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群体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探究
2013-04-10刘欣刚
刘欣刚
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充分证明,太极拳运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太极拳运动日趋社会化的今天,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太极拳早己被推广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大量的太极拳练习和传承群体。其影响力之广泛和深刻程度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充分显示了太极拳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特征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周易·系辞》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天地即阴阳。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说: “太极者, 无极而生, 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屈就伸。”这些都说明了阴阳的和谐统一是太极拳文化产生的哲学基础。太极拳其运动形式属于中国武术,其内在的拳理却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多专家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贵自然,寻求虚静, 注重养气,崇尚直觉,善于技击,运劲松柔是太极拳特点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与之相应,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因素。
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太极拳运动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太极拳完成从"哲理"到"拳理"的过渡,是传统儒家天人文化对古代体育项目的理论丰富与发展。实际上太极拳的运动健身原则的形成是以天人合一为其基本手段和宗旨, 这一点往往表现在太极拳的练习的理性的情境美当中, 进而成为太极拳认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太极拳修炼方法论的核心。
1.2 太极拳文化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先进的和谐文化。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是指对人的教化。文化素质是构成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由社会积累和后天教育所形成的代表人类活动水平的智能因素。文化素质对国家强弱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太极文化从属于和谐社会的一个部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文化。太极拳运动具备鲜明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以及语言形态等文化构成要素,太极拳文化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充分的重合,他所倡导的中庸和谐理念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控制人们日常行为模式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进而达到社会软控制的作用。所以, 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可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反过来, 和谐社会的创建可以为太极拳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优越的外部环境。
1.3 太极拳群体的特征
1.3.1 太极拳群体基本特征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200名太极拳群体的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数据分析聚类分析功能充分揭示了太极拳群体的相关特性。结果发现:初学者和拳龄6年以上的为45人和32人,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2.5%和16%,大多数被调查者还处于练习年限的中间状态。中老年太极拳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55—65岁之间,且以女性为主。有69.1%的拳友在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套路后,仍然选择到练功场来参加群体锻炼。这说明太极拳群体锻炼确实可以吸引一部分拳友。吸引他们的原因:(1)太极拳运动本身的魅力,(2)群体活动对中老年人的吸引力,(3)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调查结果还表明,太极拳群体参与太极拳运动的目的和动机较为丰富,在“增进健康”的基础上,认可了太极拳的休闲与文化功能,同时也关注太极拳的人际交往的功能。太极拳群体参与太极拳运动内容非常丰富,不论是竞赛套路、简化太极拳、传统太极拳还是对抗性的太极推手都有较多的练习者。调查显示选择杨式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的最多,占56%。简化太极拳因其简单易学,娱乐性、观赏性及优美性不逊于其他类太极拳,节奏缓慢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1.3.2 不同年龄太极拳群体对太极拳运动价值理解有差异青少年与中老年群体对于太极拳本身价值和健身作用的理解有明显差异(P<0.01)老年人明显更偏好于太极拳,而青少年则认为其没有闲暇时间和受其它文化影响而没能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因此,及时提高太极拳文化宣传将有助于太极拳运动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都坚信或者已经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在强身健体,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增进交流等方面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好处,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他健身效果明显,付出的成本却很小。通过参与太极拳练习,特别是经过长时间参与太极拳运动的人们,会从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拳理中体会到太极拳文化的和谐的理念。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理念可以上升到人们对“道”与“德”的追求,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太极拳练习者的人生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3.3 不同年龄的太极拳群体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程度有差异 通过调查分析看出:青少年太极拳群体与中老年太极拳群体,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太极拳群体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程度高于老年太极拳群体,但缺乏必要的实践。这种差异由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的环境,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爱好修养密切相关。总体上讲,我国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理念的了解和认知的态度是比较一致的,既: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凝聚了前辈智者的结晶,虽历经几千年仍然对我们的现实社会有借鉴指导的意义”。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不断增加社会环境的变化,各种信息和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小,浮躁的心理使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十分的认可但却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因此文化素质的高低,和道德理念的形成不仅仅在于上过大学,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在于受什么文化影响的问题。他是人的气质、智慧、品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2 和谐社会发展中太极拳群体的价值与定位
2.1 太极拳群体的产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要
