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上海建设体育强市的困境与策略

2013-04-10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代化上海

殷 勤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组织部,上海200438)

上海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开启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全面提升体育发展的层次、质量、效益、内涵、空间以及动力,是上海体育事业创新思路、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在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1],如何发挥体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实现体育现代化,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贡献,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对上海建设体育强市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上海建设体育强市的具体策略,为上海率先实现体育强市的建设目标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实现体育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1 上海建设体育强市的背景与意义

1.1 背景:建设体育强市是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 自21世纪初以来,在我国城市经济和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之际,诸多城市借助体育品牌推动城市发展,将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纷纷提出建设体育强市的战略目标。例如,2003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圳将努力创建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强市,这一目标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并提出要改革体育事业的投融资体制,使其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2009年,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参加第11届全运会总结表彰大会讲话中,提出天津市要建设成为体育强市的目标。2011年3月1日,武汉市领导在组织收听、收看国务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争创体育强市目标。计划到2015年,武汉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此后,青岛、无锡、厦门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体育强市的战略目标。

在此背景下,2011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2]提出,上海建设体育强市的总体目标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构建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上海体育的新发展、新跨越,体育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力争到2015年,把上海基本建设成为全民健身体质增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强市。

2012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了《上海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提出要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把体育的发展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达到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相一致的发展水平,通过创新转型取得新的业绩,增强上海城市竞争力,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要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步骤,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体育热情和健身意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推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坚持正义、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精神的弘扬,增强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加快体育产业、休闲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所蕴含的多元功能和效应,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4]。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体育事业创新转型、实现体育强市目标的关键时期。建设体育强市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只有当各个行业都朝着现代化努力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1.2 意义:建设体育强市是上海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5],随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和一些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体育强市的目标,并着手制订和研究体育强市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如江苏省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体育强省,苏南地区积极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并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指标。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体育现代化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本质就是中国体育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看,现代化总是先在一定的区域取得进展和突破,继而影响或带动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来看,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共同规律,即一些省市和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积累成功经验后再带领其他城市和地区发展[6]。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上海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与产业优势,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发源地,具有良好的体育基础。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条件来看,上海均具备了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条件和优势。在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大背景下,上海建设体育强市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弘扬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对外交往和合作、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海建设体育强市必然会对体育现代化起到促进作用,而体育的现代化实现状况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强市建设的总体进程,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总之,建设体育强市是上海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 现代化进程中上海建设体育强市面临的困境

2.1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即为老龄社会。上海是中国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33.13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到“十二五”末期,高龄化人口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口活力和经济活力的降低,从而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进入老龄社会,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由此导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意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都严重滞后。

人的衰老必然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而导致生物性老化,如生物调节功能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感觉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存在孤独的感觉,渴望与人交流,愿意适当参与社会活动[7]。目前,我国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健康状态不佳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社区居民中开展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0%多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障碍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8]。目前上海缺少养老产业支撑,社会支持体系也不健全,老龄化问题将给上海体育公共服务和政策设计带来严峻的挑战。

2.2 全面、可操作的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缺失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将有内在联系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科学、有机地组合成指标群[9]。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上海立足落实国家战略和推动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需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研究制定了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对于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上海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对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场馆建设等提出了一些量化指标,但各指标之间缺乏关联,且不成体系。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全面评价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学校体育、体育赛事、业余训练、体育设施等的发展状况,缺乏一套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在专家访谈中,部分专家提出上海当务之急是要对体育强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尽快制订一套定位合理、涵盖面广、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指导各区县的体育发展,使各区县明确建设方向,也有利于检查和评价不同阶段体育强市建设进程和实现体育现代化的程度。

2.3 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服务市民、造福社会的民生工程,也是实现体育强市的重要指标。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努力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机制比较灵活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广大市民的体育权利,满足广大市民基本体育需求,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推进体育生活化,是构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

当前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体育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体育设施还是服务产品均不能满足市民的健身需要[10-11]。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和服务功能是今后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是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外在环境看,市民的体育需求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从内在发展看,如何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出台有利于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是当前体育管理部门面临的难题。

2.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不足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没有充足的优秀后备人才,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近年来,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但数量较少,而且缺乏“精品”,缺少尖子,同时培育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环境和条件不足。如辽宁的田径、举重等后备人才长盛不衰,湖南的体操后备人才不断涌现;而上海的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如体操、乒乓球,曾出现过一批世界冠军,但近年一直处于低谷。自行车、举重、拳击、赛艇和皮划艇等体能类、重竞技项目,历史上上海不乏优秀运动员,但目前参加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少,近年来主要依靠引进外地人才[12]。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储备与一些体育大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除了上海的整体人口数远少于其他省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城市人口比重大,独生子女多,很多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竞技体育。这种情况已持续多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仍然难以改变。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创新思路,探索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后备人才培养空间,加大引进、联合培养力度,是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5 体育文化氛围有待优化 体育文化在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形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强市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氛围。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上海拥有不少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但是在体育文化的竞争力上还有待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还须深化,学校体育有待改进,体育产业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度还有待提升,一些品牌赛事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待拓展。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在于我们的青少年迫于应试压力而“远离”体育。体育活动原本是青少年喜爱的,但在上海市不少中小学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体育中考也被部分学生和家长视为“负担”。从青少年抓起,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上海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影响力,既是体育深化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体育事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和体育强市的重要标志。

