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冷链物流必须锁牢食品安全链
2013-04-10肖军
肖 军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最终用户之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时下,与百货、超市、家电卖场等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行业不同,冷链物流在整个商业流通领域里确实显得“冷”。但冷链物流又是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卖场里陈列的新鲜食品全靠冷链物流来保障。食品安全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冷链物流关乎民生、关乎生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关注热点。
一、行业发展快速食品安全呼唤冷链发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简称生鲜易腐农产品)需要通过低温流通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食品原有的新鲜程度、色泽、风味及营养,由此冷链物流应运而生。当下,食品消费市场突出“安全食品”消费意识,优质名牌食品份额扩大,随着消费者营养意识加强,消费意识的转变,一批具有绿色、营养、健康概念食品销售形势看好。食品销售渠道灵活多样,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集贸市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等流通样式,构成充满活力的食品集散和销售市场体系,尤其是适应大工业生产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连锁零售经营形式,在食品零售业务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亦高度重视,陆续颁布了各种法律、法规和标准来规范食品市场。不过,食品物流安全仍是许多食品生产企业的软肋,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而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些国家的生鲜易腐农产品冷链流通量(以价值论)已经占到销售总量的50%,并且仍在继续增长。
食品冷链,简而言之就是食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过程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低温系统工程,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其任何一个环节的断链都会引发食品安全隐患的产生。食品安全催热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正是政府和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格外关注,催生了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转战农产品冷链沙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有望实现大跨越,迎来黄金发展期。
如何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则成为冷链物流和传统物流的区别所在。冷链物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流通配送需要一个系统的、精确的、安全保证的操作。就像冰箱,需要一个保持冷度、持续供电、不带菌的环境去保持食物的新鲜、干净。食品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每一天都要和食品打交道。因此食品的安全相当重要。像人们平常所需要的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等等都离不开食品的冷链物流运送。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冷链物流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新闻曝光。这与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的起步晚和发展缓慢有一定关系。现在食品安全冷链物流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6000万t;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850万t;冷饮业4000多家,年产量150多万t;乳品业1500多家,年产量800万t;水产品年产量4400万t。例如以速冻米面为代表的冷冻食品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产业门槛相对较低,也有大批中小企业甚至作坊式的企业在从事冷冻食品生产。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波动是引起食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食品均属于易腐食品,如果这些食品在冷库和超市都是冻着的,中间运输时却化了冻,冻了化,那就会造成:消费者买回家的饺子一煮就散,鱼下锅就碎。
我国冷冻产品损坏率达20%~30%,每年水果及蔬菜腐烂数量分别为1200万t、1.3亿t,而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的易腐食品采用冷藏运输,损坏率不足5%。
在我国,冷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侧重于数量保证,对品质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尽管我国冷链物流并不发达,但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产品流通量大幅增加,冷链物流在保障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食品的新鲜和质量,就需要冷藏物流。而随着这些食品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冷藏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在食品安全话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之时,如何做好冷冻食品的科学生产,让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性,让冷冻食品的安全性、营养性更好地得到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成为摆在每名冷冻食品从业者面前的话题。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冷链物流应如何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二、冷链物流升温但食品“断链”乱象环生安全令人忧
当前物流业最热门话题,莫过于冷链。这是一个在中国刚刚兴起、充满商机的行业,也是一个与食品安全乃至生命安全休戚相关的行业。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效益显著提升。从食品市场看,中国乳制品消费年均增长率在10%~20%,冷饮、肉类加工和消费也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些易腐食品消费的增长必然拉动冷链物流的巨大需求。
食品行业是满足人民“衣食住行”需求的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对食品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全国食品工业面临良好发展契机。但是冷链也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例如中国5岁以下的儿童,需要注射十几种疫苗,而这些疫苗都必须在温控条件下运输。而目前大部分疫苗从生产到临床注射的物流过程中,很多环节没有温度控制(业内称之为“断链”)。
