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
2013-04-11林荣珍
林荣珍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泰宁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
林荣珍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傩是多元文化的承载体,研究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素有福建“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留农耕文化特质、具有原生性文化意味以及蕴含多元宗教文化色彩。其文化内涵凸显大源傩舞作为地方性民间舞蹈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应更好地进行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舞;泰宁大源傩舞;文化内涵
傩源自殷商时期,是巫的一种,巫为了获得更为强大的力量,就带上狞厉的面具,把自己装扮得十分可怕,跳着一种模仿鸟兽或者更为神秘的舞步,呼喊、叱咤着,以达到能够驱除疫鬼的目的。中国傩戏学会会长曲六乙先生和江西傩戏学家钱茀先生合著的《中国傩文化通论》一书中指出“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福建傩舞现存不多,而泰宁大源傩舞素有福建“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泰宁地处闽西北的万山丛中,这里曾繁衍生息着神奇的百越民族部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至今这里古风犹存,流传着有关筚路蓝缕的先祖许许多多的神话。在这些上古神话中,流动着人与险恶的大自然抗争以及人与大自然协调的梦幻,这种梦幻表达了古人一种希冀灵魂挣脱肉体束缚的强烈愿望,一种向往精神自由飞翔的欲望。[1](P77-78)这种百越民族的文化精神,也体现在泰宁大源的傩舞身上。大源的傩舞形神兼备,舞姿稚拙古朴,动作粗犷奔放,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与民间舞蹈的原始特征。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受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影响,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化特征会在舞蹈中得以遗存。因此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来探析泰宁大源傩舞的独特价值。
一、泰宁大源傩舞保留农耕文化特质
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因自然环境(即人地关系)和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2]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泰宁大源村是典型的山区地带,山地多,耕地少,历史以来农耕劳作就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村民以种植水稻、毛竹、菌类为主,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生存方式使泰宁大源的傩舞饱含了农耕文化的印迹。
(一)表演时间契合农耕文化所具有的时令性特点
泰宁大源傩舞的表演时间主要在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和十月十五,共四次。其中大年初一要请傩神,摆祭坛,游街进行驱邪逐疫、招财纳福;正月十五在南溪圣殿(傩神庙)跳傩来悼念恩人、祈福纳吉;五月二十五到田间地头舞傩来迎五谷神,祈求丰收;十月十五村民齐聚严氏宗祠跳傩来庆丰收。泰宁大源傩舞的这些固定表演时间和农业生产季节的“春祈秋报”以及年节农闲时期聚集活动相吻合,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时令性特点。
(二)家族式表演及传承方式具有农耕文化的血缘性特点
村庄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依托,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村庄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有较稳定的地域界线,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共同体,传统乡村制度根系于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最小单位的家族群聚组织,通常在一个村落聚集着同一祖宗的家庭少则几家、几十家,多则上百家,并依靠辈分、资历、财产而形成族尊、地主与普通成员等不同身份。[3](P141)大源村分上大源和下大源两个自然村,上大源村全姓严,下大源村全姓戴,严、戴两家都有各自的宗祠,除此以外没有外姓,而大源的傩舞活动主要是在上大源村进行。上大源共有六十几户,二百五十余人,其村民有共同的祖先——严续,都具有血亲关系,村里的重要活动和议程都要聚集在严氏宗祠,在历代祖宗的灵位前共同商议。傩舞从表演人员到传承都不外传,全部由本村人承当,属于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傩,傩舞成为大源严姓村民家族凝聚力的体现,这也是傩舞具有农耕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
(三)生活方式及傩舞传承具有农耕文化相对封闭性的特点
大源村海拔近800米,离江西省黎川县一山之隔,是泰宁海拔最高的建制村,村庄周围群山矗立,高峰竞秀,从五代末期始,有一条古驿道穿村而过,到了明清,这条古驿道已成为闽赣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然而随着地区经济与交通的发展,这里已失去了往日“仕宦商旅,络绎不绝”的画面。地处边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目前,大源村没有客栈、商店、饭馆等商业痕迹,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由于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无形中保持了文化发展的相对稳定。另外,傩舞的“口传身授”以及“传男不传女”的家族式传承方式也是属于封闭式的,避免了女性外嫁后傩舞传播到异地去。大源傩舞就在这样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与传承方式中使傩文化的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正如大源傩舞队的旗幡上所写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它寄予了广大劳动人民朴素的期望与梦想,是对农耕文化的很好诠释。
