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援非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进程

2013-04-10舒运国

关键词:中非援助非洲

舒运国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以1956年作为起点,当代中非关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领导人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先后提出了“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和谐世界”的理论;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中国政府不断创新援非政策,并且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一、1956—1976年:中国援非的开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雅尔塔体制和冷战格局主宰世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东、西方阵营的分水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包围和孤立中国,迫使中国一边倒向苏联。1950年代末,由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而引发的中苏战略利益的矛盾,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面临美、苏两个大国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在国际社会处于十分孤立的境地。为此,中国急需打破美苏的封锁,拓展新的外交空间。毛泽东深刻剖析了当时国际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组合和分布,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第二次访华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了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①同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并说明了我国的对外政策。他指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相似的苦难经历,面临共同的问题和任务。中国把坚决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起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而斗争看作是自己神圣的国际义务。

三个世界的理论,明确划分了国际关系中各种力量的组成,指出了中国应该依靠、团结和反对的对象。这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主动拓展外交空间,提高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世界”理论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大陆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前西方殖民地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了民族独立之路。独立后,非洲国家面临着巩固国家政权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急需国际社会的援助。由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存在相似的历史遭遇和相仿的奋斗目标,因此,中国将非洲国家视为国际统一战线阵营的重要盟友。1963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一批来华访问的非洲朋友时指出:“所有非洲的朋友,都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我们同所有非洲国家人民的关系都是好的,不管是独立的或没有独立正在斗争中的人民。”②因此,发展和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成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第一,中国和非洲具有共同利益。

中国和非洲同属第三世界,双方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在近代都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压迫和统治;也具有相同的奋斗目标,即巩固新生的民族政权和发展民族经济。这就决定了中非双方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相反具有许多基本的共同利益。毛泽东在接见非洲朋友时多次指出,“我们与你们的情况差不多,比较接近,所以我们同你们谈得来,没有感到我欺侮你,你欺侮我”;“我们之间相互平等,讲真话,不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我们之间是兄弟关系,不是老子对儿子的关系”。③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属性决定了中国和非洲国家能够、而且必须联合起来,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第二,在共同的斗争中,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无条件的。

鉴于中国与非洲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中国把援助非洲视为自己神圣的国际义务,而且援助是无条件的。1956年,当埃及为收复苏伊士运河进行斗争时,毛泽东在接见埃及驻中国大使时说,埃及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全中国人民都支持你们。我们的帮助没有任何条件。你们有什么需要,只要我们能力所及,一定帮助。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尽一切可能支持埃及人民维护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英勇斗争,并且相信在这一斗争中埃及人民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④邓小平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应该享有和行使永久主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应该严格尊重受援国家的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应该是无息或低息,必要时可以延期偿付甚至减免;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应该实用、有效、廉价、方便。⑤

第三,中国将尽自己的能力援助非洲国家,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壮大,中国对非援助也将同步扩大。

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⑥邓小平1978年5月7日对马达加斯加政府经贸代表团说:“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了,我们对人类特别是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1989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布隆迪总统布约亚时,把“我们不忘穷朋友”作为谈话主题。当布约亚总统对中国的援助表示感谢时,邓小平恳切地说:“中国的帮助是有限的,因为我们的条件还差,也许再过10年、20年,中国情况更好些,能为第三世界的穷朋友作更大贡献。”⑦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由于正确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力量构成,因而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在“三个世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体现为“五项原则”和“八项主张”。周恩来1964年访问非洲11国途中,根据万隆会议精神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布了中国处理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1.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2.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3.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实现统一和团结的愿望;4.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5.主张支持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应当得到一切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略和干涉。在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会谈时,周恩来又首次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主张:1.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2.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3.中国政府以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4.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5.中国政府帮助受援国建设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政府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6.中国政府提供自己能够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并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如果中国政府所提供的设备和物资不合乎商定的规格和质量,中国政府保证退换;7.中国政府对外提供任何一种技术援助的时候,保证使受援国的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8.中国政府派到受援国帮助进行建设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资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的特殊要求和享受。

这一时期的中国对非援助,凸现了中国力图以援助为手段,建立和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以此打破美国或者苏联的封锁,拓宽外交活动空间。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是:

第一,援助完全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即援助为政治目的服务。中国对非援助的政治目的非常明显,主要是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反对种族隔离制度,同时中国也将在政治上寻求非洲国家的支持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援助的政治功能压倒了经济功能,援助很少考虑经济效益。

