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化”到“制度整合”的路径探求——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第三届社会福利论坛综述
2013-04-10赵一红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第三届社会福利论坛于2013年5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理事,社会福利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界同仁,媒体记者等共计70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本届年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教育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本届年会为时一天,由上午主题发言和下午分组研讨两个环节组成。学者们以“社会福利制度:分立与整合”为主题,剖析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碎片化”问题,探讨制度整合的实现路径。
一、社会福利制度:分立与整合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景天魁教授以《社会福利发展路径——从制度覆盖到体系整合》为题,回顾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建设实现制度覆盖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今后发展重点是逐步实现制度整合,并进一步实现体系整合。将制度整合和体系整合相结合,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在制度内外和体系内外的协调和均衡,由此建立起底线公平福利体系。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就十八大关于“民生”的阐述与社会工作专业追求两方面的联系,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快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在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要考虑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问题。在进一步改革、明确社会分工、追求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秉文教授从中外比较的视角,分析福利制度碎片化的成因、现状和改革取向,对我国解决碎片化问题的动力、阻力、路径和策略做了深入分析。韩国社会福利学会会长曹兴植教授以《韩国新政府福利政策的特性与课题》为题,阐释有关朴槿惠新政府福利政策特性的评价与政策课题,带来关于韩国福利政策的思考和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延中教授探讨了养老金全国统筹问题,从政策实施、国内现状和问题聚焦,解析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效果。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从社会福利的目标、“福祉”与“福利”词源联系、福利含义的演变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社会福利理论的核心和价值重点,并提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以提升福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和行动体系。不仅仅帮助老人、困境儿童和残疾人提升福祉水平,而且也帮助全体人民提升福祉水平。云南师范大学毕天云教授分析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普遍整合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从“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到“三保合一的生活保障制度”再到“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制度的整合”,并提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普遍整合的途径包括管理机构的一元化、财政投入的递增化、保障标准的动态化、救助方式的多样化、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信息管理的电子化。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以《普惠型与整合式: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的再思考》为题,提出立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国应致力于建立一种面向全民、制度整合、体系完善、可持续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整合式”推进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内容属于可以统一的社会福利项目。
为增强学术研究的专题性,促进学者充分交流,下午举行分组研讨。
二、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从儿童福利制度的概述、中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构建、中国儿童福利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探讨了我国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的建构。北京大学熊跃根教授从理论层面,阐释中国的福利制度建构与公民福祉的发展,以及两者的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赵一红教授,以《福利视角下养老模式的建构》为题,审视养老模式的建构,认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是一方面老龄人口逐年增多,另一方面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因此在借鉴西方国家养老模式的同时如何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养老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重庆日报吴敏副总编介绍重庆经济发展和福利制度建设两方面的现状,并探讨在双向推动的过程中,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呈现效果。西南大学社会学系何健副教授研究的问题是“福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空的再建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空建构的经验主要体现为对社会性的重构,包括构造社会的新基础,扩展道德的空间性,增强空间的道德性,协调空间的矛盾性。中国人民大学韩克庆教授以劳动福利为核心概念,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劳动福利的发展历程,并提出劳动福利是劳动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
郑州大学张明锁教授通过某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新时期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和救助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与原因,并提出要提升流浪儿童救助水平,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重庆工商大学梅哲教授基于底线公平视角,探讨我国老年收入保障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认为单纯从经济一个方面已经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年收入保障水平的高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房莉杰副研究员,分析了2009年至2012年新医改进展的文献,并提出改革至今尽管已经明确了卫生体系的新“蓝图”,但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前以及今后对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医院)的改革将是未来推进的重点。长春工业大学高春兰副教授从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的发现,分析总结失能老人在服务方式、资金筹集、护理人员等方面的真实需求,提出构建由政策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传递、监督管理等系统组成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议。山东海洋大学张一博士,探讨文化适应视角下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创新问题,提出将民主制度视为福利资源恰当运用的重要手段,由“维稳型”方法创新转向“民生型”体制创新,设计出符合社区居民基本文化价值诉求的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中央财经大学方舒博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分析如何推动社会福利建设。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云南大学钱宁教授阐释公民权利理论,从强化公民责任对完善公民权利的意义出发,探讨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问题,认为全面理解公民权利的意义,完善公民权利的理论与实践,对现代社会福利的发展具有战略思考和现实实践的双重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教授分析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问题,并解析问题的成因、现状和政策实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吕学静教授梳理了日本社会福利的概念以及法律现状,叙述了日本社会福利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家主导型行政“措施福利”模式转变为地方主导型契约化社会福利模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借鉴思考。