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养德——传统文化融合下的高校廉正教育
2013-04-10王小丁张宗明
王小丁 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正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其发扬光大。高校廉正文化是以廉正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围绕廉正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的总称。传统中医文化和哲学中的正气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渗透在我国的文化基因中,有利于当下的高校廉正文化建设。
一、正气养德培育人才
“廉政”与“廉正”如今频繁出现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追本溯源,其本来涵义其实区别并不大,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廉政”同“廉正”。如《晏子春秋·问下四》:“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吴则虞集释引王念孙曰:“案‘政’与‘正’同,《文选·运命论》注引作‘廉正’。”廉正强调的是官员个人的品德修养,廉政主要是一种廉洁的政治体制“廉”为官德,“政”者“正”也,倘若再加以细分,那么“廉政”即廉洁的政治体制,是名词,群体概念;“廉正”即廉洁,正直,是形容词,个体概念。如:《周礼》作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儒家经典,主张从六方面考核官吏的“廉德”,既廉能,廉敬,廉法,廉正,廉辨,廉善,合称“六廉”。也就是说,做事能力,孝敬长辈,守法明法,公正廉明,明辨是非。另外还有善良的品性是评判“廉官”的综合指标。这些与我们当下评价“廉官”的标准基本一致,是一套比较成熟的“廉政体制”。后人加入“廉俭”作为标准之一,总称“七廉”。《论语·颜渊》中记载了一段对“政”较为恰当的诠释。孔子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说为政的人自身正直,如果执政者带头做到清正廉明,用正来统帅群众,下面的官员就不敢以权谋私了,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就是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孔子所说的“政”就是正道、正直、正气、正义、名正言顺或清正廉明的“正”。这是一种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赋予了为政者一种神圣、高尚的道德使命感,使道德成为规范为政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要求。因此,“廉正”就是范仲淹笔下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于谦口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为金钱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正直的节操,这就是廉正。
“正气”是传统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正”有正中、正直、正义、对着、长官、决定、治罪、嫡长、恰好、端正、纠正、纯一不杂、主体和仅仅等涵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邪”,“邪”有奸邪、奸佞、邪恶、妖妄、不正、不良环境因素、偏斜、怪诞、剩余等涵义。“正”和“邪”在正中、端正与不正、偏邪等对应关系上是相应的一对矛盾范畴。正邪的涵义常常以正气、邪气对举的形式出现。受儒家经典《大学》中“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历代提倡崇德向善,有着崇尚正气、反对歪风邪气的优良传统。故而古人对于正气的论述颇多,邪气则较少释义,这里亦仅阐明正气内涵。正气,涵义有二:其一,“正”作刚正、正直解,正气即指人之刚正之气,即人由于道德修养良好而具有的刚正、正直气概。其二,“正”作正常解,正气即指自然界以及人体的正常之气、精华之气。
作为说明人的修养状态的正气,其渊源可溯自孟子。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上》)。因而提出“浩然之气”这一概念。什么叫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的“浩然之气”虽然不废体气之义,但主要是指“配义与道”的理义之气。[2]后世称此浩然之气为正气,或叫做浩然正气、天地正气。这个浩然之气,是一种秉持道德的精神状态。浩然之气与仁、义、礼、智为主的善之本性相辅相成。浩然之气这种精神状态的蓬勃彰显,人的善性就得到体认和升发;以善性为指向培养浩然之气,个人便得以感受其生命顶天立地的精神体验,便安于“天下之广居”——仁了。此外,屈原《楚辞·远游》中较早提出“正气”概念:“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宋代文天祥继承儒家传统,有《正气歌》以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国文化通常所说的气壮山河之气、气贯长虹之气以及理直气壮之气,均指正气而言。
正气的养成和生长是一个由内而外、内圣外王的过程。在《大学》中就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心正”、“身修”,全部是个人道德品行的范畴。有了正直的人才,才能有廉洁的政治,年轻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生命,常修为政之德,积小德养大德,自觉正心、修身、齐家,才能永葆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也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二、正气育德保健身心
“正气”是生命之本,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在《黄帝内经》中,“正”有多种涵义:
1.指正风、正邪。例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这里的“正气”,不是指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而是指自然界适时而生的柔和的六气,即正风。“正风”即是按照季节适时而至的和煦之风,故属于正气。
2.指正气、真气。《素问遗篇·刺法论》认为急性传染病能做到不被传染,其根本机制就在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说的“正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真气,“正”与“邪”相对而言。从《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正”涵义的认识渐渐归于统一,目前中医对“正”的涵义是这样认识的:“正”,即正气,又称真气,是对人体的精、气、神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和自身调控能力的总称。人正气充足,抵抗疾病能力就强,体质就壮实,一般多表现出身体健壮、精神振奋、思维敏捷、目光炯炯、语声洪亮、面色润泽、举动灵活、反应灵巧等。
