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2013-04-10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赵 雷

(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济南 250014)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也得到不断深化,用人单位的招工需求由大众化走向了精英化,但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这种矛盾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显现了“个性突出”的特点,这使得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注重发展型岗位。在此背景下,各方专家、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已由起初单纯从数量角度破解“就业难”转向从质量角度引导大学生如何“高质量就业”,即促进职业生涯的和谐发展和提高就业质量上来。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一)初次就业的起薪呈隐性下降

在我国职工工资总体水平和平均水平持续较大幅度上涨和行业薪酬水平较大提升的大环境下,企业的薪酬水平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起步薪酬却保持“原地踏步”,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水平和不断上扬的物价水平等因素来看,大学毕业生起步薪酬水平实际上处在一个隐性滑坡的状态。以上海为例,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公布浦东新区的一份企业人才需求报告、行业薪酬福利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2年5年的应届毕业生起薪点,大专及以下学历平均从1865 元涨到了2153 元,大学本科学历从2680 元涨至2978 元,相对所在地企业年度平均8.7%的薪酬调整幅度而言,大学生的起步薪酬呈现了相对的下滑趋势。

(二)就业的地域、城乡、行业分布不平衡

2012年度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区域的排列先后顺序仍是东部、中部、西部,北上广成为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从城乡比上看,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68.2%,县城的占17.9%,乡镇的占11.5%,在农村的为2.4%,虽然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但是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受观念、环境、企业规模、行业分布、当地政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平衡的现象仍没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三)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供给已经趋于饱和,面对社会缓慢增长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在初次就业中,专业对口已越来越难实现。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选择“完全对口”仅占所调查人数的17%,跨专业就业的比例达到54%,绝大多数大学生初次就业所选择的岗位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不对口,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无法按照意愿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往往只能先找到一个差不多的岗位,以后再换。

(四)多次就业的比例较大,就业稳定性不高

据了解,自高校招生指标和高校就业率挂钩后,个别高等院校为了增加招生指标,存在着虚报就业率、学生假就业的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非正规渠道、非正规企业、非正规岗位就业,临时就业,虚假就业的现象,导致在初次就业后短时间内再次甚至多次就业的比例逐年增高。据人社部发布的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13年需求情况分析数据表明,服务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个体经济等非国有单位对专科生(高职生)的吸纳能力较强,而作为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并没有占据相当份额,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就业在稳定性上存在问题。

(五)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满意度降低

立足全国80 所高等院校进行总体分析,受起薪不高、专业不对口、就业预期和实际就业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初次就业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对就业的满意度不高,甚至许多学生只是临时就业。据北京大学就业高校毕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明,非常满意的毕业生仅有3.2%,感到满意的为13.8%,其余均为一般或不满意。

(六)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空间拓展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后,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规划、发展空间拓展等的问题,一般会有四种考虑。一是保守执着型,一旦觉得工作能凑合着,能达到个人的最低期望,就塌实努力,不再有过多想法;二是前途迷茫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没有规划,对发展空间拓展没有进一步的打算,心态焦虑;三是频频跳槽型,深受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影响,频频择业,却在哪也难以坚持长远;四是蛮力苦干型,认为只要付出努力,总会有所回报。以上四种类型揭示出当前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格、内容和就业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不协调。

(七)大学生创业动力不强,主动性不高

据教育部统计公布的数据看,虽然大学生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多,但比例仍然偏低,创业水平落后。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约为19 万人,占当年应届毕业生总数的2.71%。通过资料了解,德国于1998年就开始提出鼓励大学生创业,截止到2012年,德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率提高到26%,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也在20—30%之间。数据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远远落后于许多教育发达国家。

二、当前大学生低就业质量的成因分析

(一)职业定位脱离个人实际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误区,就业的精力放在如何才能找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却不能正视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不能正视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不能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业水平,如何提升办事、沟通协作、交际公关的能力。离开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去追求所谓的就业质量,只能是离工作岗位的要求越来越远,就业质量越来越低,陷入恶性循环。

(二)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需求存在错位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应该说变得越来越好了,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现在整个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岗位是非常多的,但是差异比较大,有些单位招大学生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有些单位正相反,大学生进去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

这种现象说明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求职者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对于学生来说,觉得受了多年教育,投入了较高的成本,心理预期会高一些,但对单位来说,所提供的待遇是与求职者能不能干活、能干多少活、能给单位带来什么挂钩的,而不是按照求职者的心理预期来的。这样一来,求职者就会选择先干着再说,干几年说不定就跳槽了,降低了就业质量。

(三)现行的教育体制严重制约着就业质量的提高

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关于专业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学生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太冷,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致使无人问津。课程的设置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教育方式上没有以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而是墨守成规,按套路进行,致使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下降了很多,一旦就业,发现很难适应岗位的需求。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制造业比重大,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据《法制日报》记者分析,通过他们调查,目前大学生大部分被非公有制企业雇用,其中的相当部分又被中小企业雇用,多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岗位,工资不高,保障不健全,工作稳定性差,就业质量难以提高。

(五)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不高

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可以看出,摩擦性就业和结构性就业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就业信息不充分、信息流动和传播不顺畅、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等。究其根源,是我国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间存在一些差距,没有形成公共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和统一的标准,就业指导的质量不高,岗位信息供给不足等。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积极就业政策

1.国家应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相关求职技能,减少求职弯路,减少从一名学生到合格劳动者的过渡时间。

2.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防范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大学生经验不足、急于就业的心理,采取欺骗、空头许诺、拖延等手段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人为地降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3.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4.从各方面创造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条件,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提高就业质量。社会各界都要为此提供关注和支持,第一,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在资金、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各个方面提供扶持;第二,大学生要树立创业意识,根据个人实际,充分估计创业风险,选准创业方面,树立信心;第三,整个社会要转变对创业的认识,改变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不进,用“有色眼镜”看待创业人员的观念。第四,学校要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倾斜,培养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业。

5.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功能。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一直比较薄弱,没有统一的信息发布和岗位匹配的平台,大部分的就业服务是靠地面招聘,学生参加校园或政府社会组织的招聘会,或在网络上寻找岗位信息,效率不高,可靠性不强。做为承担公共就业信息发布主体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基础建设,承担起应该的职责,及时将岗位信息、求职人员基本信息公布,降低摩擦失业情况。及时与教育相关部门联动,提供相关信息,让教育部门能根据各专业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及时调整招生计划、课程设置及学习内容,减少结构性就业难题,提高就业质量。

(二)高校要继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高校应认真研究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多设置一些实用性、技术性、复合性的课,缩小课堂与岗位的差距。在教学方式中,多走出课堂,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大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入对各用人企业进行用工调查,听取对求职人员的要求,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三)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明白自己擅长的是什么、想干的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长远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二是要认清就业形势,联系个人专业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做到学以致用;三是要树立竞争就业、弹性就业的就业观,敢于推销自己。充分认识自我,找准个人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

2.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学生除了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外,要努力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综合素质,更多学习书本外的东西,积极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结合个体的爱好、性格,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名片,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C].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6]傅东.“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专题[G]//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

[7]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8]杨宜勇.200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