厦门大学高和荣教授,讨论整合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提出建设整合型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整合社会保障制度责任机制、调节机制与供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监督机构,避免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阶层化以及二元化再度蔓延,每一个主体更加公正地享有各项社会保障项目,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探讨包容性社会福利政策的建构,认为超越“个体”与“社会”之争的包容性社会福利政策的建构是个体化社会的一个有效选择。韩国成均馆大学洪坰骏教授,以缘福利的衰退为焦点来探讨发展型国家福利体系的解体,认为社会型经济或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以开放的共同体为基础的互惠的发展,并且与之相关的合作组织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对应措施。
上海财经大学于洪副教授以我国社会福利支出的公平性为研究核心,提出需将各类经济类福利津贴制度化、加大中央政府对社会福利支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福利性社区服务建设投入等政策建议。辽宁社会科学院王磊副研究员,以沈阳、阜新两市部分城市居民为样本,调查了辽宁省的住房、健康、教育及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项目的实施现状与居民福利需求,认为可以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和秉持“公民福利权利平等”的核心价值两方面完善辽宁省社会福利制度。华南师范大学马斌教授探讨社会救助问题,分析目前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成因和政策建议。重庆科技学院吕庆春教授就单位体制与福利的“碎片化”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的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孙文中博士,从新发展主义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农村扶贫模式进行反思,认为需重点提升农村贫困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苑仲达博士,从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化的理论层面,分析劳动力商品化在社会福利体制研究中的位次,提出对劳动力商品化理论的重新界定将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赵宇探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成因与影响,认为在当前已经实现社保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推进社保制度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满新英博士研究普惠视角下民政福利的整合问题,并从管理体制、服务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探索民政福利整合与发展的路径。南昌航空大学刘扬教授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民生建设与社会福利模式变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制度整合的实现路径。
四、妇女、儿童、老人、农民工的福利体制
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成海军教授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农村老年福利制度的重构”,提出建立老年人的各种津贴,通过“津贴+服务”的形式,在福利的目标群体上从特殊老人向全体老人扩展;通过社区平台提供福利服务,注重法制建设,拓展投融资渠道和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来弥补福利制度的缺位现状。韩国翰林大学尹贤淑教授,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等级外者为中心,介绍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护的保健及福利整合性服务的运营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游春分别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工伤保险制度问题”和“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推行职业年金制度相关问题”,通过分析现状和剖析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武汉理工大学邓万春副教授,选取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制度层面需取消城乡二元户籍限制;在养老服务理念和方式上则需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干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朱艳敏,介绍了农村青年社会福利现实状况和问题。
河海大学顾金土副教授,从社会空间视域,分析困境儿童邻里救助模式,认为专业社工指导下的邻里帮扶,可以融合政府、社会和家庭力量,建立以儿童为本的困境儿童帮扶体系。华东理工大学汪华副教授,通过相应的数据模型,对流动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参与情况与主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安徽建筑大学黄佳豪副教授,探讨安徽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南京大学研究生冯元,在梳理近十年流浪儿童政策发展脉络后,认为我国已进入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政策时代,并探讨了这种政策导向和政策框架。华南理工大学钟玉英副教授,从城市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及扩展方面,思考社会救助体系的整合,认为后续改革的正确方向应是对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构建综合性救助体系。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冯寿林博士,基于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数据分析,探讨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保障城乡格局的变迁。深圳大学唐咏副教授,通过文献综述,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总结高龄老人的特征及需求,揭示高龄老人长期照护研究面临的三大挑战,并结合国内外长期照护服务服务模式提出建议。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王丽萍副教授,分析了中国转型期社会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缓解当前社会焦虑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王申贺教授,基于山东省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难点问题调研,分析问题成因及如何实现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西南财经大学韦克难教授,探讨农民工社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山东女子学院李宏芳博士,研究的问题是我国单亲特殊母亲家庭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干预策略。济南大学高灵芝教授,介绍了近十年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突破与创新,为现实改革提供思考。广州大学方英副教授,从现代社会福利视角,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核心问题的界定。
五、结语
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基本上实现了普遍覆盖,但以往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实现覆盖。十八大提出社会保障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制度整合。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通过学者们分享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在理论与现实层面考量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探求从“碎片化”到“整合重生”的路径,形成的共识有利于增强政策建议的针对性,为寻找改革突破点指引方向。在当前加强社会民生建设的语境下,也将对我国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编辑/汪鸿波
从“碎片化”到“制度整合”的路径探求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第三届社会福利论坛综述
赵一红
赵一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主任(北京,102488)
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3)03-0145-05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