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2013-04-10申再林宋跃先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校后备教练员

申再林,宋跃先

1.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udi Hunan,417000;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08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省举重管理中心、举重基地(湘西自治州、古丈、郴州、茶陵、永州、新化)、体校(贺龙体校、岳阳体校)的二、三线运动员、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2.1.1 培养模式

我国的举重运动是在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中国举重协会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实行层层衔接的三级举重训练模式,即少体校→省市运动队→国家队。特别是在2000~2012奥运会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备战投入力度,以马文广为班长的重竞技中心依托举国体制,整合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了后备人才布局建设,完善国家队的训练体系,促进了国家队高水平选手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1]。调查显示,湖南省目前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举重基地→省举重中心→国家举重中心,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举重训练体系的连续性、系统性、长期性。通过对30位教练的调查,10人选择了举重基地→省举重中心→国家举重队,占33%;4人选择了学校→举重基地→省举重中心→国家举重中心,占13%;6人选择了举重基地→省体育学校→省举重中心→国家举重中心,占20%,8人选择了学校→举重基地→省体育学校→省举重中心→国家举重中心,占27%。更多教练选择了湖南省现有培养模式。

2.1.2 特点

1)国家、省政府和地方财政提供条件,训练专业化,注重质效合一。国家、省政府及地方财政提供资金,广泛利用现代科研成果,确保举重训练的质量与效果。目前,省举重基地体校一般平均每周训练12次,训练中注意坚持“三从一大”和24小时全方位的科学管理训练模式,坚持抓成功率与突破。采取“少而精、多课次、快节奏、大强度、高质量”的训练。教练员、运动员通过反复研究技术资料和录像带,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技术质量,在奥运会上,湖南选手杨霞、龙清泉等的完美技术留给国际举重界深刻印象。

2)稀缺性。湖南是人口大省,但在特定条件下,青少年群体的总量是有限的,加之竞技举重对身体形态的特殊要求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作为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的青少年也显得稀少短缺。1996至今,全省在训人数从3.4万下降至不足2 000人,加上独生子女观念的影响,运动员稀缺性现象日益加剧[2]。

3)模式缺乏中间环节——省体育学校。如同其他各类人才一样,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由德、识、才、学、体五方面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识、才、学”是智力素质的综合,正如前苏联著名专家马特维耶夫所言:“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不是靠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智慧”。因为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获得与竞赛中高水平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智力水平的高低又受制于运动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业余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广西、山东等省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都有省体育学校这一环节,特别是参加全国比赛且成绩突出的广西队,如在“大力士”杯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举重锦标赛中,广西省体校分获女子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青年组团体总分第五名,广西区体校获男子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南宁吴数德举重体校获女子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百色市民族中学获男子青年组团体总分第六名。由此可见省体育学校在模式中的重要性,它将成为举重基地向省举重中心输送人才的必经阶段。

2.2 湖南省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现状

2.2.1 湖南省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数量与质量

1)数量与分布。据省举重管理中心统计,目前在举重基地、市县体校参加举重训练的青少年约1 500余人。湖南省14个地市体校有举重队,各市地下的县市体校有36所业余举重点,重点国家后备人才基地有自治州、永州、新化、郴州、古丈、茶陵,人数在30至150人之间。市州具体分布:长沙市3个训练点共计186人,郴州市3个训练点共计136人,娄底市2个训练点共计61人,怀化市7个训练点共计198人,岳阳市2个训练点共计49人,湘西自治州市3个训练点共计146人,益阳市2个训练点共计75人,永州市3个训练点共计124人,湘潭市1个训练点共计75人,常德市2个训练点共计104人,张家界市1个训练点共计25人,邵阳市2个训练点共计107人,株洲市3个训练点共计103人,衡阳市2个训练点共计126人。

2)质量。举重属于体能类项群,且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运动员必需经过多年、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选手[3]。根据省举重管理中心资料,目前将运动员分集训队员与正式队员两种,省举重管理中心的正式队员仅44人,女20人,男24人。所调查基地体校中的123名运动员,21人刚刚进队,8人进队半年,30人具有半年至1年的举重训练年限,29人具有1-2年的举重训练年限,3-5年的30人,6-8年的2人,最长训练年限为9年。湖南省举重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的年限普遍较短,大多数青少年从事举重训练都在入学以后。目前湖南省学前阶段在教练员指导下进行举重训练的基地体校几乎没有。从运动员的运动年限看,结合杨霞和龙清泉等优秀运动员成才早的显著特征,湖南省在青少年阶段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严重缺乏。一线运动员仅36人,占2.4%;二线运动员86人,占5.7%;三线运动员1 367人,占91.9%。可见湖南省竞技举重后备人才二线队伍很少。

