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立场”到“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向大众化

2013-04-10潘俊霖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立场价值观

潘俊霖

(永川区委党校干训科,重庆永川402106)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关于指导思想、追求目标、精神力量和道德观念的高度概括和完美阐述,因此有着与生俱来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尚不便于为群众所直接认同、传播和践行。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一方面是建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群众并将其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另一方面却是,个别人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基础性“认知”所相互滋生助长的各种“非马”、“非社”价值观,由此引发对我国社会发展、政治安全等造成的危害。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矛盾,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道“思想的闪电”仍未能“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1],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仍然缺乏共识,因此也就造成我们党在价值观领域长期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掌握群众”、“说服群众”的“精神武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和灌输,必然提出进一步凝练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2]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同志要积极培育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伟大命题的提出不仅从根本上结束了理论界对该问题的各种无休止的争论,为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本质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理论形态,更令人称道的是它还在提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更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剥离其以往那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表象,架起了科学理论通往群众的大众化桥梁。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实现大众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并将其内容明确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自那时起,如何将这个价值体系灌输给广大民众,帮助民众实现对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坚守,形成对融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之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普遍认同,推动对凝聚民族力量、彰显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普遍树立和弘扬以及完善对规范社会道德、引领社会风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普遍倡导和践行,便成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们的一项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实际上,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在党的各种重要文献中就多次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例如,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3];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强调坚持要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李长春同志就曾明确指出:“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4]

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在达成共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道德与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世纪性难题,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一个“前置性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界、学术界多年来可以说一直是存在着各种分歧与争论的。著名学者侯惠勤教授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一文中就将这些分歧和争论的聚焦点概括为:“一是从价值内容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特性和人类性的有机统一;二是从价值主体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规范国家和规范公民的内在一致;三是从价值基础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历史统一。”[5]具体而言,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坚持将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路线中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规定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添加。而这种研究范式也凭借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社会惯性在理论界、学术界逐渐成为主流。例如,著名学者程恩富教授就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应体现‘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可以细化为‘自由集体观、民主集中观、文明进步观、和谐仁信观、富强和平观’,并可进一步浓缩为‘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这五个词。”[6]然而,也有部分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层次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的不同的概括和凝练。例如,学者李建华就认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在体现国家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公民认同,他以此为依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述为“发展、富强、和谐、仁爱”这八个字;无独有偶,学者许华也在将马恩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根本立足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述为“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这十六个字。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除去这些存在于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议外,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概括上达成共识的另一大障碍就在于对其表述方式的具体文字选择上。多年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多层次反复凝练推敲的基础上,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共提出了60多种观点,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7]。这些观点和范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字数也不尽相同,除了常见的“两字组合”和“四字组合”外,有的更是以要点归纳的多字形式出现。例如学者吴倬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炼概括为:“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第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第三,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第四,集体主义道德观;第五,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8]然而纵观这些观点和范畴,有的表述方式显得过于学术化、理论化,不够通俗易懂。有些虽然做到了通俗易懂却存在着诸如用词过多、不够精炼等问题。还有一些表述则不够全面和深刻,看似“五脏俱全”,但却少了一点儿民族特色和时代韵味,因此很难引起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共鸣。这些问题自然是我们应当所极力避免的。

三、“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表述功在指明方向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谈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时,一如既往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将其作为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的重要保障予以高度关注。同样也是在这份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表述,将其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这是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由“立场”到“观点”的发展也代表着我党在社会核心价值培育与塑造领域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种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直接描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是我党立党的根本追求

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这个奋斗目标的提出,不仅立足于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与提高,而且着眼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统一,反映了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特征。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伴随着已经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刷下,这个新的奋斗目标已完全融入到我国社会构建和国家发展的意识层面,因此必然要求改变我国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新构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运而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直接反映,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和最高抽象,同时又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完美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是我党治国的基本遵循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9],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之一。积极培育“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同这个新要求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始终坚持高扬人民民主这面光辉旗帜,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充分尊重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努力使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建立在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之上,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调动,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团结协作,以最终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生动演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取向,是我党教民的核心理念

针对目前在我国社会上蔓延的诸多丑恶现象,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着眼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致力于提升我国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思想道德领域的延伸和展开予以了明确而具体的表述。相对于前面十六字的“宏观大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目标的制定则显得更加具体、细致,因此也更能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更易于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同。其中,“爱国”、“敬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一种基本素质,是公民从个人层面对国家和社会所必须做出的具体承诺和必须履行的重大责任。而“诚信”与“友善”作为高素质现代公民的一种优秀品质,古往今来一直都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法则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

[2]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0.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

[4]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02.

[5]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J].红旗文稿,2012(8):9.

[6]程恩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五个方面[N].光明日报,2011-03-28-11.

[7]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

[8]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5 -96.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0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立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