在现实社会中,需要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起点。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衣食住等基本生理需求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通过参加太极拳运动就会使人们得到这些需求。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通过系统的太极拳运动锻炼,可以使人们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和附带的其他的消费支出,从经济上减轻了压力,也让亲朋好友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家庭生活上产生安全感。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练习者都会经历跟老师学习动作、与大家交流体会动作、不断完善动作并体悟太极拳文化内涵的过程。在此期间,人们往往会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锻炼群体。练习者都会希望在群体中得到支持和友爱,得到大家的承认,如果大家的想法和目标一致,互相鼓励支持,就会形成一种融洽和默契,在这个锻炼群体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状态,一种乐观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状态。由此使大家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使自己有所归属。
社会中的人们都希望自己有个稳定,牢固的社会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或为他人所尊重。在太极拳群体的活动中,老师或是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人会受到其他锻炼者的认可,这是对他们太极拳技术外在表现上的认同,如果能够做到“内外兼修”,即老师或是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人同时又有着丰富的太极拳文化理论知识和人格魅力,就会受到其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从而形成榜样的作用。在对大家形成榜样作用的同时,自身自尊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从中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分析,太极拳和太极拳文化可以满足人们追求健康,追求归属感以及实现自我的需求。
2.2 太极拳群体的产生实现了人们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们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而自我意识只能在适当的外界刺激下,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文化的传播渠道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文字,二是语言和形体。太极拳群体的产生和太极拳文化的传播正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太极拳运动能扩大人的交往空间, 提高社交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全部受访者中,打拳以后认识的拳友数占一半左右和一大半的共有70.6%左右。可以认为参加太极拳群体锻炼可以相当有效的扩大受访者的社会交往规模,而且可以认为这种社会交往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良好的白社会互动。
人们参与学习和锻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交往的过程,在以太极拳文化为平台的社会交往中,在相对固定的太极拳群体中,人们往往还会形成一种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为了让学习者掌握动作的要领,会对他们进行耐性细致的指导和鼓励。不管学习者的社会地位是工人、干部、科学家,来到太极拳群体中他就具有了共同的“太极拳爱好者”的社会角色。大家在一起为了追求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共同学习提高。此时,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在一定的时机,太极拳群体之间还会进行竞赛或表演以期达到增进了解,共同提高的目的,经过竞赛和表演,太极拳练习者们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此时形成的人际关系大多是和谐融洽的。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太极拳群体是建立在对太极拳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群体成员主要以交换感受、感情、帮助为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太极拳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而且这种纽带有很强的合理性基础。大家志趣相同,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谈论体验,寻求一种“社会性宁静”,这种宁静既可以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又可以起到使自己安静的效果。
2.3 太极拳群体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组织结构虽然不够严密但他们代表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代表了人们对太极拳文化理念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群体还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宣扬和谐的思想,能使这些群体的成员在思维模式上感悟到太极拳文化的和谐思想。太极拳群体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和其他群体进行社会互动,这种互动也可以传播和谐的思想理念,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2.4 太极拳群体产生的意义与作用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集体。相关资料显示,太极拳群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当今社会的文化生活。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对社会交往、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及大量闲暇时间的存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太极拳群体热衷于太极拳运动的主观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养老、医疗等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居住环境改善,社区留有专门健身的场地,有些地方还设有专门的健身器材,这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提供了外在客观条件。太极拳群体的大量出现在促进了人民体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树立了健康向上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太极拳文化是先进的和谐文化,他指引太极拳群体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思维模式,引导太极拳群体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准则。太极拳群体也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健康向上的先进群体。他们为增进人们的健康,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国外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和大量太极拳群体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基于太极拳的武术属性。在探讨太极拳发展时我们应当重视这种特点,笔者认为新时期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太极拳运动,在不忘太极拳本质的前提下,重视发展和壮大太极拳群体,承认太极拳群体的先进性,继而强调太极拳运动的社会整合功能、导向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走一条“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拳文化综合创造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道路”。
[1]邱丕相, 王 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12.
[2]陈 艳.太极拳的社会特性及其功能[J].搏击·武术科学,2008,7.
[3]李 翔.太极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4]阙 君, 等.论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搏击·武术科学,2006.9.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刘和臣, 杨庆丰.太极拳与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10,2.
[7]欧阳英林.太极拳群体的社会网和社区养老研究[D].四川大学,2003,5.
[8]于洪茹.社会学概论[M].廷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