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民俗文化 践行共同价值观

2013-04-10施蕾芬

社科纵横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弘扬民众

施蕾芬

(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 丽水 323000)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的整体构建离不开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其文化根基必须植根于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弘扬民俗文化,将有效地推进共同价值观的大众化,提高民众践行共同价值观的实效性。

一、民俗文化是践行共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一)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价值观元素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在产生许多民俗文化事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俗也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标志永远地储存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和心里,任何一个人,他的性格和基因中都离不开祖先留下的生命印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授认为“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显然这些丰富的民俗事象同样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价值观。事实上,正是民俗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被当作社会规范加以认定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表现出了一个民族或特定区域民众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特点,也因此,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在民俗文化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依据和众多的范例。如,流传浙西南的《乌金》故事、“诚信则至真”为核心的刘基文化、马天仙崇拜风俗等民俗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共同价值观元素。可见,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及其地域亚文化传统中原生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的母体文化,每个民众都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民众的价值取向、性格特征等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繁衍于特定环境的文化氛围,也因此,研究和践行反映浙江人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民俗文化这一母体文化。

(二)民俗文化本土性、草根性的特点有利于推进共同价值观的大众化

民俗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的本土性和草根性,使之不同于精英文化,易于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她源于民间,根植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它对人的影响贯穿一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民众,不管你愿不愿意,从出生的诞生礼俗直到死去时的丧葬礼俗,都离不开它的影响,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久远的民俗文化基因,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民俗文化与具有很强的统摄与引导功能的主流文化相比,在民众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导向、规范、凝聚等功能更是于无形中见有形,于零散中见内核,深层次地影响着民众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具有本土性、草根性的民俗文化是特定区域民众共同价值观形成的最本真的文化基因,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就是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需求和价值标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因此具有本土性、草根性的民俗文化不但有利于挖掘民众共同价值观的精神元素,而且有利于实现共同价值观的大众化。

(三)民俗文化的诸多功能有利于提高民众践行共同价值观的实效性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传承于民间的民俗文化事象,包括民间歌舞、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民间杂艺等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和浓厚的神秘色彩。她一方面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生动、近距离的方式让普通民众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缓解生活压力,释放紧张情绪,获得心理愉悦,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她通过道具装饰和行为艺术以古怪、神秘的方式让普通民众感受到某种无形力量的驱动,让当事者亲身体验艺术之魂、让传承者得到技艺创新、让观赏者得到艺术熏陶、让现代社会注入纯朴的道德气息。其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寓教于乐的伦理功能在陶冶民众的道德情操,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增强民众的生活情趣的同时,有效地培育了民众的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为社会群体及个体成员间复杂的交往、交换提供一套共同的标准和调节手段,使人们在其现实生活中,将现实事物、现象与共同价值观相对照,进行价值评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鼓励、强化正当活动,抑制、纠正失当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依托民俗文化的诸多功能,对民众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摈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可见,民俗文化是民众共同价值观弘扬最为生动的文化载体,民俗文化的诸多功能有利于提高民众践行共同价值观的实效性。

二、弘扬民俗文化践行共同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赋予民俗文化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

主流文化是指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确定基本价值方向,引领社会发展方向,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导作用的文化,我们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属于主流文化的范畴。而非主流文化则处于非主导地位,具有极强的传统性、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文化就是属于非主流文化。当前,民俗文化发展面临着弘扬民俗文化的艺人越来越少;部分民俗文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以及弘扬民俗文化的主体主要在基层农村的窘境。要摆脱民俗文化面临的窘境,在强化主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给予非主流文化足够的包容,令其正常生长、发展,为主流文化提供民族的形式、时代的特点、世界的元素;民俗文化必须与主流文化相对接,自觉把民俗文化活动融入践行共同价值观的实践之中,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实现民俗文化发展繁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共奏。近年来,浙江省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通过主流文化的宣传引导与非主流文化的挖掘剖析相结合,引导人们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梳理价值理念、传承传统价值、弘扬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依托现代传媒实现民俗文化视野下民众价值观的合理表达

