历史总是与不断变化的总体的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讨论科学和艺术尤其是讨论审美的时候,就不能忽略了总体的现实的世界。卢卡契由此深入探讨了审美的特性。

首先,审美的产生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的人类活动,是人们对世界整体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卢卡契认为,审美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日常生活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日常生活的历史性发展使得艺术和审美等活动也具有了特定的历史性。“艺术的本质不能和它的社会职能相脱离,而且只能在与艺术起源、与它的前提和条件的紧密联系中来讨论。”[5]1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劳动等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增加了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知识的增加与阅历的增长,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有了更直观的把握,对艺术与审美的理解慢慢地超越于现实之上。由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整体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感受上,人的整体在艺术作品以及在对艺术作品的反映中也就具有了完整的整体性。艺术的完整性作用反过来作用于人的精神,人在这里获得的审美体验带回到日常生活中,更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人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深刻体验,人对自我的认识就会越加深刻。

其次,审美活动具有独特的个体独特性与创造性。审美是个体的内在情感与认识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感受,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经历不一样,即使对于同一客观对象,个体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审美活动是个体的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具有独特性。审美个体的独特性超越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独特性,他在审美中从现象的直观中寻求和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从中发现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发现内在于自我的东西,以满足对自我的内在要求。而审美的创造性则体现在个体的人在不同的形式中,会发现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审美感受中,由于形式与对象的不确定性,个体在审美中的能动作用会得到更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个体的人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不同的审美感受,使自我得到提升,使人更接近于一个完整的人。

第三,审美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卢卡契对于审美特性的分析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的。单纯从审美来讲,审美活动是指向特殊性的,科学思想则指向普遍性。卢卡契对于审美与科学在这个方面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特殊性是一种相对的普遍化,它不仅与人的直观的感性确定相联系,它还统摄着事物本质的普遍性。对于艺术作品的不同感受是特殊性的,但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世界、完整的人以及人的整体性却是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只不过是通过个体的自我认识的形式来达到对艺术的普遍性的理解。不同的个体在具有普遍性的作品中感受到特殊的艺术魅力,把握艺术的内在的普遍原理。艺术“可以把握在个人的单独性中体现了与普遍持久的事物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环节(人与命运、产生的原因和机遇以及对他们的情感反应)”[5]459。在艺术作品中,这种普遍性的力量构成一种影响,它影响到具体的个体的人的命运。

第四,审美通过与其相适应的同质媒介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日常生活表现出客观的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产生激发的作用,对接受者产生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感官的分工而产生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分化,在深入把握处于内涵无限联系的现象时,显然具有一定的界限……只有同质媒介,无论在创作还是在感受上,才能产生一种集中……在这里,创作或感受处于同质媒介中的自身世界的也是整体的人。”[5]461在卢卡契看来,艺术的特性通过同质媒介,向整体的人反映,使“日常整体的人转化为‘人的整体’,即能够感受内涵无限性、能够再创作和适当欣赏的人”[5]461。卢卡契认识到:“同质媒介的引导——激发力是在接受者的精神生活中,改变了他通常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他面前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充满了对他来说新的或者新看到的内容,由此使他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完整的人’向‘人的整体’的转化,在这里是他的心理的扩展和丰富,其中包括内容的和形式的、事实的和潜在的作用。”[6]240艺术可以改变个体的人通常观察世界的方式,从而在接受者面前呈现出一个新的世界,使接受者用新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这个新的感受方式会直接产生新的内容,当他由审美体验中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他的整体的素质也会产生相应的提高。艺术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这种交互能动的作用对于人从完整的人向整体的人的转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审美特性》里,审美是置于整个社会存在的历史的必然的总体性之中的,这里的总体性的现实已经是社会的客观的存在,人在这一社会存在中是与社会现实充分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总体。

三、《审美特性》中的“总体性”思想对审美人类学的启示

卢卡契的总体性思想是其一生美学研究坚持的思想。卢卡契在1915年5月11日的日记中表达了他对总体性的追求。他说:“当我成为我的时候,总是真正的生活,是总体的生活。”[6]235总体性的思想经过《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展,到了晚年的著作《审美特性》中,最终把这一思想发展完善。总体性的思想对后世的学者影响很大,很多其他学科也从中汲取营养。《审美特性》中的总体性经过卢卡契多年的实践与思考,已经发展成为卢卡契的成熟的思想。在此书中,他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从日常生活入手,深入研究审美发生的问题,把人作为主体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与历史实践中,来对审美进行研究,开创了一种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来研究美学的方法。这种总体性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审美人类学是美学领域对异民族异文化或本民族本社会中的民间文化进行美学研究,还有人类学领域对所调查所研究的诸族群社会文化中,对包含其中的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探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经化合创生而构建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7]1-6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注定了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不可能只是某一单一或者片面的研究方法,因此,卢卡契的“总体性”思想对于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卢卡契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路程来看,美学与艺术的问题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独立学科领域里的问题。美学和艺术是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美学和艺术的问题要和思考社会的问题联系起来,和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审美人类学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对人类学进行研究,这就决定了这一门的学科研究要把美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卢卡契从日常生活出发来探讨审美发生问题,找到了哲学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的凝结点。傅其林在《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一书中提到,日常生活也是人类学[6]221。因此,人类学学科的研究要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把整个社会的历史环境视作一个整体,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人是如何从一个完整的人向人的整体转化的。《审美特性》中的总体性思想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具有以下的启示意义:

