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研究
——以乌江流域为个案分析
2013-04-10刘培星吴婷婷
刘培星, 吴婷婷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研究
——以乌江流域为个案分析
刘培星1, 吴婷婷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乌江流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从对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出发对乌江流域特有的体育文化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乌江流域体育文化是巴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多彩。本文针对乌江流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乌江流域;体育文化;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扩大,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文化观念到社会文化生活西方文化几乎无孔不入,现代人把效仿西方文化当成一种时尚,这就造成原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逐渐缺失。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日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逐渐被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所侵蚀,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慢慢的在记忆中抹去,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具有强烈竞争性的现代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与大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2]。乌江流域地处长江上游,发源于贵州流经黔北及川东南经过重庆涪陵注入长江。乌江流域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乌江流域的古代巴国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巴国人秉承了古代农耕的文化传统创造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传统体育文化逐渐缺失的背景下研究乌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乌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形成的基础
乌江发源于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干流全长1 037km,流域面积8.792万km2。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流域内喀斯特发育。地形以高原、中山及低山丘陵为主。乌江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足,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十分有利于古代先民在这里耕作和生活居住。充足的水源和适合农耕是乌江流域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的基础,自古以来乌江流域就居住着众多门类繁杂的民族。乌江流域是一个地理学名词,包括贵州省44个县(市、县)、重庆市8个 县(自治区、区)湖北省3个县(市)及云南省的镇雄县。在乌江流域808万km2的土地上居住着3 000多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2%左右,主要有苗、土家、布依、彝、仡佬、回等5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乌江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而存在众多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众多的民族生活在乌江流域不同的地方,在长期生活和与自然抗争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体育文化积淀。独特的乌江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是乌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基础。乌江流域众多民族同自然的抗争和顽强善战的民族性格是乌江流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 乌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主要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苗族的武术、秋千等。土家族的摆手舞和射弩侗族的抢花炮等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健身价值,是中国特有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根据其项目特点和起源把乌江流域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分三类,分别是:娱乐性活动,仪式性活动和军事性活动。
2.1 娱乐性活动
2.1.1 抢花炮 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踊跃。侗乡流行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 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踊向岩坪,有的是为了给本村寨的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却是为了寻找如意郎君,但大多数侗胞还是去看热闹。凡是主持抢花炮的村寨,事先请编织手艺高的人用青细竹篾或藤条编织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外面缠以红布,在以红绿丝线扎牢。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树技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的跳到塘里、爬到悬崖、层顶、树技上……去寻找,个个奋不顾身,人人勇往直前。抢花炮是侗族的不同村落相互交流与娱乐的娱乐性活动,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是侗族人交流的一种活动。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是乌江流域特有的民族体育活动。
2.1.2 竹铃球 竹铃球是土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用竹编成球,睁睁作响,震撼土家山寨,抒发土家人的豪情。只要有块平地、两个筐和一个竹铃球就可以分队比赛。比赛形式可以是男与男斗、男与女斗、女与女斗,也可以男女混合组队。可以根据参赛人数的多少、技术水平的高低灵活地调整比赛规则,变化无穷,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竹铃球以独特的魅力飞出山寨,进入学校,走向全国,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竹铃球简单易行容易开展,比赛形式多样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是乌江流域土家族保留下来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仪式性活动
2.2.1 摆手舞 摆手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摆手舞是土家族先辈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目前在乌江流域的很多地区广泛推广,已经走进学校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有重要意义。摆手舞不仅是乌江流域土家居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精华。
