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
——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2013-04-10周冬霞

社会工作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务督导体系

周冬霞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
——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周冬霞

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特征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挑战。文章围绕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价值诉求这一核心,探索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路径。研究认为应围绕专业认同、能力为本、自我知觉和自主创新的价值诉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合理配置实践时间等路径,构建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习为单元,以自主实践为补充的分层次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化 实践教学体系 价值诉求

一、引言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原则为指导,以服务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工作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教育层次也呈现多样化,理论研究日益深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一批颇具本土特色的专业教材。但从社会工作办学实践和效果来看,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凸显。究其原因,社会工作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实务性、操作性的本质特征,更加注重以理论知识内化为指导的实践,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研究。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标的实现。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取向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考验。它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能力为本的专业人才。如何以职业化为导向,突破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局限,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探索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和当务之急。过去的20年间,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要依托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虽获得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但这种外延式的扩张并没有换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因此,积极推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建设,为社会输送“达标”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诉求

实践教学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最迫切最核心的任务,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现实社会理想。任何社会理想的背后都内含着一定的价值诉求,而价值诉求的不同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社会工作专业化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提出了多元化的价值诉求。

(一)专业认同的诉求

专业认同的诉求关注学习者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认同,对伦理守则的遵从,以及对社会工作信念的坚守和责任的勇于承担。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所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意识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既是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依据,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服务专业的重要标志。专业价值观的培养应贯穿整个社会工作教育的始终。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专业价值观的抽象概念,而专业实践教学则是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将概念上的价值认同转化为现实工作中的价值体验。专业实践能否培育出具有稳定专业价值观的人才,是衡量被教育者是否达到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尺,也是判断实践教学能否体现“寓教于学”的关键所在。

(二)能力为本的诉求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并不是说摒弃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和工作技能的综合,内化的专业理论体系是实务工作的深层知识动力源泉。能力为本要求培养知、觉、行合一的专业人才,而实践教学正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能力的途径,这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实践教学追求的价值所在。

(三)自我知觉的诉求

在实际的助人“情境”中,人们很难做到完全的“价值无涉”,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也会受到自己情绪、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心理和意识层面现象的影响,给专业关系的建立和服务的有效开展带来不利。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价值诉求就体现在培养善于自我知觉,并及时进行自我控制的社工人才。实践教学在协助学生发展专业技巧的同时,塑造着学生的专业态度、情感以及专业思想。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反省的内在作用机制,结合自己以往的亲身经验,以及外部他人的信息反馈,进而达到自我知觉,合理控制主观因素对助人实践的影响。

(四)自主创新的诉求

任何专业教育都不培养人云亦云、循规蹈矩,只知盲目崇拜和一味遵从专业原则的人。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培养具有独立专业意识和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社会工作者。这种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个人的习惯性思维,它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庞大的知识系统中提取出恰当的价值、知识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并在新的环境与变化中发展出新的价值、技巧与能力。这种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锻炼和肯定。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充足的机会验证自己的观念,在实际工作环境下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全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在实践中得到成长。这不仅是实践教学的诉求,也是实践教学发展的价值所在。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困境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实习、实训、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几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但是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面临困境,严重影响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的深入,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

(一)硬件建设难以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

在硬件建设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上。

社会工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课堂实务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的舞台。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业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习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全部学生参与机构实习的需要。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缓慢,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较少,学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大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没有实习基地接收。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往往会采用社区、机构、福利院参观的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严重缩水。由于双方目标难以协同,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存在博弈现象,很难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不够。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许多学校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这种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模拟现实毕竟与现实环境相差甚远,这使得“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面临窘境。此外,还存在实验室建设和利用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实验室教学难以与各门课程讲授的助人技巧相结合,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落后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建设较为落后,实践环节中的沟通联系、组织安排、中期考核、终期评估、论文的写作流程,以及实习各方主体如机构、学校、教师、学生等的权利义务缺乏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基本上没有建立完善的专业实习制度,实习随意性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实习目标不明、实习活动开展处处碰壁。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评估。此外,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存在标准不一、评估手段和方法单一的问题,无法科学准确地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督导的缺乏且教师的实务能力不足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教师实践带队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实习督导和指导教师多由校内教师担任,虽然基本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但教师教育背景各异,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没有形成明确的实践教学理念,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开展专业督导的能力远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同时担任实习督导的校内教师任务繁重,加之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参与动力。校外督导或机构督导虽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对教学理论缺乏了解。在机构督导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往往由机构的行政人员兼任,督导素质不一,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开展实务督导,上述一系列矛盾严重制约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实践内容和时间配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缓慢,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认同感,能为学校提供专业实践的社会工作岗位非常有限。目前主要依赖于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资源以及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学生的实习通常被安排在社区或机构。他们通常只能提供初级的实习岗位,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只能从事简单的日常工作或是部分参与社工开展的服务,真正完整接触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的机会很少,实习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此外,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时间较少,远远达不到国际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社会工作实务训练不少于800小时的要求,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时间分配不合理,理论教育时间远远大于实践教育。二者的不同步阻断了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技巧的连贯性。

