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反思: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质性研究
——以北京H社会工作事务所为例
2013-04-10王黎芳赵婕
王黎芳 赵婕
成长与反思: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质性研究
——以北京H社会工作事务所为例
王黎芳 赵婕
专业实习对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H社会工作事务所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对该机构内的四名大学实习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访谈,以文化主位的视角展现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在H社会工作事务所实习过程中的适应与成长,以及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最后对该个案的典型性、研究视角和研究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
社会工作 专业实习 质性研究
王黎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讲师,博士(北京100048);赵婕,北京市西城区厚朴社会工作事务所,德胜社会工作站站长(北京100035)。
目前很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都把800小时的专业实习作为其毕业标准之一,由此可见专业实习在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学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11年,中央组织部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这就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对象
(一)文献综述
关于专业实习对于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学者们具有相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来说,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有关社会和人类关系的各种理论,更要求把基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知识、方法、技巧运用到服务社会和人群、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蔡珍,2011)。专业实习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巩固专业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务能力,更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周腊梅,2012)。
同时,由于社会工作在中国只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习内容的专业性不强、实习生在事务所中的角色不明确、督导机制形同虚设等,学者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孙元,2011;赵庆伟,2012;刘淑娟,2010;马良,2011;古学斌,2011;周沛,2011;张敏杰,2006;刘静儿,2011)
除了以上研究,学者还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新模式,如教师科研、学生实习、事务所需要三结合的三赢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卓彩琴,2012);社区实习模式(王力平,2011);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整体性合作模式(张曙,2012);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模式(张宇莲,2011)和社会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尉宁,2012)。希望通过不同模式的专业实习,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研究的共同点是,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视角展开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研究。本论文则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与之不同:一是,采用参与型观察的研究方法。本文作者之一为该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实习生,与研究对象在同一实习机构中从事相同的实习活动将近一年的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和天然的优势开展参与型观察。二是,采用文化主位的研究视角。本文作者之一与研究对象都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年龄相近、经历相同且具有相同的实习生身份,在长期的实习中,不仅熟悉对方的思想和言语,而且和对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的信任关系。这都有利于站在实习生的角度看待事情和思考问题。因此,本研究试图站在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角度,展现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事务所实习过程中的期望与收获、矛盾与困惑,希望藉此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研究对象概况
1.四位实习生
实习生小石,女,09级社会工作专业,来自北京的Z校,学制四年。大三时因课程设置,通过学校介绍来到H事务所进行专业实习,学校要求的实习期结束后,继续留在事务所实习,目前为止已实习近一年时间。小石在大一的暑假曾经到一所刚刚成立的社会工作事务所实习了一个月,但是由于对社工理解不深,加上事务所刚刚成立,因此小石并没有像她期望的那样能够直接参与到服务弱势群体的活动中,做得更多的是一些与社会工作联系不紧密的工作,她认为那次实习经历除了认识很多相同专业的朋友,并没有给她带来实质性的收获。小石在大二的暑假到她所在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实习了十天,街道办事处让她做的大多是与社会工作无关的行政工作:录入、填表、整理文件、盖章等等。因此大三的这次实习是她第一次能够利用所学社会工作知识直接服务于案主的机会。
实习生小圆、小云和小星都是来自北京Y校的女生,社会工作专业,学制四年。小圆在大一时就利用假期时间在H事务所实习,在整个大学期间,实习也逐渐成为她学习的一部分,占据了她很多时间,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她见证了H事务所的成长,她的表现也得到了事务所的认可,因此她是H事务所成立以来评选出的第一位优秀实习生。
小云和小星在大三时同样因为课程设置,通过学校介绍来到H事务所进行专业实习,学校要求的实习期结束后继续留在H事务所进行毕业实习,目前为止已经实习近六个月,以前学校没有要求过专业实习时,她们在假期通常是去兼职赚取生活费,因此这次实习也是她们的第一次专业实习。
2.实习事务所
H社会工作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7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主要服务于社区和企业员工,与北京市很多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都有合作关系,是北京高校的重要实习基地。这个社会工作事务所有14名正式员工,同时每年都会接纳很多来自不同高校的实习生。每年的暑假是实习生来临的高峰期,也是事务所最忙的一段时期。事务所的总干事和副总干事主要担任本文四名实习生的督导。
