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难点与对策——以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例
2013-04-10王杉
王 杉
(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 上海 20023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近年来,各级党组织不断拓展党员服务群众渠道,不断健全党员、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上海市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以居民区和块区为单位,建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工作满意度大大提升。
一、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践
(一)主要做法
1.划块明责、组团聚力。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开展以来,各居民区(村)党组织依据区域范围、形态布局、人口规模、群众生活习惯、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所辖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块区作为基本单元,并落实组团联系服务责任人。将“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管理”的社区管理模式深化到“五级块区”,初步实现了基层与上层、党内与党外、条与块的资源大整合,建立起一支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队伍,构建起一张为民服务之网,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能级,增强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亮牌承诺、普遍走访。各居民区建立起联系服务群众的全天候信息通道。在块区各居民楼、自然村等居住地醒目位置,张贴印有本块区负责人和组团联系服务团队主要骨干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和联系服务承诺的公示牌;在公开亮牌基础上,还印制专门的联系服务卡、名片等,在普遍走访联系本块区内所有居(村)民家庭,外来人员、租住户等人群时发放到每户人家,承诺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以公开承诺引导居民支持和参与大走访工作。
3.回应诉求、化解矛盾。各级党组织通过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实行经常性、全覆盖的走访,全面、动态地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开展民情分析和协调应对,建立和完善块区—村居—街镇—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四级联动的诉求回应和解决机制,努力将矛盾和问题发现、解决在最基层,使基层矛盾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环节前移,积极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有利地促进了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工作启示
1.在服务功能的拓展中确立党的公信力。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核心理念,就是在现有基层党建格局中,将居民区细分出下一级管理服务单元——块区,并组建相应团队,与群众建立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服务、心贴心交流的全覆盖机制,真诚地走到群众之中,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悉心倾听群众呼声,真诚关心群众疾苦,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的精细化、经常化和联动化。正是通过整合区域内外服务资源,强化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密切了社区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服务机制。使各级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上升,党获得人民群众自觉认同、自愿服从、衷心拥护的能力不断增强,进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在党的社会工作中强化党的凝聚力。党的社会工作从其本质上看,就是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党的社会工作有着不同于党务工作的鲜明特征,它以党的各类社会活动为载体,以党员群众为工作对象,以社会动员和群众活动等为工作内容,与党务工作共同构成了党的基层工作。而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以统筹社区的理念改进党在基层的工作方式,形成集社会管理服务与基层党建工作于一体的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整合基层各类组织资源,充实党的工作力量。以党员带动群众,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群众,以党的社会工作凝聚群众,有效地拓展了党的社会工作领域,有利于实现党在社会领域工作的全覆盖,增强党在社区的凝聚力。
二、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难点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难点问题
1.组团服务的支撑体系力量整合不够,块区自助互助能力有限。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虽然组建起了一支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队伍,但区域各种资源力量尚未充分凝聚,工作主体的参与面还比较狭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表现为:一是基层队伍建设不够,居民区党组织社区凝聚力尚显不足;二是条块衔接联动不够,条线部门的协同作用发挥不足;三是责任分工细化不够,机关党员与“两代表”工作效能发挥不足;四是组织管理力量不够,在职党员参与基层走访工作的作用发挥不足。
2.组团服务工作客体的需求多元尖锐,组团服务遭遇“瓶颈”难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重在服务。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导致了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分化、复杂化,基层群众的诉求多样多变,使服务群众的难度加大。表现为:一是基层群众的利益需求涵盖广泛,既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又具有个性化要求,亟待梳理解决;二是基层群众的利益表达方式多样,表现手法多变,处理不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亟需正确引导;三是在走访中,部分群众提出涉及区域性规划、社情民意或者上位政策,超出了社区党工委的能力范围,尤其是一些多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问题和疑难杂症,成为组团工作进一步推进的“瓶颈”。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短视”,影响组团力量聚合
第一,部分居民区党组织对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居民区党组织是落实普遍走访群众要求、探索建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开展普遍走访的直接责任主体。但是部分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对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解决,对于组团走访工作心存疑虑,在组团走访的工作落实上存在消极应付现象,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第二,部分条线部门对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晰。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群众,这一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具体内容,决定了党的基层组织乃至于每一个普通党员,都必须融入到群众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寓管理于服务,通过服务实现管理。而部分条线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缺乏对这项工作的正确理解,单纯地把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看成是社区的工作,是居民区的工作,在主观上缺乏服务社区的意识,因而没有发挥本部门应有的联系服务作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组团力量。