冷链保护很重要,根据GB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的规定,每1ml发酵乳产品中活性乳酸菌的数量大于等于100万个,允许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少量存在。此类产品必须在2℃~6℃的温度下储存,运输过程也应使用冷藏车(不是保温车),即“冷链保护”。所谓“冷链保护”的含义就是一环扣一环,不能断裂。之所以对这类“新鲜”的奶制品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酸奶放在常温下,一些有害的细菌就开始繁殖,会使酸奶的质量变坏。酸奶若不冷藏就会令活性乳酸菌大为减少,成为无活菌的酸性乳品,其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活性乳酸菌的含量是判定酸奶质量的关键所在。冷链失效,产品的品质就无法保障,这就如同花了1元只买到了价值5角的东西一样,事实上导致了消费者权益无形之中受到损害。由于食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温度、卫生条件、时效性要求很高。以往,我们仅仅是对食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关注,而忽略了在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问题。应该说,食品流通中的物流环境与运作是影响食品安全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句话说的好,人以食为天,可见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可是对于食品冷运这一块,还没有得到改善。比如,像我们平常每天都要吃的蔬菜,水果,从南方运到北方,或是从北方运到南方,距离相差很远,在冬天还好,这些食品不容易变质,变坏,可是在夏天和春天,这些食品没有得到很好冷运,有些变坏,更多的是不新鲜,对商家来说也是一大损失,而对健康来说却带来危害。所以冷运这一块,是我们国家要大力改善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国、日本及西欧国家的食品冷链运输率达到80%~90%,中国只有10%左右。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计,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冷链产业蕴藏着巨大商机。但中国企业缺乏对冷链基本认识。目前很多物流企业还在用普通的平板车运输冷冻食品,不少超市和商场的冷链经常“掉链子”,冷冻食品“冻了又化,化了又冻”的现象较为普遍,超市里很多水饺、汤圆都是变形的,冰淇淋也有软化现象,消费者还没意识到这是冷链过程中出现断链造成的。冷链配送的断链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根据冷链设备供应商英格索兰统计,中国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还未实现冷链保障。一个普遍现象是,冷鲜品物流“两头冷、中间断”,而“从厂门到店门”这段“中间”的冷链物流过程亟待规范。超市大部分配货商,冬天只用普通货车加棉被的方式配货,而小型超市根本没有检验货物温度的能力。就上海而言,小超市和便利店遍布全市,根本不利于冷藏车的大规模集中运输。超市和饭店在业务繁忙的时候,顾不上已运到门口的冷鲜食品——它们甚至被堆在饭店或超市的仓库门口突击“升温”几个小时就出售。
尽管我国食品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食品行业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国食品生产环境恶化、安全形势严峻。尤其是食品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这不仅包括食品本身质量不符合要求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包括食品生产环境恶化、合格食品数量相对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还包括食品制造、检测、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管不力等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急需有关部门关注。
三、冷链物流食品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食品冷链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因此冷链建设要求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它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一项低温系统工程。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复杂。首先,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要大很多,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次,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协调性。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
夏日酷署是冷链产品的销售旺季,但这也是冷链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高发期,无论是雪糕、冷冻酸奶还是冷冻肉都很容易出现问题。人们常会发现,刚买的冷冻肉,解冻后会闻到臭味,喝完冰冻酸奶腹泻,雪糕包装完好冰块变型等现象。冷链食品安全之所以出现问题,除了因为在运输环节和终端销售环节出现了问题外,行业标准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
酸奶的保存温度是2℃~6℃,封压包装的熟肉制品保存温度是0℃~4℃,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印在商品外包装上,可这些需要冷藏的食品在超市里放在常温下销售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一地两地,也不止一年两年了,即便在北京,至今仍不少见。
在超市人们常会看见被堆成“小山”的促销食品还有封装的熟肉制品。很多存放熟肉制品的冷柜红色的电源灯亮着,可绿色的工作灯却是灭着的。生鲜肉敞开式冷藏柜的温度,即使冷藏柜温度显示为-2℃~-4℃,放在里面的肉类也仅是冰凉而没有冰冻。
与冷藏食品相比,不少冷冻食品在超市里的存储就颇为隐蔽了。不少超市看到很多需要冷冻销售的冻鸡块、冻鱼段,其包装袋内有一团团的白色冰霜。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白色冰霜,是因为反复冷冻而产生的。这表明,在运输和存放的某个环节,这些商品曾开化过。如果按冷冻食品不高于-18℃的存放标准来衡量,商品冷链曾有断链现象。
我国现阶段冷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设备不足,目前,中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于冷链车昂贵,一般人没有这个经济条件买得起,为了改善现状,须由国家加紧力度提高冷链运输的调整;二是冷链物流技术条件差。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目前中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同时,中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三是物流公司对食品冷链物流这一块并不重视。大多数物流公司大部分是对内部设施、信息技术这一块作为重点管理,针对的客户主要也是电子产品、重工业产品等,轻视对食品特别是冷链运输这一块,因此造成了失衡。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中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我国冷链设施装备状况也很不如人意。目前,中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为2%~3%。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食品冷藏运输率欧、美、日等国均达到80%~90%,东欧国家约50%。目前我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食品约4000万吨,食品冷藏运输率约10%左右。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至多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候,棉被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
