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领域的融合与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2013-04-10段燕峰
段燕峰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新自由主义是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比较大。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时代框架,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信念为价值核心的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新自由主义的一系列挑战和冲击。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将保持这种多元化。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无根的,难以久远存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东方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面对新自由主义的冲击和挑战,它自身所具备的与时俱进和融合性特点,使它在危机面前,将主动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最终并超越外来文化。
一、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一)关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是他们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整体性反应和判断,是政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方式”。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中,再次突出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更是把“意识形态”问题推向重要地位。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方向。中国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因而不同于也不能照搬任何外来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因而不同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乃至殖民主义、奴役主义的思想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根本的内涵与‘硬核’”。[1]
(三)关于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西方世界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意识形态理论。新自由主义有很多的流派,主要包括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现代货币学派、理论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等等。虽然新自由主义学派林立,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提倡“三化”,即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私有化观点,这也就是所谓的“华盛顿共识”。(1)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三是否定国家干预。该理论体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私有化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其完成形态则是“华盛顿共识”。其实质是当代帝国主义向全世界非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殖民主义。
二、融合:把新自由主义中的有效元素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东西文化融合是中国的优势
文明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在对比之中,各自叫好罢了,这种优劣的划分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归结起来,无非两种:一是强者为优,弱者为劣。某种文化不在于其本身品质如何,只是信的人多了,其自然被公认为是一种优胜的文化,也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如西方尊崇的新自由主义;而那些亚文化,可能本具有优秀的品质,但因其弱小被边缘化,归为劣等文化。二是品质之优为优,品质之劣为劣。一般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代表着大多数群体利益的文化,其因品质优,代表一种新前进方向,可视为优秀文化,如资本主义文化对于封建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一样。
新自由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如今虽处于同一时空中,但却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价值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决定了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几乎具有不可共生性的矛盾。但是凡存在的或存在过的事物,无论大小,无论久远,必将于一定的时期内产生一定的价值,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理论思想,对国民的自由观,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民主制度带来巨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警惕。冲突所在的地方,才是对我们有启迪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注意和学习借鉴的地方。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东方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能不断吸纳和融合一切外域文明,中华文化“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2]136几百年来,由于傲慢与偏见,西方不屑于东方文化,以致近百年来,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精通西方文化的东方人越来越多。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早已成为中国学生课本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西方人拥有的各种文化,中国都能拥有,并能把掌握到的西方文化同自己的文化进行碰撞、融合、再创新,形成巨大的智慧与力量。
(二)“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两种文明之间的战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在经济上强调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策略上鼓吹全球一体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也反对国家的干预,也倡导全球化。它们看起来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是可以和谐相处的,但是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市场经济、否定国家干预,都是一种绝对的状态,所鼓吹的全球一体化是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可见它们彼此的内涵却是完全相反的。正是在于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很大挑战,瓦解着国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麻痹着国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又难以融合。
新自由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对立难以共存,但正是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冲突与对立的地方,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如新自由主义强调的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干预。而我国和西方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让市场一只手发挥作用,这种自由等于没有自由,只有混乱;倡导个人主义,主张私有化,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动机和行为;这让我们看到坚持集体主义才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3]192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立的方面,我们要时刻警惕,同时,也要利用好这些对立面和其他的优秀方面,来巩固壮大我们的这一主导意识形态。
三、超越:巩固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新自由主义的侵袭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4]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积极寻求应对挑战的策略与途径,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研究和建设。在中国有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的误解,并不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是断章取义地对马克思进行解读。所以我们必须在国内培养一批优秀的学者和人才,认真深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针对西方新自由主义中出现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质疑和批判,鼓吹“私”反对“公”,我们要破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惑,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得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指党要按照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反腐倡廉上对自身进行一系列的系统的教育。第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得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十三多亿中国人民的选择。
(二)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反对文化沙文主义
当今世界,以文化为先导的国家软实力逐渐成为民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逐渐认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其他国家会更愿追随其领导,因此软权力同样重要。现在,美国更是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塑其国际形象、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维护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利益,广泛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甚至策动“颜色革命”的利器。2012年3月19日,据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指出:2011年,“境外有近4.7万个IP地址作为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参与控制我国境内主机,”其中美国“以9500多个IP地址控制中国境内近885万台主机”,“有3300多个IP控制境内3400多家网站”[5]。他们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片面渲染、刻意放大我国的各种问题,甚至制造各种社会谣言,煽动人民的不满情绪。对此,我们要努力争夺,并控制好网络这个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流政治文化,警惕西方国家在网络上策动的“颜色革命”。近年来,中国“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不仅在稳定国内政治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树立大国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一成就的取得,在于中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抵制了西方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沙文主义。
(三)必须贯彻文化的改革创新,防止错误倾向
文化改革是突破文化发展困境,谋求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文化载体的日益多样,文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决定了不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指出:“经济文化已不再是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问题已在于一国的经济文化何时变和变得快慢如何,而不在于是否愿意变。”先进文化必须以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灵魂,推陈出新,与时倶进,充分体现时代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社会主义文化改革要敢于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6],但是文化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文化改革就要敢于创新。创新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文化属性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7]33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努力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积极创新;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善于吸纳世界上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从而巩固和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抗干扰能力。
(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经济和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让我们得知,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经济的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重大的影响。同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着其意识形态的形态,并且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着国家的普遍的经济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的持续强劲和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就会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抗干扰能力,固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才能更加的夯实。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对应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中,代表着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各种政治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新自由主义便是其中强劲的一支。不同文明,孰优孰劣,实在难以区分,如果非做一个硬性的划分依据,只能以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来划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模式,科学社会主义虽在理论上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好处,但是,毕竟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经济实力和西方发达资本主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最终还是由经济来决定的。虽然目前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还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差距,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十年来我国的GPD总量、国家财政收入、城市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出口发展、外汇储备、城镇化率以及粮食产量和个体私营经济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如今这一切都在述说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世界上有了中国的声音和话语权,而这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取得的成就使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民族脊梁坚挺,使我们对自己走的道路更加自信和坚定不移,也使我们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信仰。
注释:
(1)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
[1]秦正为.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33(3).
[2]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 24日).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1944年7月14日)[M]//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中国互联网协会.2011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EB/OL].(2012-03-20)[2013-04-18].http://www.isc.org.cn/zxzx/ywsd/listinfo -19487.html.
[6]段妃.文化的自省与体制的自新[EB/OL].(2012-12-25)[2013 -04 -18].http://www.qstheory.cn/wh/whtzggyfz/201212/t20121225_201796.htm.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