首先,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研究要从总体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作为主体的人的问题,要关注总体的人。总体即主体,也即主体的人,“人这一总体是文学最基本的总体”。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人这一总体是研究的最基本的总体。人作为完整社会里的主体,应该实现完整的人向整体的人的转化,这样的人类学研究才具有总体性。阿格妮丝·赫勒说:“由于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那么人类学就只能是一种社会的人类学。”[6]244人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一门人类学科,更要突出研究人的主体性,把人作为总体来研究。审美人类学学科应该侧重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活动,突出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与把握,研究人在日常生活审美中对自我的认识与发展。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新的对象性活动,是人对自我的发展,对自我的确证。“在艺术接受过程中,人获得了总体性,也变成一种感性丰富的全面的个体。”[6]240审美人类学科要深入研究人在日常审美活动中的总体,研究在主体——对象关系中人的总体性活动。

其次,总体是存在于历史领域中的,审美人类学科的研究要有辩证历史的观念,要有历史性的眼光。卢卡契认为,人类社会是个辩证的、历史的统一体。人类学科的研究要有总体的概念,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具体的历史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历史关系都要放置在历史的领域中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历史领域中的历史活动。其研究要关注整个社会生活的总体,而不能局限于某一地方的地方特性。如研究一个少数民族在某一个地方的文化特性与审美问题,就不能只限于这一地方,还有其他地方的关于这一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也是值得注意的。“以总体性的眼光来批判局部性,进而克服局部性,就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问题。”[6]242总体性体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艺术与审美的发展都是具有客观的历史过程的,要看到某些社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研究广西壮族的图腾文化不能忽略了人类图腾文化的历史与原始的图腾崇拜。人类的审美活动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的过程,人们的主体性在历史的领域中是一种关系性和过程性的存在。因此,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要关注社会生活的总体,运用辩证的、历史的、总体性的眼光来看问题。

第三,审美人类学学科要注意学科内研究的交互主体性。卢卡契认为,审美艺术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是具有总体性的统一体。在研究审美活动的原理与形成机制的时候,要具备一种交互主体性的眼光,审美活动与人是互为主体的。总体性不是单纯的整体与局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在大的总体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审美艺术活动形成发生与人的日常生活,与人类的命运与发展密切相关。当人在艺术活动中感受审美时,人是主体,发挥着主体能动性的作用。而当审美感受所达到的对于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反作用于人的活动时,艺术审美活动却是主体了。人与艺术的这种交互主体性往往具有交往性的功能,在艺术的世界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艺术是他们相互交往的手段。“这种共同的具有交往性的功能,使人向整体的本质的生活迈进。”[6]234交互主体性还表现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中。卢卡契的总体性是人与历史的总体性,是日常生活、社会总体生活的总体性,研究问题不能把人类活动与历史环境割裂开来。因此,审美人类学在进行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时候,要有这种主体交互性的眼观,看到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互为主体时候的深层价值意义。

最后,审美人类学要注重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学领域内的审美发生、审美原理以及审美机制问题。审美艺术是推动人类不断认识自我、促进自我精神提升的重要中介,也是人类不断地从完整的人向人的整体性转化的重要因素。卢卡契认为,艺术具有反拜物化的功能,是人在分裂的现实社会中能寻找到自我的东西,因此“能够使人从人的特性转化到人的个性与与物种普遍性的统一,使人从完整的人转化到人的整体,从而使人获得总体性”[6]236。审美人类学应该从卢卡契的《审美特性》中吸收养分,从人的日常生活入手,深入研究审美艺术问题,研究人类的艺术产物、审美资源、精神遗产、民族风俗等具体问题。

卢卡契的总体性思想不是单纯的美学思想,它是与社会现实的很多问题联系起来的。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应该借鉴这种总体性的思想,把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人的生活的整个社会历史的全面联系中考察艺术及其作用。

[1] 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卢卡契.卢卡契早期文选[M].吴勇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徐恒醇.卢卡契美学的开拓性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6,(8):99-103.

[4] 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二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 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 傅其林.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7] 覃德清.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柳州师专学报,2008,(2):1-6.

EnlightenmentofLukacs’TotalityTheoryonAestheticAnthropology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Character

HE Li-na

(School of Liberal Art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he thought of totality is both the foundation of Lukacs’ aesthetics and an important concept through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 thought.The concept of totality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which is based on Lukacs'TheTheoryoftheNoveland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and becomes mature inAestheticCharacter.In the latter,Lukacs made a philosophical study about aesthetic phenomena and tried to explore aesthetic problems from the daily life.The book advocates that people,as the subject,should be placed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practice,and studies how people transform from a whole person to a person’s entirety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Lukacs created an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aesthetics from the practice theory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His thought of totality and research methods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Lukacs;totality;AestheticCharacter;inter-subjectivity

2013-07-02

何利娜(1984-),女,广西陆川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西方文论。

I 106

A

2095-462X(2013)05-0001-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31017.1839.025.html

(责任编辑刘小平)

猜你喜欢

总体性人类学特性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色彩特性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