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构建初探
2013-04-10戴宝印查芳灵
戴宝印 查芳灵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上海 200030)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交流更是日趋繁盛,文化无国界,教育无国界。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业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对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迅速增加,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这也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和改善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留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教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而决定的。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文化体验对于留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各国文化差异大,来华学习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文化适应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和行为矛盾日益凸显,不仅影响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也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即是缺少文化沟通和体验。加之有些留学生在来华学习前已有认识偏见,如在来华后感觉到文化冲突,会扩大原先固有误解,这种文化误解不仅会影响其个人,而且会传递至其国人,势必会对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1]。基于此,加强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促进其尽快实现跨文化适应和认同,对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的重要性
(一)留学生文化课学习乃至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
由于来华留学生与国人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个人隐私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异,留学生在来华学习生活中首先即面临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凸显,从而影响留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导致留学生学习效果低下,更甚则可影响整体教育的效果,影响留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教育国际化业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跨文化的观念融入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功能的过程。日本教育理论家喜多春和元对国际化提出了三条衡量标准:一是通用性,即能成为其他国家与民族所承认和接受;二是交流性,即与国外进行平等的交流;三是开放性,即能够充分地对外开放[2]。我国高校只有适应世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才能在世界教育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情况复杂,管理难度较大,通过接受和管理来华留学生,能够推进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和增强我国高等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有力保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交流和借鉴,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跨文化人才。留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具有重要作用,对一个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颇具意义,对该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很多发达国家将接受留学生作为长远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也足以证明留学生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注重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体验,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毕业后在中国工作,将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
(四)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重要载体
2010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部特制定《留学中国计划》。在该计划中,对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有明确说明,即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培养优秀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是我国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目标,文化认同是留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功能之一,关系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美国留学生教育最主要功能就是文化功能,通过培养留学生达到文化宣扬之功能。加强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来华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识、体验,促进知华友华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培养。
(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渠道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认识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需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着力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积极吸收借鉴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是增加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增进留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政外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并通过留学生传递至其国人,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同时,高校也可以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外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积极成果[3],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二、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留学生初到异国他乡所遭遇的文化适应问题可以用“文化休克”来概括。“文化休克”概念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提出的,这一概念源于当时在巴西工作的美国人突然身居异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感。指的是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对异文化环境中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4]。文化休克是来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不适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心理和行为方面:
第一,语言障碍导致学习态度消极,在华生活不适。语言障碍是来华留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它是很多来华留学生初来中国遇到的第一道拦路坎。汉语是世界上公认的难学语言,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会有很大困难。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各地语言风俗迥异,会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部分留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足以使之理解课堂内容,导致不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不能参与各种学术活动,进而导致学习成效低下,部分留学生乃至出现厌学、弃学的状况。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障碍不仅导致留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等后果,对留学生的在华生活也造成很大影响,造成留学生不能够适应在华的生活。
第二,教学方式差异导致学习方法不适,学习成效低下。由于各国教育制度的差异,中西方在教育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方面具有很大差异。中国教学方法侧重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侧重“我讲你听”,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支配和主导地位,学生往往是随从于老师之后。而西方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可以随时示意老师,提出疑问。西方教师也更注重鼓励学生的主动提问。由于中西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反差,很多来华留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导致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效低下。
第三,沟通渠道缺失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交流需求受阻。大部分来华留学生来华学习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更渴望和中国人交朋友,体验中国式生活也是他们的目的之一。加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不仅关系到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意义十分重大。而在当前我国高校留学生培养管理中,高等学校都建有独立的留学生公寓、食堂和教室,单独编班上课,很多来华留学生没有与中国学生交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渠道还很缺失,导致很多留学生都遇到人际交往难以适应的问题。缺少文化沟通和体验是来华留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留学生的社交人群多为留学生本身,与中国学生交流不畅。
第四,价值观反差导致负面情绪产生,文化心理不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个人的价值观受他成长所处的社会的价值观念影响很大,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标准去判断其他文化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以本国的价值观为标准去衡量他文化中的人。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华留学期间,必须要遵守中国的各项法律法规,要适应当地的文化观念、风俗人情。如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更多地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群体,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偏重于强调个体。这些差异往往会使留学生会感受到文化冲突,如果没有很好地实现文化适应,容易产生意识中的自我防御,更趋向于其本民族文化,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接受我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留学生容易产生文化心理不适,导致一些负面情绪乃至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感到孤独无助、态度消极等等。如果缺乏朋友,缺乏与老师、同学的有效沟通,更可能会产生焦虑心态。
