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
2013-04-10窦彦丽窦彦雪
窦彦丽, 窦彦雪
广场舞是一种集健身与形体一体、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并在广场、院坝等宽敞场地开展的群众性健身舞蹈活动,它是体育与艺术在舞蹈中的融合。如果说群众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广场舞就是城市文化状态的一个缩影[1]。如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均没有如此众多的人群,自发有序地、持之以恒地参与到其中,广场舞的遍地开花,其普及速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广场舞能为大众热衷,关键在于它最大限度地迎合大众需求,为大众量体裁衣。本文藉由文献记载与舞者的口述示范,试着再描述广场舞的起源兴起、类型特点、发展瓶颈等,为大众体育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广场舞的起源与兴起
1.1 广场舞的起源
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大批原本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也通过广场舞的形式得以重生。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目前有两种认识:(1)认为,早期的广场舞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与手段,是原始生活和古代社会最为经常的智力活动之一。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宗教仪式、民间节日、祈祷节庆等不可或缺的舞蹈表演形式[2]。(2)认为广场舞产生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中。中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广场舞蹈几乎遍布了祖国每一个角落。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意义也在不断变化,由早期的生存行为逐渐发展成后来的祭祀活动,再经过近现代的传承,最终演变成今天所说的健身广场舞[3]。
1.2 广场舞的兴起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个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初见端倪,广场舞便伴随着建设多姿多彩的城市广场应运而诞生。广场舞将各种舞蹈元素兼收并蓄,另辟蹊径,这个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舞蹈,向大众化、平民化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它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崭露头角,继而辐射到全国各大城市[4]。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舞蹈是群众最喜爱的文体活动,21世纪初广场舞很快辐射到全国各中小城市。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农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广场舞是城市文明的催化剂,广场舞又添一支农民新军。崇尚健康、时尚的运动生活,广场舞是很多人首选的健身项目。城镇的公园里、马路边、空旷的广场上随时都可见到簇拥的人群,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人数不等,但却整齐地舞动着,迈步、转身、扭胯、歪脖……,广场舞以浓郁的民族风情、现代生活气息和潇洒的舞姿,成为城市生活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迅速成为广场文化的重要形式。
2 广场舞的类型
广场舞是多舞种融合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人多齐舞”的表演特点。民族舞、古典舞、国际舞等都可在广场上表演,借此传达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5]。
2.1 原生态的广场舞
原生态的舞蹈在广场舞中占主体,数量种类众多。该形式多分布在乡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草原上的蒙古舞蹈、新疆舞蹈、朔州的踢鼓子秧歌等。这种表演形式一般都在在节庆日出现,群众自发表演为主体,这些舞蹈多源于当地生活,具有地域特色。少数民族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汉民族广场舞蹈形式广泛,种类众多是我国广场舞的主体。原生态广场舞蹈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是中国文化瑰宝,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多,也是很多新创舞蹈的基础。
2.2 加工整理的广场舞蹈
这种广场舞蹈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有所创新的广场舞蹈。这种广场舞历史不长,从延安新秧歌运动算起,约有60年的历史。但这种广场舞蹈既保持原生态舞蹈的“原汁原味”的最精华的东西又赋予了舞蹈新鲜的时代感。能与当代文化同步成为使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艺术品。这也是广场舞蹈中最难做好的广场舞,因为旧和新不好融合,创作难度大,但出现的精品较多。如:在山西省广场文化艺术节中出现的运城《高台花鼓》、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柳林县的《盛世华章》;忻州原平的《凤秧歌》、绛州的《鼓舞》等。
2.3 创作的广场舞
根据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出的新型广场舞。这种广场舞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当然在创作中决不能离开广场舞蹈的特征。创作广场舞可以利用各种舞蹈种类。比如,可以利用民间舞素材创作一个全新的广场舞。如:在山西省广场文化艺术节中的晋城快板舞蹈《夸晋城》;第四届山西省广场艺术节中太原市北城少年宫用芭蕾创作的少儿舞蹈《花儿朵朵》。再如:第三届山西省广场文化艺术节中用中国舞创编的《潞安鼓书》,第四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的开场、尾声等。创作新广场舞比较容易一些,因为不受传统因素的限制。可以创作全新的音乐,全新的舞蹈,编导可自由发挥。丰富了广场舞蹈的类型,但也因此失去了传统舞蹈精华的依托,创作广场舞蹈很难成为精品,因为没有传统舞蹈的基石,全剧编导的创作功力和眼光。不过,创作新的广场舞蹈对传统民间广场舞蹈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如,90年代初就出现过百人《元宵夜》,百人《担鲜藕》,百人《回娘家》。这对传统民间广场舞蹈有着推动和借鉴的作用。创作新广场舞蹈好普及,可因人而创作。如:北京《新秧歌》就有着很好普及作用,老少皆宜。