二、成长与适应
(一)对实习的期望
上文已经提到,只有小圆是在大学开始时就参加专业实习,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小圆刚参加实习的时候,也是H事务所刚成立不久,因此很多被事务所作为成功案例进行宣传的项目她都参与过。关于实习的目的,小圆坦言,自己在刚刚入学时对社会工作并没有直观的了解,参加实习是因为想通过实践来了解社工到底是如何开展服务的,也想在实践中知道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究竟如何应用于真正的实践。
“学校没有要求的时候我就自己想去实习了,然后在网上找到了这家事务所,于是就来了。”
对于目标,小圆说自己只是希望在实习中多学习,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工作。与小圆不同,小石、小云和小星则是因为学校的介绍才来到这家事务所实习,对于他们来说,完成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是学校的强制性任务,是他们课程的一部分。
在访谈中,小石说自己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顺利完成实习的任务,这是最重要的,那个时候专业实习作为一门课程占了很大学分,如果没有这部分学分是不能毕业的。小圆所说的那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习中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社工等等目的,小石认为也是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学校的强制要求,她也许不会到事务所来。
“虽然说顺利完成实习是我的首要目标,但我还是很想好好完成实习的,我并不想糊弄了事,因为我在以往的学习中也确实缺乏实践学习,我很认同学校安排这次实习,这是对我们专业学习的一次很有必要的补充。”
小圆、小云和小星是同班同学,因为小圆的缘故,很多Y校的学生都到事务所参加实习,小云和小星也是这样来的。在实习的第一天,她们三个被分到一组和自己的老师一起来到事务所,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她们的最初目的与小石相似,但是因为有小圆这样一个成功的先例在这里,她们对自己的专业实习更加有信心。
(二)互动中的实习
与小石之前的实习经历相比,来到事务所的实习更算得上是专业实习:没有行政性的工作,而是真刀真枪地实地演练。
实习生们刚来到事务所时,会有统一的培训,事务所的总干事也会尽快安排与他们每个人面谈,了解他们对实习的期望和自己目前的能力,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事务所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到不同的项目①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服务对象的不同,小石主要参与在社区内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活动;小圆主要服务于社区老年;小云主要服务于企业员工;小星参加的服务则会同时涉及青少年和老年人两个群体。中,由不同的社工带领开始专业实习。最初的实习内容是会议记录、拍照片、写新闻稿、发博客等,社工们希望实习生们能在这些过程中逐渐对他们即将参与的项目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学习一些已有的经验,同时他们也会经常向实习生介绍接下来的计划和想要安排他们做的事情。
实习初期的内容大概持续一到两周,然后他们会参与到一些具体活动的策划中,学习社工笔头上的功夫:主题活动策划、小组计划书等等,偶尔还会有撰写项目书的内容。社工会在这些“作业”下达之前,向实习生介绍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活动是为谁开展的,活动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社工在前期沟通方面已经进行到了哪一步,现在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方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有了这些背景介绍,实习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终于能够派上用场。独立完成一份方案后,布置“作业”的社工会认真修改,详细反馈给实习生:哪里写得很好、是什么原因,哪里还需修改、是什么原因。有些方案经过如此修改,可能会出三四稿才能确定下来。这些工作如果交给社工们来做,也许会更加省力,更加快捷,但是实习生们就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实习生作为事务所的新鲜血液,也会在方案设计上体现出很多新的想法,让活动内容富有新意。
(三)实习的感受与收获
1
1.个人心态的调整
社会工作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专业价值观的要求。很多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会渗透到社会工作者的生活中,对他们的待人态度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受到这种价值观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1月,49-51页)中指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一整套用来指导和支撑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的理论和判断。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和尊重;个别和不批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熏陶,在实习阶段,面对更多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实习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何谓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我们在接受督导的时候,督导姐姐经常会跟我们说,我们上学时候学到的倾听、积极关注、接纳、非评判这些不仅仅是用在服务对象身上,社会工作者不能对服务对象一脸灿烂地接纳,而对同事却挑剔苛刻。所以我(小石)觉得实习这段时间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修炼,积极对待别人,多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当社工的可能心理素质都比较好吧,因为有很多时候你的服务对象不理解你、不认同你,那你也得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我(小星)刚来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明明是我为你服务,为什么你还这么不愿意啊?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因为我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习,了解了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我知道这不是一下能够改变的,如果现在再出现这种情况,我会很平和地去面对,我不是坏人,干的是好事,我的真诚会感染到服务对象的。”