作为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科学,作为普通民众也许尚无定论,但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的窗口,其主基调非常重要。现代传媒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依托现代传媒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形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身份的自由化,让各种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满天飞,并通过微博、短信等渠道迅速占据了公众的视野,顿时让民众对信息内容真假难辨,对各种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产生质疑。作为引导群众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应认真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努力挖掘民俗文化活动中让人感动的典型人物,传说故事中的积极向善的正面人物,以积极健康的社会新闻挤压负面报道、错误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以强大舆论宣传阵势引导全社会弘扬民众价值观。近两年来,《钱江晚报》文化版面非常注重价值观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报道,如:对嘉兴“善”文化的报道,不仅融入了民俗文化、历史沿革、民众性情等内容,还附带了价值观的研究和人的精神的研究。浙西南丽水的《处州晚报》开辟了“丽水好人”专栏,该专栏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连续两年多时间,不断地宣传了浙西南山区各种民俗活动和好人好事,它为我们合理表达民众价值观提供了范式。

(三)正确解读民俗文化,使其蕴含的价值观生动活泼地走向大众

价值观体系的整体构建离不开原始文化的积累,离不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近年来,于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解读暗含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体体现在她解读中认可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传统文化中文学母题的扩展、写意的形式。这为当前弘扬光大民俗文化、宣扬民俗文化蕴含的民众价值观提供了借鉴。当前,很多地方出现为民俗旅游而糟蹋民俗文化,为发展旅游经济而扭曲民俗文化内涵,有些甚至忽略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将民俗文化与外来洋文化刻意融合,结果以不伦不类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误导了民众的价值取向,也损害了区域文化。通过于丹、易中天等人文学者通俗而具有特色的解读,似乎使大众明白了某种文化的真谛,解决了他们对某种区域民俗文化的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问题。近年来,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传承与解读民间歌舞、舞龙灯、台阁戏、马灯舞、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灯谜等具有全省性甚至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做了许多工作,出版了不少书籍和文字资料,为民众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弘扬做了积极的贡献。在关于价值观的大讨论活动中,很多地方的专家和学者也都提出,浙江作为江南文化的传承者,要不断挖掘和弘扬民间习俗、方言俚语等文化元素,解读这一地域相应的文化特色与人情性格,为实现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平台。所有这些举措,为正确解读内涵深厚的民俗文化,使其蕴含的价值观走向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值得大力推广。

(四)依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推进共同价值观的知行统一

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精神富有”为内核,适应转型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符合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精神需求,为浙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要实现“两富”目标,必须把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可否认,当前,在我国物质生活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同时,民众的精神生活并没有与物质生活同步增长,相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价值迷茫”现象,如“地沟油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暴露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让人痛心疾首的现象。民众对“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最美人物的敬仰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因此,从本土的民俗文化入手,通过挖掘、弘扬散落在民俗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忠于孝道、讲究德行、与人为善等元素,将不断提升民众善良的、真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促进民众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情感上自觉认同,在工作生活中积极践行,促进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不断形成,从而为公民素质提升和“两富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深厚思想文化根基。几年来,各地开展感动浙江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十大民间艺人评选、十大非遗传承人评选、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都紧紧结合基层一线,不断将弘扬民俗文化活动与践行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既宣传了民俗文化活动中的典型,又将民俗文化内在的思想价值得以发扬光大。

(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民俗文化,提升民众践行价值观的自觉性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要深入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民俗文化,就必须将弘扬民俗文化与建设文化强省相衔接,对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进行具体化阐释,实现共同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践行过程,为共同价值观践行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并在弘扬民俗文化过程中,使民众在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从而提升民众践行价值观的自觉性。

总之,在全国上下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民俗文化活动与民众共同价值观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在坚持以共同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发展和弘扬民俗文化活动,认真梳理民俗文化活动资源,去掉其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因素,并且纳入到共同价值观建设当中来,不断推进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大众化。

[1]袁贵仁.价值观:从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访袁贵仁教授[J].哲学动态,2005(12).

[2]崔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方法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3).

[3]马庚存.民俗文化传承与城市精神培育[J].南京社会科学,2004(07).

[4]李建华,周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1).

[5]杨明.国家与公民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7).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弘扬民众
弘扬爱国精神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