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m3,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但由于不适应我国国情,引进的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企业成本高、效益差。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和陈旧,以及发展和分布的不均衡,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冷链运输环节不规范,冷藏车都是小型车,有的则是普通货车放上冰柜充当冷藏车。为了降低成本,运输过程中会出现制冷机被关掉,到目的地之前再开机的情况。而冷库业务模式过于简单,再加上运输成本过高、无序竞争等问题,致使冷链物流不断面临“断链”风险。终端销售环节管理不严格,相对于街边小店违反要求对冷链产品的随意保存,大型超市管理还是相对较为严格的,冷链产品是按照相关规定保存在冷柜里,但也会有个别地方出现了“掉链”现象。我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冻冷藏食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我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国家也在加紧力度全面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作出了明确规划,将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领军企业,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对于食品冷链运输这一块将得到进一步落实,这将有利于食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将得到全面解决。
四、食品安全促进冷链行业发展 冷链物流必须锁紧食品安全链条
食品冷藏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过程中始终处于所规定的低温环境状态,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一项特殊系统工程。这是确保食品的卫生与安全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对而言,物流环节是冷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但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就达25%~30%,经济损失达到约750亿元,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
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物流安全是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可由于我国食品物流安全政策与法规的不完善及政府监控管理薄弱等因素制约,食品物流环节中的安全问题常被忽视。目前某些食品零售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与完善冷链的缺乏不无关系。因为一些容易腐坏的食品售价中的70%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货物损坏的支出。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但除此以外,我国大多数食品的分销渠道都没有严格的冷链控制要求,79%的易腐食品在运输中没有温度监控,超过60%的零售商在接收到物品时不进行温度测量,国内各个行业、环节冷链发展失衡。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我国对高价值的易变质、需冷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加大了冷链市场的缺口。按专家估算,目前国内各类易腐食品总产量近7亿t,年易腐类食品消费量约2.4亿t,城镇居民易腐食品的消费更是占到总消费的51%,但目前国内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
为了确保新鲜食品从生产源头安全地送达消费者的手中,冷链物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有了冷链物流,可以使牛奶的销售半径和保鲜期都得到延长,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冷链物流引领着中国奶业的发展。据了解,我国冷链运输在巴氏奶、酸牛奶流通和生鲜奶销售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国各地逐渐发达的冷链物流将有效促进牛奶销售半径和保质期的延长。我国冷链物流在奶业中的运用效果从多方面得以体现:上海市场已经出现由明治乳业从日本生产的巴氏鲜奶供应销售,船从日本北海道到中国上海,奶产品最快也得一个星期后才能分销到消费者手里,隔洋跨国供应销售新鲜牛奶,如果没有冷链物流技术上的突破和运用,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冷链物流实现了巴氏鲜奶的跨国供应。
广东与福建、广西省区际奶源调节互补,冷链物流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广东自产奶供给率约为40%,市场缺口则主要通过几个渠道来解决,一是从国外进口;二是引伊利、蒙牛等产品入市;三是从福建、广西邻省区调入。如果没有冷链物流做保障,跨省运送鲜奶根本不可能。至此冷链物流为完成生鲜奶源省际流通提供了保障。
目前,南方市场均可买到伊利、蒙牛等省外大品牌企业生产的酸牛奶产品。据介绍,蒙牛在广州销售的酸牛奶使用的是塑瓶包装,保质期为21天,这种酸牛奶产品是蒙牛设在马鞍山的工厂生产的。马鞍山距广州近2000km,蒙牛酸牛奶有低温冷藏保护,可以纵跨几省南下运抵广州上市,使产品市场销售半径伸延了数倍。
蒙牛借助冷链物流实现多元性产品扩张占领广东市场,而冷链物流已构成外省品牌酸牛奶进入广东市场的一条必经通道。使大品牌产品延长销售半径,实现跨省销售。
在一些大中城市,乳制品企业利用冷链将一些低温奶品实行送货上门服务,冷链已经连接伸延到百姓家中,让消费者坐在家中就能喝上新鲜的牛奶。像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这些大城市的市民无需到市场采买,坐家就可享用新鲜牛奶和酸牛奶。目前,这些城市每天都有一支成千上万的牛奶派送队伍,每天早晚将新鲜牛奶逐家挨户地送到消费者手中。而作为冷链运输最后一站的送奶车,都配置了存放牛奶的小保温箱,业界称此为单车牛奶冷链物流。与此同时,冷链物流不仅接通了家庭,还连接了商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品种消费选择,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消费喜好来选购所需产品,实现牛奶产品多元化消费。
五、冷链物流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常见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冷链产品时更多的是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大多忽略“运输、储存、销售、冷藏保存”环节,这个环节一旦出现“断链”,就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的核心之一,就是防止冷冻冷藏食品物流过程的断链,为此,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自己搭建物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冷链系统,以保证商品品质。
