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探析
2013-04-10张其娟
张其娟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被视为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具有和谐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其集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1]和谐文化支撑着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以和谐的理念注入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将和谐作为相应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够对其他文化产生推动作用,这有益于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2]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以期拓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的视野。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指针,[3]因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从时间跨度上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近期目标的实现是完成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终极目标为近期目标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支持,两者密切相关。
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着手。其一,应构建以物质利益关系和谐为基础的和谐文化观。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生活的立足点,他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4](P82)恩格斯也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P103)因此,物质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物质利益问题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首要位置,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促动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拥有和谐的物质利益关系。当前我国社会尚存在不同阶层、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纠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以物质利益关系和谐为基础的和谐文化观,这是化解这些矛盾的必要途径。营造和谐的物质利益关系环境对于推动和谐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这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个人之间和谐、挖掘社会发展潜力的保障。因此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分割开来,要自觉地把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协调好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解决好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物质利益矛盾,从而搭建以物质利益关系和谐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平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的形成。其二,应缔造以人际关系融洽为前提的和谐精神风气。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但明确了当今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而且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等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培养积极向上、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是引领和谐社会的一面旗帜,能够促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促使相互尊重、礼让宽容、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精神的形成。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的发展的最高历史形态,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超越各种约束,在能力、修养、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普遍提高,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全面完善,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精神境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由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文化,所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确定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如何去实现目标,这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立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础之上,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内在精神上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价值思想的文化形态,其反映人们对和谐现象、和谐本质与和谐规律的整体思考和认识,是维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和谐文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消费者。人民群众具有首创精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将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手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不断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全民文化服务体系,用健康向上进取的文化产品统领思想文化阵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繁荣,不断创造有益的文化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人民群众品尝到和谐文化建设取得的硕果,使“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到实处,这样,人民群众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这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6]
第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和谐文化的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实际。首先,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国情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社会成员的自身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不一样,和谐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要符合社会发展每个阶段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谐文化建设应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人采取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工作。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正确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一种有机联系的文化体系,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协同并进,逐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也就是说,我们倡导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与我国现阶段各方面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是与时代发展潮流相协调的文化体系。其次,应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同时又是一种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诸如:一些人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造成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一些人推崇金钱至上思想,致使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崇尚享乐主义理念,腐化了社会良好风气。这些实际情况,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到: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始终不渝把社会、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并抵制不和谐文化的蔓延。另一方面,主动吸取市场经济文化的精髓,摒弃有悖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糟粕,在此基础上,和谐文化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不断从内容、形式上去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第三、必须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今天我们所说的和谐文化,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也是对当代多元文化的选择与包容。选择与包容是文化的一个动态整合的过程,这可以实现文化的内在和谐。因此和谐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内部在不断地整合,外部也在不断地适应,整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故和谐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吸收中外文化的精华、审视世界发展的现状、荟萃人类文明的亮点基础之上,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各种文化经过冲突、融合、整合,就诞生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因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应该做到:其一,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优秀文化传统,积累、结晶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囊括丰富的和谐文化资源。我们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加以梳理,深入发掘。只有深刻领会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所以,要充分挖掘传统的和谐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契合,这样就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融合起来,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发展内涵,让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精神协调起来,使和谐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二,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和眼光,不断开展国际文化对话与交流,提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世界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如果将自己孤立于本民族单一的文化之中,自身的民族文化就会停滞不前。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将这些成果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这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的文化创新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7](P706)同时,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防止资本主义社会那些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袭。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将其融汇在和谐文化之中。此外,我们要通过实施民族文化战略,增强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再有,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采取相应对策,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逐渐丰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涵,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创新发展。其三,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根本前提。基于这个前提,和谐文化首要问题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必须面对差异、承认差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整合多样性思想文化,支持有益、改造落后、抵制腐朽的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承认、尊重文化多样化的同时,还正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因为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和”,不排斥矛盾和斗争。和谐文化力争求同存异,形成总体的平衡、和谐。所以,和谐文化不主张抹煞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差异,这体现了和谐文化精神的宝贵价值。和谐文化的建设要求人们正视文化之间的矛盾、化解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开放开明的心态、气度,以博大的胸襟、风范,容忍和接纳不同文化。这说明,和谐文化在尊重多样性和正视差异性的同时,具有宽大的包容性。和谐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取人所长、克己之短,结合自身的情况,将其他文化合理的成分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不断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推动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紧紧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倡导和谐理念,不断培养和谐精神。通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文化的活力、凝聚力得到增强,社会主义的社会道德进一步强化,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显著提高,人的素质修养获得提升,最终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1]季明.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J].求是,2007(04).
[2]王志勇,钟福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实事求是,2008(03).
[3]李馨宇.中国道路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析[J].新视野,2013(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