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亲密调查”和质性研究的比较

2013-04-10张檀琴

社科纵横 2013年7期
关键词:质性陈云研究者

张檀琴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肯定了陈云崇高的历史地位。了解陈云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调查研究,可以更好理解这一评价的实在性。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毛泽东评价陈云道:“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1]毛泽东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2]陈云在1947年就说,“做工作,应当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用在了解情况上。”[3]陈云和毛泽东都重视调查,但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风格。在晚年的时候,他提炼出一种新的调查方法,并通过比较论述了其特点和定位。

一、陈云调查方法的哲学基础——对实事求是的独特理解

第一,把“实事”搞清楚。陈云说,“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4](P187)在字面上把实事求是截然分为两节,而求实事比求是更重要。1978年陈云说,“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4](P235)1979年陈云再次强调,“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4](P251)可见这一思想绝非偶然。

第二,把“实事”搞全面。进一步讲,怎样把“实事”搞清楚?陈云说,“在延安,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我都看过,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实事求是。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实事’看全面。”[4](P361)可以说,实事求是的目的是求是,求是的基础是求实事,而求实事的关键是全面。陈云说,“片面的情况不是真正的实际。”[3](P343)实际本身是全面的,全面才是实际,才是实事求是,片面就是反实事求是。

第三,求的途径就是调查。陈云是著名的思考者和调查家,他的名言是“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4](P188)对此陈云前后共有四次强调。毛泽东评价陈云道,“真理就在这一个人手里”,更高度评价他的方法: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

二、陈云的“亲密调查”

1.“亲密调查”的典范

1987年陈云第一次提出调查的方法问题。他介绍了自己的方法,又和别的方法做了对比。他说,“调查研究的方法,我看不是一百多个部一个一个地都拿本子在书记处会上念一道,大家东插一句、西插一句,最后主持会议的讲一讲就通过了。调查研究的方法,也不是一个星期跑二十二个县,那样无非是坐汽车走一圈就是了。这种工作方法太简单。”[4](P358)1990年陈云进一步把调查方法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领导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4](P372)后一种就是陈云的方法。陈云接着叙述了该方法的典范,即著名的青浦调查:

一九六一年六七月间,我在青浦县小蒸公社搞调查,住了半个月。这里是我一九二七年搞过农民运动的地方,解放后也常有联系,当地的干部、群众能够同我讲真话。当时在养猪问题上已经确定实行“公私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但对母猪是公养还是私养,并没有明确规定,而这是关系到养猪事业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小蒸公社当时有十五个养猪场,我去看了十个,还看了农民私养的猪,并召开了几次座谈会。[4](P372)

陈云揭示了这一方法的鲜明特点:首先是知心朋友,其次是讲真话,第三是长住。为了行文方便,同时抓住本质,本文称之为“亲密调查”。

2.“亲密调查”的内涵:长时接触、感情融合为基础,互不保留、追求细节为方向,访谈求教、逐一研究为工夫,物证检验、开会综合为形式

长时接触,是指调查的工夫。就是深入生活和实地考察,实质是眼到、手到、心到,亲自践履客观事物。调查要有时间保证,日久生情,双方共一片天和地,才能打成一片,分不出你我,从而建立开展工作所需要的适当的社会关系。对事物的认识本身也需要一个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社会这本书也要百遍。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调查技巧固然重要,工夫同样重要。

感情融合,是指调查双方的关系。双方不仅有组织关系,更是知心朋友。组织关系有平等的一面,又有不平等的一面,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往往是猫鼠关系。知心朋友的实质是关系的完全平等,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不能停留在思想理论上,只能通过共同的生活和工作,建立在感情基础上。这是亲密调查的关键。双方的生活和感情相对融合,就会心灵相通,就是现代哲学所说的视界融合。

互不保留,主要是受调查者的态度。互不保留就是讲真话,实质是倾听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心声,获得事物的真相和秘密,是该方法最特别的价值。生活有隐私,商业有秘密,兵不厌诈,政治就是矛盾和斗争,各方总要隐藏点什么。调查的目标就是发现秘密。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捉贼,再是交朋友。朋友越好,秘密越少,称之为密友。陈云由此发现了一个社会生产的秘密:“公家养猪的地方脏得一塌糊涂,小猪、大猪、病猪、好猪都吃一样的东西。我看到农民家里养的猪,干干净净,还捉泥鳅喂猪吃。”[4](P358)

追求细节,是调查者的追求。调查不能“抓本质”和以偏概全,细节决定真实,细节才是科学,本质恰恰存在于细节之中。陈云对东来顺、全聚德等的调查都体现了一个“细”字,青浦调查尤其如此。例如怎样保护奶猪(吃奶的小猪)呢?他说,“对最后生下来的比较瘦弱的奶猪特别照顾,把它放在奶水最多的第三个奶头上吃奶。经过安排,奶猪就习惯于在固定的奶头上吃。”[4](P172)他的调查报告通篇都是这样的科学知识,水平可与内行媲美,足见其细致绵密的程度。