第二,当时中国的国力尚不强大,但仍克服重重困难,满足了多数非洲国家的要求。坦赞铁路就是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当然,从总体上看,援助的规模还十分有限。

第三,为了表示中国方面的真诚,援助几乎表现为单一的无偿援助。值得指出的是,在对非援助中,中国对自身规定了苛刻的要求,而对于非洲受援国几乎没有任何要求。这个特点在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主张中得到了完全的反映。

二、1976—2000年:中国援非的调整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经济活动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与此同时,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东、西方两大阵营都开始出现分化。19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原来的东西方矛盾趋向缓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分析,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地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在这个阶段,中国领导人一方面坚持三个世界理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屈服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⑧另一方面又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了相应的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会议决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对此,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或者叫发展问题。”在分析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时,他进一步指出:“世界和平能否维护,归根到底是第三世界发展的程度如何。”⑨

必须指出,和平与发展也符合中非的发展现实。中国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后,实行拨乱反正,1978年中国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方面向国际社会打开大门,欢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来华投资经商,另一方面则在国内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非洲,独立之初,一部分国家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另一部分国家则提出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学习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1970年代末非洲大陆出现的经济危机,宣告无论是西方模式或者是东方模式都不适宜非洲国家。1980年代,非洲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被迫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一改革方案——“结构调整”。由于这个方案以西方经济运作为样本,因此在非洲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1980年代非洲经济止步不前,因此被非洲经济学家称为“失去的十年”。非洲国家痛定思痛,提出了联合自强、自主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心走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十分明显,无论是中国或者非洲,在总结了独立之后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后,开始了新的改革和探索。因此,中国和非洲国家都进入了经济改革时期,渴望和平、摆脱落后的要求更加强烈。

新的形势和新的理论催生了中国援非政策的调整。198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对非洲经济技术合作的“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十分明显,“四项原则”同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洲援助工作的基本政策。中国政府领导人对此作了具体解释,即:中国同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其一,遵循团结友好、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对方的主权,不干涉对方的内政,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其二,从双方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出发,发挥各自的长处和潜力,力求投资少、工期短、收效快,以便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三,合作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科学技术交流、承建工程、合作生产、合资经营等,中国方面对所参与承担的合作项目负责守约、保质、重义,中国方面派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不要求特殊的待遇;其四,双方合作的目的在于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以利于增强双方自力更生的能力和促进各自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项原则”指导下的中国援非政策表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

第一,中国对非援助开始摆脱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束缚,经济的考量愈来愈重要。换言之,中国援非的出发点从支援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独立,更多地向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1989年3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说:“我们非常关注非洲的发展与繁荣。我们高兴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都独立了,这为发展获得了最好的条件。经过多年奋斗,现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大战可以避免,非洲国家要利用这一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要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搞好民族团结,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经济得到发展。”

第二,援助逐步从单向的中国对非援助转变为各种形式的援助和中非合作,因此呈现出中国援非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丰富的局面。

三、2000年至今:中国援非的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传统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实力下降,而新兴国家异军突起,国际格局逐步转型。其次,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谋求快速发展,和平、合作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再次,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间时空距离大大缩小,整个地球就如同一个村庄。国与国之间更加紧密依存,相互影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当今世界尽管地区动荡不断、局部冲突时有发展,但各国更加重视对话合作,更加重视谈判解决争端。此外,尽管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但对话交流、和睦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

面对新形势,胡锦涛于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的亚非峰会上发表演讲,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同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必须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作为党的外交指导思想,进一步阐明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主张。

十分明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根据新世纪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于“三个世界”理论以及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作出的继承和发展。和平与发展不但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且也成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体内容。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但作为指导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新的理念,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中非关系发展。

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非政策文件》,对新世纪中国对非政策作了明确的阐述:“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非友好的传统,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求:

第一,建设和谐世界,要求中非建设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7年2月,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了题为《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他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希望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中非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继承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全面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这一发展大势,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努力把中非友好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和谐世界”的建设。中非人民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力量,除了前述胡锦涛同志讲话外,亦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珍视独立,热爱和平,渴求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包括中国和非洲各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不懈努力,世界和平力量不断增长,世界发展事业进展显著。”因此,中非关系的发展无疑成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动力。

