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
2013-04-10李雪妮
李雪妮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 730000)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革命的性质与任务的教育是维系工农革命顺利前行的政治基础
在经历蒋介石和汪精卫对革命的相继叛变之后,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首先应予以明确的则是其所领导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任务。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顺利召开的中共六大明确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阶段的革命性质仍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主要任务则是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在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工农革命势力的形势之下,中国革命欲想取得在反动武装压制之下的生存壮大,党的路线必须是以争取最多数的群众作为其总路线,因此六大也认定中国共产党当下的中心任务应从千方百计的组织武装暴动转移至从事长期而艰巨的群众工作。长久以来,由于党内思想的严重混乱,导致党对革命的形势与性质都缺乏正确的估量,党内存在的“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为革命所带来的惨重教训,也使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清醒的认识到中国革命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则是进行土地革命,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需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则是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只有明确了革命的性质与任务,党才有可能依据时局的变化制定出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这一时期加紧教育党内的干部与群众深刻明确时代条件限制下的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任务,才能保证工农武装革命的顺利开展,尤其是采取以思政教育工作来强化这一目的的实践应用,则成为工农革命军与强大反动武装抗衡的政治前提与基础。
(二)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革命成功的精神支柱
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内乱,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之下,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与穷追猛打之下,仍能将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与党在革命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息息相关。土地革命之初面对白色政权的包围打击,面对党内所存在的关于“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思想困惑,毛泽东同志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其《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井冈山的斗争》等三篇著名论著,深入明析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武装斗争,在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的指引下,必将得以存在和壮大,这无疑对处于思想盲动混乱中的党内外人士以坚强的革命信仰,重新燃起那些即将甚至已经对革命失去信心的工农群众,使其再次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红轰轰烈烈的革命队伍之中。通过思政教育工作培育革命军队坚强的革命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之所以能够坚持到底,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红军长征的胜利。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打不垮、击不败的钢铁长城,是有着崇高革命意志的顽强政党,面对恶劣的革命环境与险恶的战争形势,红军战士以其不畏牺牲的顽强战斗力和聪明睿智,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这种坚定地革命信念激励着广大红军战士团结一致,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从土地革命之初到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曾放弃过对党员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这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教育官兵建立新型的军民关系是与农民形成天然统一战线的同盟保障
大革命的惨重教训以及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数次对峙失败,使力量弱小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的力量,只有解决好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土地问题,才能最广泛的连结一切可能连结的革命力量投身中国革命事业。中国农民历来深受封建宗法观念禁锢,自身保留下的浓厚的小农思想也使广大农民有着安于现状的宿命观,虽然以往大革命的浪潮在全国一定范围内都产生了影响,但要在农村这样一个相对比较闭塞的区域之内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剔除其非无产阶级意识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除此之外,革命队伍中的相当部分官兵均出身于贫苦农民,其自身的局限性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必须以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农民及党内官兵的思想教育中去。使农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是领导下层苦难民众翻身做主、为劳苦大众谋利的伟大事业。使党内官兵认识到,以往革命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忽视了农民的战斗力量,对待农民的态度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采取打压政策,而应营造出一种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都致力于教育官兵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采取合理的政策教育农民,以唤醒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军民“鱼水”关系,使其成为党与农民群众形成天然统一战线的同盟保障。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战略性: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实践思政教育工作的战略依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深入总结数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之上,终于在打破马克思主义教条的严重束缚之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实际,摸索出了一条适于中国革命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此,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就以农村作为其生存发展的主阵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发展的战略任务。由于革命条件的限制,因此这一时期,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其开展工作的依托,与大城市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提供了保存革命势力的天然场所,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剿杀,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农村这道天然的保护防线之下,以其灵活多变的战争策略,成功击破了反动派武装的数次围剿,这也为中国共产党长久不间断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基地。因此,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农村这片天然的土壤之上,依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也在不断调整着自身的工作战略。
(二)多样性:政治宣传形式灵活多样,策略多变
依据革命的不同需求,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具体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政治宣传形式,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制定出适宜地区革命发展的思政教育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思政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毛泽东认为:“一切必须向下做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为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791正是在这种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的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深入了解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之后才步步深入进行的。在对农民进行政治宣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除了采用以学校为阵地的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方式,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多结合了易于为农民所接受的宣传方式,以达到对农民进行启发和鼓动的目的,其中,口号表达宣传,标语的书写宣传,以及富有激情的演进宣传,亲身走访的现身说教,召开各类形式动员大会等等,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鼓动作用,这种多样的宣传策略,对于我党在开辟与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都被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而广受群众欢迎,同时多样的宣传工作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深化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三)广泛性:教育对象涉及广大农民、党员干部和学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对象庞大而复杂的局面,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政工作就具有其时代特色的广泛性。由于革命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更多的农民群众在认识党、接受党的基础上,以其积极姿态投入革命队伍之中后,党的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成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农民长久以来都身处于乡绅宗族势力的严厉控制之下,因此对农民进行阶级路线的教育就成为思政工作的当务之急,从而也成为为争取更多的农民群众加入到土地革命的洪流中的关键。当然在对农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党并没有就此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觉悟,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教育其在革命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并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以确保革命方向的正确性。另外学生作为一支充满活力的潜在革命军,加强对这部分对象的教育也是党的思政工作所应注视的焦点,同时教育妇女群众作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投身与革命事业之中,也是为党所重视的。由此可见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
