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3-04-10储著斌

社科纵横 2013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时期革命

储著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大学德育要加强对历史上重要文献、主要人物以及关键会议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研究范式。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1953—1956年)的大学德育研究比较少见,对这一时期的文献、人物与会议的研究也不够。这一时期的大学德育,就关键会议来讲,主要是1955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大学、综合性大学校院长座谈会;就重要文献而言,主要包括1955年该座谈会上的专题报告《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等;就其主要人物来说,则首推时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的刘子载。从思想史角度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的理论成果,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1949年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直接影响着八大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时期大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随着1971年8月13日中央发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979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才决定撤销这个错误的文件),大学德育才最终步入歧途。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德育,特别是2004年中央发布的16号文件,更是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加强大学德育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政治斗争,大规模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中心工作与国家的主要任务。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这个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P31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由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意识与新民主主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主要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1953年底到1954年春,开展了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贯彻总路线的主要政治任务成为新中国加强大学德育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

第一,“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是前提条件。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时期的重点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与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但重工业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各类高中级专门人才的缺口大约在100万人左右;各行业熟练工人的缺口也在100万人左右。[2](P29)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仅建设工程和交通运输行业就需要39.5万人,而当时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所有毕业生才28.6万人。[3](P97)据时任高教部部长杨秀峰估计,全国高校在“一五”计划内要为国家培养毕业生28.3万人,相当于解放前20年间(1928一1947年)毕业生总数的1.5倍;其中工科毕业生9.4万余人,相当于解放前20年间工科毕业生总数的3倍;预计到1957年,全国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将达到43.4万余人,相当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学生最多的1947年在校学生数的2.8倍;其中工科17.7万余人,相当于1947年的6倍多。[4]不难看出,当时高等教育承受的压力之大。为缓解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实矛盾,1953年1月政务院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强调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中心是要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中级技术人才。确立这一工作方针的现实目的,正是为了缓解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对各类人才需求的矛盾。这一时期的大学德育就是在国家重点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高等工业学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历史背景中得到重视与加强的。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理论依据。1953年底起在全国大张旗鼓地进行关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是这一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开端。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认为需要在全国人民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掌握群众,借以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发挥他们为这一事业的胜利而艰苦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人民教育》1953年第12期发表社论强调指出:“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总路线,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体会总路线的精神、实质,并通过教师向广大的青年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必须亲自领导总路线的学习,在学习中要检查我们的实际工作和思想,提高教职员的思想水平,批评在教育和教学思想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5]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就是在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得以加强和改进的。

第三,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运动是实践指向。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深刻的革命,它要消灭任何形式的剥削制度,基本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对于全国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都会引起从未有过的变化,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要广泛和强烈得多。由于资产阶级分子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会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抵抗,要在人们头脑中用社会主义思想来代替资本主义思想,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以前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对于党内和社会上资产阶级思想所作的斗争在范围上和程度上都比较有限,今后党的宣传工作必须结合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来进行,结合国内和国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系统的、经常的、生动的、切合实际需要的灌输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必须向妨碍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根据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思想战线上的任务,1954年至1955年,党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组织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高等学校,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运动主要是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开展的,但这场运动同时也成为加强大学德育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加强大学德育的主要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针的论争中确立了指导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整与建设中得以加强和改进,在1955年全国高等工业大学、综合性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以及高教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得到概括与总结。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确立了大学德育的指导思想。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就是让青年学生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均获得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新民主主义自觉的积极的成员。[6](P38)之后引发了全面发展教育相关问题的争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P226)1958年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发表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对“全面发展”问题作了回答。之后基本都是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表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阐述全面发展的涵义。[8](P144)陆定一总结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对于全面发展的了解,同资产阶级教育学者的了解是根本不同的。全面发展,包含着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我们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们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P27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贯彻落实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方针。

其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德育的主渠道。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提高青年社会主义觉悟,培养青年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和行为的基础。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经常进行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时逐步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综合大学、财经、政法、师范等院校并增设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专科学校还开设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在教学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为此必须切实改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克服教学工作中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偏向和背诵公式、死记条文、并在名词和概念上兜圈子的书呆子习气。

最后,全国高等工业大学、综合性大学校院长座谈会实现大学德育思想观念的统一。1955年4月~6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6月4日发布的《高等教育部关于综合大学及高等工业学校校院长座谈会的传达内容的通知》中指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但不应把这一方针的贯彻机械地理解为业务、政治、身体各占三分之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目前最重要的是各校领导上应切实注意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对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的领导、提高质量,提倡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加强所有课程教学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并积极开展唯物主义宣传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学术思想批判。[10](P22)

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加强大学德育的理论阐发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的成功实践与经验教训,主要是在1955年高等教育部分管相关工作的副部长刘子载在前述座谈会上所作的题为《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专题发言中得以理论总结并进行了系统阐发。[11](P19-26)