第三,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完全符合和谐世界的要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和谐世界作了阐述:“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只要稍微对照一下就能发现,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完全符合和谐世界的要求。《中国对非政策文件》也提出:“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互利互惠,共同繁荣。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同非洲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贸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与非洲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内的合作,支持彼此正当要求与合理主张;继续推动国际社会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相互学习借鉴治国理政和发展的经验,加强科教文卫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之,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中国援非政策出现新的特点:

第一,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援助工作机制化。

进入新世纪,中非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对非援助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每三年举行一次,《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规定:双方在各个级别上建立联合后续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三年后举行部长级会议,评估纲领的实施情况;两年后举行高官会议;定期举行驻华使节会议。高官级会议和部长级会议将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内,在中国和非洲轮流举行。此外,还设立了后续工作委员会。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目前包括27家成员单位,分别是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含中国民用航空局)、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青团中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北京市人民政府。非洲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后续机制。

上述制度和机构的建立,使中国援非工作获得了可靠的制度保证。定期的会晤和磋商,不但可以检查、总结过去三年中国援非的进展,而且可以设计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毫无疑问,这成为中国援非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中国对非援助领域不断扩大,日益注重民生。

中国援非的领域不断扩展,除了传统的经济援助外,在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在农业生产、医疗和教育等民生领域加大对于非洲国家的援助。三年后,中国政府在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上,进一步扩大了有关民生领域的援助,包括在教育、卫生、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等领域,而且此类援助有了明显的增加。温家宝在2011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上表示,对非援助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把这种援助的基础建立在增强非洲人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上,要把对非援助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使非洲人民能够从援助当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三,中国对非援助的形式更加多样。

进入新时期,中国援非已经摆脱了单一的无偿援助模式,进入一个形式多样的阶段。原先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形式包括项目建设、提供实物以及派遣专家等。进入新时期后,根据中非双方各自情况出现的新变化,中国援助方式和项目形式开始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无偿赠送、无息贷款、贴息贷款、技术援助、项目建设、直接建厂、专家指导、劳务服务、人员培养、技术培训、技术管理指导、优惠贷款提供、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建设、重债穷国债务减免、经贸官员培训、自然灾害紧急救助等,逐渐成为援助和合作的方式。

第四,中国援非更加注重帮助非洲国家的发展。

中国援助非洲的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解决暂时遇到的困难,更加重要的是,中国通过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经济发展的能力。有人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不仅仅是输血,而应该是造血”,温家宝则运用老子的一句话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在参观位于埃及首都开罗智能村的华为中东北非培训中心大楼时说:“希望我们的企业在当地,要遵守当地的法律,诚信,搞好管理,同时要无私地来培训当地的职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又强调指出:“中国援非的目的是增强非洲自主发展能力。中国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援非的本质特征,也是与西方国家援非的根本区别。中国在援非项目过程中,积极培养当地的员工,传授技术和管理知识。于是,完成了一个工程,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建设、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中国对非援助实实在在为提高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作出了贡献。

四、结语

综上,中国援非政策经历了三个时期。在开创时期,中国的对非援助受到意识形态的严格支配,在“三个世界”理论的指导下,对非援助是为了支持非洲国家的反帝、反霸、民族解放运动,因此援助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而且援助是单向的。进入调整时期后,“和平与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对非援助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控制,其经济意义超越了对政治利益的诉求。通过对非援助,一方面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进入新时期,“和谐世界”理念主导对外关系,中非建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援非援助的内容和方式呈现多样化。中国对非援助进入了多领域、多形式和多渠道的时期,援助的内容大大扩展,援助的效果明显提高,援助有力地促进了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

通过剖析不同时期中国对非援助理论与政策的演进,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援非政策在“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和谐世界”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中非双方国内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第二,中国援非政策符合中非双方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中非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援非政策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南南合作的理想模式。

注释: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见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30446/30452/2195383.html。

②《难忘中非老一代领导人》,http://www.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610/30/t20061030_9194220.sht。

③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432、438页。

④《毛泽东的非洲情结》,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1168511.html。

⑤《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74年4月11日。

⑥《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http://www.fyjs.cn/viewarticle.php?id=165648。

⑦《邓小平外交思想与中非关系》,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821/0847871586.shtml。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⑨《邓小平接见日本商工会议访华团的讲话》,《人民日报》1985年3月4日。

⑩同上。

猜你喜欢

中非援助非洲
爱心援助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非洲的远程教育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