实习生们在对待服务对象时心态上的改变,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对待亲人和朋友的变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实习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很自然地运用澄清问题、积极关注、同理心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这些专业技巧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困难,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2.社交能力①笔者所指的社交能力并不是广义上的社交能力,而是在专业实习范围内,社工为了开展服务,与社区或街道等外部合作者之间的交流能力。的进步
小圆来到事务所实习的时间最长,社交能力方面的变化也最为明显,笔者与他们一同实习时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需要经常与社区工作者和街道的领导打交道,小圆在这一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除了工作,也经常能非常自然地和他们聊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因此她与很多社区工作者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笔者注意到,四位实习生都属于比较开朗的性格,刚来到事务所时,都非常喜欢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和事务所的其他人打成一片,这一点与小圆相同;但是在对外建立关系时,他们却不像小圆那样自信。这除了小圆自身的性格原因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原因之外,与她长时间的实习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我来事务所的时间最长,在刚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总干事经常带着我出去参加各种会议,她和领导的交流方式是我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会注意她怎么和别人说话,而且她可能是注意到我在这方面有一点优势,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所以也会经常教我很多交流沟通方面的东西。”
与总干事一同参加会议的机会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了,笔者注意到,以前事务所的项目通常都是由总干事主要承担对外联系的工作,因此小圆有很多机会可以学习,但是随着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加上从2013年开始,对外联系的工作不再仅仅依靠总干事一人,后来的实习生们可能没有小圆那样宝贵而丰富的机会。但是,即使如此,实习生们依然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机会,按照事务所2013年的工作方式,②事务所的社工们在2103年开始按照服务地域分成了很多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到两名社工和几名实习生组成,负责自己地域内所有的工作,主要包括需求对接、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因此所有的对外联系工作都会由每个小组的社工们自己亲自完成。实习生们虽然没有沟通能力最强的总干事带领,但是依旧能够跟随带领自己的社工学习到很多。
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中,另外三位实习生也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在笔者的访谈中,她们都表示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变化。
“我(小石)觉得自己挺有进步的,最开始我很怯于和他们交流,可能是怕自己说错吧,我是从打电话开始的,刚开始讲不清楚人家就会说:‘让你打电话的人在么?你让她接一下吧。’后来我就慢慢练习,现在觉得好多了,我已经不再害怕和他们交流了,很多活动开展之前也是我去和他们对接的。”
3.专业技能的掌握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使他们通过实践来学习如何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实习生们有着相同的感受: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我(小星)现在觉得,当一个社工太不容易了,我们以前学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用得上,是我们应该会的实在太多了,社工像是一个万能职业似的,什么都得会,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工技巧那些就都不说了,还有好多技术活我们也都得会,PhotoShop、写新闻稿、画海报、设计LOGO等等,当社工的都是全才。”
小星认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她所说的“技术活”同样包括在专业技能之内,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她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书本上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整合资源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为了节省成本,很多问题需要社工自己动手解决,因此小星在这方面有很深的感触,她也在不断练习这方面的本领。
“时间越长,我(小石)就越觉得自己以前在学校学的东西都没有学透,社工的专业理论我学的较差,这个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就会体现得特别明显,比如你服务老年人,就应该知道人处于老年阶段的时候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有哪些特点,所以我现在开始在实习的同时返回书
本去看那些理论,实习能让我知道这些理论怎么用,也能让我知道自己在理论上还差很多。”
专业实习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们专业技能的一种检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确实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一味遵循理论,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技能还是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要保证。
对于实习生们来讲,专业实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如何使用专业技能,同时他们也在实习中了解到,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技能。
4.专业认同度的提高
所谓专业认同,可以分为价值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前者是指对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理解与接受;后者是指未来打算选择该专业作为职业(吴建平,2012)。专业实习对这四位实习生在价值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两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价值性认同方面,她们来到事务所之前就已经有一定基础,她们认同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在笔者提出“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眼中的社会工作”的问题时,她们给出的答案分别是“助人自助”(小云、小星)、“小太阳”(小石)、“正能量传播者”(小圆)这样积极的词汇,专业实习让她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评价。
