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人生哲学对提升现代人幸福感的启示

2013-04-10楼天宇

社科纵横 2013年5期
关键词:幸福感苏轼人生

楼天宇

(1.浙江科技学院轻工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浙江 杭州 310028)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为后世所称颂。在对儒、道、释等传统哲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苏轼在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丰厚的人生哲学。苏轼一生命运多蹇,却始终保持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他既立足现实,正视现实,却又超越现实,其广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洋溢于诗词文章中,为代代学子叹服而仰慕。苏轼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政治业绩和诗词歌赋,更多的是可供效仿的人生态度和可供思索的人文精神。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不时阻碍了人们用一颗平和的心来感受幸福。苏轼的哲学思想对人们理解和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途中的苦难和困境,苏轼乐观应对,从容处之。在现实生活中,他从不逃避现实和社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1.用正向的思维看待人生处境

苏轼性格开朗,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不抱怨,不颓废,用正向的思维,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兄弟分别时,“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本身一件离别伤心事,他却强调亲情的厚重。在“乌台诗案”被流放至黄州期间,苏轼写了一首诗《迁居临皋亭》,诗中写到“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将自己比喻成大磨盘上的一只蚂蚁,大磨盘却滚滚向左,而自己却匆忙向右,表达了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苦涩。但行文至此并非嘎然而止,而是笔锋一转,用正向的思考对这种不幸作了全新的解读:虽然被流放,妻儿还能聚在一起,而且全家还有江边的这个驿舍可以暂居歇脚。这不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吗?未来的道路凶吉难料,也许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一种幸福,也许这是未来幸福的原因。诗中从不幸到幸的“饥贫相乘除”的思维方法是苏轼思想的精华,是对人生苦乐交织的具体表述。[1]

2.用韧性的特质积极适应环境

苏轼刚正不阿、遇事敢言的秉性,曾得罪了不少权贵,使得他在仕途上一路坎坷,屡屡遭贬。苏轼官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排挤、贬谪中度过。即便如此,苏轼依然拥有恬淡、平和、积极的充实人生。在黄州时,他自嘲说:“某谪居既久,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后来到了环境更加恶劣的海南,“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鲊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依然不改其乐观积极的本性,后来北归时还依依不舍,“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语出苏轼《别海南黎民表》)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恶劣,即使身居穷乡僻壤,他都拥有正向思维,扬弃悲哀,超然知足,拥有归属感。

3.用幽默诙谐的方式笑对人生

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他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笑对人生,从而使他的作品和生活都充满了开朗的色彩。苏轼被贬惠州时,给弟弟苏辙写的信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惠州地处偏僻,集市里每天只杀一只羊,他念及自己身为犯官,不敢与有权人士争买,只好跟屠夫买一些羊脊骨。羊骨只有一点点肉,且不容易吃到,他自创了一种烹饪方法,拿回去煮熟,如食蟹螯,既美味又有营养。羊骨本是狗吃的食物,苏轼自我调侃说自己发明的这一吃法必引起“众狗不悦”。这种将人生的辛酸化为幽默的生活态度,使苏轼能正视生活艰辛的同时知足常乐。

二、自尊自信的人格魅力

1.宽厚仁爱、富有同情心的性格

仕途的潮涨潮落并没有使苏轼消沉悲观,积极乐观的精神仍占主导。苏轼秉承了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他勤政为民,每为官一处,皆能留爱一方。仕杭期间,苏轼疏浚西湖,治水筑堤,后人为纪念他将堤签名“苏堤”。并随时赈灾施药,由于他“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宋史·本传》)在徐州任上,黄河横决,水位急升,苏轼亲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本传》),与老百姓一起奋战七十余天,终于战胜洪水,保全了全城生命财产。苏轼一生的用世之心,不仅立足于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而且更植根于中华民族历来的仁人志士为真理而献身的传统美德的土壤之中。[2]苏轼足迹所至,人们都建有书院、纪念馆、遗址以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公园、街道、桥梁以怀念他。当苏轼逝世的噩耗传出来后,吴越的老百姓都哭着争相告知,形成浩大的群众性自发式的吊唁送葬活动。可见苏轼的纪念碑,不仅仅是大理石雕塑出来的,也是由许许多多的民心自发铸造出来的。