3 上海建设体育强市的策略

3.1 树立“体育是民生”的工作理念 我国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首次明确提出“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把群众的健身愿望和追求明确为“公民权利”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要保障公民的这一权利,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体育是民生”的理念,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体育强市建设作为提高上海市民整体素质、提升上海城市形象、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市场支持和市民参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让市民共建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把“体育惠民”落到实处。

3.2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国际大都市公益性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志。建设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保障市民基本体育权益和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具体体现。加快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有效举措,更是服务型政府应承担的职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高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人人享有体育公共服务和人人享有义务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一样重视和对待。将体育福利、体育民生、体育权益纳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管理和体育强市建设的指标之中,着力提升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能力,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逐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覆盖城乡各个区域,使上海市民获得体育参与的机会、体育创造的空间,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

3.3 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体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需求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推进、转型和升级作用。加快发展上海体育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拓展体育发展空间,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管理,对上海的体育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开发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体育产业品牌,着力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都市体育休闲娱乐运动、促进体育服务贸易、打造体育创意高地、提升体育场馆管理和服务水平等多种渠道,促进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3.4 提高体育赛事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 体育赛事的功能和作用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它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人气、促进对外交流、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赛事与城市规划建设、服务业、旅游业等密不可分,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应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从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标准选择和引进赛事,在培育已有的F1汽车大奖赛、网球大师赛、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等6大品牌赛事的基础上,继续申办高水平国际赛事,提升赛事的城市影响力和社会推动力。同时要积极引入高品质的国外专业公司与机构,加大对赛事管理人才和体育经纪人的培训力度,提高赛事运作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应加强对体育赛事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开发,探索建立重大体育赛事评估制度,以体育赛事的品牌效应带动和促进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上海建设体育强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3.5 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构筑体育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创新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拓展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竞技体育、体育管理、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经营、教练员等各个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力度,“引”“培”结合,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基础,提升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竞技体育和拔尖人才对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根据国家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和上海传统项目特点,从建设体育强市的角度出发,大力推进足球、篮球、排球3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小球,田径、游泳、水上等项目的发展,继续抓好体操、跳水、射击、射箭、击剑等传统重点项目。应借助上海体育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探索“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研究制订与建设体育强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机制。

3.6 传承、创新体育文化,将体育融入市民生活 文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和潜在财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往往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动力。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上海是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体育始终与上海城市发展相随相伴,体育追求诚信、尊重规则、公平竞争、团结拼搏、超越极限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和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与体育精神天然契合。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过程中,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和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会让城市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凸显城市魅力。

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用开放的视野、广博的胸怀和开拓创新的思路培育和发展体育文化,既要秉承历史文化积淀,又要与时俱进,顺应城市发展走向。加强体育与文化、教育、创意、科技、旅游等的融合发展,通过挖掘都市体育资源、建造体育公园、开展体育旅游、举办体育节等,打造一系列体育文化品牌和体育建筑地标。通过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号召力。通过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让更多的市民把“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参与、享受体育的过程中增强市民的体育意识,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结束语

上海建设体育强市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上海已具备了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应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把体育纳入民生工程。通过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体育赛事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构筑体育人才高地、传承创新体育文化,使体育成为提升上海城市发展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和强力支撑,实现上海体育强市的建设目标,为我国建成体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1]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3-09-21].http:∥www.shanghai.gov.cn

[2]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沪府办发(2011)65号[EB/OL].[2013 -09 -21].http:∥www.shanghai.gov.cn

[3]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3-09-21].http:∥www.shanghai.gov.cn

[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EB/OL].[2013 -09 -21].http:∥www.shanghai.gov.cn

[5] 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54-65

[6]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9

[7]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构建[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53

[8] 精神关怀缺乏引起老年人心病[N].中国人口报,2004-08-13(3)

[9] 吴寒光,朱庆芳,吴军,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50-51

[10] 李毓毅.抓住机遇,创新创强,努力建设国际体育强市:新时期上海体育事业发展战略[J].体育科研,2011(1):23

[11] 尹晓峰.上海体育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J].体育科研,2010(1):35

[12] 金国祥,杨卫民,张蓓,等.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5(2):17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现代化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