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2013-04-10刘旭青

社科纵横 2013年7期
关键词:驱动经济企业

刘旭青

(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一、创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力

1.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创新已经从经济驱动的一种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并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从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和经济制度。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内生化,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正是技术水平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差异,也解释了不同国家生产力的差距。知识投入能够改变其他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实现边际收益递增。以创新驱动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破解当今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

2.创新推动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每个行业和企业也都将努力用知识和技术谋求自身发展。

3.创新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培育。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投入边际报酬持续下降,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基础正在加速衰减。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正逐步转变为劣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居高不下,导致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依靠创新形成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我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实现由跟随为主向引领发展的转变,必须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其关键在于铸造依赖于核心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而自主创新是获取核心技术的唯一源泉。

4.创新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并拓展消费空间。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广大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提高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持续的创新可以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需求,在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的过程中,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持久驱动力。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过度消费、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以及不当的货币政策。但是,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是,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升级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出,当资本不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时,对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会减少,同时需求难以被创造,这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创新产品的采购,消费者和企业更倾向于将资本投向不动产、证券等资本产品。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驱动型经济更具有持续性、稳健性和抗周期能力。

5.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丰富,而最根本的是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当前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口红利已开始消减、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所减弱;随着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兴起,承接国外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加大,技术引进受到更多限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克服的主要阻力

1.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长期沿用传统的发展方式容易在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上产生惯性,以至于对大量廉价使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传统发展方式形成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会打破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更有可能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需要牺牲一部分眼前的利益。

2.有利于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还不完善。首先,要素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要素价格扭曲,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客观上保护了落后的企业和生产结构,削弱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动力。其次,不发达的金融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久未解决,许多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成果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产业化。

3.创新的组织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首先,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而更多地依靠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来获取利润。其次,科技研发与企业创新活动相互脱节,产学研合作不畅,协同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4.保障创新的市场环境尚不配套。首先,市场化的高端服务业对自主创新的拉动效应和服务功能不足。在发达国家,由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创新者可以通过市场充分享有技术创新成果的收益,而技术市场、专利代理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各类从事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运作的机构,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极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但我国目前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薄弱,这种市场化动力明显不足。其次,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需求激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否在市场中取得成功是企业能否进行持续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条件。“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虽然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为国外企业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市场被外资挤占。时至今日,在许多行业中,同等性能的自主创新产品得不到国内市场的采用,使国内企业失去了通过市场实现进而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会。

5.创新文化和人才培育依旧欠缺。首先,我国创新文化建设还不完善,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也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创新需求。其次,创新人才缺乏且分布结构不合理。大量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游离于企业之外,存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技人才与企业的脱离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奠定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必须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其次,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为企业创新提供公平的市场机会,营造公平的创新环境。政府还应充分发挥采购和新产品消费补贴政策等市场需求激励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最后,建立不断创新并能够使创新成果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2.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集中体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既是市场需求发展的要求,又是政府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新兴技术的应用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积极培育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部门,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并带动整个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整体产业布局上,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突破关键技术,向高端延伸产业链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充分利用生物、信息等先进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业,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现代服务体系。

3.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谋求新的竞争优势,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新的能源基础。必须加快发展以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4.将创新能力内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全方位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建立以效率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使政府投资更有效地支持创新。放宽新兴产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减少对处于培育期的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的干预,给企业创新留足空间;以提高粗放式发展代价为目标,形成更合理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控制,激励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标准体系,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使创新企业真正得到实惠;完善鼓励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5.积极倡导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构建关注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宽容失败的评价机制,激励创新意识,提倡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将培育创新文化与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褒奖,创新价值得到实现和尊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必须依赖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依赖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和能力的人,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源头活水。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不仅需要教育的力量,还要有先进的利益保障制度。要激发广大社会成员的创新活力,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好地促进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支持和紧密结合,需要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需要依靠更加科学和民主的管理。

[1]梅永红.创新驱动的体制思考[J].理论视野,2010(4).

[2]专题调研组.调整我们的思路和政策:以创新驱动发展[J].科学发展,2010(1).

[3]朱启贵.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J].人民论坛,2011(12中).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驱动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