二、泰宁大源傩舞具有原生性文化意味
族群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族群最初创造的文化事项经过了漫长历史演进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的文化现象。它具备原创时的本真意义,保留着诞生时的基本状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P18)封闭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族群关系的稳定为傩舞的原生性保留提供了基础,使傩舞在历史传承中较少出现变异,有利于其本土艺术纯粹性的保留。据考证,大源村拥有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传统风俗类型,以及源于本地并广为流传的诗词、传说、戏曲、歌赋等231种。[5]傩舞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一)大源傩舞基本保留了古傩之原始特征
傩源自上古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之心,而闽人自古信奉鬼神之说,这从各地区的众多庙宇和庞大的神灵体系中可窥一斑,因此敬神娱神活动常年不绝,傩舞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大源傩舞古朴稚拙,极具古傩之原始特征。
1.沿门逐疫的原始功能
“沿门逐疫”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驱傩方式。大源傩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踩街和祭祀两种。其中踩街表演具有傩的“沿门逐疫”原生功能。每年正月初一大源傩舞队队员便要到严氏祠堂摆放供品,烧香告祖,祈求演出平安,然后才能进行表演。队员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鬼面,手拿木鱼、戒尺、太极八卦鼓等神器跳跃前行,挨家挨户进行驱邪逐疫,傩舞队经过村庄两侧的住户时,家家在大门前设香案,并摆上荤、素祭品若干,恭敬站立,鸣放鞭炮迎接傩神到家中驱除疫鬼保家人平安。这一情景和《论语·乡党》中“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情景相一致。另外,各种史料表明,用呼叫、呐喊、叱咤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逐鬼是傩的基本手段。《吕氏春秋》中有“命国人傩,索宫中区隅幽暗之处,击鼓大呼,驱逐不祥,如今之正岁逐除是也”的记载。[6](P19)大源傩舞保留了这一最原始的方式,在傩舞表演中边跳边击鼓并伴有“嗬!嗬!嗨!”的呼声,以声音的效力达到震慑疫鬼的目的。
2.面具、服饰沿袭古风
大源傩舞的面具以樟木雕刻,凶煞狰狞,带有原始图腾崇拜与幻想色彩,一般为凸目、獠牙、犄角的造型,并且色彩也极为浓烈,主要以红、褐、黑、青为主。服饰简单古朴,赤膊以红布裹身、黑色围裙,青色绑腿、脚穿草鞋,这和《周礼·夏官》中提到的“方相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持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7](P2493)的描写比较相似。
3.舞傩时间
据《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记载,上古傩仪依时分为春傩、秋傩、冬傩三种形式[6](P13),大源傩舞的舞傩时间五月二十五为春傩,十月十五为秋傩,正月初一与正月十五为冬傩,也基本遵循这一时令进行舞傩。由此可见,大源傩舞被称之为“古傩”是有依据的。
(二)大源傩舞没有衍变成为傩戏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傩仪、傩舞”是傩的初级产物,而“傩戏”则是傩发展的高级形式。纵观全国傩舞的演变,至宋以后,全国大部分的傩仪式都发展成为加入了戏剧情节和说唱词的傩戏,即以“假面歌舞来演故事”,俗称“开口傩”。服装也衍变成了具有角色定位的戏服,因此傩也被冠以“戏剧活化石”的美称。如江西万载的傩戏、贵州铜仁地区的地戏、西藏地区的藏戏等。傩发展成为傩戏与傩的自然衍变、传承发展、时代更迭、地域人文、群众喜好诸多因素相关,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傩发展为戏的存活方式或许更为多样。在傩舞发展成为傩戏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泰宁大源傩舞依然保留只有纯舞蹈动作的傩仪式,没有衍变成为傩戏,具体原因我们已无法真实探寻,有可能是和当地戏曲的影响力较小,或者傩舞所处的外部条件相对封闭和稳定有关系。当然,大源傩舞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当地戏曲文化的影响,但其结果只是丰富了大源傩舞的活动形式,比如,在请傩神的仪式之前加入了唱大戏的部分,这是为了热闹一下,烘托气氛,告慰祖先,也表达了大源傩舞在正式表演时的隆重场面。但这种地方小戏没有融入傩舞之中,它是唱戏与傩舞两种形式先后进行,保留了傩舞的独立性。虽然只有舞蹈动作的纯傩舞,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之傩戏更为单一,但同时却更加映衬了泰宁大源傩舞的古老性与原生性,更具有沿门逐疫的古傩遗风。
大源傩舞的这种原生性是由其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所影响的,因此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当然这种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它也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巨大变化,随着传承载体和受体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变异的特征,这也是由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所决定的。
三、泰宁大源傩舞蕴含多元宗教文化色彩