访谈求教,就是向专业人员求教细节。对专业问题和科学知识的了解只能通过访谈求教才能实现,妄图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和一时半会的摆弄,只能得到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就不是知识,而是误解。陈云对细节的了解,显然不是自己的发明,而是向别人的请教。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可以说,学习也是调查,而且是极重要的调查。

逐一研究,是在特定的地域,尽量提高调查研究的覆盖面,直到抓住课题相关的全部对象。也就是提高样本在对象中的比重。科学不能停留于事物的一般性,应该逐步深入个体。陈云用的就是这种笨办法,例如小蒸公社的十五个养猪场,他去了十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个体才是实际,全体才是真理。抓典型是认识过程必经的环节,但是停留在这一环节,必然脱离实际,因此认识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个的个体。

物证检验,是亲密调查的本质,就是用脚和手来调查。用脚走近群众,用手体验生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零距离。尽量用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要融入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实践,行动才是研究。例如青浦调查,陈云“自己还去农民家中跑了若干次,观察他们养猪、种自留地、住房和吃饭等情况。[4](P171)

开会综合,是指亲密调查不排斥调查会,相反作为必要补充。例如青浦调查听了公社党委两次汇报,开了十次专题座谈会。[4](P171)

3.“亲密调查”的效果和定位

陈云亲自阐述了它的效果——真、快、广。“所谓真,就是他们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讲心里话。因为他们信得过你,知道你不会整他们。我就有这样一些朋友。所谓快,就是当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够及时发现。所谓广,就是全国各省市各行各业,都有许多高中级干部(包括离休、退休的)。”[4](P372)

陈云认为两种方法都有必要,缺一不可。其次,在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种调查研究比前一种调查研究更重要一些。[4](P372)意义就是“真、快、广”的特点。这一评价实际是对“亲密调查”的定位。

三、“亲密调查”的特征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第七节专讲“调查的技术”,概括地讲就是调查会。与之比较,可以更好理解陈云方法的独特性。

(一)联系:最终目的都是实事求是

1.都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调查会是三曹对案,“至少需要三人,不然会囿于见闻,不符合真实情况。”人多就要辩论,“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2](P117)从而用辨证方法去伪存真。亲密调查的目的就是要听到真话和心里话,即“真、快、广”的“真”。

2.都为保证信息的全面性。调查会的对象本身要全面,在社会阶层、经验水平和职业方面都要全面,从来源上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亲密调查也追求全面性,即“真、快、广”的“广”。

(二)区别

1.调查对象及其组织不同。调查会按照阶级关系选取对象,组织形式是调查会。亲密调查的对象限于知心朋友,组织形式有综合性。除了田间地头的家常话,不排除会议上的篇章条理。实质是调查双方的平等互信。

2.工夫不同。调查会是开会,开会不能开死人。毛泽东认为“时间并不要那么多”。[5]亲密调查以工夫为特色。有时间作保证,才能看山不是山,才能看穿生活。时间投入就是感情投入,有时间作保证,才能深入人民的内心世界。毛泽东用智慧调查,陈云用感情调查。这是走马观花者虽也格物,却不见真相,只是欺人自欺的原因。

3.调查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毛泽东说,“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情况。”[2](P113)调查会适合在整体上把握社会,为政策提供依据,在广度上有优势。亲密调查适合在细节上了解社情民意和政策效果,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提供依据,在深度上有优势。

4.可信度的控制方式不同。调查会通过辩论去伪存真。辩论即辩证,通过呈现信息之间的矛盾推动真理向前发展。其中隐含着斗争思维。亲密调查通过交心而控制可信度,即以人际关系的信任度保证信息的可信度,实质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5.媒介不同。调查会的实质是一个“会”字,开会无非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客观世界,主客观的距离有无限拉长的危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陈云把开会仅仅作为补充,主要用物证和人证相互检验,这是“言之有物”的方法,把格物和切问、体验和倾听、无声和有声结合起来,既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又走进人的物质生活,甚至亲身参与实践。从而最大限度克服主体间性,这是其根本优点。

通过比较,可以说明陈云的亲密调查和毛泽东的调查会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是对毛泽东调查思想的重大发展。基于联系,二者同样重要;基于区别,二者不可替代。辩证的态度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丰富调查方法,提高调查水平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四、陈云“亲密调查”和质性研究的比较