3 广场舞的特点
3.1 广场舞内容形式独特
鲁迅曾经说过,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直接性。失去了“直接性”,必然影响损害“美的享受”。 广场舞蹈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广场舞在催化城市文明的同时,把不同阶层、兴趣和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广场舞蹈的表演内容热情欢快,融合了自娱性与表演性,它的动作简单易学、没有任何准入障碍,有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退休人员、学生、老师、居民等,不同身份、职业、性别、年龄,不用忌讳舞姿是否优美,可以跟着葫芦画样、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尽显个性风采。同时广场舞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花钱、老少皆宜、氛围宽松,来去自由,时间可长可短,完全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
3.2 广场舞功能多样
广场舞以舞蹈艺术的优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气质,如今已成为城市人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的时尚运动。广场舞具有健美、健身、健心的作用。不仅也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缓解压力还可以消除紧张情绪。经常练习,对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以及增添骨骼的骨密度,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心理学的角度上,通过跳广场舞能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给人们以艺术陶冶和美的享受。同时,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舞蹈,更是一种群众集会形式,集会产生广泛的人际交流,并使各种信息得到有效传播,大到天文地理,小到萝卜豆腐,从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科学健身的小窍门到行之有效的食疗药膳。广场舞实现了与人交流的愿望,在那里结识朋友,建立友谊,相互学习,增长知识。
4 广场舞发展瓶颈
不管寒风习习的冬天,还是烈日火热的夏日,在公园、社区广场看到休闲的人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然而,现在的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处于瓶颈状态。
4.1 编导人才欠缺
目前广场舞舞蹈的创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舞蹈创作和编导能力的人非常贫乏[6],有一些舞蹈队里退休的音乐老师或年轻的时候在宣传队跳过舞的人,担当起编导的任务,她们凭借自己对舞蹈的喜爱及演出的经验,再借鉴一些成品舞蹈的编排手法,编出的作品相对成熟一些,有潜力可挖。但更多的舞蹈创作都是在扭秧歌的基础上添加几个动作和简单的队形变化,缺乏自己的精神和特色。广场舞舞蹈创作发展的方向,制约了广场舞蹈创作的繁荣发展。广场舞舞蹈应注意密切结合中老年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热情高、有时间、愿展示”这一有利条件,避开他们“基础差,柔韧差、体型胖”等劣势。
4.2 性别参与不平衡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亚健康都是由于不运动引起的。横看在广场上跳舞的舞友,很少会发现有男的[7]。市区跳广场舞的绝大部分是女士,男士很少。有的小型广场舞点几乎清一色是女性,在一些较大的广场舞点,男性广场舞者正常也不会超过 10%。广场舞者女性一统天下,可能是和女性相比,男性更懒得运动,而女人比较勤快,也注重身体的保养,所以跳得更欢。社区居民们一起在跳广场舞的时候,也有的男子坐在一边观看,但似乎不好意思加入进来跳。现在的广场舞动作偏女性化,也让一些男士羞于加盟。有位先生说,总觉得跳广场舞有点“二姨娘”的味道,他宁可去跑步也不愿意去跳舞。
4.3 科学指导缺乏
锻炼时间选择不当。在早上跳广场舞,以太阳出来有阳光为佳,晚上在饭后半小时至 1小时后才能开始进行。具体时间可以随着节气与天气的变化适时调整。要注意的是,老年朋友跳广场舞时,好多都空腹,而空腹易引起低血糖,导致无力、眩晕。一次时间太长。运动的时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进行选择,最好保持在15-30min为宜,并非越长越好,如果参与广场舞一段时间后发现身体不适,就要停止运动。急病患者在患病期间不能跳广场舞。
5 结束语
广场舞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形式与手段,或认为广场舞为生产劳动的产物是有关广场舞起源的两种说法。21世纪初开始,广场舞大量辐射到城市农村,并蓬勃发展,同时也正是广场舞的普适性,使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相处得非常融洽,使生活充满和谐温馨。广场舞是多舞种融合的艺术形式,其类型有原生态的广场舞、加工和整理的和创造的广场舞。广场舞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产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体育运动,其形式内容独特、具有健身、健心功能。应尽力解除制约广场舞的发展瓶颈,广场舞的创作应把握舞蹈文化的多样特征,在立意上要突出女性特点,照顾男性喜好,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对广场舞爱好者进行较为科学、正规、系统的训练,定期举办广场舞舞蹈大赛。
社会各界应密切关注这一群体项目,使广场舞成为打造广场文化品牌的突破口,成为展示居民文化生活的美丽景观。有效开展这种群众性文体活动,既让现代文化迅速流行,又让传统文化绝处逢生,进而促进人们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极力打造文化新城。
[1]吴家发.浅谈广场舞在农村的兴起[J].安徽农学通报, 2012(5):162~164.
[2]李少奇,邹子为,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0(19): 491~492.
[3]杨清华.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教育与人才, 2011(35): 89~90.
[4]侯 慧.漫话城市广场舞[J].图·博·群剧影月报, 2011(32)2:145~146.
[5]邵兰燕.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J].品艺斋, 2011(5): 60.
[6]王荣红.浅析广场舞的发展及定位[J].大众文艺, 2010(04): 210.
[7]史彩辉.新时期下群众广场舞蹈的发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a42e0100ko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