比赛成绩是反映一个地区竞技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在“大力士”杯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举重锦标赛中,有101所举重基地参赛。女子少年组中仅44 kg级有一位湖南选手,占总人数的1/9,获第七名。女子青年组中参赛的湖南选手统计如下:48 kg级2位,占总人数的2/4,分获第一名、第三名;53 kg级1位,占总人数的1/6,获第一名;69 kg级1位,占总人数的1/5,获第一名。男子少年组中的56 kg、69 kg级各1位,占总人数的1/11,分获第二名、第三名、77 kg级2位,占总人数的2/12,分获第一名、第十名;青年组中的69、77 kg级各1位,分别占总人数的1/4、1/8,成绩均为第一名;男子85 kg级2位,所占总人数比例为2/7,成绩为第一名、第二名。新化举重学校获女子青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少年组获团体总分第四名、男子青年组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湖南除了新化基地外,其他参赛单位只有永州有一位选手获男子少年77 kg级第十名。湖南选手所获名次总体较好,尤其在女子青年48 kg、53 kg、69 kg、男子少年77 kg、男子青年69 kg、77 kg、85 kg级中湖南省占据优势,但优秀后备人才的总量不足,尤其是女子后备人才令人担扰,少年组仅1人获得单项名次。综合实力强、均衡全面发展的有广东、广西,部分级别出现“垄断”现象,如男子少年组94 kg级全被山西囊括,男子青年组52 kg全被安徽囊括,女子少年组44 kg的前八名广西占据5位,大级别的举重后备人才基本落户辽宁、山西、安徽等省,占据中级别优势的省份有山东、贵州、江苏等,占据小级别优势的省份有福建等。确保湖南省竞技举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大级别举重后备人才的选材和引进。

2.2.2 湖南省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流向及趋势

输送人才的多少是衡量当前训练体制中举重后备人才所在基地体校训练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年来,省举重基地体校一直担负着向高水平专业队输送运动员的任务,举重管理中心统计,近十年来,国家队和省队的队员90%在基地体校接受过系统训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教育招生与就业制度的影响,许多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举重人才不愿意去基地体校,好苗子招不进来直接影响基地体校人才的输送率。调查表明,近五年由基地体校向省举重管理中心输送的120人,入高等院校的72人,成为社会人士的465人。以新化举重基地为例,进省举重中心的5人,比例5/28;进高等院校的3人,比例3/28;走向社会的20人,比例20/28。省运会选材集训运动员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市州基地、体校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向:自治州9人,常德3人,怀化2人,湘潭2人,株洲1人,茶陵县1人,长沙1人,衡阳1人,张家界1人,邵阳1人,新化县1人,宁乡县2人,永州8人,宁远县1人,郴州5人,益阳3人,岳阳1人。对基地体校的竞技举重后备人才今后去向排序的一项调查显示:第一位的是上大学,53人,占43.1%;第二位是去体工队、专业队,46人,占37.4%。访谈得知,众多后备人才参加集训是去挖掘举重潜能,渴望一日成为举重明星,一旦发现自身不具备此潜能便选择读大学。因此,应加强保障,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最高目标,兼顾“大家”和“小家”,确保不流失一个举重后备人才,使其分流合理化。

2.3 湖南省青少年举重教练员现状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研究以问卷形式对湖南省现役的30名教练进行了调查。

2.3.1 人数、年限、学历、职称状况

教练员的学历代表着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具有专业知识的程度同时也预示着其训练、科研的潜在能力。教练员的职称是其总体能力及成就的外在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程度。湖南省14个市地下的县市体校的36个业余举重点,每个点都配备3-4个专职教练员,共74人。学历方面:大专32人,占43.3%,本科32人,占43.3%,硕士以上10人,占13.3%,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职称方面:高级24人,中级19人,初级16人,不包括省专业队(国家级3人,高级9人,中级3人),职称以高级为主,高级、中级、初级分别占48.6%、29.7%、21.6%。教练的平均训练工作年限10.7年,从事举重训练工作时间最长的20年,最短的2年,表明湖南省具有一批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但学历水平相对偏低。因此,湖南省应加强教练员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岗位培训的办学质量,提高教练员文化水平,实施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配套,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

