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的西北城市群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3-04-10朱逸宁

河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西北城市群

朱逸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江 苏 南京 210044)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城市群数量日益增多,中国各地的都市圈也正在陆续构建和成熟。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国家级城市群,中原、长株潭、北部湾、成渝、武汉等城市群也正在向大都市圈转化。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国家开发西部战略的持续深化实施,西北地区也正在加速城市群建设。与成熟的现代都市圈相比,包括关中、天山北坡、兰白西、呼包鄂、银川平原、酒嘉玉等在内的西北城市群(内蒙古自治区较为特殊,其横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三个地区,因此其西部城市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因此对其中的问题需要仔细梳理,寻找适合西北城市群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西北城市群的文化历史概况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和人口稠密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有较大的差别。在都市圈发展的各要素中,人口的高度聚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据统计,西北地区(此处统计不含内蒙古自治区,但下文所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城市)的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7%[1]。同时,五个省和自治区面积差异较大,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而最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仅6.6万多平方公里。这样的地理和人口环境使得西北城市群的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西北城市群文化的历史环境主要由关中文化、西域文化以及青藏、西夏这几大区域文化加上现代工业文化构成,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既有古都也不乏现代工业城市。“多种文化长期交会运动的结果,使中国西部内部构成了四圈多种文化交会格局。由此形成了由西亚文明、中国西北本土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汉文化、欧洲文化和其他文化因子融合而成的新疆伊斯兰文化圈;由中原汉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雪域高原的本教文化和其他文化因子融合而成的青藏吐蕃文化圈;由中原汉文化会合西域其他文化因子融合而成的陕甘儒道释文化圈;还有草原游牧文化和喇嘛教相结合基础上融会其他文化因子的蒙宁西夏文化圈”[2]。就西北而言,青藏吐蕃文化延伸至西南地区,蒙宁西夏文化则延伸至内蒙古地区。这几个区域文化共同构成了西北城市群的文化基础。

首先,关中最早被称作“天府之国”,这里的工农业发展均位居陕西之冠,不仅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黄河文明以及中华文化源头之一。正如学者所说:“曾几何时,这里人才荟萃。文化鼎盛,出现了雄浑博大的帝都文明。又由于这里是历代重要的农业区,又处内陆的封闭环境,所以民风淳厚、古朴诚挚,具有多方面的农业文明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大特色使关中文化处于稳健的发展中,从而使这一区域文化实体越来越稳固和具有更多的内涵。”[3]关中文化的朴实与厚重是西北城市群文化的土壤和根基。西安更是目前西北最为成熟和现代化的大都市。

其次,西域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和少数民族、异域文化的交会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西域是我国古代对西北新疆地区的称谓,“这广阔的空间,聚合着多元文化的交会体。欧罗巴人、雅里安人和蒙古人种在这里汇聚,从而使这里的居民带有多种人种特征。印欧语系的古和田语和古代焉营——龟兹语及汉语在这里交杂混融,由此产生出诸多民族的不同语言乃至文字。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从西域古道传入中华帝国,这里又成为众多宗教传播发展的所在。复杂的文化现象使这里成为扑朔迷离,神秘变幻的国度。众多民族的盘桓迁徙,众多古国的角逐兴亡,加上复杂多变的地带,使西域文化带有独特的区域特点”[3]。西域文化的变迁几乎就是一部我国对外交流史,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几乎都遗留异域文化的痕迹。西北地区存在文化多样、历史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与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多姿多彩的异质文化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西北的少数民族很多,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深厚,在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时候如何协调与传承各种文化传统,也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再次,现代工业文化也是西北城市群潜在的开发对象。在城镇化过程中,西北地区以其富饶的矿藏成为中国的工业基地,因此西北城市呈现出工业化城市的诸多特征。西北城市群的发展与中东部地区有着显著的不同,因其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背景复杂、地理环境差异大等特点,因此文化建设必须采取更为稳健的策略。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这对于西北城市群的工业文化转型是一个契机,其完全可以借此发展出独特的城市文化系统,这是西北现代城市网络建构的重要基础。“大西北”的文化生态一旦形成,将会使我国城市群文化发展获得许多全新的经验。