但是更为明显的是工具性认同,在访谈中,她们均表示,如果家长不干涉,她们愿意在毕业以后成为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因为她们不仅认同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更愿意在事务所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事务所的人文环境)就是让你感觉很舒服,我(小石)觉得每天都在学习,在这里能够不断进步。这里的姐姐们待人非常和善,当然可能是因为都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家都会彼此了解。我们之间没有猜疑和争执,不管是哪方面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乐意一起讨论,一起帮你解决,这里鼓励你提问题。”
“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知道社工的工资低,但是我们刚毕业,我(小圆)也没对工资有太高的期望,如果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社工也很好,我的专业对口,而且我觉得工资也还可以,能够接受,我在这里实习觉得这里的人文环境特好,不会有企业里那种勾心斗角,大家很平等。”
“我(小星)是愿意毕业以后留在这里的,因为我觉得在这能发挥我的价值,我所有的精力都能够用在如何把工作做好这方面,有问题就提,不需要想大家会不会嘲笑我,更不用想我说的哪句话会不会得罪谁。”
“这里确实挺好的,如果我(小云)家长不反对,我是挺愿意留在这当社工的。原因就是觉得大家都一样吧,都是学这个的,而且都特别团结,有点大家在一起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的感觉。”
由此看来,专业实习确实提升了她们的价值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同时也为她们今后从事社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工作事务所内积极向上的环境吸引着这些年轻的实习生们,让他们在价值观和职业选择上都倾向于社会工作。
(四)实习机构的保障
1.制度保障
事务所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有一套实习生管理制度,随着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和实习生能力的提高,事务所的实习生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现阶段的实习生管理制度①资料来自该事务所《实习生管理制度》,因涉及事务所内部资料,故不能详细展开。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规定:实习生的录用及录用程序、实习生的权力及义务、事务所的权利及义务、实习生的激励制度等。同时,事务所开展了“高校实习生蒲公英展翅计划”②“高校实习生蒲公英展翅计划”:根据不同实习阶段、拥有不同能力与实务经验的实习生,以各阶段的特点为基础制定了一整套阶梯式成长计划,主要根据实习时间将实习生按照不同的星级进行分类。因涉及事务所内部资料,故不能详细展开。来服务事务所的所有实习生。
有关实际操作,上文已有提及,每名实习生都会由事务所的总干事亲自面试,并在确定录用以后与事务所签署《实习协议》,事务所总干事会尽快给每一位实习生安排一次单独谈话,详细介绍事务所并了解实习生对实习的期望。在以后的实习生分配上,这些都会被作为实习生分配方案的依据。
另外,每名实习生都会由一位被指定的正式员工带领实习,总干事也会不定期对所有的实习生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实习督导。
社会工作事务所针对实习生的这套完整制度,能够有效保证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对实习生和事务所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确保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和质量;对实习生的激励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积极性,促进事务所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事务所能够在实习生的反馈中不断改进《实习生管理制度》,也促进了事务所的自身发展。
2.人文关怀
《实习生管理制度》为来到事务所实习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让四位实习生喜欢事务所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事务所会不定期地举行各种集体出游活动,所有的实习生会被邀请参加。另外,事务所还会有专人负责记录每一位社工和实习生的生日,为他们举行庆祝生日的活动。笔者作为实习生,也参加了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到场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开心,活动从始至终都非常轻松。这些活动使实习生们对事务所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我们每次出去都特别开心,没有正式社工和实习生的区别,在正式工之间也不存在上下级之分,我(小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是同事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我觉得自己和一个正式社工没什么区别。”
总之,事务所建立的关于实习生的规范制度,从完善的制度方面保证了实习生的权利,规定实习生的义务,加上操作层面有专业社会工作者指导和总干事督导,为实习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专业性的保障。同时,事务所在自己的内部文化建设中,将实习生视为重要的一部分,邀请他们参与事务所的各种娱乐活动,培养实习生的归属感,从而使他们更加投入地进行实习。
当整理资料写成此文时,小圆、小石和小星已经被事务所录用为正式员工,在他们顺利毕业后就能和事务所签合同,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了。小云因为家人的意愿,选择先去家人为其安排的企业参加录用考试。事务所的总干事表示,如果小云愿意到事务所就业,她也将非常欢迎。
三、矛盾与问题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1.专业督导的缺失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督导应该由社会工作机构内具备相应资格的社会工作者来担任(陈为雷,2011)。同时,有效的督导者应该具备知识渊博、专业技术强等特征(斯基德莫尔,2005)。社会工作机构的实习生要想进步,除了自己的努力和认真之外,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左膀右臂,即学校老师的督导和社会工作机构的督导。
在访谈中,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专业督导的缺失。学校虽然会为每个学生分配实习督导,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老师的督导角色仅仅表现在检查实习作业上,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性,而实习生们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督导老师这一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我(小云)们老师就是每周催我们交作业,我们和他的联系就是实习周记,其他的问题他不管,我们也不问。”