大源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口有百年参天古树、镇安风雨桥,村里有严家宗祠、南溪圣殿,三圣庙、文昌阁等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留下的碑文、题匾等古迹。这里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民风淳朴。村民尊崇古老单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然而在宗教信仰方面却十分庞杂。他们尊宗敬祖、尊崇儒学、信奉各路神灵等。如此复杂信仰从村民的厅堂中就可见端倪。在大源村家家户户的厅堂上除了供奉“天、地、国、亲、师”的牌位外,还供着道教的“太上三官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壬葵水德星君”,佛教的“南海观音大士”以及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协天关圣帝君”。佛家、道家、儒家以及祖宗先人共享香火,形成独特的宗教观,而傩从诞生之初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包容着“万物有灵”的意识形态,在如此庞杂的宗教信仰浸润下,大源傩舞更具有多元宗教文化色彩。
(一)大源傩舞的道具展现多元宗教文化印迹
大源傩舞的道具主要有面具、木鱼、鼓、戒尺、旗幡、玉如意等。其中面具古朴稚拙,形态各异,有弥勒佛、四大天王、护守天尊、钟馗、金童玉女、鸣金擂鼓天兵等涉及佛、道以及本地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祗。他们认为带上面具后就由人转换成了神,神性强于人性。木鱼是佛教的重要法器,整支傩舞队主要由前头两个木鱼声控制指挥,其鼓点的快慢强弱变化均由其指挥,协调统一。傩舞中用的无论大鼓还是小鼓均被绘上了太极八卦图,太极的阴阳八卦图是道家的吉祥图案,也是道家精神的象征。而戒尺是用来镇妖降魔的法器,是道教和佛教共同都有的法器。
(二)大源傩舞的舞蹈动作和队形蕴含多元宗教文化内涵
大源傩舞的舞蹈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韵味,动作名称基本是成语寓意,比如:魁星点斗、镇妖降魔、王恩晒尸、猛虎下山等。其中魁星点斗中的魁星是主管科举的神,魁星点斗意味着高中状元,这体现了当地人尊崇儒学,希望子孙能够通过读书将来光宗耀祖。镇妖降魔则是佛家、道家为民除害、济世救人的旨意。而舞蹈的队形则带有佛、道文化色彩,如:蹈卦、对阵、穿花是道家的术语,叠罗汉、童子拜佛、童子献宝等则带有佛教色彩。
“敬神如神在”,大源村民的这种敬畏天地,尊祖敬师,又期望天人合一、永葆安康的思想是属于当地独特的历史与人文环境所形成的,它显示了人类主体的抗争和顽强的生命活力,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蕴含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这种生命和生存意识也深深地烙进了大源傩舞之中。
傩是一块拂去浮尘便可见其宝贵价值的历史活化石。研究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泰宁大源傩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形式,它所保留的农耕文化特质、具有的原生性文化意味以及蕴含的多元宗教文化色彩,集中彰显出其地方性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与个性魅力,不愧为福建民间舞蹈文化的一块瑰宝。
[1]江水莲.金湖奇葩——泰宁梅林戏音乐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05,(1).
[2]河洛文化网.什么是客家[EB/OL].(2006-11-16)[2013-04-04].http://www.hlwh.net/html/c84/2006/1116/639.html.
[3]刘勇红,朱江.江西南丰傩舞的农耕文化特征[J].农业考古,2012,(1).
[4]傅安辉.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
[5]旅游中国网.养在深闺的大源村[EB/OL].(2012-02-11)[2013-04-04].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2-02/11/content_24611137_5.htm.
[6]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7.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Exorcising Dance in Dayuan of Taining of Fujian
LIN Rong-zhen
(Education and Music College,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Exorcising dance is a carrier of multiculture.The study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values of exorcising danc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pect 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the human being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human culture.Dayuan exorcising dance in Taining of Fujian is known as"living fossil of folk dance in Fujian".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mainly display in three aspects,such as preserving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culture,containing the lingering charm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and implying multi-religious cultural coloring.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Dayuan exorcising dance present the unique value and artistic attraction of exorcising dance as a local folk dance,so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orcising dance;Dayuan exorcise of Taining;cultural connotation
J722.29
A
1673-4343(2013)03-0075-04
2013-04-16
三明学院科研基金项目(A201224/Q)
林荣珍,女,福建尤溪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