总的来说,西北城市群的文化环境较之其他地区更为复杂,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随着历史变迁,变化也较大,正如学者在研究西北商贸发展历史时所说:“西北贸易路的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种独特的地方经济现象。它反映了中国北方随祖国疆域开拓而形成的对外经济联系的广泛性和开放特征,暗示出西北民族迁徙、融和的社会经济根源。正因为如此,西北经济才呈现出不同于江南,而以贸易经济为历史基础的区域经济特色;西北社会发展也才因丝路贸易的衰落表现出动荡、封闭、趋向缓慢的进程。而上述特征又最集中地反映在西北商镇的发育过程中。这就使西北城市与江南城市的历史发展、性质特色大不相同。”[4]这就是我们研究探讨西北城市群文化建设的背景。

二、西北城市群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世界各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出现了“城市病”,美国城市史学家芒福德曾将工业社会中的城市比喻成“焦炭城”[5],这是按照工业革命以后功利主义的原则形成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城市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芒福德所提出的这个“焦炭城”的概念,源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用以说明工业时代西方城市造成的种种问题,主要是指极端恶化的城市环境。但芒福德同时认为,物极必反,工业城市的贡献是对它产生的过错的反应。如今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反思和纠正工业文明引发的后果。西北地区的城市群在文化建设中如何避免或缓解这个问题,要针对这一地区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解决。因此,西北都市圈的发展不能照搬东部几个都市圈的既有模式。当前,西北城市群的文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域辽阔导致文化资源分散,交通体系不完备

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西北地区的主要交通形式为以公路交通为主、航空铁路为辅。以兰西银城市带的交通运输为例:“2002年以来兰西银客运量分布呈现向交通轴线集中态势,该地区两条主要轴线客运量比重变化显示,公路在交通运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包兰线、兰青线的客运量相当,铁路在旅客运输中占的比重在逐渐上升……兰西银客、货运量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客、货运量趋于分散,体现了城市间空间运输联系的日益频繁活跃,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日趋明显。在时间序列上,兰西银客、货运量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并目在各个时段均衡度大小也有变化。在空间演化方面,兰西银客运量分布廊道效应日益显著,109国道线始终居主导地位,货运量则集中于兰州,并逐渐向周围次级货流枢纽城市分散,其中增加比较明显的是白银、石嘴山等城市。兰西银城际间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该区域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变,空间运输联系演化体现了部分城市经济发展强劲态势。兰西银地区,除宁夏外,甘肃与青海的公路、铁路网密度都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不完善的交通网络制约着城市间的联系。”[6]这说明,西北城市群还需要更完备的交通网络,这不仅对于西北的物资和人力资源流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与传播也很重要。

(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突出问题

西北自然资源丰富,景观多样。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环境,这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事实说明,生态文化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过度工业化以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困境。

中共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7]中国西北的城市发展并不均衡,很多城市在快速工业化的时候也存在较沿海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被誉为“银川之肺”的宁夏银川市宝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近年湖面日渐萎缩,部分湖床裸露,湖内鱼类、水生动植物生存受到威胁。据宝湖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淤泥厚度大,补水期延迟,减少了宝湖的蓄水量;加之周边建筑工地为了降低地下水位纷纷抽水,导致宝湖水位下降,加速了宝湖存水的流失[8]。这是典型的城市建设导致生态遭到破坏的现象。城市湖泊资源和森林资源一样是稀缺的,如果不善加保护,城市环境就会日益恶化。而中东部一些城市的环境恶化和改造的经历也应当作为西北城市的借鉴。据消息显示: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兰州,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数值达150微克;紧随其后的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城市,西宁和乌鲁木齐的数值都在140微克以上[9]。西北的工业对新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也不容忽视。