“以前的老师对我(小星)非常好,经常会问问我们实习怎么样了啊,有没有什么问题啊之类的,但是那个老师后来走了,学校给我们换了一个老师,他什么都不管,作业也不收,我们的电话都不接。”
“我(小石)的老师,如果有问题找她的话她会及时回复的,但是我除了作业,也没怎么找过她,我觉得学校的老师可能不了解我们实习的实际情况,他们只是帮我们找了实习单位,但是除了实习周记,我们没有别的沟通,所以他们并不了解我们实际上是在干什么,再说老师也很忙,能这样已经很好了。”
很多研究都指出,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自身存在着非本专业出身、没有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经验等等问题,因此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实务督导(龚晓洁、丛晓峰,2012;万江红、逯晓瑞,2008;李飞虎,2009;汪玲萍、李红芳、刘玉兰,2009;卢时秀,2008;黄红、高智巍,2009)。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的督导也存在着问题。H社会工作事务所关于专业督导的制度和实施方法上文已有提及,虽然对实习学生的督导比较富有弹性和实验性(张乐天,1997),但是,督导的效果更在于实习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求督导帮助是使实习生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团体督导的机会稀少将影响实习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
“我(小云)刚来的第一周周五,总干事就给我们进行团体督导,我以为是一周一次,但是后来这种正式的督导虽然也有,就很少了,因为她非常忙,我有问题或者是什么想法都会主动去问其他的姐姐,她们也都愿意帮我解答。”
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伦理、技术与方法主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而来的。这种在西方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或多或少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王章华、黄丽群,2008)。因此,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直是社会工作发展中最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让社会工作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社会工作的教学如何培养适用于中国社会的专业人才?这样的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同样存在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
在访谈中,实习生认为所学理论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之中。
“我(小星)来到这里学习的第一个笔头功夫就是写项目书,我们在学校学过写活动策划、小组计划书,但是我们在这里实习,比较多的是社区工作,社区工作主要是靠申请和实施项目,所以我来到这里之后不懂什么是项目,所以写项目书、预算这一套都是来到这里才知道的。”
“在学校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但是知道它有用和知道它怎么用之间的过程可能我(小圆)还需要学习吧,我有时候觉得服务是合理的,服务的效果也很好,但从实际出发的方案,却要反过来再找到服务的理论支撑,而不是理论支持实践。”
另外,由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非常广,也存在着实习生到实习机构来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学过服务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我们今年打算开展青少年方面的服务,但是我(小石)在学校只学过老年社会工作,没学过青少年社会工作,所以我现在又要一边实践一边自己充电。”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有所侧重,并且在实习前了解实习单位的主要服务人群,找到与自己兴趣点相同或相近的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和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实习机构的成长过程,不仅展现了微观层面上大学生的收获与感触、困惑与矛盾,而且还反映出宏观层面上专业实习机构对于培养专业社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实习生在事务所的实习内容已经不再是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而是在事务所专业社工的带领下与他们一起开展专业性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实习生们能够有机会在事务所中相对独立地开展服务,就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让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接上地气”。同时,实习生们经过专业实习的磨练,能在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和技巧方面提升自己。社会工作实习机构就像是另一所与大学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从理论的象牙塔中出来,走进了另一所实务的象牙塔。
然而,两种教育之间需要更深层次的衔接。学校与实习单位虽然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但是,学生不应该成为两座象牙塔之间唯一的桥梁。学校的督导老师与实习单位的督导老师可以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加强沟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随时了解和跟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督导之中。因此,加强学校督导的专业培训和实务督导评估,强化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的联系,将成为联结两座象牙塔的更加坚固而强大的纽带。
四.反思与讨论
(一)个案的典型性
1.作为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工作机构
本文的研究对象H社会工作事务所位于北京市,是一家注册于区民政局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很多同类的社会工作机构一样,主要承接北京市级、区级的项目,同时也会和街道、社区进行合作,因此该事务所可以作为北京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典型。北京的社会工作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0年初已经有18家这样的社会工作机构,致使今天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北京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性。本文论述的实习生实习过程和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个案,体现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工作机构内的实习状况。
2.高校共享的实习基地