2.2.2 巴渝舞 巴人体育——“巴渝舞”源于民间, 最初为一种武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融进了一些狩猎、农事及日常生活等内容, 具有祭祀性舞蹈和集体性舞蹈的特点。后来逐渐嬗变, 分为两支, 一支为宫廷巴渝舞, 另一支为民间巴渝舞。宫廷舞自汉至唐, 历经千年,虽几度更名, 但仍为宫廷大雅之舞。北宋之后, 消失于各类文献之中。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巴渝舞, 为巴渝舞之精华。按左思《魏都赋》中 “巴大之歌……相牵手而跳歌也”所言, 此时已演变成为 “羽人舞”、“盾牌舞”、“踏蹄舞”。至唐宋时代, 登峰造极, 达到鼎盛,到清代即消亡。自西晋至清, 作为一种民间歌舞艺术, 流传了长达一千五百年左右, 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民间的另一支巴渝舞为“摆手舞”, 主要流行于三峡库区及其湘西、鄂西南的土家族聚居地。摆手舞形成后的历史即便从今湖南永顺城郊石刻诗算起, 迄至已逾千年。巴渝舞是乌江流域古代巴人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也是摆手舞的原始形态。据考古学记载,古代巴人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士气战前都要跳舞。
2.3 军事性活动
2.3.1 武舞 苗族的武术是从古代军事训练发展而来的,军事训练中有一种武舞,是一种训练手段。武舞不同于一般的舞蹈,也有别与一般的兵器操练。它有一定的队形,有舞蹈节奏,是结合实战的持兵器的武艺操练。“武舞则朱干玉戚”、“发扬蹈历以示勇”[3], 其动作粗犷,手持兵器,时候从军事武艺中演变而来的。西周的军队以武舞来训练士兵,分为象舞和大武舞。象舞是手拿兵器的击刺之法。大武舞是歌颂武王武功的大型兵器舞[4]。以上两种兵器都是为了表彰军功的军事舞蹈,在军队中练习,用以振奋士气。乌江流域苗族的武术也是苗族特有的一种武舞,武舞是乌江流域古代人为了强健兵丁和军事训练的一种活动,现阶段苗族的武术成为强身健体和表演的一种活动,也是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
2.3.2 射弩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在贵州、重庆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海南 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而传入的,称为"药弩"。人或鸟兽中箭,即中毒而死,所谓"见血封喉"。因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度颇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猎和射鱼,射弩是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一种形式,是古代军事活动演变而来的,目前在重庆有专门的射弩培训基地,定期举办比赛。这对乌江流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重要作用。
3 乌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乌江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有待挖掘整理,现有的体育传统项目更要发展与传承。在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非常丰裕的今天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针对乌江流域的体育文化要加大力度进行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成立专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大力挖掘和开发传统体育。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开发价值大,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对该流域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和开发。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成立传统体育协会,收集整理区域性传统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开发。使之变成可以表演和锻炼的体育项目。通过宣传让民族体育文化深入人心,整理出操作性强适合大众参与的健身项目。第三:传统体育文化走进学校、社团。让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理论结合实践让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得以发展壮大,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而且可以使地方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以上措施是对乌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结束语
乌江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乌江流域众多少数民族原始生活的结晶。是古代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得以保留,是中华文化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目前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应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不断创新,构建乌江流域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团,加大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力争让乌江流域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成为大众健身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1] 国务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G].2005~3~26.
[2] 刘茂昌,孙 杰,胡广军.渭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 26 (1):15~16.
[3] 郭浠汾,中国体育史[M].商务印书馆,1919:77.
[4] 张 景,黄亚非.我国古代军事体育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9(12):149~152.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 Wujiang river basin as a case analysis
LIU Pei-xing1,WU Ting-ting2
The paper is used the way of literature and investigation to research the sports culture. Th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special Wujiang river sports culture which from the angle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e found that wujiang riv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Ba dynasty culture which history is deeply profound and content is rich. This paper according the sports culture in Wujiang riv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Wujiang river;Sports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G80-051
A
1007―6891(2013)02―0001―03
2012-10-1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体育文化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12—2014TYWHZ026)。
1.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涪陵,400483;2.西华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39。1. P.E. Dept.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Fu ling, 400483, China; 2. P.E. Dept. of Xihua University,Sichuan Chengdu, 61003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