不正即为邪,邪气对正气而言,是指一切不正常状态。一般地说,邪气概括了各种致病因素。邪气包括内生和外来两部分。内生之邪,是由于机体调节失灵和防御机能缺陷所致;外来之邪,多是由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调节机能的干扰取对防御机能的破坏所造成。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当人体正气相对地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邪气乘虚而入时,才容易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正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大道归一,人体是这样,国家、社会、也是这样。中医正气的理论对我们现今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具有很多借鉴意义。中纪委在《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2]廉正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正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现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我们的党要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四种考验”,同时也要抵御“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四种危险”。因此,我们的党在新的形势下要能不为外邪所扰,就必须加强自身正气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3]
三、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廉正文化教育以廉洁从政为思想内涵、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4]大学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必须确立崇尚科学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追求真理先进、激发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目标,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理念,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手段,积极倡导廉正文化、奉献文化、守纪文化、礼仪文化等,营造出正气昂扬、清廉文明、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要把廉正文化纳入学生德育课,纳入党校各种培训、研讨上班教学计划,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正文化的熏陶。深入研究传统哲学和中医中的正气思想,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廉正教育提供的多元的思维角度和理论支持。
在现实中,大学高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真空,它也不具备对外界的完全抵御能力,许多大学生会受社会影响而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不稳定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与常规相背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接受廉正文化教育,它是保护自我,增强辨别意识,提升自我能力,道德修养的需要。
根据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维方式,要防止被“邪气”侵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和弘扬正气,正气就是浩然之气。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人们对廉正文化的需求愈多,腐朽文化在其精神空间的领地就愈小,对腐朽文化的抗拒力也就愈强。发展廉正文化,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思想道德防线是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袭的前沿防线。廉正文化以科学理论为灵魂,给予人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廉正文化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拓宽了空间,可以使人们筑起精神屏障,站在人格高地,保持干净灵魂。只有用廉正文化这样一种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修养、讲道德、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讲正气培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一个人具有正气,就会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社会具有正气,就会推动经济建设稳定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矛盾逐渐融化。有了这样的浩然正气,在“酒绿灯红”和腐朽思想文化面前,在封建迷信和伪科学面前,就会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正气可以使一个人大义凛然,真真实实且用心放下忧虑,放下烦恼,放下自我方能想到别人,放下个人才能想到全局,放下卑劣才能赢得崇高,放下名利才能保持自尊。远离沽名钓誉,苦心钻营,就会心如止水;远离以权谋私、骄奢淫逸,就会正气浩然,远离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就不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总之,修养正气是一个由内而外、内圣外王的过程,能使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和道德升华得到互利双赢。修养正气能在廉正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激浊扬清、扶正驱邪的功能。对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新形势下推进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丁四新.“论早期先秦儒学的养气说与养性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2]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等.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Z].中纪委[2009]27号[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3.
[3]洪向华:“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01-20.
[4]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