2.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苏轼一生在北宋党争的政治漩涡里沉浮,他反对王安石实施新法使百姓民不聊生,故屡遭贬谪。他从26岁入仕到66岁终老,在40年中官职变动多达20次,被贬放逐七次,尤其在黄州和岭海,俸禄断绝,衣食困窘。[3]面对仕途坎坷不平,苏轼从未被困难和痛苦打倒。他毅然放下士大夫的架子,躬耕自立,随遇而安,处处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因失意而落魄,不因得意而忘形。

三、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苏轼的一生饱经磨难而精神长青,主张节制非人力所能为的世俗欲望,关注精神世界的自由、安宁、快乐。

1.热爱自然

受庄子“万物齐一”思想的影响,苏轼创立了“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与物”的观物方式,善于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苏轼热爱自然,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大自然在古代知识分子眼中经常是极其重要的。它就像一个待挖掘的无穷宝库,内藏着最广大、最深邃的智慧。苏轼寄情山水,从大自然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自由,表现出一种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超然台记》中开篇即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在《初到黄州》的诗中,虽然有埋怨和不平,但也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可见苏轼虽身处逆境,亦能坦然处之,超然自得。

2.兴趣广泛

苏轼是极懂生活的人,即使是在物质生活最困苦的时候亦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随处发现当下生活的乐趣,过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苏轼在饮茶、美食、饮酒等方面都极富创造力。在饮茶方面,苏东坡对茶叶、茶水、火候都颇有研究,他还亲自设计过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上书“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诗句,后人把这种壶命名为“东坡壶”。苏轼自创了各类美食——“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鸡”、“东坡饼”、“东坡豆腐”等等,至今流传,为人们所喜爱。他还把做法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记录下来,整理成册。苏轼不仅喜欢饮酒,还亲自酿造橘子酒、松酒、桂酒等。可见,在艰苦的环境中,苏轼依然创造着生活中的乐趣,享受生活。

3.热爱艺术

苏轼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苏轼的诗现存的约有四千多首,词现存的约有三百四十多首。苏轼是一位与诗歌共着生命的人,生命不止,笔耕不辍。诗歌倾吐着他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热爱。苏轼的诗词是生活和艺术的融合,即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隔着审美距离来看待生活,一些苦难便不再变得不可忍受。进而苏轼透过苦难,脱离个人的卑微和局限,引发思考普通的人生与命运,感悟崇高与无限,获得精神世界的解放与自由。苏轼实践道德、吟赏风月、陶冶性情,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快乐的诠释,圣贤之乐与世俗之乐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4]

四、余论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幸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社会环境也使人面临诸多陷阱。经济条件愈优越,愈易使人抵抗逆境的能力下降;物质生活愈丰富,愈易使人忽略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的生活日趋忙碌,身心日益疲惫,对财富和权力等身外之物贪婪追求,物质财富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神荒漠的迅速扩大,毫无幸福感可言。我们毫不否认物质财富的获得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外部因素,但幸福与否的评价还带有鲜明的主观性的特征。因此,重新回顾苏轼的人生哲学,对提升现代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启示。

苏轼的人生哲学中主张限制人的过多的不合实际的物质欲望,有助于帮助现代人正视现实,正确看待物质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们普遍拥有以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的价值观。在社会深刻变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繁荣、思想价值理念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追求属于自己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但与此同时,也要让乐观、坚韧、感恩等品质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苏轼的人生哲学中体现了他如何面对困境、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帮助现代人从容应对人生中的压力与挫折。幸福感是外部环境因素与内在心理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也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现代人身处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处在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诸多关系中,压力无处不在。过多的压力不仅对生理健康无益,也损害了心理健康,降低了生产力和创造力。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诸多困境,现代人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克服拖延,学会与压力共舞。

苏轼的人生哲学中体现了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有助于引导现代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幸福同样也需要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并不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只是人们缺乏对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而丧失幸福感。[5]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个善于从正面解读现实的人,其积极的社会期望会增强当下的幸福感,也是持续产生幸福感的源泉。正是对重复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正面思考和积极创造,以此开创幸福心田!

[1]王振彦.执著人生、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从三个层面观照苏轼诗中的苦乐哲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48-51.

[2]周先慎.论苏轼的人格魅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98.

[3]李鑫.苏轼人格魅力的现代启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11.

[4]周晓音.论苏轼在杭州时期的文化性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2-27.

[5]楼天宇.德育视阈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J].文教资料,2010(12):212-213.

猜你喜欢

幸福感苏轼人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从善如流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人生中的某一天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