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关系
2013-04-10万启蒙
万启蒙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万州 404120)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保证
从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规模扩张以来,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数从1999年的1022所增加到2011年的2409所,增加1.35倍;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9年的108万增加到2011年的681.5万,增长了5.3倍;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1999年的340万增加到2011年的2308万人,增长了5.78倍。普通高等教育以史无前例的扩展在10年间总体上扩大了6倍办学规模。
按此速度并结合我国人口增长基线预算,只需维持现有高等教育招生和办学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8年将自然提高到45%以上,如果按照现行方式全口径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将达到50%以上。到2011年,中国大陆的自然出生率一直维持在12‰以内,每年出生人口不超过1600万,即使全面锁定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20年以内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不会低于50%以下。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80%以上的大学生成为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而且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然而与规模相对应的是质量,在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有方式,其规模扩张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原有本专科院校通过升格或校园扩张扩大了自身的办学规模;二是大量的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跻身高等教育行列;三是社会力量或借助公办高校设置二级学院或自筹资源兴办高校。这种规模扩张在教育质量的结果上相当程度表现为,原有本专科教育质量的稀释和新本专科教育质量的勉为其难,一句话,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和提高。
在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相应规模之时,面对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缺失,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每一所高校最核心的任务,是高等教育长期的务本之策。每一所高校都应该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发展,每一所高校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高等教育功能展开艰苦的持续的内涵建设,把学校的工作重心放到人才队伍、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学生管理上来,这既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负责,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负责,更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未来负责。
二、高等教育功利性办学与本质性办学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功利办学趋向。无论是扩大自身办学规模还是另起炉灶新建高校,都需要征地建房,需要购置设备、需要招聘教师,需要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国家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不可能在投入上大包大揽,而且对不同层级的高校存在着不同的投入差距,民办高校更要依靠自身的投资能力去完成学校建设和日常运行,因此相当部分高校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办学的层次提高,追求办学的形态化发展放在办学的第一位。这种功利性办学的指导思想必然直接影响办学理念,影响办学行为,并不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功利性教育影响,它不但会直接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而且会强化学生功利性价值观,让学生终身陷入功利性追求而不幸福。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办学的本质上,应该把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社会发展放在第一位。追求经济效益不应该是大学办学的本质,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寻找好人生方向,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和秉持实现人生目标的知识基础、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如果今天的大学丧失或偏离了大学的办学本质,它的后果并不仅仅只限于办学质量不高,也许还会给学生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最难坚持的是本色,坚持大学的本质性办学应该成为大学办学的根本。
三、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高等教育生源
2012年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近700万,这个规模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4%,年度基数人口为1879万的基础上。近700万的招生规模已使大部分省(市、区)的普通高考录取比例提高到70%到80%,录取不满、报到率低的现象已经开始明显反映出来。2013年以后,进入高等教育的年度基数人口将持续走低,从1800多万经过2到3年的时间下降到1500万上下并持续保持下去。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维持性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增长性发展等生源走向的多元化背景不断叠加,必然会造成全日制高等教育生源数量进一步明显下降,随之而来的将是高考录取不满,录取后实际到校报到率低的状况的持续加深。高等教育的生源之争必然在不同层面考生中展开,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生源之争主要集中在高分段学生层面,而一般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学校的生源之争则将放在学生的数量上。高校的单校办学体量必须达到一定的基本规模,否则办学难以为继,特别是民办高校更是如此。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446人,其中,本科学校13564人,高职专科学校5813人,这算是一个较高单体高校办学规模参数。高分段生源的竞争可能影响的是高等教育的招生秩序和中外高等教育的博弈,而一般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学校生源的竞争除了影响招生秩序,还会影响到学校正常办学,当生源数量下降到一定节点时就会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学校的生存直至社会的稳定。因此一般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学校必须直面高等教育生源不断下降的现实,立足于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把以特色和质量求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方向。在特色上,要坚持确立办学的地域特色、行业特色、时代特色。在质量上,要坚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地方的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质量。
四、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在高等教育中有两个基点是很重要的,一是通才教育,二是创新教育,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通才教育。通才教育需要从教育体制上去解决,创新教育需要从教育模式上去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通才教育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与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有关。在当时苏联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按照“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强化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强化了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1952年的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在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的要求,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统一分配毕业生制度的需要,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延续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没有融入通才教育的专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科学与创新的杰出人才。经统计,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钱学森就提出,要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二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培养不出现代社会需要的适用性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大学生自主择业和终身固定职业岗位已经改变的大背景下,有50%的大学生在毕业5年以后离开本专业去从事其他专业工作,而同职业岗位转换率则更高,仅靠单一专业教育不可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不可能帮助学生适应自主择业的社会就业环境。因此,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通才教育应该反映和体现在各个类别的高等教育之中,无论它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难以改变高等教育体制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加以弥补,也就是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通才教育,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配套通识教育,在就业教育过程中配套创业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配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理论教育过程中配套实践能力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大量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杰出人才和创新人才。
