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工学结合与服装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2013-04-10吴爱荣张秀英
吴爱荣,宗 琎,张秀英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职教成[2006]4号)中指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职业院校要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变职业教育的学校制培养模式,把课堂转向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找到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利益点,探索有利于学校教育改革、职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由专业人才支撑的长足发展机制,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1 工学结合的基本概念
1.1 工学结合的由来与发展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随后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实施了“合作教育”,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和掌握。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持续100年经久不衰。
1.2 工学结合的定义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工学结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有三种含义:学习和工作的结合;学生和工人的结合;学校和企业的结合。这三种理解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工学结合的定义。
1.3 工学结合的形式
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有: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定岗实习、工学交替、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等。
2 实施工学结合的意义
2.1 实施工学结合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的要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是比较迅速的,现在已经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了,但这主要是数量上的增加,只是盲目地扩大招生,人才的培养质量较差,特色也不是很明显。而强化办学特色,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要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作为一项主要任务。
2.2 实施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实施工学结合,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第一,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第四,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对他们将来的就业而言,增加了他们被优先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2.3 实施工学结合是学校立足发展、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
实施工学结合,为学校前瞻性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专业设置依据。学校的发展与企业密切相关,学校想拥有蓬勃发展的生机,必须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企业总是站在先进生产力的最前沿。市场新产品的出现千变万化,一项新技术、新工艺的问世,一种新产品的诞生,往往就孕育着一种新职业、新专业的产生,这就是学校发展的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学结合将与学校发展与技术推广、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强化办学特色,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3 服装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自2000年建校以来,紧紧把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全省服装职业教育服务,为全国服装行业服务”的办学定位,与泰安市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3.1 服装类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的服装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自2003年至2012年,该校的服装专业7500余名学生在岱银集团公司、泰龙集团、东升制衣公司、青岛红领集团、烟台绮丽公司、临沂国人集团、新郎希努尔集团、江苏舜天集团等三十余家企业实习,已有人被这些企业择优录取了。
3.2 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案例
实践证明,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院先后和岱银集团、东升制衣公司和泰龙集团共同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岱银班”、“东升服装班”等冠名班,使学生在大二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
2003年至2012年,学院服装专业3000名学生在泰安服装企业,包括岱银集团、泰龙集团和东升制衣公司等企业实习,为泰安服装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操作技术的一线人才,为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3 毕业生的工作成绩
在近十届的毕业生中,有很多同学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比较大的成绩,开辟了自己的一片事业天地。如2003届毕业生张建,现任山东岱银集团进出口公司第十业务部经理;2004届毕业生吴娟,现任江苏常熟市杰良纺织有限公司对外贸易成衣部主管;2004届毕业生高峰,现任青岛凯康服饰有限公司大区域业务经理;2005届毕业生高起,现任台湾昆州实业股份公司采购主管;2005届毕业生杨坤兴,现任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公司开发部童装、女装部门主管;2006届毕业生朱大伟,现任青岛富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届毕业生陈苏,现任岱银集团雷诺制衣公司的高级制版师;2008届毕业生董晓燕,现任泰安东升制衣公司的生产经理;2009届毕业生周丹,现任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高级设计师;2010届毕业生刘婷,现任青岛绮丽高级时装有限公司设计师。
4 结束语
工学结合模式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服装专业的人才实施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其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同时也能真正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共赢。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工学结合模式来推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将逐渐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在未来必定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4] 孙京家.山服理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叶丽.“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模式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