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学者们观点不一。张云英(2008)认为应该包括课程实习、暑期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实习体系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史铁尔(2007)认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程实践、隐性课程实践、认知实习、综合实习、农村社会工作探索五部分组成。结合武汉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设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着手,构建符合武汉大学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经多方研究与探讨,目前武汉大学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精神、专业价值及伦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和专业方法,并能整合课堂理论知识和实务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工作与社会调查能力,和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武汉大学实践教学着力培养胜任行政部门、社区及社会团体中的社会工作实务以及管理咨询、社会调研、统计分析、社会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诊断的专门人才。

研究认为除了宏观指导性的总体目标外,还应设定社会工作专业各门主干(核心)课程的具体实践教学目标。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总体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目前武汉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前者主要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区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后者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保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围绕总体目标,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各主干(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概论之类的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感知能力,树立专业精神和价值观;人类学及社会环境方面的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为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工作的环境及状态;社会工作三大主要方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手法,具备实务工作的专业素质;社会调查研究及数据统计之类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专门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

(二)分层次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借鉴国内外及我国港澳台社会工作教育经验及成果,武汉大学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增强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原则,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即课程实习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教学基地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与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分层次立体实践教学体系。该框架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习为单元,以自主实践为补充的连续系统。具体包括三大方面: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习体系和自主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以课程为中心,为使课程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之内的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以及教学计划之外的课程实践活动(也有学者称之为“隐性课程实践”(史铁尔,2007)。实验教学是在社会工作实验室进行的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实验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心理咨询室、观察室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扮演角色,在模拟实践中自我反思,增强人际交流的能力和服务技巧训练。课程实习是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针对某些课程的时间要求而开展的课堂外教学,如社区社会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等。上述两种课程实践都属于正式实践,有时间计划和具体安排,有考核和成绩,有总结和反思。而课程实践活动则是非正式的,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意愿自发设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影视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之外的社区、机构等地实地参观,开展社会调研或者组织学生成立专业社团或协会等。

2.专业实习教学体系

专业实习主要是指以专业而非课程为中心,以训练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是相对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而言的。专业实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间隔开,通常是单独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全日制实习,在寒暑假或某一学期的一段时间进行,如暑期实习、毕业实习。这种集中式实习可以使学生暂时摆脱课程学习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实习活动,有利于实习质量的提高。学生在专业实习中,一般要完成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经验分享等任务,毕业实习还要求撰写有一定字数限制的、规范的毕业论文。

3.自主实践教学活动

自主实践教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发开展的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义工实践,参加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举办项目设计大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设立专业网站或创办学生刊物等。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价值观念寓于活动的过程之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习基地和社会工作实验室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两大主要平台。制约实验室建设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学校。学校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或资金投入问题导致实验室建设力度不够。对此,要转变学校观点,认识到实验室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同样重要。另一方面,学校建设实验室应结合自身情况,建设具有学校教学特色的实验室,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同样需要校方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学校应积极主动与相关单位或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相结合,将实习基地建成教学、科研基地。另外,通过社区实践、课题参与、义工实践、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扩展实践教学平台。

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对校内外的实践教学都要建立标准化、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督导制度、评估制度以及学生实习档案管理制度等。具体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手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计划》、《实验室使用规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档案管理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及学生实践考核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评估表》等。

3.建立“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和督导在学生专业实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关键。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不仅要特别注重校内教师实践意识和实践带队能力的培养,还要积极寻找外部督导资源,建立学校督导和实习机构督导相结合的“双师型”督导制度,保证学生实践的质量。通常,学校督导由专业授课教师担任,重点对学生的专业实务理论和情绪进行辅导。机构督导通常由实习机构内工作能力突出,实际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专职社会工作者或机构行政管理人员担任,重点对学生的实务工作和专业价值的培养进行指导。

4.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实践时间

应当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适当设置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比例,合理配置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时间,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时间,保证学生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同步进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和理论掌握程度,合理配置实践。如大一学生为初步接触和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和理论,可以在实践上偏重以参观学习为主;大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增开实验室教学;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以提高实务操作技巧为主,大四学生还面临毕业寻找工作的问题,所以,可以进行分领域的较长时间的集中实习,如福利院、救助站等。

五、总结与反思

在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下,捕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务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实践证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伦理守则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灵魂,所以,在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注重对社会工作者基本价值理念和职业伦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原则。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题中之义。所以,应当给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围绕社会工作价值诉求这一核心,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面对困境,积极寻找可行路径,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唯有如此,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及社会工作专业化才能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伟大构想。

[1]罗伊斯,2005,《社会工作实习指导》,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萨利贝,2004,《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史柏年,2003,《社会工作实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史铁尔,2007,《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社会工作(学术版)》第4期。

[5]张云英,2008,《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社会工作(学术版)》第6期。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6-0035-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6.005

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工作本科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项目号:KC2012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建议”(项目号:2013117010202)

周冬霞,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猜你喜欢

实务督导体系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ODI实务
FDI实务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