H社会工作事务所与全国多所高校签署了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是全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共享实习基地,这就使高校之间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时可以开展更多的对话和交流。因而,该个案的研究也有利于为众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积累经验和知识,进而也提升了本项质性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经过专业筛选的实习生
H社会工作事务所所有实习生都是自主选择而非被派遣而来,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学校介绍,有一部分则是自己通过查找网上信息来到事务所的。由于该事务所是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因此对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认同有一定的要求。上文已经提过,所有的实习生都要经过事务所的面试进行筛选,顺利通过者才能在事务所进行专业实习。这种严格的专业筛选既包括专业技能的筛选又包括专业认同的筛选,从这两个方面保证这些实习生的选择自主性、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认同程度。
(二)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笔者是以局内人的身份,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四位实习生进行深入访谈,作为事务所的实习生,与四位被研究对象有着同样的实习生活体验。因此在访谈过程中,他们在实习初期的收获与迷茫、对项目实施的信心与困惑、以及对事务所的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的感悟,感同身受,因此能够做到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
当然,局内人的弊端也不可避免。笔者可能会因为与研究对象处于同一文化之中而对一些行为和现象视为理所当然、不假思索,从而缺少研究者应有的距离感和对文化的敏感性(陈向明,2000)。但是,在参与型观察的整个过程中,笔者既是一位同被研究者一样的真实的实习生,又是一位身份公开的研究者,两种角色的优势皆被充分利用,既与对方同在一个世界之中,又努力保持与对方的距离,如何把握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平衡,确实成为这项研究的难以言喻的难点。
[1]蔡珍,2011,《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探索》,《工会博览》12月中旬刊。
[2]陈为雷,2011,《社会工作行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龚晓洁,丛晓峰,2012,《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探究》,《工会论坛》第6期。
[5]古学斌,2011,《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转型》,《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6]黄红,高智巍,2009,《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实困境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第7期。
[7]雷克斯·A·斯基德莫尔,2005,《社会工作行政—动态管理与人际关系(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李飞虎,2009,《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几点思考》,《社会工作》第2期(下)。
[9]刘静儿,2011,《谈督导工作的阶段性任务》,《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10]刘淑娟,2010,《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成人教育》第3期。
[11]卢时秀,2008,《浅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12]马良,2011,《构建“实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13]孙元,2011,《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探讨》,《教育评论》第2期。
[14]万江红,逯晓瑞,2008,《从参与角色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现状》,《社会工作》第9期(下)。
[15]汪玲萍,李红芳,刘玉兰,2009,《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本土处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期。
[16]王力平,2011,《社会工作专业社区实习模式的反思与重构》,《社会工作》第3期(下)。
[17]王章华,黄丽群,2008,《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模式探索》,《社会工作》第5期(下)。
[18]尉宁,2012,《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对社会工作实习的作用探讨》,《大观周刊》第28期。
[19]吴建平,2012,《从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第5期。
[20]张乐天,1997,《社会工作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1]张敏杰,2006,《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22]张曙,2012《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整体性合作模式探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3]张宇莲,2011,《研究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模式》,《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24]赵庆伟,2012,《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问题研究——以河南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沧桑》第4期。
[25]周腊梅,2012,《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观周刊》第18期。
[26]周沛,2011,《谈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性”与“嵌入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27]卓彩琴,2012,《社会工作专业三赢实习模式建构与实践——N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行动研究》,《教育教学论坛》第2期。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6-0108-11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6.01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在行动中学习——社会工作行政并行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