三、构建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
(一)明确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2010年《留学中国计划》对于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作了明确说明:“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造就出一大批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和优秀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是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加强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更是路径和渠道。
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必须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构建。在做好来华留学管理服务基础之上,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环境,进一步丰富各种校园文化生活,积极为来华留学人员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让来华留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努力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生毕业生。
(二)完善来华留学生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优秀的留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是加强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的有力组织保障。留学生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文化适应的实效性,根据《留学中国计划》的要求,必须要加强来华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外语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培训,完善来华留学教师业绩评价办法,使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精通教学、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成为来华留学教育的骨干力量。
而高等学校留学生服务和管理人员是和留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常常给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根据《留学中国计划》的要求,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完善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学人员管理工作队伍。使留学管理人员明确管理目标,强化服务意识,精于管理工作,如对初入学的留学生宣传普及留学生须知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其日常生活的引导和帮助,开展指导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配套辅助项目,如美国学校开学两周内专门开展留学生入学指导,告诉学校、周边及城市情况,如何利用大学设施和资源,进行实践管理,如何选课,专题讲座,长期开设面向留学生的一系列咨询项目,包括个人心理咨询、住房咨询,就业咨询以及研究与学习方法咨询[5],建立全方位的留学生服务管理体系。
(三)构建学校文化、城市文化、中华文化三级文化体验活动体系
第一,开展学校文化体验活动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源动力,是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等同于文化。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本质上就是大学文化之间的差别。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具有独特而又深厚的大学文化,可从其校训中略窥一斑: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但更重要的是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以“真理和光明”,逐渐形成“独立自治、以书立校和知识至上”的大学精神;剑桥大学的校训是“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将多种文化融合,注重学术自由……这些世界一流学府无不注重大学文化的构建,注重学生灵魂的关注和培养,这些大学的学子也带有这些文化品格。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为了方便管理,往往是将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分开管理,这种校内生活的特殊照顾,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与中国的大学生隔绝开来,减少了与中国学生日常交往的机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体验和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也要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重视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大学文化体验,让母校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让大学精神融入他们的文化个性。
高校可以组织成立留学生会等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加强与中国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各项活动,使得留学生与本校中国学生更好融合和交流,对本校校园文化有较深体验和认识,从而将大学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文化品格之中。通过设立留学生会,引导留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增强留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留学生会可以在文体活动、学术交流、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团结和凝聚全体留学生,为留学生展示风采、结识朋友、文化交流设立平台,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搭建桥梁。高校也可以成立“活动班级”,选聘优秀研究生担任班级辅导员,负责留学生“学业辅导、生活指南、人文关怀、平安维护”的工作。通过此项制度,帮助留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指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融入大学文化之中。
第二,开展城市文化体验活动
大学所在的城市对于留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留学生选择留学学校所在城市得证,如北京、上海、西安等,是目前我国留学生数量较多的城市,也都是具有较明显特色的城市。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同时希望能够体验当地的城市和居民生活,了解当地的城市文化。随着留学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目前有很多留学生选择校外住宿,从而更好地体验和融入当地的城市文化之中。如北京的很多留学生喜欢租房在当地的四合院之中,上海的不少留学生希望能住宿在石库门内,从而更好地体验当地居民生活。
为引导留学生更好地体验城市文化,高校可以积极发动社会资源,建立homestay信息库,积极开展homestay活动,为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入住当地愿意提供homestay的居民家中,可以让留学生更好地体验当地文化;组织开展走访当地特色民居活动,如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等,每个城市的特色民居是当地文化的表现形式,走访和参观特色民居,可以让留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民居的特色,体验到当地城市文化的风采;组织开展留学生社会公益活动,带领留学生进社区,开展相关社会公益活动,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更能有效地体验到该城市居民文化;与特定节日相结合,开展文化民俗活动,如元宵节,可以开展汤圆制作和品尝活动,并介绍元宵和汤圆的异同之处,清明节之际,上海有吃青团的风俗,可以开展踏青及青团品尝等活动。
第三,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
中华文化是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悠久的东方文明对于他们具有强大的魅力。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如何充分发挥出民族文化在发展和促进高校留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增进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定期组织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是加强留学生中华文化体验的良好载体,可以组织教师带队留学生到具有优美自然风光、浓厚人文景观的地方去体验中华文化,让留学生们饱览中华大地的美丽风光,感受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使他们在锻炼汉语口语基础上,更加深对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的体验,深化他们对中国的感情;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结合相应节日,让留学生在传统节日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风采,如春节期间,可以组织包饺子活动,让留学生们不仅能够亲手体验“中国特色”食品的制作过程,更能体验真正的“中国式”年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组织开展相应活动,切实增加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
四、结语
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是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务必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有效培养优秀的中华文化交流使者,因此,加强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意义重大。加强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对于来华留学生个人发展,对于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对于我国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工作中,缺乏文化沟通和体验已经成为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重要问题,很多留学生感觉不能和中国人很好沟通,对中国文化也不能很好理解和适应,往往存在“看客”心态,对中国文化虚浮看景。这种状态随之影响留学生的学习成效,影响我国留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将如何加强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加以深入研究,促进留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化适应,提升留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的文化认同。笔者尝试通过明确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完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建设,开展包括学校文化、城市文化和中华文化在内的文化体验活动,构建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体系,努力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实现文化适应和认同,从而实现我国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重要目标。
[1]李融.关于改进和促进上海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3-01.
[2]张晓杭.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教育问题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87.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网www.china.com.cn,2011-10-26.
[4]张秋红,李纯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管理[J].兰州学刊,2009(S1):217.
[5]杨军红.在沪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