1.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成为指导思想。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身体健康,并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任务。为此,首要问题就是切实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批判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健康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并特别注意在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具体是通过三种途径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的:第一,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和领导,校长和副校长对政治理论课教研组应负直接领导的责任,以逐步提高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明确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的任务不仅要把政治课本身教好,还要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和指导全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学术思想批判工作,以便能在思想战线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领导的有力助手。第二,时事政策学习。应建立时事政策学习的经常制度,及时举行有关重大的时事、政策的报告会和讨论会,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忠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应成为政治思想教育重要任务。各校应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必要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热爱集体、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忠诚老实、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生活朴素整洁等优良品质。第三,教师思想改造。教师思想改造和提高,是贯彻教学改革,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除了开展思想斗争外,应树立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通过课堂讲授及各教学环节、课外辅导、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个别谈话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学术思想到道德品质,每个教师都应有向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养的责任。

2.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是现实基础。刘子载认识到,当时高等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和侵蚀的现象仍然是相当普遍而严重的。具体的说,主要表现在:学习观点不正确和轻视劳动;不问政治倾向;纪律松弛,甚至道德败坏。这些现象的发生,当然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发展,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和尖锐,国内外阶级敌人为了破坏我们的建设事业,当然要采用种种方法来和我们争夺青年,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用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直接地、间接地影响、腐蚀和毒害青年一代。这是客观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对这种严重的危害性警惕不够,没有深刻认识到‘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离弃,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放松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所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未能经常进行严肃的教育和批判,对学生不问政治倾向未能及时予以教育改正,对极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和反革命破坏活动缺乏有效的防止和严肃的处理,再加上对学生政治理论课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力的领导,从而削弱了学生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抵抗能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是长期的工作。但在一定时期,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可以集中地进行一次宣传教育,如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毕业时的统一分配教育以及学习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也是完全必要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的最基本形式。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中,确立了以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具体措施有三:第一,切实加强学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教学领导,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负责审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学工作计划、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和在职教师培养进修计划,切实执行教学计划中关于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定期听取教研组的回报,讨论他们的工作,并应经常给以具体的指示和帮助,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缺乏领导和领导薄弱的现象。第二,必须加大改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加强思想领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发挥集体的作用,深入研究医学内容,审查和讨论讲稿,精简分量过重和内容重复的教材和参考书,继续改进教学工作,加强新教师试讲工作,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讲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搜集有关的实际材料及学生的思想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并适当地把它组织到讲稿中去,学生体会能够更深刻,借以逐步克服讲课中枯燥无味的教条主义倾向。同时,还应建立和健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资料室工作,大量搜集政治理论课的资料、图表、挂图及其他直观教材,予以陈列,这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4.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彰显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的全面育人。培养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每位教师都负有重大责任。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授哪门课程,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关心学生的课外活动,关怀学生的日常生活,注意学生的思想情况,对他们进行教养工作。只有这样通过全体教师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和适当的课外活动中来进行,才能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加多样化,更适合青年特点,使工作更为有效。刘子载实事求是地指出,目前要做到教师全面负责,当然是有困难的,决不能要求过高、过急,但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必须明确树立这种思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计划地、有步骤的加以贯彻。

5.改进课外活动并提高其思想性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加强大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在大学德育中,必须改进课外活动,提高它的思想性,加强与课内教学活动的配合和联系。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对于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对于锻炼他们的组织性和领导才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增强他们的体质,都有重大意义。这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方式主要有:第一,经常的时事教育制度。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要纪念日和节日定期举行各种专题演讲或报告。每个班可组织时事学习小组,定期举行时事座谈和漫谈。学校应注意开展直观的宣传和鼓动工作,结合上述活动编制标语、挂图、模型及建立广播站,定期出墙报、组织小型展览会。第二,适当组织有关青年修养问题及其他问题的专题报告和座谈,使学生能与英雄、模范、科学家等直接见面并向他们学习。第三,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正常文娱体育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广大学生吸收和组织到这些活动中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适当参加各种有益青年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第四,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对公众有益的社会劳动,这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方法之一。

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加强大学德育的现实启迪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的重大理论成果与丰富实践经验在目前研究中未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不多见,对刘子载1955年报告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的研究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者引述刘子载“校长或副校长中应有一人经常组织负责这项工作(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2],“切实加强学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教学领导,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缺乏领导和领导薄弱的现象。”[13]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接受刘子载指出的教材配套策略、实施教材体系组合设计的思想,“将逐步编订出较完善的四门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并适当地解决教材问题,印发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编写直观教材来帮助学校改进这方面的工作。”[14]第三,隐性德育思想。引证刘子载所强调的,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15]

研究中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思想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学术批判与思想改造运动,使有关论述具有“左”的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术语尚未凝练出来,刘子载使用的更多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教养工作等术语;相关好的思想观念与实践设想遭到后来“左”倾干扰与“文革”错误,在高等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并未得到落实、实施、贯彻。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视,其中不少理论认识与实践做法可以清晰地看出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痕迹。例如,在刘子载的报告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为现实基础,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为基本形式,以改进大学生课外活动、增强思想性为有效途径等得以系统阐述,等等。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大学德育特别是体现在刘子载报告中的正确思想,毫无疑问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作为其继承与发展的2006年中央16号文件所确立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后30多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又一个高峰。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的发言[J].人民教育,1955(9).

[5]社论.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J].人民教育,1953(12).

[6]中央教科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苏渭昌.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 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9]瞿葆奎.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第3辑)[M].1956.

[1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陈洪涛,张耀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13]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J].学理论,2010(13).

[14]李梁.浅议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教育,2010(13).

[15]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猜你喜欢

理论课时期革命
清代时期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