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013-04-10李永道
林 琳 李永道
(1.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 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3)
一、建国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在建国6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道路的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民主革命时期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始终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早在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就曾经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1956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地宣布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2]正是这一方针的确立,在当时一度出现了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繁荣的大好局面,思想文化建设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过渡时期,我们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先后开展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开始夸大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特别是从50年代中后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过分地强调思想革命的重要性,造成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巨大损失。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才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丰富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党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叶剑英代表党和国家作的《庆祝建国30周年》的讲话。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党的十二大构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初步框架,并将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和政治的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分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论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结合起来,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两手抓”的指导方针,基本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从我国改革之初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不但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而且为我们党今后的思想文化建设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199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个讲话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并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了新的概括:“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到了2000年,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我们党开始适用更进一步的概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对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丰富了我党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第三代领导人在思想文化建设问题上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党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第一次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把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上。党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段话实质上就将文化发展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上。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中“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文化建设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论创新。
二、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要始终强调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始终是民族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当今社会,在这个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转变的历史过程中,思想文化的力量不仅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决定性要素,它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即将到来的文化时代,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在为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条件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最突出的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而且这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因此,我们应该确立这样一个新的理念:确立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把思想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任务高度。最终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力量,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价值观使之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
(二)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5]1989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6]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当今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价值观、价值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执政能力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从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在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进一步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把党的主张同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使主流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在思想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来教育人、鼓舞人;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中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始终“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既要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时,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只有着眼于增强文化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才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必须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思想文化。在今天,如果不注重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那么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就难以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难以有效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面对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综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要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想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就是要求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首先,要牢牢把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思想文化作品的创作中,不断推出更多、更新、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引领作用。
(五)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成果,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立足新的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也就是说今天的思想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思想文化成果。
在全球文化不断融合和对话的过程,如何能保持民族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关注的焦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特性的民族才会有真正发展的根基。对于正经历着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中国文化而言,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承担起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的根本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对于传统文化必须持科学的态度,历史虚无主义不行,民粹主义也不行,唯一可行的就是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结合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予以归纳、整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对于思想文化建设,提出时代性要求更是基于强烈的时代呼唤。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此相适应,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我们要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十七大上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加强对社会向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阵地,保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水平,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毛泽东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6:345.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184.
[3]宋玉国.济南改革开放年研究[M].济南出版社,2008:12.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2000:35.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C].人民出版社,1986:1186.
[6]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