(四)通俗性:教育内容更多倾向于通俗化
由于教育对象的绝大多数都是对于农民的教育,因此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完全考虑到农民阶层的局限性,其所受文化水平低下,有些群众甚至只字不识,因此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根据群众所受知识水平的限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更多使用的是一种更直观的表演形式,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将教育的内容通过口号、开大会、演大戏等多种形式得以表现,这种方式使教育内容更直白的传入群众的头脑和观念中,从而唤醒了农民起身反抗的被压迫意识。党在根据地队伍的壮大,与我党特色多样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其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正是被广大农民易于接受,因此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多倾向于通俗化。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新时期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农民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土地革命时期由于中国革命的需要,对广大农民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富有的成效,它为中国革命集中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革命的经验已充分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的大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坚强保障则是农民积极性的极大调动。因此新的时代条件之下,在中国目前仍旧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社会状况之下,加紧开展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所关心的根本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也都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的农民对社会所发出的力量将是无可估量的。但作为开展思政工作的党,也应深刻洞察到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农村众多空巢现象的出现,都是我们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所应加大力度加以解决的问题,争取做到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在当下城市用工过剩的背景下,教育更多的农民群众返乡,在农村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纯洁党员队伍建设,应做到“输血”与“排血”双管齐下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建设,因此,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吸纳党员积极分子的过程中总是能以漫长细致的考察工作作为其能否入党的重要考核标准,凡入党的的党员群众,必将具有其坚定地革命信仰,在自我生命遭遇反动派威胁的生死考验之下,仍能以坚定地革命信仰作为精神支撑,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来换取革命事业不受反动派破坏,这类优秀的中共党员,在革命时期不乏其数,他们真正做到了在思想与行动上的同时入党,在革命的实践中也能始终能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此,革命时期的党员数量发展虽然缓慢,但凡入党群众均可称之为真正的革命军。这为新时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建设无疑提供了宝贵经验以供借鉴,当然,面对新形势,由于党的队伍至今已发展成具有八千多万成员的大党,伴随着党员数量的逐年上升,党内的纯洁性也将面临巨大考验,因此,我党在纯洁队伍建设方面,应着力于两个关键环节,一方面,党在吸收新鲜血液的时候应严格考察制度,对于不合格的积极分子应严厉剔除,以正入党动机不端之风气;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入党的党员干部,应定期对其进行党性教育,不断以思政教育的手段强化其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必定要注意维持效果的持久性,其次对于作风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和对党的形象做出损坏的党员应立即开除其行政职务和党籍的严厉处罚。纯洁党的队伍建设,应做到“输血”与“排血”的双管齐下制约机制,只有如此,现今党内的不正之风才有可能得以疏散,中国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才有可能得以保障。
(三)正确处理干群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使干部趋于群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实践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进步重要力量,参与中国革命发展的底层群众,在革命年代一直是党联系的亲密伙伴,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更是将这种亲密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军民的鱼水关系,使底层民众充分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真正正肯为贫苦大众谋利益的政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是至今我党仍在坚持的理念,这已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新时期,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巩固我党群众基础,增强我党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使干部趋于群众化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党内所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又呈现抬头态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作风严重,因此有必要在党内开展整风教育,使干部深入基层,重塑军民的鱼水关系,唯有以此,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才能如火如荼的向前开展,领导干部只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走群众路线,才能深刻体会群众所思所想,才能为顺利开展群众工作提供科学方式方法。同时思政教育工作也应为防止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党内再次出现“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以防患于未然。
(四)紧抓思政工作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深入回顾党在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不曾放松过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毛泽东也曾旗帜鲜明的指出:“掌握思政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1094理想信念的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发挥的强大政治功效,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得以见证的强有力思想武器,面对新时局,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而必不可免的引入进来的西方文化,正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这在正处于心智发展尚不健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使部分人以崇尚物质利益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甚至有部分民众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怀疑,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在年轻一代人的面前更是对之采取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为何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所抱有的何等坚定地革命信仰,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财富已相对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的崭新社会,却遭受如此嘲讽,这与我们在新时期所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力度的大小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在全党全社会广泛开展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在广大青年学生身上更是要宣传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在社会物质财富得以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社会必将能够实现,从而用正确地、积极地、向上地意识形态引导民众为之而共同奋斗。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争使每一位民众都能深刻意识到,当代的中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历史实践经验的引导,因此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和出现的不良现象与作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那部分上层建筑弊端的充分暴露,我们没必要就此就指责和怀疑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已偏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坚定起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信心,只要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继续前行,必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