五、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的中期阶段,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功能、校均规模、教学和就学形式、学校管理模式、学术科研标准、学校与社会联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但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仍然需要精英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学术精英、技术精英、社会管理精英人才和各类高层次人才,精英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大发展节点阶段,更需要精英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带动。精英人才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去拿来,但更需要立足国内自己的培养。精英人才离不开长期社会实践的锤炼和培育,但是更需要高等教育的孕育和培养,因此国家需要精英高等教育。动辄数万人的大学以及校内教育资源的平均配置使用,即使985高校,也很难保证精英高等教育的实现,很难取得精英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期望目标。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特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静态,办学规模仍然在自然提高的状态下,应该关注和重视精英高等教育的存在和需要。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办好精英高等教育应该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选择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部分高校维系和恢复精英高等教育的功能和职责,还是选择大众化模式下的具备基本条件的部分高校切块开展精英高等教育,抑或两条路都走,这是应该认真做好的事情。当前,中央部署实施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其中对精英高等教育同样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要求。
六、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虽然我们把高中以后的学历提高教育和全日制的提高教育统称为高等教育,但其中在性质上仍然存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之分,在类别上则有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扩张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大量设置。大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自成体系,在高等教育构架上已经形成高职专科的分类界定。在看待和处理二者的问题上,一是定位不准,将二者办学的标准和发展同质化,很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自觉不自觉地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极大地缺失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办学特点特性。二是互交缺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和互通不畅,没有建立两类高等教育的互通立交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上行通道没有真正开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拾遗补缺不足。
清晰确定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分类办学定位,构建确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互交发展是处理两类高等教育高校的基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职业技术岗位人才培养定位,在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能力、职业转岗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普通高等教育要以基础科学人才、综合性人才、行业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定位,在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社会应用能力、专业知识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七、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公办高等教育,1999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甚至都还没有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直到2003年9月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才作出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规定,而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则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可见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还不长。到2011年民办高校698所,招生153.73万人,在校生505.07万人,分别占到高等教育该项指标的29%,22.5%和21.8%。因此可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体量不大,发展的成熟度不高,需要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是可以改变民办高等教育的结构,美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占到高等教育体量的60%左右,而我们则在25%上下,今后新增的高等教育体量可以优先放在民办板块,以丰富高等教育生态。二是民办高等教育方向选择和成熟度培育,这是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的民办高校大都由出资人投资建设,办学具有很大的营利性目的,办学过程中很难凸显教育的公益性和质量追求。而美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大都由校友捐赠、经济组织赞助、基金投资收益和学费等无须回报的资金组成,而且数量大、来源广,其办学没有更多的营利性选择,可以保证办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不能选择现行营利性办学方式,而是重视培植和发育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土壤和条件,政府应该对公益性民办高校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公益性民办高等教育良性发展。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三是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比如政府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举办,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投入举办等。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由政府全部包揽,而且纯粹的公办高等教育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因此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八、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除了教育自身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态势和世界“地球村”的形成。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鲜明的告别了参观考察、学术交流、互派教师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大体量招收他国学生就学,直接聘用他国公民担任教师,直接到他国举办分校,开办跨国网络学校等的新阶段。由此,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强化国际化意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立足办学国家本土化的同时,推进办学国际化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别的高校应该选择不同立足点的国际化发展。综合性大学应该立足于科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应该立足于应用技术,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职业技术去加强国际化发展,具体方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立足点作出不同的选择。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坚持好两个维度,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识、视野和理念,首先要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意识和趋势意识,高等教育是开放教育,既要面对国内本土化开放,也要面向国外国际化开放,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为高等教育的应有之意。其次是国际化视野,此视野不是旅游观光的视野,而是高校办学的视野,高等教育发展的视野。最后是理念,即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之中。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和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同层次和方式,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国际化水平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九、高等教育的分类建设和分区布局
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应该更加关注高等学校的分类建设与合理布局。中国的高等教育包含: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校。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发展现状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服务。分类建设方面主要是确定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功能和办学定位,根据对不同类人才的需求量确定办学规模,根据不同职能任务确定办学功能,根据不同功能确定办学定位。分类管理方面,一是管理的方式,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教育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管理,省级政府管理地方高校,但不断扩张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由地级市直接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格局,分类管理的现实状况应该给予法律认可;二是管理内容,地级市可以承担高职院校的投入和相关管理责任,但很难承担起指导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责任,因此各类高校管理内容的分解还需认可。分类指导方面,同样是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高等教育功能,但不同类高等教育的构架和权重都应该有不同的侧重。应该在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确立不同的建设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考核标准。分类服务方面,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根据各类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开展各有侧重的服务。如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人才为己任,以服务需求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因此,一个地级市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紧扣地方实际办学,灵活开设全部当地需要的职业技术需求专业,这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既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社区大学,也有别于历史上的普通高校。就近举办学校,就近招收学生,就近适应产业要求,就近安置学生就业,就近发展已经成为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是高职院校发展之根基。而高校的合理布局既能增强高校的发展活力又能满足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统筹不同区域高校的合理布局,重视在二线、三线城市布点高校,实施相对均衡的高校区域布局,统筹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责任。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各在其位,各行其道,各施其能,各创其绩。
[1]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