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研究综述

2013-04-10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员理想信念

刘 燕

(华东师范大学 社科部,上海 闵行20024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松江201620)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无论遭受什么挫折和磨难,这个理想信念始终不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了革命成功冲锋陷阵,挥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嘹亮雄壮的凯歌,留下了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及其巨大贡献,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动理论创新;有助于当前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本文对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做一些梳理和评析。

一、理想信念问题研究现状

从民主革命时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内学者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出版了《论共产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论家的列宁》、《共产主义教育讲话》、《放飞理想的翅膀》、《共产主义教育概论》等一批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研究内容多是介绍和宣传先进人物的理想和事迹,系统研究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学术成果少,研究工作还没有展开。这与这个时期党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有直接关系,与共产党员刚经历了革命的洗礼、具有崇高理想有直接关系。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不够,激情成分高于理性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理想信念的研究曾一度降温,这与“文革”结束后政治信仰变化有很大关系。到90年代,在经历了1989年政治风波冲击及后来的苏东剧变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相继发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先后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学理论、学党章的“双学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2000年前后全党上下兴起了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2005年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决定和教育活动,都把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作为首要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舆论阵地加强对理想信念教育相关内容的报道,《光明日报》辟出“理论﹒核心价值”专栏进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同时,理论界关注、研究理想信念及信仰问题的学者也多了起来。如高强的《理想·信念·信仰 共产主义新解》、郑承军的《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张国臣的《理想、信念、信仰》等就是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不是专门研究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但都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研究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成果涉及道德信仰建设、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党的路线纲领、思想理论建设、作风建设、党性修养及“三观”改造等诸多方面。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年来主题关键词为“党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方面的论文有60篇;主题关键词为“党员理想、理想”方面的论文有24篇;主题关键词为“党员信念、信念”方面的论文有3篇;主题关键词为“党员信仰、信仰”方面的论文有15篇;主题关键词为“党员道德、道德”方面的论文有19篇;主题关键词为“党员修养、修养”方面的论文有10篇;主题关键词为“党员理想信念、民主革命”方面的论文有1篇;主题全文包含“党员理想信念、民主革命”方面的论文有8篇;主题全文包含“民主革命、党员理想信念”方面的论文有12篇;主题全文包含“党员理想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的论文有12篇;主题全文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党员理想信念”方面的论文有11篇。题名包含“理想信念”的硕士论文有27篇,其中22篇是关于大学生或青年知识分子教育的,4篇是关于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题名包含“理想信念”的博士论文有1篇,是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方面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践行理想信念的研究。在民主革命中共产党员践行理想信念,展现了强大精神力量。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如对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不乏研究。部分成果是对这些革命精神进行内涵的界定、内容的阐述及历史地位的阐发[1],代表性论文有李雪南的《井冈山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石仲泉的《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朱佳木的《什么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以及应当怎样弘扬延安精神》,吴琳的《论西柏坡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康超光的《激发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关于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一种解读》等等。另一部分成果是对各个革命阶段的精神进行比较研究[2],代表性论文有李星的《论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之比较》,杜俊华、刘洪彪的《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共性与特点探析》,张英琦的《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胡小蓉、王欣的《党的精神财富刍议——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精神的特点及意义》,邹火明的《论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联系和启示》等。

第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人格化的研究,主要是对优秀人物人格理想、道德境界的研究。如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张闻天等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究[3]。代表论文有荆世群的《论毛泽东的理想人格学说》,刘德军的《论周恩来的崇高人格》,朱承的《张闻天的人格魅力刍议》,朱庭芳的《陈云的人格魅力》等。有些学者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共性进行研究,指出共产党人理想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革命战争年代环境艰苦人心却如钢铸,其塑造和培育的途径值得研究和借鉴[4],代表论文有雷骥的《马克思的人格形象与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性的培养》,彭自成的《人格魅力与党性修养——论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乞求与构建》,桑春红的《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人格》,辛斌的《从深层心理透视共产党员先进性人格的塑造》,吉平的《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等。

第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培养的研究。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党内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坚决纠正党内各种错误思想,首次提出了思想建党的要求。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毛泽东创造了整风这一解决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的好形式,对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无产阶级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连欢的硕士论文《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建党的特点》认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独创性贡献,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征;思想建党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将党员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基础上;二是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也有学者研究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途径,如袁纪玮、韩黎的论文《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与保持党的先进性》。还有学者研究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如邬学军,卢丽刚的论文《北伐战争期间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必须坚持以革命的思想武装人的原则,主动占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第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指导和引领的研究。有学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共同理想出发研究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建构,为今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5]。如覃轶珊的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理想的建构及其启示》指出,毛泽东通过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深刻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发挥了凝聚人民大众的作用,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群众基础。作者还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理想的建构路径,如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创新方法、内化共同理想等。有学者从价值体系视角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整合了社会资源,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如高梧的论文《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指出中国共产党构建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奋斗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艰苦奋斗为主体的革命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道德情操[6]。潘玉腾的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动革命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革命的理想和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等革命价值观[7]。通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合,多样化的政治宣传鼓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等途径和方式,推动了革命价值观的大众化。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研究趋向

第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理论分析不够,缺乏有力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研究这个问题,需要阐明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才能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但现在的研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就理想谈理想、就精神论精神”的现象,往往不求甚解,重于宣传,缺乏理论上的说服力,难以说服人。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理论性。

第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整体性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达近三十年,在这个时期形成而后被世人传颂的“精神”多种多样。如以革命历程立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人物高尚品德立论的毛泽东精神、周恩来精神、李大钊精神、白求恩精神等;以地区革命精神的特点立论的红安精神、红岩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等。结合这些精神,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很少见。

第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建设的经验缺乏深入总结。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理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包括个人、国家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研究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应该全面系统,从不同角度研究其内容,总结和推广其经验。

第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发挥巨大历史作用的原因及现实启发研究不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为什么在那样艰苦条件下,共产党人能保持崇高理想,全心全意为国为民,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今天,如何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研究方法需要改进。一是需要史论结合。理想信念是价值概念,又是科学概念,有自身的逻辑。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想信念的研究多是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引发论述,其理论和逻辑关联性不够。比如究竟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凸显的革命精神有何传承关系?有何本质联系?背后有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支撑?这需要以史论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二是需要源与流的统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有两个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研究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目前的研究往往将“源”简单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不透,或者忽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更没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再者,把源与流结合起来研究不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革命形势变化形成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有不同特点。这就有了“流”与“源”的关系。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不同阶段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形成的逻辑演进和历史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1]李雪南.井冈山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6).

[2]李星.论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之比较[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荆世群.论毛泽东的理想人格学说[J].船山学刊,2007(4).

[4]雷骥.马克思的人格形象与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性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5]覃轶珊.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理想的建构及其启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4).

[6]高梧.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7]潘玉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动革命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员理想信念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共产党员,上
共产党员,上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