(一)质性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作为新兴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和量化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相对。量化研究要求绝对客观的研究方法和可测量的研究结果,包括观察、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作为科学精神的体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巨大进步。它的优点同时是缺点,由于把客观性绝对化,要求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在调查阶段或双方的接触阶段,研究者处于完全被动而不能深入问题,特别是不能深入个体。质性研究与此相反,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深入研究。为了深入被研究者的精神世界和所属的物质世界,双方发展友好甚至亲密无间的关系是必要条件,从而消除被研究者对研究者的警戒和排斥。从简单到复杂,质性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访谈和行动研究。访谈就是凭借研究者的访谈技巧,通过谈话,引导被研究者完整地陈述自己的经验。访谈技巧,诸如循循善诱、善于倾听,是成功的关键,表明访谈具有的不同于量化研究的主体性。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对自己实际所做的工作或所过的生活进行研究,形成一定的科学认识,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由于行动研究毕竟是专业人士参与下的研究,因此它的价值不仅是对行动者具有的实践价值,而且是对专业人员具有的理论价值。行动研究对于理论工作者,就是参与行动研究。即研究者通过参与被研究者的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对问题进行的研究。理解质性研究,必须把它和过去讲的定性认识区别开来。定性和定量相反,是指关于事物是什么的认识,包括整体和要素。而质性研究是关于个别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当然二者也有联系,实质上都是关于“是什么”的认识,只是质性研究更注重过程和细节。

质性研究方法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有吻合之处。它的精神实质有二,一是注重特殊性,二是实践性。质性研究的实质是个案研究,集中于个别事物的理解,着眼于个别问题的解决,反对研究结论的泛化。马克思主义固然是以普世价值、世界精神的面目出现,但是随着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展开,越来越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列宁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精髓”,毛泽东毛泽东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矛盾论》说: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2](P304)邓小平主张“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有中国特色”进一步凝练为“中国特色”,从而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个性化的精神。马克思的实践精神无须赘述,但是其发展同样没有止境。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2](P296)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6](P382)在质性研究的各种方法中,行动研究最具实践性:从主体看,是做事者进行研究;从对象看,是对所做的事进行研究;从目的看,是为做事而研究;从过程看,是在做事的过程中研究;从方法看,是一边做事,一边研究;因而是研究者和做事者的高度统一。行动研究是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参与行动研究则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基于质性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二者具有完全的可比性。

(二)陈云“亲密调查”和质性研究的比较

1.样本数量都少。陈云说“调查研究的方法,我看不是一百多个部一个一个地都拿本子在书记处会上念一道”。从实践看,他的调查样本的数目都很小,或者说,很集中。质性研究从样本数量看,基本是个案研究,样本也很少,有的研究甚至只有一个样本。

2.认知的目标都指向事物的自然状态。陈云的亲密调查通过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进行调查,或者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实地考察,从而深入事物的本来面貌。量化研究一般通过问卷或实验室观测,质性研究的方法有访谈和田野调查。访谈不同于问卷,通过叙事和讲故事,是对生活的完整再现。所谓田野,即Field,就是实地的意思。因此田野调查实际上就是实地考察。而问卷通过有限的概念,企图直接把握生活的本质。

3.研究的路径都深入历史。事物都要形成自己的历史,随着调查的深入,必然碰触事物的历史,而有历史就有历史的比较。《大学》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陈云的调查一般都要详细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例如在青浦调查中陈云详细了解了不同制度下养猪的效果,还详细了解养猪的整个过程,包括喂食、垫圈、母猪怀孕、接生、哺乳、防暑。他的调查报告简直是一部猪的生活史。质性研究同样具有历史研究的性质,例如人类学和民族志。社会学的趋势是走向历史社会学,即历史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的结合。而历史社会学无疑是质性研究的一种。

4.都重视参与和互动。量化的研究方法为了保证客观性,研究者竭力避免对受调查者的影响,从而处于完全消极的状态。与此不同,研究者与受调查者的互动,对社会行动的参与,是质性研究的根本要求,例如参与观察法和参与行动研究,访谈的实际效果也由访谈技巧决定。为了提高参与和互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较长时间的接触是基本要素,一项质性研究动辄花费数月,甚至数年。质性研究的趋势是把研究者自己作为研究工具。亲密调查的前提是研究者与受调查者的相互信任,实际是双方的互动。陈云对青浦县小蒸公社一个地方的调查就花了半个月,期间到大部分养猪现场做了考察,虽然说不上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但是互动已经非常充分。

习近平同志说: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而正确方法的关键是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7]质性研究总体上是关于社会调查的方法,基于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共性,和陈云亲密调查的相似,因而有必要互相学习和借鉴,丰富我们党调查研究的方法。

[1]陈云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06.

[2]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3]陈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3.

[4]陈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文集(第 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猜你喜欢

质性陈云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职护生对临床带教教师期望的质性研究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