2.3.2 运动经历与再培训状况

教练员主要有三种来源:经过体育院校学习毕业的退役运动员、体育院校毕业生、师范类体育院系毕业生[4]。以第一种为最佳,他们既有丰富的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三种次之,缺乏运动训练实践经验。调查的30名教练员中,体育院校学习毕业的退役运动员10人,占33.3%;体育院校毕业的2人,占6.7%;师范类体育院系毕业的2人,占6.7%。16人有运动队经历,其中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及以上的14人,一级运动员2人,二级运动员2人,无等级的6人;最高运动经历中,国家队6人,省队4人。教练员接受培训情况问卷调查显示:14人受过培训,占46.7%,16人没受过培训,占53.3%。曾被基地体校派遣参加与举重训练相关的进修人次分别为:5次及以上7人,4次5人,3次9人,2次12人,1次11人。湖南省应通过教练员职前教育、业务进修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2.3.3 实施训练计划、方法和手段的状况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举重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基地体校的管理者对各自举重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满意程度满意的10人,占33.3%;较为满意的2人,占6.7%;一般的5人,占16.7%;不满意的13人,占43.3%。

1)教练员实施训练计划。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起“指挥棒”作用,使训练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取得预期效果。调查表明,举重教练员在训练中基本上制定了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及课时训练计划,但少数教练员没按训练计划进行,甚至没计划。对运动员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教练训练每次都有精心准备的50人,占40.7%;大部分有精心准备41人,占33.3%;无准备、想到什么练什么3人,占1.6%。不同类型的训练计划在内容上各自有所侧重,并有自己特定的要求。统计显示,多数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内容不完整,对训练过程的基本规律认识不够全面,在训练过程的整体设计上存在缺陷。具体内容上,对训练各阶段的任务、训练方法和手段、恢复措施、比赛安排较为重视,但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训练负荷的变化趋势、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训练中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甚至引发运动员过度疲劳。

2)教练员实施训练方法。湖南省举重基地体校教练员对青少年进行举重训练时,采用的方法普遍比较简单,对训练过程、信息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负荷变化注重得很少。有的运动员训练时表现很好,可一到正式比赛就出现动作变形、发挥失常,很大原因是教练员不注重心理训练,有的教练员尽管重视临赛的心理训练,但对赛前、赛后的心理训练较忽视。训练中只有很好的把心理素质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承受更大负荷,培养出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运动员。

3)教练员实施训练手段。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训练手段的综合化水平可一定程度地反映训练的整体质量。训练手段的多样性对训练成绩的提高起积极地推动作用,尤其是反馈手段。反馈手段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练员开展训练工作,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5]。调查显示:教练员普遍重视反馈手段的运用,但是运用的方法较单一、简单,多集中在“运动经验、素质测试、运动员自述”等外部指标上,对其它内部指标的运用很少。内部指标相对于外部指标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训练负荷给运动员机体带来的变化,更有利于教练员对整个训练过程的认识。加强对内部反馈指标的运用,提高训练的科学性,能进一步提升训练质量。

2.3.4 研究能力状况

教练员研究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训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是教练员训练精髓的体现。所调查的举重基地体校共出版过举重方面的专著11本,发表在公开刊物的科研论文17篇(核心期刊12篇、一般期刊5篇)。对基地体校的体育科研水平能否满足带队需要的统计呈“两极分化”现象,注重教练员科研水平培养的基地体校,整个单位的教练员在举重专著或论文的研究、出版、发表及实践运用都具有绝对优势,如省举重管理中心。

3 结语

湖南省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点,省内集中了一批中小级别优秀男女子竞技举重后备人才,但总量急剧下降,竞技实力位于全国第1集团中上游水平,男子优势明显。教练员的人数、职称、学历总体合理,科研能力不强。省体育学校的承启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等因素束缚了举重的正常发展。湖南省应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最高目标,加强保障,减少竞技举重后备人才流失,使其分流合理化。在“精品工程”战略框架下优化级别布局,以中小级别为“龙头”,加大大级别举重后备人才的选材和引进。加强教练员学历教育,实施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配套,重视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训练负荷的变化趋势、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把心理素质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有机结合,注重内部反馈指标的运用,提高训练科学性,提升训练质量,确保湖南省竞技举重全面、可持续发展。

[1] 雷 红.如何看待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举国体制”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 俞继英,杨再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吴 肖,杨世勇,帅 钦,等.四川省男子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3).

[4] 朱晓敏.江苏省击剑三线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5).

[5] 王海波,海 刚.湘西自治州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制约因素[J].文史博览(理论),2011(5).

猜你喜欢

体校后备教练员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