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任赈灾会长的刘霁岚

2013-04-10章用秀

慈善 2013年1期
关键词:回民租界

章用秀

刘霁岚,名云岫,生于1895年,回族。幼年随父刘秉彝学医,继承产业中医大药房。1923年创办《评报》,自任社长。1934年《评报》发表评论,题为《蒋中正中而不正,不能扶正》,被国民党的军警抄砸与查封,停刊半个月。经多方疏通,才得复刊,但不能使用原报名,遂将《评报》改名为《平报》。“七七”事变后,刘霁岚不肯附逆,自动停刊。

刘霁岚办《平报》14年,他的药厂因自办报纸宣传而提高商誉,营业发展。1937年扩大规模,改为中西制药厂。他秉承先人教导,以慈悲为怀,热心公益事业,无论是济贫、开办学校、修建清真寺、救灾,他都是首先倡导,慷慨解囊。1939年天津发生了特大水灾,旧日、法、英等租界几乎全被水淹,日伪政府不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不少受灾居民无法居住和生活。刘霁岚首先发起救灾活动,他和意租界工部局联合会成立赈灾委员会。他自任会长,其他会员有福兴面粉厂经理杨西园、寿丰面粉厂经理孙冰如、意租界工部局李纳,还有高辑五等人。为了急救灾民,他不仅把自己的房间腾出十余间留住灾民,还捐献了大量钱款财物。刘霁岚还在意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的便道上搭盖起大量席棚,利用寿丰面粉厂的便利条件供给馒头和粥饭等,一直到洪水退去。

刘霁岚出身于伊斯兰教家庭,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一生遵守教规,斋戒礼拜,不吸烟、不饮酒。虽然在社会上交游很广,酬酢频繁,但他在筵席上遵守教规,向来以茶代酒。据王景洲先生《刘霁岚一生》中记述,刘霁岚出资修建河东富辛庄清真寺,并不断捐助财物,添置家具设备、回民办丧葬用的仪仗“地平”(棺轿)等物。他对邻里贫苦人民不论回、汉族多所施舍,小商贩如果有卖不出去的食品等物给他送来请求照顾时,他都按价收买。对本族的贫困亲戚,也不短给予生活救济。有一位小学教师刘月舫经济困难,经常向他求援。刘月舫病危时,托人请刘霁岚来他家,当面将独子刘霍托付给刘霁岚作为义子。刘霁岚除了对刘霍一家在生活上给予了救济外,每月还给刘霍十块银元作为学习补助。刘霍在铃铛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某大学读书,经常和刘霁岚通信。刘霍在读大学二年级时与刘霁岚断了音信,直到新中国成立,大家才知道刘霍去了延安参加了革命,做了毛主席的警卫员。“文革”期间,刘霍被调到天津市担任红桥区委书记,不久返回北京任职,但他仍然不断回津,到义父刘霁岚家中问候。

除了对回族人民做公益事业外,刘霁岚还为回、汉两族人民之间的纠纷事件热心奔走。1933年天津北马路直隶书局的一本小说《年羹尧西征记》内容中有侮辱回民的词句,激起回民大众的愤慨。他们聚众将书店砸毁,并要求追查责任。事态发展严重,官方亦无法解决。刘霁岚同社会名流和回民士绅刘孟扬等人,多方奔走,平息了这一事件,受到各方面的赞扬。北郊穆家庄(现天穆村)有一户回民因与汉通婚问题发生了纠纷,这位回民家长不同意其女与汉族青年自由恋爱,约请当地十余人来到了丁字沽男方家中闹事,被当地派出所扣押。刘霁岚闻讯后,认为如果被官方判刑处理,会造成回、汉之间矛盾激化。于是他到警察局找到戴处长说明利害,事件得到和平解决,被扣押的人全部释放,圆满地平息了这场纠纷。

刘霁岚对教育事业亦有所贡献。1950年他在陈家沟子和于厂街分别创办伊斯兰小学和葆初小学,回、汉学生一律免收学杂费。1956年他经营的中西药房公私合营,1958年退休。1960年参加天津文史资料写作工作。1977年去世。生前他曾对子女说:“我一生经营工商业,秉承家教,慈善为怀。虽然我结交了各种人物,但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而是扶持贫穷落后,为朋友排忧解难。对于解决矛盾要本着‘冤仇宜解不宜结的宗旨,否则冤冤相报永无休止。不但于己不利,而且贻害后人。我虽然经营工商业,但未给你们留下多少财富,但也未给你们留下任何后患。我去世后希望你们遵循祖传家教,以慈悲为怀,遵纪守法,为人民为国家努力工作,要‘但行此事,莫问前程。”

猜你喜欢

回民租界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浅探西昌回族史
BOTTOMS UP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上海租界法制变迁
香喷喷回民包子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