西北城市群中有很多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古城,在环保和发展经济同样重要的今天,西北城市面临的压力很大。承载文化的物质基础比较脆弱,历史上一些西域古城的消失就与大自然生态的破坏有直接关系。如以敦煌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一直广受游客青睐,但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不容忽视,已经直接威胁到敦煌遗址的保护。陕甘地区不仅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仅天水一地,就拥有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这些优势得天独厚,但目前的科学开发和保护仍处在起步阶段。

三、西北城市群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建议

西北城市群文化体系的建设,应以西北两个重要特征为切入点:一是西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西北城市群文化的多变性和区位的独特性。概括起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科学保护——整合加强——提档升级。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的优势,把各种文化要素相互协调,打造富有地区特色、层次分明的城市群,以此来实现西北城市群文化建设 “可持续”“能发展”“促转型”的目标。

(一)加强对西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目前西北各城市均有相当数量的文化资源,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引导和参与,把政策主导、学者引领、民间继承、媒体推广等渠道融合起来,从上层设计、底层参与方面把遗产保护、环境改善和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使得西北城市文化建设与我国当前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可持续的保护与继承系统。目前,西北地区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新疆的伊斯兰和西域文化、甘肃的丝绸之路和河西文化、陕西的秦汉帝王文化、蒙宁的回族和西夏文化、青海的藏族和高原文化以及西北各地的自然生态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如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同意并支持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和创新示范区”[10],这是甘肃利用贯穿其境内的古丝绸之路建设文化发展带的构想。下一步可以针对西北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要素,建设城市文化的数据库,研究普及推广文化的体系。针对西北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如锡伯族西迁节、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土族纳顿节、塔塔尔族撒班节、热贡六月会、西和七夕节(乞巧节)以及社火、那达慕、泾川西王母信俗等,实施相应的、全方位的策划。同时还需加强宣传,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配合,大力宣传“大西北”的特色文化,使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城市生活、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推动西北各种文化生态的传承。

二是探索文化资源的自我“生长”机制。对于西北地区众多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如何保持其原貌,还应当考虑怎样创新。陕西华县皮影戏作为西北地区富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以造型精巧、生动优美、演唱者功力深厚、表演者技术精湛而著称,对其不仅需要大力保护,更需要适应时代特点对其加以创造性继承,如进行剧目和人物更新、围绕皮影戏开发其他延伸产品等,使之进入现代文化产业链之中,变单一保护为综合传承。在这方面,台湾地区的布袋戏是值得借鉴的例子,其中的金光霹雳系列布袋戏作品不仅能延续千余集,而且与现代媒体结合,更融入了电影特技等手段,较好地实现了商业化运作。其在剧情、形象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代文化生产方式和先进的传播技术成倍地放大了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并使之衍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11]只要我们探索出西北文化的内在结构和生长规律,像青海的“花儿”、陕西的“秦腔”、新疆的“木卡姆”等极具西北特色的文化遗产都有可能实现良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加强西北各城市间的文化联系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的西北城市交通网络。与东部相比,西北地区之所以建设都市圈难度较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地域辽阔,城市间彼此距离过远。西北地区的各个城市环境相对封闭,主要问题在于交通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不够畅通,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古代之所以开辟丝绸之路,就是为了解决商品物资的流通。构建城市交通网络是现代城市群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加强西北城市群文化联系的重要手段。西北在建设交通网的时候,可考虑先易后难,从西北地区内更小的次级城市群或城市带着手,逐步建设高等级公路、铁路以及城市间的快速通道。近年,西北的区域交通合作已经有了长足进展,这对于发展西北的旅游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天水的北道至贾家河高等级公路,对沟通天水市区和麦积山石窟景观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是借鉴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创建西北城市群协调会机制,实现内部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西北相比,长三角城市群有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领头羊”,同时各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较小。长三角协调会办公室主任胡雅龙曾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鼓励成员城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促进各成员城市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12]长三角城市群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错位发展”:其中南京以区域中心和人文绿都为其特色,苏州则以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为其特色,无锡则以山水旅游度假和创意设计基地为其特色,上海则是长三角的龙头,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其特色,杭州以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为特色,宁波以港口城市为特色,其余的城市也有各自的定位,形成以上海、南京、杭甬为中心的次级城市群,最终实现文化整合。西北地区虽然文化资源很丰富,但各城市间差距较大,同时缺少像上海这样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引领。因此,可以西安等较大城市为龙头,建立关中、天山北坡、兰白西、银川平原、酒嘉玉等次级城市群间相互协调的机制,进一步缩小城市间的差距。同时,西北应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继而发挥其区域文化优势,完成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从西北各省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出发,对境内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及异域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以及自然生态文化进行整合,合理布局,有效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以实现“能发展”的目标。