第三,部分在职党员“社区党员意识”模糊。当前,绝大多数在职党员都存在着“单位党员”和“社区党员”两种身份,但在单位和社区两种组织联系并存状态下,还是以单位组织关系为主。这意味着在职党员所享有的主要权利仍在单位党组织内,在社区参加组织活动更多地具有尽党员义务的性质。而社区党员的活动又往往具有单向的义务取向,这种状况导致在职党员在社区党建活动中的消极和被动,进而模糊自己的社区党员身份。
2.机制建设“短板”,影响组团工作协调
第一,联动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是区域联动不完善。多数社区党组织为实现优势互补,拓展社区发展空间,都积极与区域内各类单位和组织建立党建联建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但这种机制或制度更多的是松散型的柔性管理,约束性较差,双方是否遵守,遵守得是否到位,完全取决于各有关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情况,缺乏社区党组织本身的协调力、整合力以及影响力。二是条块联动不成熟。社区党建工作的格局主要是以党组织隶属关系组成的纵向管理机构为主,辖区内党组织横向管理机构尚未成熟,社区党组织与社区驻区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紧密联系,条与块的衔接还不充分,组团工作中,双方在合力解决社区群众诉求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三是部门联动不润滑。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是在走访联系的基础上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为居民群众服务。而居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既是个性化的,更是多元的,这就要求为民解忧的路径也必然多维多元,意味着各职能部门必然要跨出狭隘的部门观念,主动跨前一步无缝对接相关部门,联手连心合力解决民生问题。但在组团工作中,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约束,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必然的对接要求,各部门各自为政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延宕了组团服务的进度,影响了组团服务的实效。
第二,督查考核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必要的责任制约规范。作为党组织的一员,机关党员在参与自身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同时,也根据组织要求沉到社区,参与块区的走访和联系工作。但是,当自身承担的本职工作与走访工作存在冲突时,由于没有明确有效的责任制约和规范,机关党员更多的选择完成本职工作,忽视了社区的走访工作。二是缺乏必要的公众评价体系。“两代表”在任期内定期联系基层,直接听取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团队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反映基层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两代表”的履职,没有一个完整的公众评价体系,缺乏外在的压力和组织约束机制,影响了“两代表”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三是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虽然各级党组织一再强调“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问计群众”的工作目标,但对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缺乏相关制度安排,在职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个人的成长目标还不够清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组织管理要求缺乏系统性规划,在职党员在社区的作用发挥不足。四是诉求回应机制有待完善。组团式工作虽然建立起四级回应问题机制,但有些区县在区级层面尚无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各街道在联系服务群众大走访中上报问题的“接、转、督”工作,即接办、转交办、督察办理结果,使得各部门在解决问题时,对区内外各类资源的整合与集约化利用方面考虑得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手段,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历史遗留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在“体制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3.能力建设“短腿”,影响组团实效提升
第一,部分党组织的党员队伍建设不适应组团工作的要求。有些党员在联系基层时,却对基层急需解决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掌握不及时,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简单;甚至有些居民区党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缺乏理性思考,缺乏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存在着畏难情绪和难题上交现象;有些人习惯于凭老经验办新事情、凭老思路解决新问题,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应付和徘徊状态;有些居民区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偏少,应对居民区日常工作已是力不从心,在组团服务的凝聚力方面表现平平。
第二,部分块区组团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居民区群众差异化的利益诉求。群众的需求千差万别,要求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必然因人而异,丰富多样。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老式里弄;既有老旧小区,又有高档社区;甚至在同一个小区内,商品房、售后公房、租赁房、安置动迁房等混合聚居,情况相当复杂。不同生活条件的居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简单同一的组团工作方法,难以满足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部分居民区群众对组团工作定位的偏差对组团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有些居民群众将组团工作当做解决自身问题的“金钥匙”,对走访的组团成员提出各种诉求,并强烈要求予以解决。当自身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便对组团成员心生刁难,阻挠组团工作的推进,这对组团成员的心理素质、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以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抓手,创新新时期群众工作
(一)统筹区域资源,壮大联系服务群众力量
一是不断深化机关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双结对”活动,推进机关干部定时定点联系居民区,面对面、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二是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将组团式服务作为深化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平台,逐步向区域单位拓展,以走访服务的实际成效,吸引区域内社会力量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参与者。三是加强居民区自治能力建设,增强居民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力量。
(二)健全问题处置流程,完善联动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工作例会,重点研究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整体推进情况、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信息化手段运用,打造综合协调信息平台,将块区、居民区、街镇职责范围内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纳入上级综合协调信息平台,分别在短、中、长三个时间段内统筹推进。
(三)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加强分层督促检查,对于各街镇,重点督促检查指导各居民区积极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所负责问题的有效处理情况,以及对其它问题处置的沟通协调、跟踪了解情况;对于区级机关部门、单位,重点督促检查问题处置计划落实、反馈情况。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大考核结果在部门、干部年度绩效考核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中的运用力度,由群众考评、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