众所周知,食品物流与其行业物流最大的区别或者特点就是冷链。这也是确保食品供应链全程安全的最重要的环节。有两个模式可以作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的选择。一是让这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已建成的食品全过程冷链的设备、技术和资金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也就是说,让其独立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从而更好地为更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服务。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另一个模式就是,让那些虽有资金实力却并不具有实际操作实力和市场客户资源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与目前已初具规模的食品冷链物流第三方企业合作,融资也罢,投资也罢,合资也罢,都比食品生产企业自己单干要好。
归根到底,中国的冷链物流也还是要走第三方的道路。而且这里所说的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也不应当是传统意义上上游生产——中游物流——下游销售各自独立的概念,而应当是上游生产原料、生产物流——中游仓储、运输物流——下游超市配送物流这样一种全程物流服务的概念。总而言之,应当是由同一家物流企业对同一家食品企业的冷链食品实施全过程物流的服务和监管。这样做,不仅便于明确对冷链食品在供应链阶段的安全责任追究,也便于物流企业更好地对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实施全程追溯管理,不至于在关键时刻断链。
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就是围绕食品安全以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系统化管理思想为核心,以效率优先为指导原则,在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确定的基础上,通过组织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综合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现代信息技术、节能技术、温度监控技术,对冷链食品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配送,一直到上柜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全程安全管理与监控,实现投入产出比最优,作业质量和效率最佳,作业成本最低的冷链物流管理效果,最终形成便利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冷链食品管理优势。管理范围涉及整个冷链食品供应链,通过充分与冷链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便利店参与冷链食品的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运作,成品的包装运输等物流活动,通过对供应商的整合与管理从源头上把关保证食品安全。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综合运用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原理和供应链管理原理,是一个集温度管控冷库、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于一体的系统化的体系。
根据我国食品冷链市场发展的特点,要解决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就应当建立食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制约企业的行为平衡市场发展;由行业组织提出建议、制定行规,避免个别企业的违规行为伤害其他企业的利益;企业主要是按照标准形成良好操作规范,建立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等。此外,消费者作为最终用户,也要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的意识知识,监督食品安全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向相关生产加工企业反映。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的生产商愿意选择能提供完整冷链的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这种市场需求必将催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考虑整合现有资源,成立独立的冷链物流部门,在整合的前提下,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如与生产商结盟,按条块开展冷藏运输服务;与连锁商业业态的流通商结盟,开展区域性冷藏物流配送业务等,在整合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做大做强。
食品安全未雨绸缪,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源头关,防患于未然。对冷冻食品进行原辅材料的采购把控,将安全隐患首先消灭在生产源头是规范企业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更好的解决我国冷链产品“断链”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平衡各类冷库比例,采用专业的冷藏车,规范车辆制冷技术,为冷冻食品流通提供品质保证。随着高规格冷库在各地兴建,国内冷链硬件建设也有较大改观。政策支持下一批生鲜物流配送中心也逐渐建立,冷链物流配套措施逐渐完善,配送和加工能力也将提升。去年《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冷链食品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严格的技术标准规范下,就能实现冷链产品的“无缝对接”,食品安全事件也将会被杜绝。
六、结束语
从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很不成熟,存在着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以及软件技术落后等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我国对高价值的易变质、需冷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所以,食品安全亟待建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使食品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结合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和冷链发展的特点,亟需对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进而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又好又快发展。冷链物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是我国运输业当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的一个方向,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朝向绿色、环保、优质、快速、低成本运作并逐步形成产业化方向发展,前景也为许多人所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