(三)积极寻找西北城市的文化增长点,加快西北文化城市的升级

一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应,打造“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带”和西北特色的文化城市,这是西北新的文化增长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的,是欧亚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的一种创新方式,也是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以此为契机,西北城市群也可在文化上找到新的增长点。所谓“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带”,并不只是简单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应时提法,而是以丝绸之路文化为切入点,重新建构西北城市间的文化纽带,这也是启动后工业时代城市转型的一种手段。沙漠丝绸之路经中亚、穿越帕米尔高原,最后抵达西亚地区,这一文化带上的文化古迹很多,中国境内的大多位于西北地区。甘肃的嘉峪关、敦煌、天水,以及陕西西安、宁夏固原加上青海等地,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多达40余处。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城市也可借此完成城市的文化转型。在“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带”建设中,把城市历史建筑、传统审美趣味与现代生活方式、新型城市空间等有机结合,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人文内涵,使西北文脉融会于现代化的城市群中,打造特色型的文化城市,将有可能避免芒福德所说的“焦炭城”发展道路。

二是集聚各类高级文化人才,开发新型的西北文化产业集群。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和文化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尽管这些新兴产业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关系密切,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以城市化为背景、以城市为母体它们才构成了一个具有亲缘关系的新型城市文化产业群”[13]。因此,西北城市群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和中国的城市化战略相结合,如此才会有力地带动整个西北城市群的升级。西北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目前也有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产业基地,但文化创意人才与市场接轨的程度还显不够,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大力培育掌握市场经营规律的人才梯队。要下大力气改善西北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环境,加大政策扶持等,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提升西北地区教育的创新力,形成一个富有活力和竞争力、开放而活跃的人才发展环境。近年,有学者针对西北的区域文化实际,已经开始探索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西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多种类型和级别的创意产业网络系统,可以是一个创意交流中心,也可以是定期举行的创意沙龙或创意网站。在创意网络的推动下,社会各方的创意力量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从而推动创意价值链的形成。”[14]这与时下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创意城市”等思想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处。倘若再和以上所论之科学保护各类文化遗产、加强整合文化资源等结合起来,那么实现西北城市群文化的转型也就为期不远了。

总之,西北地区文化底蕴深、资源分布广,西北的城市群文化建设既有短板、又有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群文化对西北和全国都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文章中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有意义、最具挑战的大问题,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15]对西北城市群文化发展而言,就是针对西北地区实际科学规划与建设,不急功近利,放眼长远,使西北城市文化群建设成为中国城镇化和城市群文化建设的典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9_402722510.htm.

[2]刘文香,胡铁球.略论西北文化的根本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2009,(1):99.

[3]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4]李明伟.贸易路上的西北商镇[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0,(4):65.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张杰,侯彩霞.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空间联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45.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银川之肺”宝湖告急赤裸湖床上躺满死鱼[EB/OL].http://news.sohu.com/20110331/n280069592.shtml,2011-03-31.

[9]中国城市空气海口最清新[EB/OL].http://henan.sina.com.cn/city/cb/2011-12-16/175-12571.htm l,2011-12-16.

[10]刘进军,周小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李发平,傅才武.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胡雅龙.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完善立体交通设施[EB/OL].http://sh.eastday.com/qtmt/20110401/u1a869518.htm l,2011-04-01.

[13]刘士林.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化战略与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3,(1):53—57.

[14]汤晖.西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5):51—56.

[15]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6—12.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西北城市群
一座西北小城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西北不惑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黔西北行吟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